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范磊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各種科學技術成果不斷融入到小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方方面面,科學技術化背景下促使小學生的活動空間逐漸室內過渡,各類體育活動行為也轉移到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上,加之應試教育體制的片面化[1]唐永崗.小學生田徑體能訓練的實施方法與提升對策探折[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17):34-35.,小學生群體學業負擔還未得到顯著減少,大部分空閑時間會被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所占據,身體鍛煉時間占比相對較低。長此以往,小學體育活動中體能訓練關注度逐漸降低,導致小學生群體鍛煉時間和次數無法得到充足保證,身體整體素質下滑[2]張瓊.排球專項體能訓練對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影響的實驗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21.。鑒于此,本文運用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以閔行實驗小學春城校區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對當前體育教學活動中小學生體能訓練現狀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存在問題及成因,結合體能訓練在學生身體素質能力培育的顯著優勢,整合諸多優勢資源,并以此為契機,積極構建小學生體能訓練優化策略體系,并進行實證分析,旨在為小學體育教學工作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一方面,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群體運動思維、興趣、行為習慣、意識及品質等方面的關鍵時期,而體能訓練更是關鍵所在[3]黃珊,隋紅.體能訓練對小學生靈敏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05):57-60.。學生群體只有具備良好的體能才能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才能全面激發學生群體的運動興趣,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小學階段更是學生群體各項身體機能和素質養成的敏感期[4]周康.利用體育課堂活動加強小學生體能訓練的路徑[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7):228.,他們的協調度、柔韌性及靈敏度等方面身體素質好壞程度直接影響后續的學習和生活。因此,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均應該重視小學生體能訓練的重要性,通過此類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體能訓練能夠大幅度提升小學生運動成績,同樣對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能力不斷提升,在校小學生群體的身體素質卻未能顯著提升,甚至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新問題,長此以往導致小學生的肥胖率超過國家標準,學生們的抗挫折能力較低[5]曾人杰,葉衍青,吳秀琴.“健康中國”背景下體能訓練干預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實證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20,34(02):151-155.。相關研究結果表明[6]陳凱.現代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9(11):78-79.:小學生進行體能訓練能夠很好起到增強身體素質和瘦身減肥的功效。當然小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過程是一個相對枯燥的過程,需要有一定的恒心毅力和頑強拼搏精神,因此,通過體能訓練能夠培養小學生群體堅韌不拔、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本研究主要采取實驗法對小學生體能訓練效果進行分析,主要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個類型。其中實驗組主要選擇我校閔行實驗小學春城校區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及四年級人數各20人,其中女生和男生各10人。主要通過對實驗組的學生進行針對性體能訓練,時長1年。同樣,對照組也選擇本校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及四年級人數各20人,其中女生和男生各10人,但未進行針對性體能訓練。通過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統計、分析兩者間的學生體質水平。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均對全體學生進行樣本健康測驗,確保參與實驗的學生身體健康,無病史,無身體功障礙等。研究樣本的人口統計學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樣本的人口統計學分布
表2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參與學生的相關指標測量值,主要從身高、體重、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靈敏性素質、柔韌素質、速度素質等七個方面進行分析,主要采取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以上七個方面指標均達到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通過為期一年的針對性體能訓練,無論是在身高、體重還是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靈敏性素質、柔韌素質、速度素質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提升。與此同時,通過試驗數據分析,學生群體的各項運動素質的提高與本身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正相關性,通過正在處于生長發展關鍵期的小學生群體進行科學化的體能訓練能夠提升各方面素質,因此,如何緊緊圍繞著體能訓練進行體育教學活動設計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小學階段,體育教學體能訓練所涉及活動項目涵蓋范圍較為廣泛,比如平衡性訓練、耐力訓練、穩定性訓練、靈敏度訓練、速度訓練等。無論體育教師采取哪各種體能訓練方式,均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差異化發展,重點聚焦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
多措并舉,積極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自發性、主動性參與到不同類型的體能訓練方法。從體能訓練技術層面角度進行分析,若長期采取運動動作的強化,在長期的反復訓練學生會感覺枯燥。這就需要教師要充分引入興趣體育教學模式。比如,在平衡性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呼啦圈訓練方式,將學生群體分為若干個體能訓練小組進行比賽,及時記錄學生的體能變化情況,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趣味性、競爭性的訓練模式。
現階段,小學生群體的文化課學業負擔較重,很多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增加體能訓練,會導致心理健康壓力更大。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有的同學反應不能夠自主完成體能訓練教學任務,且這種現象較為普遍,長此以往會逐漸形成學生整體性體能訓練積極不高、訓練效果不佳。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等方面因素,給予更多的關注關愛及科學化的指導,營造良好的訓練環境。比如,在跑步體能訓練過程中,學生群體要面對更加嚴峻的體能挑戰,小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耐力素質和意志力才能完成體能訓練。為最大程度緩解小學生群體的抵觸情緒,教師利用早操的廣播為學生群體播放一些具有感染力、激發斗志力的音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群體一邊跑步一邊喊口號,通過以上方式,能夠發揮集體效應,從而使體能 訓練的群體效應更加突出。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喜歡采取游戲式的教學方式,因此使用游戲體能訓練模式能夠迎合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顯著優勢,將不同類型的游戲方式融入到體能訓練當中,達成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目的,盡可能避免學生產生倦怠心理,提高參與積極性。比如,在靈敏度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障礙跑、丟沙包等游戲,不斷提升小學生群體的肢體的反應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敏感度。當然,也需要結合體能訓練的整體大綱、教學內容設置、教學進度等方面,立足于實際,將游戲方式科學地引入到體育教學活動,保證體能訓練的科學性。當然,一些游戲活動離不開體能訓練的教學器材支撐,引進、開發設計適合小學生體能訓練的器材,結合游戲教學方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
從素質教育改革角度進行分析,若僅僅依靠體育教學方式來提高小學生體能素質顯然是存在短板的,畢竟體育課堂時間有限,且體能訓練也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一項內容。在這樣背景下,教師和家長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外實踐活動中,將體能訓練與日常的課外學習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意義上將體能訓練拓展延伸到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從多角度、多維度方面使得小學生從體能訓練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并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尤其是對于培養小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小學生實際需求針對性制定常態化的體能訓練計劃,特別是要綜合考量小學生的體質、體能等方面差異性來制定出個性差異化的訓練模式,有利于小學生更好地開展自己的課余體育鍛煉。此外,教師要積極鼓勵小學生群體自行組織課外體能訓練小組,不要局限于在學校期間的鍛煉同時,教師還需要更多地去講解體能訓練安全要點,針對不同訓練內容講解鍛煉方法,以保證小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能訓練的安全性和實效性。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小學生體能訓練優化策略實施途徑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宏觀和微觀等兩個方面進行評價指標的初擬,主要采取德爾斐法進行編制專家問卷。采用德爾菲法將評價指標進行專家調查,選擇教育專家4人、體育行業或企業負責人7人、教師4人、學生8人。通過對我校小學生發放問卷回收調查表并進行統計處理(問卷調查表回收率為100%),對初擬的評價指標要素進行一定的篩選,具體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以閔行實驗小學春城校區進行實證分析,課題組通過對教育專家、行業或企業負責人、教師、學生進行走訪和調研,并進行對數據整理分析,組織相關一線教師按照10分制進行打分,最終得到評分表(見表3)。

表3 評價效果得分表
通過研究發現,小學生體能訓練優化策略的具體路徑評價與實證分析效果評價得分為:8.8, 假如我們以各項評分為滿分代表評價為10,則可以看成小學生體能訓練優化策略的具體路徑在我校適宜性程度為87.50%,可見我校閔行實驗小學春城校區非常適宜推廣本研究提出的思路。
綜上,以身體素質發展為導向,以學生群體健康發展特點為依據,在體育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應根據體能訓練這一核心要義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進度,從而保證學生群體在柔韌、協調、平 衡、靈敏、速度、耐力、力量等方面素質能夠提升。當然,也需要重視體能訓練的教學器材的應用與開發,同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測試標準,進行相關素質體能測驗,保證教學活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這也直接說明在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融入體能訓練,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迫在眉睫。因此,本文研究通過采取相關研究方法對我校小學生體能訓練的重要性進行探索與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助力小學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