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生物教學能夠為德育實施提供途徑。在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的新時期,國家對于高中生物教學的要求逐漸提高,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中融入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文章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結合實際案例對立德樹人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進行探討,以求推進課程改革進程,促進高中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生物;德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陳霞麗(1978—),女,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教師以德育為抓手,知識與能力并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以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掌握知識技能,從而提升教學實效。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影響了德育工作的推進。對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將其作為德育主陣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升德育實效。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的生物德育要求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需要做到人文關懷、愛國教育、法制教育、精神教育并重。人文關懷是提高學生個人素質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將德育視為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寓人文關懷于不同的教學活動中,用愛感化學生;愛國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國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教師要利用生物知識中的愛國元素,科學開展愛國教育,使學生能夠將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法制教育能夠筑牢學生的法制意識,教師可以從法制角度講解生物知識,使學生明白遵守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精神力量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動力源泉,教師應當講述科學知識,鼓勵學生正視挫折,挖掘學生嚴謹、務實的探索精神[1]。
二、高中生物教學現狀
(一)課堂導入比較乏味
現代高中生物教學逐漸向信息化方向發展,教學質量與效率有明顯提升。而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課堂導入環節,部分生物教師未能掌握有效的方法與技巧,經常會直接敘述知識,學生很難在教師的直白敘述中產生學習興趣,進而影響了后續的知識學習,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師生互動交流較少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交流,能夠讓學生加深學習印象,從而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2]。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將全部的課堂時間用于講解知識,未注重與學生進行交流,導致自身難以了解學生的實際想法,不利于把握學情。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有可能會逐漸疏遠,這不利于教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生物實驗形式單一
實驗是高中生物的重要教學環節,學生能夠通過實驗來了解知識、積累經驗、掌握技能。在當前的實驗教學中,有些教師未能傳授給學生高效的實驗方法,導致學生只能夠借助教材和既有經驗進行操作,一度陷入實驗“困境”,而教師經常采用單一的說教式方法解讀實驗結果,未結合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分析實驗問題,也致使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降低。
(四)忽視學生創新發展
創新能力是高中生應當具備的能力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精神。而在實際的授課環節,有些教師未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僅注重對基礎知識點和習題進行講解。部分教師即便認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也沒有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而是讓學生反復背記理論知識,讓學生夯實學習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形成消極的固化思維,很難促進其創新發展。
三、高中生物德育教學價值分析
(一)培養正確價值觀念
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物對人的生活、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德育,將生物知識與德育知識相融合,科學實施德育,可以讓學生在構建生物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3]。
(二)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高中生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本質,感受自然生態之美,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良好的道德。生物實驗中的環境保護、人地協調等知識,可以作為德育的切入點,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
(三)激發生物創新精神
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高中生能夠了解當今自然界生物資源狀況,形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熱愛情感[4]。在思考生物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問題,可以升華生物教學,激發學生的生物創新精神,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
(四)推進生物科技發展
生物科技在如今得到了長足發展,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領頭科學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德育,能夠將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的生物專業人才,為國家生物科技事業注入全新血液,推進生物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四、立德樹人背景下高中生物德育教學策略
(一)人文關懷—講故事,揭示生物道理
利用與生物知識相關的故事來開展德育,既能夠揭示生物道理,又能讓學生加深知識印象,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5]。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利用生物教材開展德育活動,圍繞教材中的有趣知識講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悟出道理,從而感受到人文關懷,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讓學生分析不同動物器官或組織的細胞大小是否存在差異,由此引發學生對生物問題的關注。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加以總結并講解“大力水手”“快速愈合”等與細胞增殖相關的故事,使學生明白故事中的虛構、夸張情節是建立在細胞增殖基礎上的。教師也要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關注學生在體育課中受傷和學生日常感冒的情況,再借此為學生講解細胞增殖的周期性,使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懂得相關的生物道理,明白“傷口愈合”“感冒初愈”中存在細胞的衰老、死亡、分化、發育現象。此外,教師還可以講解“有絲分裂”的故事,讓學生結合細胞的分裂期,理解有絲分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致分為前、中、后、末四個時期。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利用有絲分裂的動畫,揭示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道理,解釋學生難以理解的生命現象,滲透人文關懷,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學會理性思考、判斷問題,形成質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
(二)愛國教育—舉例子,厚植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內容,更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舉例,科學滲透愛國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歸屬感[6]。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愛國教育,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感,重點挖掘生物知識中的德育元素,讓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情懷。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可列舉解剖學、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等間接證據,引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論點,再從靈長類動物入手分析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讓學生明白當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然后,教師要舉例子,讓學生分析“遼寧省建昌縣發現了完整的赫氏近鳥龍化石”相關資料,使學生明白我國為世界考古事業做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與自豪感。教師可列舉“人類化石”“黑猩猩化石”等案例,讓學生分析證據,比較不同脊椎動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的骨骼,使學生懂得“生物是不斷進化”的道理,知道當今的各種生物來自共同祖先。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入手,分析“炎黃子孫”的共同特征,找尋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特征和共同祖先的證據,使學生能夠聯系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歷程,產生愛國情感,理解“共同祖先”的厚重意義。最后,教師可以列舉有關細胞和分子的例子,將人類有共同祖先的證據羅列出來,指導學生從生物種類親緣關系的遠近入手分析,聯系歷史上紛亂戰爭對人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崇尚和平的觀點,科學滲透德育思想,讓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三)法制教育—趣實驗,培養規范意識
生物學內容十分廣泛,隨著社會發展,我國立法逐漸完備,與生物相關的法律知識逐漸成為德育的重點內容[7]。以開展趣味實驗的方式,科學滲透德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加深實驗學習印象,而且有助于培養其規范操作意識,從而使學生理解與生物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良好的法制意識。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在實驗教學環節中引入法律知識,使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懂得按照規定進行實驗,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觀察植株圖片,分析植株生長方向的特點,引出生長素相關的生物知識,并列舉生長素對于植物生長的影響,再從法律的角度解釋不同植物的種植規定,使學生能夠了解法律明確規定禁止種植的植物,以及違反法律將會承擔的后果,由此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達爾文實驗、溫特實驗、郭葛實驗等微課視頻,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素被發現的全過程,進而產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興趣。隨后,教師指導學生按照規定做“扦插水培”“黃豆發芽”“綠豆發芽”三項實驗,使學生觀察到個體生長速度存在差異的現象,進而得出“同一樣本內生長速度相差過大,會對實驗結果分析造成影響”的道理。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總結有關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將生物知識與法律知識進行融合,使學生對比分析得出“按規定操作可以獲得較為準確的實驗成果”的結論,由此學生能夠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自覺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
(四)精神教育—思真理,激勵創新發展
精神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思考真理,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8]。高中生物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思考真理,重點結合生物學知識,加強創新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生物“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茶卡鹽湖的相關圖片,讓學生分析不受工礦企業影響的青海省自然環境變化,再讓學生分析經常發生霧霾的工業城市自然環境變化,使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思考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懂得建設、碳排放、伐木、放牧、耕地、漁業用地等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即“生態足跡”。然后,教師可以圍繞“人口增長對環境有什么影響?”這一問題,指導學生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切身體會人口增長過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之辯證地分析人類活動,思考人地協調發展的可行性,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批判思維和創新精神。最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鼓勵學生反思我國或各省市人口的現狀和前景,以“協調人口和環境的關系”為課題進行實踐研究,讓學生記錄實踐經過與收獲,再結合自己的調查結果發表看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人口現狀和前景,自主完成對“人口增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探究,使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在小組合作中提出一系列創新型環保舉措,提高學生信息獲取、團隊合作的能力,為其日后的創新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結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善用課堂內外,挖掘教材、實驗之中的德育元素,求新謀變,創新德育形式,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新時期社會對于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加強德育十分必要,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入手,科學滲透德育,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學生爭做新時代矢志報國的追夢者、勇于創新的開拓者、篤志不倦的奮斗者。
【參考文獻】
[1]樸金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風,2020(30):55-56.
[2]肖小君,李霞.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J].教育觀察,2020,9(35):138-140.
[3]邵婷婷,王國秀.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0):145-146.
[4]高陽. 淺析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兩條途徑[J]. 科學咨詢,2020(20):269.
[5]陳國.高中生物學學科德育的內涵及實施路徑[J].生物學教學,2020(02):21-24.
[6]閆巧芳.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滲透[J].農家參謀,2020(01):290.
[7]彭心桐.新高考背景下生物學科素養培養的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6(58):55-56.
[8]毛丕勇.探究高中生物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