林成圣 鐘榮樹 曾芳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但許多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設置遠不能滿足高校大學生心理變化的多樣性。本文探索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61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即六大主題理論教學,一次外出實踐教學,一次分享體驗,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問題,明確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服務。[1]2017年12月,由教育部頒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心理育人”被列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黨〔2018〕41號)文件精神也明確指出:“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學質量。”[3]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各高校也已普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或選修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需求也出現了新特點,對于大學生而言,獲得心理知識的大部分途徑依賴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因此,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育人效果,就必須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格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業已成為當下研究熱點之一。
比起高中(中職)時期,高職大學生面臨的心理變化主要有以下四點:
1.學習狀態從任務式向主動式轉變
高中(中職)時期的教學任務,多以教師為主導,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考核方式,學習的內容也相對簡單,教師的考核標準大部分以學生成績為主,這也促使任課教師關注學生學習質量,適時也會進行催促。但是到了高職,學科任務五花八門,教師講授偏好不同,重點也不同,沒有非常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習的內容無形中加大,學生要把專業學好,就必須發揮學習主動性,僅課堂內容遠遠不夠,對學科體系有所了解甚至需要課外實踐和學習相關書籍的補充,如果還需進一步深入學習,則需花費更大精力,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到大學時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降低。
2.生活方式從依賴式向自主式轉變
高中(中職)時期,大部分學生處在家庭周邊,平時也是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的“兩點一線”,作為家中的孩子,享受家長的照顧,生活上相對依賴父母,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狀態較為接近;但在高職時期,學生幾乎全部時間都在學校,宿舍生活代替家庭生活成為大學時期重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方面的事務要自行處理。宿舍的人員構成復雜,生活習慣各有不同,打破學生固有的生活模式,宿舍人際關系問題也因此成為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之一。[4]
3.人際關系從相對單純向相對復雜轉變
高中(中職)時期,學生的交友范圍相對較小,性質相對單純,標準相對簡單,交友范圍大部分也以本地人為主,生活模式和狀態相似。但在高職,交友范圍擴大,交友標準變得多樣化,除了前文提到的宿舍人際關系,大學生還涉及戀愛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等更加復雜的人際關系體系。
4.發展目標由短暫清晰性向長遠模糊轉變
高中以前,學生的發展目標清晰,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上大學,幾乎可視。但是到了高職,目標選擇變得多樣,衍生出就業問題,大學生的就業方向有繼續升學和就業,光是就業形勢就千變萬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問題亦成為主要心理問題之一。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國內許多學者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徐河等(2021)探索圖畫書運用在“人際關系”“人際溝通”“情緒管理”“原生家庭”“自我接納”“親密關系”“感悟生命”等教學主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張月(2021)等以“心理健康與人生”“我們和校園”“我的成長之路”“我與他人”等為主題,探索項目式教學模式;林冰(2021)以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材為藍本,構建“認知、體驗、訓練”的教學模式;楊雯雯(2021)在教學中將知識講解、情感體驗、行為訓練、心理咨詢融合,創建“知、體、訓、咨”教學模式;崔樹軍等(2021)提出將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張建燦等(2021)以產出導向為指導、以翻轉課堂為驅動、以情境教學為載體,制定“24+4+4”的具體教學方案;劉芳(2022)探索將積極心理學融入課程,并設置“幸福之門”“最美的自己”“積極情緒”“積極人際”“感恩的心”“積極的愛”“專注與投入”“成就與幸福”“人生意義”“放飛希望”等20課時的教學內容;陳曦(2022)探索線上線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梁瑛楠(2022)以“互聯網+”為背景,利用雨課堂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教學模式;陳嘉婕等(2022)探索將表達性藝術治療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建立團體”“建立信任”“審視自我”“家庭關系”“自我成長”“鏡像練習”“團隊力量”“人生規劃”“團體告別”等螺旋式上升課程體系。但綜合發現,大部分學者僅針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極少對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資源上的探索。[5]
許多高校一般僅在大一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周2課時,課時設置比例遠遠低于專業課和其他公共課,教學內容大部分也與高中時期重合,課程傾向于活動體驗分享,心理學理論方面的教育不足,課外探索相對較少,這些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大學生心理變化的多樣性,可適當設置心理學相關課程進行補充,如山東大學在原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礎上,增設《人際交往能力訓練》《情緒管理提升訓練》《玩轉學習心理訓練》《悅納壓力團體訓練》《告別拖延團體訓練》《自我意識探索團體訓練》《心理電影賞析》等課程,豐富課程體系,彌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知識的不足,增設的課程有針對性,指導性強,有助于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
1.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復雜,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如需融會貫通需要很長時間的感悟理解,特別是要在實踐中領悟、內化,這需要花費巨大精力。然而當代大學生受互聯網的文化侵蝕,西方節日廣受青睞,理想信念、價值觀西化,享受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且受長期應試教育影響,挫折感強,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主動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失去興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不足。
2.教師文化素養有待提升
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體系目前尚未完善,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探索上仍需很長一段時間摸索,因此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沒有接受系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層次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能力,內容延伸性不強,課程缺乏吸引力,只能通過講名人故事和歷史事件等灌輸式方式強行融入教學環境,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達不到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果。
3.環境育人功能缺失
一是家庭教育更傾向于學生實用型知識,即以提高學習成績為主要動力的家庭教育模式,在當今“雙減”政策背景下,音樂、體育、勞動等課程逐漸凸顯其重要性,導致現在的家庭更傾向于學生文體技能方面的培訓,熱衷各項文體技能的考評考級,忽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社會環境的多元文化滲透,西方快餐式的感官享受,逐漸成為社會主流,不斷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三是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沒有體現,以宣傳欄、格言、雕塑等為主的宣傳途徑已然無法吸引學生,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6]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文化是民族精神、國家精神的集中體現,包含著深刻的思維方式、深沉的生存智慧、深遠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豐富的心理健康內容,如儒家提倡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強健的價值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發展步驟,“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健康生活情趣;如以中醫為代表提倡的“順四時,調情志”等科學的養生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潛移默化,找到積極調整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7]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以下簡稱《綱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為人處世和“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身三個層次,概括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大學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綱要》文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現階段的心理學教材,多以西方為代表的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等流派為主導,缺乏本土化研究成果的體現。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更加悠久,體系更為龐大,綜合人與自然的辯證思考,有著清晰且豐富的脈絡。[8]
鑒于此,課題組根據高職學生心理需求及自身任教情況,探索“61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即六大主題理論教學,一次外出實踐教學,一次分享體驗,課程內容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并重。教學實踐成果表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僅在心理健康層面給予學生精神和實踐上的指導,對提升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有一定促進作用,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
理論教學環節,設置《環境適應:順勢而謀,因時而動》《學習素養:立身百行,以學為基》《人際互動: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情緒管理:治氣養心,萬事持中》《家庭教育:相敬如賓,敬老愛幼》《職業生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六大主題共24課時,以個人成長與社會環境相結合,課程中融合儒家、道家、墨家、中醫學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涵蓋環境適應、學習素養、人際互動、情緒管理、家庭教育、職業生涯,基本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課前以名人典故和國風曲目導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案例,開展討論思辨、個人分享等課程活動,深刻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4個外出實踐課時,可結合當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精心打造實踐課程精品。以本課題團隊所在福州地區為例,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具有豐富的歷史資源,其中以“福州孔廟—三坊七巷”為代表的建筑群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福州孔廟位于福州市圣廟路,現存廟宇建于咸豐元年,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恢宏大氣,文化氛圍濃厚,福州孔廟開展的祭孔活動,歌頌孔子一生,將禮、樂、歌、舞四位融為一體。“三坊七巷”由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和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組成,占地面積約40公頃,坊巷格局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福州孔廟—三坊七巷”是極佳的外出實踐教學基地,在外出實踐課程之前,教師應提前做好學生分組、任務布置、實踐內容、考核標準及分享環節設置,以使學生外出實踐有明顯傾向性,充分運用實踐課程所帶來的感知體驗,為后面4個分享課時做好資料上的準備,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認同。
4個分享課時,以小組為單位,以課前主題任務為線索,組員依次發言,組長做總結性發言,過程中采取分享、解讀、辯論、答疑等形式,教師做最后總結發言。通過分享,激發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內涵,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應用于社會活動中。
在實踐中,高職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足,影響了課程效果。無論是課堂導入,還是故事講述,都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精簡,內容深奧,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上就需采取多種形式,切忌千篇一律,可將學生關注主流和時下熱點進行有機融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由易入難,循序漸進。此外,本課程的融入式探索仍不夠完善,課題團隊將在后續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學科體系。當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很長一段路摸索,不僅在學科建設上要有所突破,而且要同步進行校園軟環境的配套建設,真正做到內外兼修,以便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本文系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校級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GL002。
參考文獻:
[1]王靜.農村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未來[J].現代職業教育,2022(11).
[2]劉河,李曉雪.圖畫書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探索——以北京師范大學“大學心理”課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1(12).
[3]張月,胡振明.新時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提升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19(04).
[4]林冰.構建“認知、體驗、訓練”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以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內江科技,2021,42(11).
[5]楊雯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以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6).
[6]崔樹軍,邱夢怡,亓曉航.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淺析[J].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4(05).
[7]張建燦,耿子亮.產出導向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以某民辦學校為例[J].財富時代,2021(10).
[8]劉芳.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驗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為例[J].美與時代(下),2022,(02).
(作者單位: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