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清
摘 要: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幼兒園開始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有助于幼兒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為幼兒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實踐中,我們利用形式多樣的班本課程活動,在幼兒心中埋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教師的以身行為影響幼兒,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興趣,從而引導幼兒把認識轉化為自身行為,讓幼兒樹立環保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關鍵詞:環境;資源保護;班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4-0046-03
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場所,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自然資源。然而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由于人為不當因素造成了環境的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使環境質量下降,甚至導致一些自然資源開始枯竭,將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生活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因此,環境教育迫在眉睫,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人類的希望,他們的環境意識將決定未來的環境狀況,而提高幼兒的環境意識將進一步促進當代成年人的環境意識。然而對兒童環保教育,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也缺乏比較成熟的教材。兒童的環境教育僅僅停留在不亂扔垃圾,畫幾幅愛護環境的畫這種表面上,而兒童并未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贈予,也沒有認識或理解破壞環境給我們帶來的嚴重危害。也有些兒童有一定的環保知識,但缺乏實際行動。他們知道“白色污染”“沙塵暴”“水土流失”等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也知道垃圾要分類、要節約能源等,然而隨口吐痰、踩踏草地、摘折花草樹木等行為仍時有發生,很多幼兒回答問題時能說會道,而一到實際生活中,言與行完全不一致:他們把吃不完的飯菜、點心偷偷扔到垃圾桶;在盥洗室把水龍頭打開不停地放水玩水,用過的紙巾、撕開的食品包裝袋隨地扔等,完全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那么,如何激發幼兒對環境保護的興趣,從自然環境資源中挖掘班本課程,從而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呢?
1.引發幼兒關注環境的興趣是開發班本環境課程的前提
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們的一言一行常常受成人的影響。而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其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往往教師喜愛的也會影響到幼兒所愛的。因此,教師以及家長首先要有環保意識,對自然環境充滿感情和興趣,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護環境身體力行,給幼兒做好榜樣。
(1)教師以生動的言行對幼兒的行為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活動時,教師的情緒會帶動幼兒的情緒,因此教師要以充滿喜愛的情緒去感染幼兒,語言生動有趣、動作夸張吸引幼兒的注意,引導兒童主動開展活動。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問為什么。因此,教師應盡可能了解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對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也同樣去關注,陪他們玩,答其所問,有時還可以反問他們,引起他們注意,更多的時候是能和他們一起玩,一起看,共同談論和思考。
(2)教師以堅持的行為對幼兒的態度影響
“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讓兒童學會對事物的態度以及愛護環境的方法是環境教育的目標之一。教師對待事物的態度要給幼兒以榜樣的力量,以堅持不懈的行為舉動去感染和影響兒童。例如,班級的自然角的維護中,在教師、幼兒和家長的共同配合下日益豐滿起來,有各種可愛的小動物和漂亮的植物。幼兒每天早上來到幼兒園,就會跑到陽臺給各種植物澆澆水,看小金魚和烏龜,忙得不亦樂乎。筆者和幼兒一起討論了怎樣保護它們,讓它們能夠茁壯成長,但幼兒似乎似懂非懂。于是,當植物長高了,給它綁根繩防止倒下來;當植物的葉子發黃時,幫其修剪掉;常常把植物搬到有陽光的地方讓它曬太陽;幫小金魚洗魚缸等。過了沒多久就有小朋友說:“老師,我今天幫大蒜澆過水了,還加了些土呢。”現在,他們不僅能主動為小植物澆水,還會為小魚換水,給小烏龜為喂龜糧,一起討論怎樣為西紅柿搭架子,讓它結出豐盛的果實;討論怎樣喂養金魚讓金魚活的時間更長;討論怎樣消滅青菜上的小蚜蟲;小朋友們把大家的討論付諸實踐。在小朋友們的關心、愛護下,班級的自然角越來越熱鬧了,植物長得越來越好,小金魚存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由此可以看出,在照顧自然角動植物的這個小環節下,自然生成了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的環境課程。在此課程中,教師必須有豐富的內涵,豐盛的情感和態度去感染兒童,走到兒童中間去,和孩子一起熱愛自然和生命,保護大自然,對自然中的萬物建立深厚的情感,這樣才能對孩子產生有效的影響。
2.一日活動中,抓住契機開發班本環保課程
在幼兒園里,一日生活皆是課程。在兒童生活的每一個小環節里都藏著環境保護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契機。要注重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幼兒為基本活動,有機結合其他各種活動,引導幼兒以游戲、參觀、探索、實踐等為主要學習方式。在組織各種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興趣,是一個有意義的興趣培養過程,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自始至終有機會親自動手參加實際操作,如此,我們便能保持兒童始終如一的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1)在區域游戲中,開展有趣的小實驗游戲
兒童天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獲得學習經驗。他們通過運用雙手觸摸,多感官接觸操作,興趣就會產生。對活動產生的興趣將進一步轉化為對認識活動的興趣。這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幼兒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這一點。根據這個特點,在區域游戲中開展了有趣的操作小實驗。例如,虹吸現象實驗。筆者在科學區投放了各色的顏料水,提供了芹菜的根和莖。請幼兒將芹菜根泡在顏料水的透明玻璃瓶中,觀察芹菜發生的變化并記錄下來。幼兒在觀察中發現顏料水通過芹菜的根部后,流到了芹菜的莖中,使芹菜的莖變成了顏料的顏色。幼兒通過這種有趣的小實驗了解了植物的根、莖、葉的作用,同時明白了污水對植物的危害。又如,講解“地球清潔工”的故事。在講解了“地球清潔工”的故事后,在表演區,筆者投放了故事海報,烏鴉、海鷗和蚯蚓等小動物的頭飾,以供幼兒分配角色進行故事表演。通過表演,他們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知道烏鴉、蚯蚓、海鷗等小動物可以幫地球清除垃圾。它們是地球的清潔工和保護者。幼兒對動物的清潔功能很感興趣,在表演完后,還在美工區將這個有趣的故事生動地畫了出來。還有幼兒對此產生了興趣,回家后和父母上網查閱有關地球清潔工的資料,并且還告訴其他幼兒還有一些小動物也是地球的清潔工。再如,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幼兒看到工廠冒的污染空氣的黑煙,排放到河道里的污水,馬路上排放的有害的汽車尾氣等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幼兒通過分辨音樂和噪音了解其作用和危害。這些直觀的感受與體驗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2)自主活動中,引導幼兒垃圾分類
為了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我們還創設了班本特色課程——垃圾分類。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從娃娃抓起,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和環保理念。要讓幼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所以家長要做到榜樣作用,以此影響幼兒的行為。所以創設特色課程的前提是做到家園合作,讓家長在家里嘗試垃圾分類,帶領著幼兒一起參與,逐步增強幼兒的相關意識。在美工區中請繪畫能力好的幼兒給垃圾桶設計圖標,讓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垃圾是其他垃圾,有了圖標的提示,可以讓幼兒一目了然地對垃圾的種類有所了解。同時我們也做了充分的宣傳工作,張貼垃圾分類的宣傳知識,利用不同的時間段和幼兒共同探討“垃圾分類”的話題,帶動全園的師生、家長參與到活動中。我們的課程形式也是多樣的,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于是我們將活動從班級開始,再延伸到整個幼兒園,再到社區,通過一步一步地參與、體驗,幼兒增強了垃圾分類的概念和意識。
(3)利用集體教學中的教育契機,發現廢物的可再利用
幼兒社會性發展目標之一,促進幼兒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和愛護,理解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因此,社會行為規則是那些預先以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現成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中的規則。作為在社會上生存的人,只有積極適應并遵守這些規則。在實際中對幼兒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兒童關心和思考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那么,教育不應該局限于知識水平,而應該幫助兒童把學習的興趣轉化為對環境問題的興趣。最突出的標志就是幼兒能否通過自己的行為表達知識。例如,開展廢舊紙屑的再利用。一次手工撕貼畫活動后,只見教室里的地板上散落了一些紙屑無人理睬,于是筆者抓住這一教學契機,開展教學活動《紙從哪里來》,引導幼兒了解紙的用途,讓幼兒了解浪費紙是對環境的一種污染。在如何節約用紙的教學中,筆者還開展了《廢紙變變變》的教學活動,請幼兒把這些廢紙團起來,在用透明膠粘起來,供幼兒在戶外活動時投擲、踢球等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廢紙可以再次利用,現在班里哪還有紙屑,到處都很干凈、整潔。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值得關注的教育契機,因為這是培養兒童環保意識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眼里有兒童,還要了解兒童的需要,以便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使他們身心愉悅,獲得知識的滿足。平時我們還可以結合當下的時事,比如今年內陸地區受臺風影響,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收錄相關臺風的新聞、錄像等請幼兒關注,因勢利導地引導幼兒了解造成洪水泛濫的等自然災害的原因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后,幼兒都為此震驚。在一次意愿畫中,有一名幼兒就畫了一幅伐木工人要砍樹而小朋友則抱著小樹,要保護小樹的行動。這就是幼兒思想觀念轉變的重要體現。通過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豐富幼兒對環境更深層次的認識。
(4)把握戶外活動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
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孩子們在行為習慣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觀。在大玩具場上,天天發現用力走路會揚起灰塵,就提醒大家不要用力走路。教師抓住這個機會提問,孩子們便展開討論:因為我們要在這里活動,如果到處是灰塵就會損害小朋友的健康……再如,散步時,發現路旁有蚯蚓,可以抓住機會,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小蚯蚓會松土……”“那你們又怎么幫助它?”“送它回家,不要驚嚇它……”等。
(5)音樂游戲中,萌發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用音樂來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也是幼兒所喜愛的。通過對自然角的小金魚觀察的興趣,有趣的音樂游戲“保護小魚”生成了。飯后散步時,我們和幼兒一起來到幼兒園的小池塘邊,觀看小魚在水中自在地游來游去。幼兒自發的對小魚產生了喜愛之情。模仿小魚游的興趣油然而生,及時把握這種興趣讓孩子模仿小魚的動態,孩子們就像小魚一樣快樂地舞動起來。接著讓孩子們欣賞音樂,隨著柔美的音樂引導幼兒模仿小魚在清澈的水里自由自在游;隨著音樂轉向低沉,孩子們感到小魚受到傷害。這種危害又來自哪里?小朋友根據他們平時的所見所聞,有的說是人們隨意把垃圾丟到河里,還有說是各種的工業廢水把河水給污染了。所以當聽到低沉的音樂,在膠師的引導下,孩子們便能模仿著小魚痛苦得無法游動。在不同的音樂情緒和性質中,幼兒能以不同的形象模仿不同的動態,通過這個多種活動進行的游戲,一方面提高了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另一方面使幼兒體會到地球上生活著可愛的動物(包括水生的、陸生的、會飛的……),它們和我們一樣享受著地球給予我們的快樂,更激發了幼兒愛護美麗的地球和愛護自然的情感。
3.集體教學活動中開發班本環保課程,培養幼兒環保意識
除了將環境教育知識滲透到兒童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利用集體教學活動,將環境教育融入其中。如在“垃圾分類”的專題活動中,開設“垃圾從哪里來”“垃圾多了會怎么樣?”“怎樣進行垃圾分類”等內容,通過繪畫垃圾圖標,去各班級、小區里收集垃圾將垃圾進行分類投放等活動,使幼兒了解不同的垃圾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學會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管理好垃圾,幼兒從自身的感受中獲得環保知識。從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幼兒扔垃圾時能將垃圾進行分類,并帶動自己的家長也要分類投放垃圾。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總之,幼兒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環境問題的改善落腳點放在幼兒身上具有深遠的意義。環境保護教育只有從小抓起,培養兒童的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而改善環境,提升環境的質量,讓環境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美好,為子孫后代造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