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根鑄魂的關鍵課程,技工院校需要從設計的系統性、開展的協同性和推進的整體性出發,通過構建“四個課堂”、賦能“五大平臺”,設計并形成“三全育人”理念下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探索并實踐基于學分銀行體系的運行新模式,構建并實施多元協同體系運行新機制,不斷推動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臺階、見真效。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 課程思政? ? 協同育人
課? ?題:本文系蚌埠市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新時代職業學校班主任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能力研究(課題編號:33)”研究成果之一。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面對新階段、新使命、新要求,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設計的系統性、開展的協同性和推進的整體性出發,才能不斷加強與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現實路障:在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中糾偏扶正
(一)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思政課改革創新不夠
當前,多數思想政治教師都是從語文課教師、班主任或者兼職德育課教師直接轉崗而來,來源復雜,專業不一,很少有思想政治專業背景,師資力量也沒有達到理想師生配比,亟需積累豐富的思政課教育資源,形成良好的互動創新機制、專業的思政改革方案,打造優質的教育教學團隊。
(二)思政課教學創新貧乏,思政課堂吸引力不強
現實中,有些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甚至直接延續原有的德育課程教學方式方法,鮮有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手段不夠新穎,使得思政理論課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強。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范式滯后,教育成果評價機制不活
雖然各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專業教學的“課程思政”研究尚待加強,評價方式還比較單一,評價內容也不夠鮮活,總體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二、靶向施策:在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四個課堂”上協同賦能
(一)構建“四個課堂”,各顯神通育人
一是打造好“課程教學課堂”,實施課程思政。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思政理論課、公共基礎課、專業課課程思政體系,形成全課程教學一體育人模式。堅持多元化創新思政課課堂教學,使其與五育的全面性相銜接;堅持將學術性強的課程內容與育人的價值目標相統一;堅持專業課程標準修訂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全方位、多層次滲透德育內容。通過實施“專業育人方案”,不斷完善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融入教學設計,融進課堂環節,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技能教育的協同推進。
二是挖掘好“校園文化課堂”,推進文化思政。學校應以職業精神培育為主線,突出校園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在校園文化中深度融入產業、企業、職業、專業四類文化特質,遴選具有職教特色的通識文化,構建以校園環境、工匠精神、文化活動為載體的文化思政體系。
三是建設好“社會實踐課堂”,強化實踐思政。學校應堅持理論教育與素質養成相結合,整合各類實踐資源,構建由社會實踐調查、職業技能實習、社區職業實踐、專業創新創業為主題的實踐思政教育網絡。固化“三年不斷線”的生涯規劃教育,嚴格頂崗實習管理,精心組織參加各級職業技能大賽,資助各級各類課題研究,鼓勵學生依托專業廣泛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打造好實踐思政育人平臺。
四是管理好“網絡媒體課堂”,規范網絡思政。學校要牢牢掌控意識形態主陣地,不斷提升師生意識形態工作能力,可以在校園網基礎上增設課程教學資源、智慧宣傳文化、紅色文化教育、地方特色文化等子網頁。其中,課程教學資源包含國防教育課、專業思政課、黨群工團課、人文素養課等。智慧宣傳文化以“智慧校園”App為平臺,打造線上線下互動品牌活動;以QQ群、微信群為基礎建設網絡矩陣。紅色文化教育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由黨政部門主辦,弘揚主旋律,掌握話語權。同時,構建網絡宣傳管理團隊,推行網絡承包責任制,強化意識形態與網絡安全教育,形成“學校—系部—班級—個人”四級管理運行機制,以傳遞“小”的聲音傳播“大”的正能量故事,用“微互聯”小課堂成就“大思政”網絡課堂。
(二)賦能“五大平臺”,協同聯動育人
一是建立課程聯動平臺,形成協同合力。要做到硬件設施與軟件環境聯動,建設文化主題場館、職教名人路牌和CIS識別系統,注重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聯動,建立班主任和黨員教師聯合導師制、職業社會實踐能力考評機制、心理健康教育跟蹤輔導制。注重新媒體應用與網絡載體創新聯動,打造網絡宣傳文化作品。注重協同育人與多元評價聯動,將“四個課堂”全部納入學分管理,推行“學分銀行”制度下學生素質成長檔案滾動管理,全程記錄學生的綜合表現。
二是搭建文明修身平臺,強化文明育人。可以通過課堂、宿舍、餐廳、網絡開展文明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如筆者所在學院依托蚌埠市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學生科技創新工程,組織科技普及活動、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活動。以蚌埠市詩詞楹聯教育基地為陣地,組建文學社團,開展國學活動。拓展蚌埠市未成年人幫教實踐基地功能,開發學校法治教育全課堂教學資源,打造法治教育專欄線上品牌。同時,可以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坊、技能大師工作室、學生心理咨詢室、校史館等機構、場館的育人作用。
三是完善責任體系平臺,加強組織融合。注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出臺相關文件,加強改進、統一協調“四個課堂”的管理工作。強化組織運作協同管理,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及時進行工作調度,明確工作職責與任務,形成合力。建立統一的目標管理體系,細化任務,拆分責任主體,構建各系部與學校總體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相容的目標思路。充分發揮黨對學校事業的全面領導職能,建立“一崗雙責”“黨政同責”的育人工作機制,發揮系部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黨委領導、思政課教師、班主任的育人主體作用,團委、學生社團等組織的團結凝聚作用。實施校企協同育人計劃、后勤員工素質提升計劃、黨員干部聯系班級制度,開展黨委領導工作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學生個人量化測評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打造育人共同體。
四是細化建章立制平臺,做實制度育人。應遵循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合法性和公正性相統一、穩定性和靈活性相協調的原則,注重領導與導向協同、運行與監督協同,開展制度的“清廢改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制定實施“三全育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標準,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提升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堅持資源一體平臺,強化融合育人。應積極營造學做一體、多方聯動的教育環境,相關各方在目標定位、方式方法、教育功能等方面形成合力。比如,筆者學院開展知名企業聯誼會、教學成果開放日、家長接待周等活動,凝聚校企社家各方力量,共同幫助學生成長;組織開展優秀校友訪談或事跡報告等活動,發揮優秀榜樣的示范、引領和感召作用。同時,不斷拓展校外德育基地實踐育人功能,完善各項政策及支持機制,發揮社會多渠道育人功能。
三、路徑審思:從凝練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中聚焦思考
(一)設計并形成系統育人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
要始終堅持系統育人理念,圍繞拓展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思維,跳出教學關注教育,選擇全視域視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這樣才能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不同主體間的參與和介入、不同育人階段的關聯和融通、不同育人載體的有效整合與共享,進一步豐富 “大思政課”教育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范式。
(二)探索并實踐基于學分銀行體系的運行新模式
以基于統一的育人目標對“四個課堂”進行功能定位,科學建構每個課堂的課程內容,建立“基礎平臺+專業平臺+拓展模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實施“學分鏈接、五個聯動”的運行模式,推動“四個課堂”有效銜接,多維平臺互為支撐。思政課與其他課聯動,思政課突出思想引領,專業課激發探究動力。硬件設施與軟件環境聯動,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工作統籌安排,形成文明校園建設長效機制。理論學習與職業實踐聯動,參與志愿服務、研學調查和“三下鄉”等社會實踐,使學生在社會大熔爐中受教育、增見識、長才干。新媒體應用與載體創新聯動,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優勢融合。協同育人與多元評價聯動,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多樣化,注重發展個體潛能。“四個課堂”的有機結合和無縫鏈接為統籌實現育人目標的系統力量提供了一種可借鑒模式。
(三)構建并實施多元協同體系的運行新機制
要厘清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制中的各類協同問題,提高協同效應,從組織、制度、隊伍、環境四個維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各要素的協調配合,讓體制原力、機制活力、教育合力實現系統共生。同時,隨著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平臺建設的加強與成果開放共享,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平臺,創新思政課教師的思政教學工作,創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實現思政課教師線上線下集體備課、隔空教研。
參考文獻:
[1]竇春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紅色文化育人實踐路徑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8(11).
[2]王鵬.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的新途徑研究[J].職業,2020(7).
[3]陳秀秀.大思政格局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方法探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8(7).
(作者單位:安徽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