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棟 郭馨
[摘 要]網絡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更加深入推進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本質要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卓有成效的網絡育人工作,已成為高校思政工作新的挑戰。針對目前高校存在平臺內容參差不齊、網絡力量薄弱單一、網絡平臺黏性不足等問題,探索、構建“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育人新模式,對于提升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格局、不斷鞏固和完善網絡育人陣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網絡育人;三全育人;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1-0121-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成為影響大學生生活方式、思維范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認同的重要陣地,因此深入探究網絡育人的理論內涵、內在價值、范式邏輯與實踐路徑成為高校必須直面的一道時代命題[2]。
一、新時代高校網絡育人的價值意蘊
(一)網絡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
移動互聯網的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特點使得各種社會思潮在互聯網這一特殊場域中發生交融與碰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顯著特點對當下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網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根據“青年大學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哪里”的要求,既然青年大學生在網絡上,那么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到“網上”發揮功能。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高校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所在,網絡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劃的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構建清朗網絡、凝聚青年力量的重要作用,對于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3]。為此,要加強網絡育人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立意深遠的網絡思政工作,努力使大學生對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做到情感上認同、理論上透徹。
(二)網絡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本質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高校校園網站、交互社區、易班平臺、新媒體平臺匯聚校園師生、影響社會各界,提升高校網絡育人實效,需要進一步落實“三全育人”理念,集聚主管部門、高校師生、學生家長、畢業校友、行業企業等多方力量。
網絡育人成為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4],需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遵循移動互聯網的內在規律和當代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加強校園融媒體平臺的互動性與黏著度,在移動互聯網積極開展“互聯網+思政”相互融通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網絡育人,探索網絡思政精準滴灌新范式[5]。
(三)網絡育人是數字思政的主要途徑
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較為活躍、注重自我實現,使用互聯網是他們的自覺“本能”。移動互聯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對于青年大學生價值認同的形成產生較大影響。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教育的方式方法產生極大變革,青年大學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動接受者,已經成為教育行為的積極參與者。
思政工作特別是網絡思政工作需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積極運用各種新興技術手段,讓思政工作煥發生機活力。同時,加強網絡育人與網絡思政工作,優化思政教育的供給側配置,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話題、抖音話題互動等方式,滿足大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有助于提升網絡育人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提升網絡育人實效的現實挑戰
(一)網絡內容參差不齊,數量較少
從高校網絡文化作品的數量看,優秀網絡文化作品數量與來源相對有限,相關作品創作激勵措施較少,可供學生直接用于學習的網絡內容也相對缺乏[6]。從高校網絡文化作品的質量看,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個性化、流變性、體驗式等需求重視不夠,容易造成網絡育人的思想引領性、教育系統性、群體價值性不突出。比如在高校網絡文化作品、產品內容設計時,容易忽視或無意識削弱相關內容,容易導致大學生參與網絡活動的內生動力不足,使學生只是根據行政剛性要求而“被動參與”。部分高校網絡文化作品的話語體系不接地氣,仍然囿于傳統的宏大敘事,也沒有將國家社會跨越發展、行業產業轉型升級、青年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轉化為高校網絡文化作品的鮮活素材,難以回應學生的思想關切與理論困惑。
(二)網絡育人力量薄弱,隊伍建設有待完善
當前,高校網絡育人隊伍能夠進行“單通道”的輿論引導,但網絡育人隊伍相對單薄,在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協同合作的網絡號召力不足,未能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機制,面對突發的網絡輿論事件,不能快速做好輿情監控、分析、研判和應對,影響網絡育人工作的時效性與有效性[7]。
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力量集中在黨辦、校辦、組織部、宣傳部(新聞中心)、學工部、團委、信息技術中心以及各二級學院等機構。在實際育人工作中,網絡育人各相關部門以及校、院兩級聯動有待加強,各相關部門存在獨立規劃、缺少協同,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網絡育人力量。同時,部分高校在網絡文化作品、產品創作研發過程中與專業教學的融合度有待加強,學科屬性、專業屬性需要進一步凝練,十大育人體系中教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與網絡育人的融合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學校與家庭、社會間的聯動尚未有效構建,網絡育人主體需要進一步拓展,育人資源需要進一步匯聚,全員共育、全程共育、全方位共育的網絡育人思政大格局尚未形成,網絡育人的迭代升級尚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三)網絡平臺參差不齊,學生網絡素養不足
從高校網絡平臺運營質量看,高校新媒體、短視頻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的建設質量差異較大,高校新媒體矩陣作品不突出,思想引領與價值傳導作用有待加強。同時,官網、官微等平臺精準推送往往很難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層次、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科學安排,往往呈現“事例多、理論少”或“形式多、理論少”等特點,缺少辨識度的高校網絡文化品牌,總體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8-9]。
當代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網絡素養不足等問題,在參與網絡育人過程中,存在網絡信息有效獲取、辨析、使用和傳播等方面能力不足,網絡學習、交往、協作能力待提升完善等問題[10];同時,在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和維護網絡安全的責任感、緊迫感、自覺性和能力不高。這些都制約著高校網絡育人中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積極作用的發揮。
三、新時代高校網絡育人的路徑探索
(一)找準網絡育人切入點
高校在統籌推進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平臺搭建、應用開發等工作過程中,充分利用教育部易班平臺推出師生“最多跑一次”服務,實現學生事務一網辦成、一次辦成[11]。探索“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現教學、管理、服務協同育人,通過打造貫穿生命全周期的網上學生服務大廳,涵蓋學生個人信息查詢、日常課程請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各類獎助學金申請、勤工助學崗位申請、學校圖書借閱情況查詢、電子校園卡辦理與維護、學籍證明打印、在校成績查詢等學生事務,極大增強校園一體化平臺的用戶黏性,實現教育資源“多通道呈現”的全覆蓋,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從師生實際需求出發,增進師生互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成長空間,讓思政元素融入網絡服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堅持統籌謀劃、協同育人,進一步貼近學生生活、傳播正能量,將校園網絡新媒體平臺建設與網絡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構建全校教學、科研、學習、生活一張網,打造思想引領、學習生活、管理服務、文化體育集成式校園一體化平臺[12]。
(二)打開網絡育人新格局
在高校網絡育人系統中,各網絡育人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方式,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需要進一步引導高校黨政管理人員、專任教師、輔導員爭做網絡育人先鋒,在各自的育人場域與育人情景中發揮獨特優勢,在服務學生、教育學生的同時,擴大育人影響力[13]。
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網上輿論多方角逐、震蕩激烈,為積極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要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的理論成果,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與道德規范,積極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增強網絡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黏著力,實現思想引領。此外,要緊密結合時事熱點與社會關切,積極創作、開發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作品、產品,利用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交互活動,在突出青春特色中厚植家國情懷。
(三)建強網絡育人生力軍
網絡育人首先要協同育人。通過打造網絡育人樞紐,統籌全校網絡育人資源,建立起各相關部門協同推進,二級學院具體落實,校、院兩級協同的網絡育人新體系。同時,多平臺、多維度建設網絡思政平臺,通過分享交流,實現資源的相對分散走向資源集中;以項目研究與實踐為載體,以平臺建設和網絡思政工作開展的方式,吸納一批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的網絡思政力量,共同開發網絡思政教育元素,夯實高校網絡育人基礎[14]。要加強網絡育人隊伍建設,培育一批“校園思政網紅”,打造一批“校園流量達人”,建立起思想過硬、組織健全、反應靈敏的高校網絡思政隊伍。同時,選拔一批具備策劃創新、技術開發等能力的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協助運營校園新媒體后臺,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在學生中間的先鋒引領作用。
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全媒體傳播扁平化、指數化的特性,建立起學校、社會與家庭三主體的云上深度鏈接,讓他們挑起“思政擔”,促進學校、社會、家庭三主體網絡共育。進一步拓展網絡育人參與主體面,進一步挖掘學生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島化”窘境,使思想政治教育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用生動活潑的學生話語體系,講述“大思政”,助推共育大循環格局的形成[15]。
四、結語
青年學生是移動互聯網的直接推動者和受益者,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打造“網絡育人矩陣”,已經成為各高校網絡思政的著力點。網絡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堅持探索網絡育人模式,以網為重,明確網絡育人的新定位,發揮全員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將網絡育人與“三全育人”理念結合,推進數字思政與網絡思政建設,推進各類網絡平臺內容提質升級、育人力量協同發力、多育人主體深度融合,助力實現培根鑄魂、立德樹人。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1).
[2] 李賀體,劉燕,柴斯羽.網絡熱詞及其對大學生思想動態研判與分析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4):79-83.
[3] 李廣霄.新時代思政工作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52-55.
[4] 張坤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育人體系建設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5):52-55.
[5] 董章欣.“三全育人”視域下創新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8):122-124.
[6] 秦慧,孫玲玲.高校網絡育人質量提升的重大意義、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4):23-26.
[7] 孫琳杰.育人體系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路徑的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6):136-138.
[8] 馬麗.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22(19):77-79.
[9] 鄭驪君,李石純.加快深度融合 做大做強網絡思政育人主陣地[J].中國高等教育,2022(12):39-41.
[10] 徐爭,朱佳君.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媒體平臺多維育人模式的構建[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22,23(3):76-79.
[11] 陳燁,謝麗.高校“易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7):109-110.
[12] 王小芳,王大洋.基于易班平臺的高校網絡思政育人路徑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3):22-24.
[13] 吳小云.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五個著力點[J].武夷學院學報,2022,41(8):69-74.
[14] 陳達,繆克跑.“三全育人”視域下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2(4):1-5.
[15] 方瓊.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雙向聯動模式探析[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4):117-121.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