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容 李 靜
(1.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一中;2.廣東省云浮市鄧發紀念中學)
賞析和品味高考試題,對日常的教學和高三備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總的來說,2022 年的湖南高考歷史試題,與2021 年的湖南高考試題相比,不管是考查內容,還是考查形式,或是考查能力、要求等方面,基本中規中矩,依然如故,不會給考生造成一種難以理解和無從下手的印象。值得稱道的是,2022 年的選擇題題型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在充分利用學生“認知沖突”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設計,達到考查學生歷史綜合素養(包括必備知識、核心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等)的目的。
認知沖突是一個心理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在課堂教學中,認知沖突表現為學生已儲備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新知之間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矛盾沖突的現象,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大腦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擁有一定的能力基礎,但這種認知模式和能力因人而異。因此,可以利用這種差異性,通過創設與學生先前的知識儲備不一致或是存在沖突的試題情境,考查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達到高考擇優選拔人才的目的。
據筆者分析,湖南卷選擇題利用“認知沖突”策略的試題共有6 道,占總選擇題量的37.5%,特點非常鮮明。如第2 題、第3 題、第5 題、第7 題、第12 題和第13 題。筆者以選擇題第3 題為例,對這種類型的試題進行賞析。
3.據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沒落
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
C.門閥觀念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
試題情境由4 個時間節點構成,言簡意賅,但包含的歷史信息卻非常豐富。
第一個時間節點,魏晉南北朝以來,實施九品中正制,選官權力由門閥士族把持,大批庶族地主難以參與政治,隋朝建立后,為了鞏固政權,隋文帝于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皇十八年(598),又再次下詔:“京官五品以上及總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第二個時間節點,因隋文帝的選官制度的改革,實際操作起來流弊不少,一是負責甄拔的官員難免徇私舞弊,二是標準抽象難以把握,引起糾紛不斷。隋煬帝即位后,不得不再行改革。于是,大業二年(606),始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開始。科舉制的創設改變了以往門第選官的弊端,才學逐漸得到了重視,適應了庶族地主要求參政的訴求,打破了門閥士族對仕途的壟斷,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勢力。
第三個時間節點,唐高祖恢復九品中正制;第四個時間節點,唐太宗相隔3 年又再度廢除該制度。唐高祖李淵為何要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又再度廢除?對此史籍均無明確記載。有學者認為,唐初門閥士族的勢力及其影響并未煙消云散,門閥觀念在社會上仍然十分流行,這是九品中正制得以恢復的根本原因,九品中正制的恢復也與唐朝初年為了籠絡人才,實施的門蔭制度有關,還與唐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有密切的關系。九品中正制恢復后,統治者又意識到這種選官制度助長了豪門分裂勢力,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科舉制度日臻完善,門閥士族日漸衰落,于是,唐太宗貞觀初年順理成章再度廢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和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等內容,學生在人教版教材必修1 第3 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一目中重點學過,形成了一定的認知框架,學生以為科舉制實施后,九品中正制便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因此,唐初九品中正制的恢復和再度廢除等知識必然會沖擊學生原有的認知體系,使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新知識之間出現了沖突和失衡,無形之中增加了該題的復雜度和難度。要解答這道試題:
首先,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必備知識。必備知識指的是歷史概念、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觀點和歷史方法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干知識。要解答這道試題,學生必須知道九品中正制的內容、實施的背景、經過及影響,還須知道科舉制實施的背景、過程和影響等重要內容。
其次,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其一,學會用唯物史觀的觀點,辯證地看待歷史事物的發展歷程,認識到歷史并非線性的發展,而是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其二,具備一定的時空觀念素養,把九品中正制的存廢與科舉制度的發展置于隋唐時期的政治形勢發展演變的時空大背景下去觀察和思考,才能推導出正確的結論;其三,具備一定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夠將試題給定的幾則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和辨析,提取相關的歷史信息;其四,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解釋素養,能夠根據試題情境所提供的史料,對選官制度的變化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本質聯系,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九品中正制被科舉制所取代,后在科舉選官制度的背景下一度恢復,又再度廢除,恰恰折射出世家大族的沒落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最后,這道試題歸根結底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認識歷史的靈魂,指的是對所學東西的真實性、精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決策。可見,批判性思維的出發點就是質疑,發現問題,然后打破思維定勢,建構新知,解決問題。雖然批判性思維常常以否定和懷疑的形式出現,但其最終目的卻在于反思與建構。
關于選官制度的變化,學生通過高中階段歷史課本的學習已形成了一定的認識,科舉制實施后,九品中正制被徹底廢除,這種認識在他們看來就是不爭的史實。當接觸到唐朝初年九品中正制的恢復與再度廢除等歷史細節時,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同學自然會對自己所信仰的教材結論產生質疑,進而不斷地反思和追問,調和新知識與舊認知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不斷地去調整和完善自己舊有的認知結構,達到建構新知的目的。通過批判性思維的介入,學生最終得出結論,即唐朝初年九品中正制的恢復與再度廢除,說明世家大族的勢力已是強弩之末。
可見,“認知沖突”類試題能夠很好地考查學生對必備知識的掌握、核心素養的內化和批判性思維的體現,達到考查歷史綜合素養的目的,更好地服務國家選材。
各版本教科書幾乎一致認為,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施了科舉制度。但有學者認為九品中正制的廢除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在隋代九品中正制的廢除經歷了三個階段。唐高祖武德年間,由于門閥勢力的影響以及門蔭制度的盛行,九品中正制一度恢復,但唐太宗貞觀初年再次被廢。自此以后,九品中正制便退出了歷史舞臺。還有學者通過大量實證研究,以翔實的史料和嚴密的邏輯論證,認為“楊堅在開皇年間發布的選官詔書并非是要實行科舉制度,而是重申繼續實行察舉制度(類似漢代的察舉制)來選拔人才,特別是對于即將納入其版圖地區的士人們強調,以后在楊隋政權的統治下不再實行原有的作為門閥政治基礎的九品中正制,轉而實施察舉制度選拔人才”。在講授科舉制度這個歷史概念時,呈現以上學者的學術觀點,學生的認識會得到更新,他們會認識到,九品中正制的廢除和科舉制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歷史并不是如教材那般簡單明了。這既豐富了教材內涵,又制造了認知沖突,起到了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欲望,開拓學生歷史視野的作用。
談到宋朝,同學們一定會聯想到宋朝積貧積弱的形象,因為這是教材非常明確的觀點。但關于這個觀點,學界頗有爭議。教師可以趁機提供三則材料,制造認知沖突。材料如下:
材料一唐宋時工商業高度發達,尤其是宋代,工商業的發展已經引起社會的一系列變化。宋代手工業生產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在重要的礦冶業上。宋代是我國歷史上大量鑄造、使用銅錢的時期,銅、鉛、錫的開采和冶煉,都大大地超過前代,甚至元、明、清時期也未能趕上,這也說明了宋代商業的繁榮。
——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現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已經超過了 18 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材料三相當長時間以來,宋朝給人積貧積弱的印象。將宋朝描述成貧弱王朝的有兩種人,他們都懷抱著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一種人是宋朝的改革派。為了論證改革的勢在必行,必須將宋朝的現實描述得非常不理想,將改革的目標與未變革的現狀對立起來。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積貧積弱也就成為改革派描述宋朝現狀的一種模式。將宋朝描述成積貧積弱的第二種人,則是近代的一些史學家。面對近代中國遭遇的劫難與屈辱,以及中國在西方列強面前所暴露出來的貧困孱弱,近代知識分子無不痛心疾首。特別是在日軍侵華的背景下,有些歷史學家將對國家的感情投射到歷史上,宋朝就成了他們抒發抗戰決心與悲憤心情的一種寄托。
——摘自新浪歷史《宋朝“積貧積弱”還是“黃金時代”?》
引導學生閱讀完材料后,再創設問題情境:宋代真的“積貧積弱”嗎?相信,看完材料后,學生瞬間會對教材的權威觀點產生質疑,學生舊有的認知無疑會受到強烈的沖擊,進而刺激他們不斷地去反思和追問,調整自己的認知系統,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生會認識到,其實宋朝并不是積貧積弱,它的商業非常繁榮,經濟十分活躍,科技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四大發明就是在宋朝的時候逐步傳到西方。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宋朝被人為地描述成了“積貧積弱”的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刻板的的思維被打破,思維被激活,批判性思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訓練。
歷史是一種客觀存在和靜止的狀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對歷史的認識卻是主觀的和變化發展的。人們對歷史事物的認識往往會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制約,主觀因素指的是個人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學習經歷、專業素養、階級立場和看問題的視角等,客觀因素主要包括時代背景、生活環境、教育環境及學術環境等。因此,關于歷史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因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具有穩定性和滯后性,而歷史學科卻處在不斷地發展之中,這就是學生“認知沖突”產生的深層原因。所以,課堂上教師需要營造多維的視角,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歷史層面去認識歷史事物。
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 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教學中,新課標明確要求“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可見,探究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形成了秦亡于暴政的刻板印象。高中統編教材的觀點與初中教材的觀點完全一致。為了避免“炒冷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認知水平,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先呈現與學生先前觀點一致的史料(主要是古人的代表性觀點)如下:
材料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西漢]賈誼《過秦論》中篇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宋元的學者。如下:
材料二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秦民益駭懼思亂。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秦紀三》
材料三是時北筑長城四十余萬,南戍五嶺五十余萬,驪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萬。
——[ 元 ] 馬端臨《文獻通考·秦兵志》
創設問題情境,秦朝完全是亡于暴政嗎?再展示現代學者的觀點,引導學生思考。
材料四誠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秦始皇是殘暴的,但也不是最殘暴的;秦王朝的法網嚴,但也不是最嚴的;秦王朝的刑罰殘酷,但也不是最殘酷的。秦始皇迷信方士,想求仙藥長生不死,而漢唐帝王中求仙佞佛,想長生不死者多矣!秦始皇焚書坑儒殺掉四百七十余人,比清朝一次連一次的文字獄遠遠不及,秦王朝法網雖嚴,盜竊不足二百二十錢,也不過只是流放罪,盜竊超過六百六十錢才黥劓為城旦,而隋文帝時,盜一文錢者,或三人同竊一瓜都要處以死刑,可見比秦代嚴多了。秦王朝刑法雖酷,但也沒有后世那種千刀萬剮的凌遲死刑以及滅九族、滅十族的刑罰殘酷。秦始皇濫殺,但比起明代朱元璋濫殺功臣也相去甚遠。秦二世昏庸,也趕不上晉惠帝、明正德、萬歷皇帝??蛇@些王朝并不都像秦王朝那樣短命。
——張林發、唐德榮《從〈君王論〉看暴政亡秦》
看完現代學者的論述之后,學生開始質疑教材的觀點,“認知沖突”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被激發,歷史思維瞬間洞開。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再出示秦亡的其他視角的材料(主要是秦朝對待六國貴族的角度和文化沖突角度)。如下:
材料五始皇帝吞并六國之后,進而廢置各國的王室和封建貴族,并由秦國的官僚處理政事,這項激烈的措施使得這些犧牲者感到難以忍受,而秦王朝推廣政策時的強硬作風使得他們更加難以忍受。始皇帝無視這項急進政策引起的不斷增加的反抗,不愿把這項措施稍作放寬。所以真正焚燒秦王朝的是六國舊貴族的復辟勢力。
——吳毅《秦朝速亡原因新論》
材料六秦之“法律令”與關東文化存在距離,特別是與楚“俗”之間存在較大距離……由文化差異與沖突引起的楚人對秦政的反感,及齊、趙等地人民對楚人反秦戰爭的同情,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
在對秦亡的原因古今和多視角的剖析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反思和追問,突破了“秦亡于暴政”的思維定勢,建構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歷史思維不斷刷新,打開了創新思維的“水龍頭”。
歷史的發展和演進并非以直線式或單線式的方式進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曲折性和復雜性。而高中歷史教材大多是一些普遍的、宏觀的結論性和靜態化的內容,未呈現出歷史演進的過程性、復雜性及歷史發展的微妙性和偶然性,往往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誤認為歷史的發展就是直線式推進,進而形成一種板結化的歷史觀。所以每當高考試題的材料情境呈現出歷史事物發展演變的過程和各種被教科書省略的歷史細節時,往往會給學生造成認知上的沖擊,產生“認知沖突”。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備考某個重大歷史概念時,要盡可能做到呈現出歷史發展的細節,梳理歷史的流變,引導學生從歷史的流變中去理解歷史。
如“海禁”政策是明清時期外交領域的重要知識點,教師一般都會引導學生從“海禁”政策的背景、內容和影響三個方面去掌握這個概念。所以,很多同學會想當然地認為明清兩朝一直以來都實施嚴格的“海禁”政策。因此,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從“海禁”政策實施演進的角度梳理其歷史的流變,深化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如下表:


——以上均整理自董知順《試論明清閉關政策》
創設問題情境:根據上述表格,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從上述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政府并非一直都推行嚴格的“海禁”政策,而是經歷一個強化和松弛反復的過程,后有條件地開放了海禁。清朝初期延續了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海禁”政策也經歷了一個嚴禁、松弛和正式閉關的復雜過程。
通過這種歷史流變的梳理,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展,認知不斷更新,能夠更好地把握明清時期“海禁”政策歷史發展演變的脈絡,加深了對該政策更全面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感知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
充分利用學生原有認知和新認知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及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在調和原有認知與新認知之間的矛盾過程中,達到了考查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目的。這種利用學生“認知沖突”的考查方式契合了《高考評價體系》的精神,更好地發揮為黨育人、為國掄才的作用,對啟發歷史教學和復習備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