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欽 鄭文 陳益智



[摘 要]產業學院是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載體。國家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門從不同層面以項目建設的形式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已取得一定的建設成效。文章通過分析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經驗,結合惠州學院產業學院建設探索實踐,從合作管理機制、專業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等方面深入剖析產業學院內涵建設路徑,探索產業學院建設須把握的關鍵舉措,以期提高產業學院建設實效。
[關鍵詞]產業學院;建設模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1-0010-06
校企協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著力點,也是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2015年,《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1]明確提出要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中提出了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總目標。就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質就是要產教協同育人。如何破解產教“兩張皮”問題,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重點難點。
近年來,隨著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從學科導向朝產業需求導向轉變,產業學院作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產業需求對接的橋梁,成為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從職業院校到普通高校,高校產業學院的數量越來越多。國家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門也從不同層面以項目建設的形式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通過遴選示范性產業學院推廣產業學院建設經驗。然而,產業學院雖在合作機制、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和實踐平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建設成效,但是在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模式等方面仍然有待進一步探索。2020年7月,教育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3],明確了現代產業學院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原則和建設任務,對現代產業學院立項程序進行了規范,從而推動高校產業學院建設,推進教育與產業發展接軌,使高校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與產業的需求。
隨著產業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產業學院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部分高校管理者和研究人員開始關注產業學院的建設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4-9],總結了部分產業學院的建設經驗,對產業學院的建設價值、建設模式與建設路徑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如何理順產業學院管理機制、創新產業學院建設模式、明確產業學院建設的實施路徑、深入推進產業學院建設、提高產業學院建設實效,仍然是需要不斷探索的現實問題。惠州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近年來把產業學院作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產業學院的培育與建設,并連續三年獲批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本文將在分析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惠州學院產業學院建設探索實踐,探究產業學院建設須把握的重點,為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借鑒。
一、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經驗分析
作為產教融合的新載體,產業學院在加強內涵建設過程中須著力解決治理結構、合作機制、培養模式、專業改革、合作動力等方面的問題。近3年,廣東省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在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基礎上,高標準遴選出三批共40個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其建設經驗被教育部收錄為全國本科教育優秀案例,被譽為新工科建設的“廣東方案”。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的建設經驗非常值得分析借鑒。
(一)總體建設情況分析
從總體數量上看,廣東省67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25所高校獲批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其中全國“雙一流”大學5所,占比為20%;廣東省高水平大學8所,占比為32%;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7所,占比為28%;應用型本科高校15所,占比為60%(具體見圖1)。在3個批次的示范性產業學院中,獲得2批次示范性產業學院的有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東莞理工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和惠州學院等7所高校,其中應用型本科高校5所;連續三批獲得示范性產業學院的僅東莞理工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和惠州學院3所高校,全部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可見,應用型本科高校更為注重產業學院建設。產業學院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平臺。
從產業領域看,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主要涉及新興信息產業、人工智能、生物產業、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五大新興產業領域,也涉及農牧業、服裝制造、醫療健康等傳統產業(具體見圖2)。其中,人工智能、新興電子信息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占比共達62%,示范性產業學院名稱帶有“智能”“智慧”字眼的就有10個,占比達40%。可見各高校在設立產業學院時多注重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側重培養符合新興產業需求的人才。
(二)具體建設情況分析
從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的合作類型來看,高校產業學院主要有高校與政府部門共同合作對接、高校與科技園區共同合作對接、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同合作對接三種類型。其在管理合作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綜合改革、教學模式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做法,也存在一些共通之處。
1.管理合作機制分析
在管理合作機制方面,各示范性產業學院均注重推進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企業機構等多主體協同,建立共建共管的管理架構與運行機制。如何構建管理架構確保產業學院順暢運行,是產業學院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
目前,示范性產業學院的管理架構基本上都是采取校企共建共管的方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派員組建管理機構,并實行例會制度,建立校企協同合作機制。多數產業學院采用的管理合作架構是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其中以惠州學院旭日廣東服裝學院最為典型。惠州學院與香港旭日集團之間長達30多年的合作為產業學院的運作及人才培養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旭日廣東服裝學院董事會由學校和加盟企業共同組建,通過高層定期會商、中層研討推進、基層跟蹤落實,建立了多層次、常態化溝通渠道,協調合作中的重大事項;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半導體光學工程學院的理事會實行高校傳統學院+產業學院的“雙學院制”,由企業總經理和學院執行院長任理事會主任、副主任,實施“高校+高端院所+龍頭企業”多主體協同機制;珠海科技學院阿里云大數據應用學院的理事會負責學院總體運營,下設行業專家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分別決策和審議學院的教學與科研等工作。
個別示范性產業學院則試圖在管理上淡化傳統的行政管理架構,其中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中國中藥產業學院最為典型。該產業學院采取“學院管理委員—教學/研究員—部/實驗室”三級管理,突出教學和學科主線,形成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科創融合的運行機制。這種新的嘗試也是以校企雙方協同管理為前提,共建共管仍是產業學院運作的基礎。
2.專業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在專業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各示范性產業學院需要思考的另一重要問題是如何突破傳統學院的限制對接產業需求,以培養復合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各示范性產業學院均注重發揮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校企合作的平臺,如何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構建具備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產業學院要著重思考的核心問題。
綜上分析可見,“跨”成為越來越多示范性產業學院的做法,“共同”“協同”“共建”“聯動”等產教融合舉措成為示范性產業學院在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時的共同選擇,其中以東莞理工學院粵港機器人學院最為典型。東莞理工學院粵港機器人學院實施“五跨式”校企聯合育人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共建共享跨境跨校資源,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組建交叉融合的學緣結構和課程體系;廣東工業大學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學院實施“2+2”跨學院、跨專業融合模式,4個傳統學院6個專業的學生前2年在原專業學習,后2年經全校選拔后進入產業學院組成創新班;華南農業大學溫氏集團產業學院實施“六共同”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和實施培養模式,共同使用學術資源,共同承擔課程教學,共同實施“校內課程學習+企業課程學習+公司實習”三位一體聯動機制,共同創立獎教助學制度,共同實施質量監控;廣東白云學院曙光大數據學院實施雙主體“六共建”培養模式,實行四個協同及四個合作,打造優勢互補、項目共建、成果共享、發展共贏、責任共擔的校企融合工程教育命運共同體。
管理架構不同于傳統學院,產業學院更能突破傳統學院所受到的限制,在專業綜合改革中更注重跨專業、跨學院、跨學科、跨校甚至跨境整合各方資源,推進專業、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各示范性產業學院從課程理論教學、專業實習實踐、創新創業活動,到科研課題研究、產業技術研發,更注重探索校企雙方在協同共進培養人才過程中的創新舉措,進而形成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
3.教學模式改革分析
在課程理論教學、專業實習實踐、創新創業活動、科研課題研究、產業技術研發等方面如何落實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協同,是產業學院思考的關鍵問題。
廣東省各示范性產業學院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推廣的做法,如項目式教學是最為常見的教學模式之一。廣東白云學院曙光大數據學院實施“多元結合、分層遞進、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利用企業實際項目,定制工程專題課程,實施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訓練,將知識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單元到系統進行全生態的模塊設計;東莞理工學院西門子智能制造學院的“理論+實踐+實際項目訓練”模式,學生前三年學習專業基礎,突出核心課程與多專業融合進行項目設計、實際工程項目實踐,最后一年進行企業實際工程項目實訓、跨專業實際開發項目訓練;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機器人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項目也是將企業項目引入日常教學框架。廣東省各示范性產業學院通過項目式教學,讓學生接觸企業生產的真實問題,為學生提供了真題真做的鍛煉機會。另外,還有問題導向模式,其中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油-瑞派創新設計學院實施的“目標問題導向式”模式較為典型。該產業學院圍繞學校教育目標,針對性設計出基礎問題、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實踐問題及拓展問題等五類問題來開展教學,切實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
綜合對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的教學模式分析可見,項目式教學受到更多示范性產業學院的青睞。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比,教學模式改革與學生之間的關聯更為直接。如果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解決的是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協同、如何資源共享的問題,那么教學模式改革則更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利用各方資源進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問題。而基于企業實際項目的教學模式改革更能解決理論與實踐之間割裂的問題,更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項目的實訓當中,實現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產業學院建設啟示
作為產教融合的平臺,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協同機制,有效融合校內校外教育資源,實現產業鏈與人才鏈的密切銜接是產業學院的核心任務,也是產業學院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通過綜合分析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的建設經驗,地方高校產業學院建設應注重深度對接行業產業結構改革,適應引領行業產業發展變革,并充分激發合作主體內生動力。
(一)產業學院建設須深度推進校政行企協同聯動
管理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是產業學院建設的首要工作,也是產業學院深度對接行業產業結構變革的機制保障。與傳統學院相比,產業學院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不少產業學院除了高校這一教育主體,還有行業、政府、企業等多個參與主體。這些參與主體組成了一個新的教育共同體。如何發揮教育共同體中的各方主體優勢,緊密對接行業產業結構改革對人才培養產生的新需求,形成人才培養合力,是產業學院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根據系統管理理論,產業學院各方參與主體只有共同構成組織,保證組織內部的相互協作,才能實現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的共同目標。因此,合理架構產業學院的管理組織及合作機制,促進多主體高效協同、人才鏈與產業鏈緊密對接,對形成協同育人的綜合優勢顯得尤為重要。
建立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各方主體高效協同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治理體制無疑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一個共同選擇。從廣東省示范性產業學院的合作類型來看,高校產業學院與行業產業的合作對接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高校與政府部門共同合作對接,二是高校與科技園區共同合作對接,三是高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對接。結合惠州學院產業學院建設經驗來看,惠州學院現有三個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恰恰覆蓋了這三個類型。其中,旭日廣東服裝學院是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典型,仲愷信息學院是高校與科技園區合作的典型,而惠東時尚創意學院則是高校與政府合作的典型。從合作效果來看,政府、科技園區與龍頭企業的參與能夠有力推進高校產業學院的建設。因此,高校產業學院應采取“政府、行業商協會、高等院校、企業、科研院所”五位一體協同的理事會管理模式,建立校、政、行、企、所多方共同參與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成立相應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共商、共建產業學院,共同決策產業學院的重要事項,共同謀劃人才培養。在建立理事會管理架構的基礎上,高校應制定實施與政府、企業、行業等參與主體之間的高層定期會商、中層研討推進、基層跟蹤落實制度,建立多主體間多層次、常態化溝通渠道,為多主體協同聯動提供機制保障。
(二)產業學院建設須深度對接行業產業結構改革
產業學院的建設初衷之一,是要破解傳統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鏈與產業鏈連接不緊密的問題,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全面銜接與融合。隨著OBE教育理念的引入與推廣,以學生學習成果為起點和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有別于傳統人才培養的新范式。學生學習成果的最終評價往往要看學生培養是否與社會的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因此,應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讓政府、行業、企業或科研院所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緊密對接。
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通過打造產教融合教育共同體,通過專業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專業教學內容與產業崗位要求、專業培養過程與產業生產過程、專業師資隊伍與產業技術團隊、專業教學資源與產業發展資源的“五對接”,把產教融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具體見圖3),實現目標、內容、過程、隊伍、專業的“五融合”,確保高校人才培養及時、緊密、深度對接行業產業結構改革。
(三)產業學院建設須適應引領行業產業發展變革
作為產教融合的新載體,產業學院不僅要對接產業結構改革、破解傳統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鏈與產業鏈連接不緊密的問題,更要適應產業變革,培養能夠引領行業產業發展的人才。產業學院作為協同育人平臺,匯聚、融合各方資源優勢是其應有之義。挖掘整合利用各方資源優勢,是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任務。產業學院唯有突破傳統學院的固有模式,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和組織架構壁壘,著力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才有可能發揮各方在隊伍建設、項目攻關、教學資源、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優勢,整合資源協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次改革,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有機融合的最大效益,協同培養能夠適應引領行業產業發展變革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產業學院建設應注重跨專業、跨學院、跨學科、跨校甚至跨境整合各方資源,著力推進專業、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其中,結合政府、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開設訂單班、創新班、卓越班等特色人才班是個不錯的做法。可通過特色人才班改革傳統班級課堂的組建方式,如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組建新型人才班,對接行業產業人才需求,重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質量達成標準,實施個性化和彈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匯聚各方資源優勢,形成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交叉協作與優勢互補,培養能夠適應引領行業產業發展變革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具體見圖4)。
產業學院各方參與主體之間須協同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高校的基礎理論優勢、政府的政策管理優勢、行業企業的項目實踐優勢、科研院所的課題研究優勢,共商培養方案、共建師資隊伍、共搭實踐平臺、共推課程改革、共研項目課題、共評學習成效、共保培養質量,確保高校人才培養能夠適應行業產業發展,在未來工作中能夠引領行業產業變革。
(四)產業學院建設須充分激發合作主體內生動力
增強各方參與主體合作動力是產業學院建設的有力保障。由于本質屬性的差異,高校與企業的發展目標必然是不一致的,它們對產業學院建設效益的期望也必然存在差異。產業學院建設應努力在健全管理合作機制、整合優化各方資源、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有效協調各方的利益訴求,推進資源共建共用、成果共育共享,真正形成產教融合教育共同體,滿足彼此互利互惠的需求,實現各方互利共贏。
產業學院一方面可通過校企共同研究與規劃專業發展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課程與教材、共同實施“雙進雙掛”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共同搭建“實驗室+企業研究中心”多功能實踐平臺、共同開展學生學業能力評價,全方位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滿足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可通過“課程內容+職業標準”的模塊化教學內容改革、“專業教師+企業骨干”的嵌入式教學方法改革、“師生團隊+企業課題”的項目化實踐教學改革,推進高校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的精準對接、高度契合,促進人才培養標準全面對接企業生產標準和崗位能力標準,縮短畢業生的職業適應期,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推動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社會產業發展需求側之間的緊密互動,實現產業學院參與各方主體的互利共贏,從而充分激發合作主體的內生動力,共同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三、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高校人才培養逐漸從支撐社會產業發展向引領社會產業發展轉變。而產業學院是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載體。在國家和各省的政策引導以及各高校的積極推進下,產業學院尤其是示范性產業學院在合作機制、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和實踐平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效。綜合分析各省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經驗,結合地方高校產業學院建設的探索實踐經驗,從產業學院的管理合作機制、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等方面對產業學院建設模式與具體實施路徑進行探討,探索產業學院建設須把握的關鍵舉措,對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具有較大的啟示與借鑒價值,有利于提高產業學院建設實效。由于所處區域、高校辦學實際、行業產業特點等方面的差異,產業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內涵建設等方面仍然值得進一步研究。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5-10-23)[2022-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05)[2022-12-19].http://www.gov.cn/zh?
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3] 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EB/OL].(2020-08-11)[2022-08-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4] 彭永宏. 基于OBE理念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探究:以惠州學院的改革為視角[J].中國高校科技,2020(7):4-8.
[5] 李雪,蔣芝英.基于市場化的校企共建產業學院:邏輯、價值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3):35-41.
[6] 邵艷玲,劉黎明,單平平,等.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河南省鯤鵬產業學院為例[J].計算機教育,2022(2):91-95.
[7] 林徐潤.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內涵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2(5):51-55.
[8] 王艷,李宇紅.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辦學模式類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4):101-105.
[9] 蔡力峰,黃建輝,梁杰,等.產業學院視域下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初探[J].河南化工,2022,39(2):67-70.
[責任編輯:鐘 嵐]
[收稿時間]2023-07-06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國家一般課題“高等教育促進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機制創新研究”(BIA210157);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委托類)建設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施”(粵教高函〔2021〕29號);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的模式和路徑創新研究”(2021GXJK221)。
[作者簡介]陳國欽(1977—),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學管理及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