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素穎
摘 要:在新時代 “大思政”背景下,剖析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趨勢與痛點,結合電工原理課程的專業知識特點,從目標、內容、方法及評價四個維度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發揮專業課程育人“主渠道”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關鍵詞:電工原理? ? 課程思政? ? 實踐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新責任和新使命,“課程思政”是指教師要培育有知、有識、有才、有德之人。
二、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趨勢與痛點
在技工院校中,專業課要堅持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發揮好專業課的“思政”培養主干作用,充分利用專業課與思政內容的融合,構建學生與國家、民族、社會、個人之間的良好關系,使學生不僅擁有學會知識的頭腦,理清知識的思維,還要有運用知識的德行,達到知行合一,這是技工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必然趨勢。
當然,目前技工院校在課程思政落實層面還存在以下幾大痛點。
(一)機制痛點
宏觀層面,黨和國家給予了方向性的引領,落實到學校層面就要有相應的機制與之匹配,逐層逐級落實。近年來技工院校對“課程思政”工作高度重視,向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方向發展,但配套的育人機制還有待完善,這包括各部門協同育人的機制、教師成長激勵機制、課程評價反饋機制等,思政育人機制保障是前提。
(二)方法痛點
在專業課中利用巧妙的方法與思政元素相融合,融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將思政比喻為鹽,專業課是促進技工院校學生成長的美食,沒有了鹽,就失去了美味,如何調節鹽在美食中“加多少?怎么加?”是我們作為育人者需要思考和反復實踐的問題。
(三)內容痛點
好的專業課課程思政內容一定是與“真善美”完美融合的,“求真”是專業課課程思政內容的任務,如何挖掘和擴展出符合技工院校學生成長規律、“求善”“求美”的思政元素,是技工院校教師對專業課課程思政內容探索的痛點。
(四)教師自身痛點
“課程思政”的最終實施者是教師,教師自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高度決定了實施是否有效落地,如何有效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是護航課程思政落實的痛點。
三、電工原理課程思政探索
下面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及評價四個維度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
(一)教學目標中涵蓋思政
在課堂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目標是顯性目標,課程思政目標是隱性目標。技工院校教師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定要明確并堅持“為誰培養人”的整體目標,充分發揮技工院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為黨、為國、為民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1.思政目標要系統思考
課程思政目標一定不是孤立的,要結合國家方針政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標準進行頂層設計,要把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中,要從學院、系部層面將專業課和思政課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大思政”育人框架,做到門門課程有思政,個個思政有目標,實現“所有課堂都是育人主渠道”。
2.思政目標要環環相扣
這里的環環相扣既是課程間橫向的又是課程中縱向的相互聯系,思政課完成思政教育主體任務,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p>
3.思政目標要層層遞進
在宏觀層面,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到三全育人總要求,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再到專業課思政目標,層層遞進。在微觀層面,以專業知識為主線,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思政目標從一門課到一堂課,再到一個環節,層層遞進,使思政目標易落實,好消化。
(二)教學內容融入思政
思政內容的融入要依據“大思政”框架目標結合專業課思政目標進行挖掘設計,始終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中,結合專業課內容,仔細挖掘可用、有用、促進專業知識吸收和應用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學目標。
思政內容要有高度,講真。技工院校專業課教師的思想高度,決定了學生的意識形態格局,教師在設計思政內容時,要把握好政治導向,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把握思政內容的高度與專業知識的求真精神,壘好學生們思想的上層建筑。
思政內容要接地氣,講善。結合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挖掘思政元素要符合當代青年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結合學生們身邊發生的短、新、近的熱點問題進行融入,引發學生們探索人類發展、國家發展、個人發展的“善”。
思政內容要潤生心,講美。思政內容的融入不是加法,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的內容要貼合技工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當代青年的審美情趣,選擇能夠走進學生心中的故事、案例,滋潤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大情懷。
(三)教學方法體現思政
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在于“融”,如何融,融多少,融的過程要時刻以“怎樣培養人”為準繩。技工院校的學生年齡跨度大,課程思政的教法一定不是單一的,要嚴格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學生的方法來融入,這就需要技工院校教師充分分析學情,融思政內容于無形。
《電工原理》是城市運行保障系三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該階段的學生處在16~18歲的青春期階段,認知能力逐步提高,情感豐富,個性突出,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結合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初步探索思政融入方法為“四個一”。
用好一句話。一句話、一句箴言,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都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課堂教學中教師用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作為連結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紐帶。
講好一段故事。故事可以作為思政內容的載體,在恰當的專業知識中融入一段有趣、有味、貼近生活的故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故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好一活動。思政內容可以結合國家、社會、學校的特別紀念日通過主題活動進行融入,可以是網絡活動、課堂辯論、課堂研討、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等形式,讓學生通過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自信心與責任感。
話好一片情。思政內容也可以在師生間的情誼中融入,技工院校的學生很多都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多少存在著質疑,要讓學生理解黨和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需要教師用真誠的情感來引領。
課程思政無論是有意識融入還是無意識融入,好的融入方式一定是通過反復推敲和打磨的,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同時永遠不要忽視團隊的力量,教師通過集體教研、探討,迸發出新的火花,共同實現“大思政”協同育人的目標。
(四)教學評價中審視思政
知識既有原理性又有價值性,知識能力的評價與價值的養成相得益彰,我們要在評價中對課程思政的成果予以審視。思政課要在改進中加強,課程思政也是一樣,通過評價、反思、修正、內化,循環往復,最終形成課程思政標準進行使用和推廣,這一定是全員、全程、全方位的。
從教師的角度審視評價課程思政的效果,教師要對課程思政提出“四問”:
第一問——課程思政目標是否清晰,貼近學情?
第二問——課程思政元素是否有效、成體系地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
第三問——課程思政融入形式是否“潤物于無形”?
第四問——學生是否在思想政治素養上有增值?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課程思政的評價模式可以更多元化,可采用評價表單、課堂觀察、小論文、客觀題、主觀題等形式,把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綜合、立體、全面地衡量學生在思想政治素養方面是否知行合一。
四、成效與反思
(一)取得成效
在電工原理課程中探索課程思政已實踐兩年,教師從專業知識的傳授到思想價值的引領,于自身而言,越來越深刻領會到“大思政”協同育人的教育目的,日?!八颊币呀洺蔀楸匦拚n;于學生而言,學生對熱點問題的看法越來越“正能量”,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校園里的一言一行也展示出了技能人才該有的氣質和素養。
(二)實踐反思
課程思政是需要用心、用力、用情去做的,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實踐者,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全,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主體,在專業課程領域持續挖掘思政元素,探究融入方法和評價途徑,努力構建思政工作體系、思政方法體系、思政內容體系和思政評價體系,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探索課程思政的教育規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21(5).
[2.]楚國清,王勇.“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四重邏輯[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2(1).
[3].李蕉,方霽.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內核、路徑與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4]羅云,倪非凡.課程思政: 內涵、屬性與實施路徑[J].高等教育評論,2021(1).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信息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