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磊
(安陽師范學院 河南安陽 455000)
高等教育作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其所肩負著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課程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作為高校課程思政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發展略顯緩慢,亟須通過嘗試不同形式、融入不同文化、創新不同教學方法等努力尋求突破,從各個方面探究思政教育實效性提升的方法與路徑。當下,體育明星案例及精神的思政素材已然被大眾所知曉,難有新鮮素材。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深挖區域紅色文化,將其融入體育課程思政中來,才能在“大思政”觀念下更好地構建體育課程思政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河南安陽時曾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紅旗渠像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印記,深刻記憶著林縣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他們不畏環境的艱苦,堅持自力更生,修建新渠;他們不畏工程的浩大、資金的短缺,艱苦創業;他們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紅旗渠的建設貢獻力量。這種精神像是黨的自身建設史、為民發展史,處處映照著黨的發展歷史。這就是紅旗渠精神,歷經幾十載大浪淘沙也不會被時代的發展所淹沒。
德才兼備是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課堂的學習是塑造大學生德才兼備的主要渠道,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高校的每一門課程都需要積極承擔這個任務。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式和內容而言,隱性課程育人功能弱化、思政課程育人效果不佳、其他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背道而馳等問題阻礙了高等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貫徹落實。因此,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高等院校必須落實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國家輸送高質量、高水平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務。不僅如此,其培養的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底、專業的知識儲備、清晰的職業素養,還應當具備為國家、社會和個人服務的品行。如何能夠將紅色傳統發揚好、將區域資源利用好、將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廣大學生爭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踐啟示。
體育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強調通過體育活動及學習運動知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價值觀念,實現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結合,培育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體育課程和思政課程內涵相互交叉,是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課程思政不僅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立足點,還是國家教育深遠發展的核心動力。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可以讓學生提高知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還可以喚起學生對歷史、社會的關注,從而讓學生對現實的把握更為準確。而且,將思政融入體育課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通過運動和思考來激發學生的責任心,培養他們正確的行為準則,使他們成為更加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的青少年。然而,多數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融入體育課程之中,對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思政教材的選擇、思政內容的融合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對于體育課程當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并不深入,無非寥寥一些體育明星、體育賽事等,已然為廣大青少年所知曉。
在高校育人過程中,課程思政的理念與方式早已深入師生整體教學過程,入腦入心。在推進落實立德樹人這項根本任務的過程中,高校思政課程越來越重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優秀教育資源的深挖和利用。從教者也應當行動起來,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合適的元素作為思政素材,積極構建本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奮斗史、英雄史,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時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紅色資源的利用、紅色教育的開發一向高度重視,并且多次強調要將紅色資源有效利用,發揚傳統紅色文化,傳承傳統紅色基因。并且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也揭示了紅色文化與德育的聯系,即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德育則是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2]。
紅旗渠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具體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的價值意蘊,是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3]。為地方文化宣揚、社會發展進步、青年奮斗創新提供了精神支柱。
“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尤為重要,不僅肩負著青年一代的培養責任,還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對象。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理論,它承載了千萬黨員奮斗數載的歷史結晶。所以紅旗渠精神的融入,能夠鞏固思想教育的根基,其也是促進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的重要一環,對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3.2.1 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將紅旗渠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建設提供了參考元素。體育課程思政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產黨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體育課程思政的構建、發展、創新更是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內容和具體形態,紅旗渠精神兼備厚重的歷史內涵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內在的育人功能。深度挖掘紅旗渠精神這一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其在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價值,從而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教學資源。
紅旗渠精神作為典型的紅色文化資源,它既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案例,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推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就要抓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學生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深厚的紅色文化滋養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才是將紅旗渠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意義和表現。
3.2.2 推進區域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促進文化高質量傳播與發展
結合區域文化特點,將體育教育過程中傳統與現代教育方式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給予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增強體育與思政融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進來,走出去”區域文化交融并進,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將紅旗渠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能夠促進地區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高校體育課程中融入紅旗渠精神,有利于提高區域文化傳播度,提高區域知名度,提高區域自豪感。增強地區文化交流與傳播,凝聚本地文化特色,也只有將區域文化積極地推廣出去,才能真正讓全國甚至世界人民了解紅旗渠精神[4]。
3.2.3 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體育教育健康發展
將紅旗渠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培養愛國情懷,完善精神人格,引導健康發展。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體育類課程要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準則,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下培養學生建立團結奮斗、頑強拼搏的信念,提高學生增強身體素質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為己為民的責任感。2020 年9 月,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廣泛開展勞動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積極拓寬思政元素挖掘的寬度和廣度,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提高對紅色資源的細致打磨,促進對思政元素的靈活運用,進而促進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積極、健康發展。
首先,通過對紅旗渠精神的學習來了解黨的發展史、了解黨的指導思想的形成、了解共產黨員的精神向往。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傳道”與“授業”“解惑”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而長期以來,這種傳統似乎被弱化和遺忘了,只把“傳道”掛在嘴上,寫到紙上,貼在墻上,成了“空心蘿卜”,應當悄無聲息地傳道,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課程特點和價值觀念不同,與之相應的思政元素亦不同,因此,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專業教育課程體系成為課程思政的關鍵。
其次,通過對紅旗渠精神的探究,發現紅旗渠精神與體育課程內容的交叉點,二者相互貫通、相互補充,進而使體育精神更加入腦入心。將不同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專業課程內容,或從課程內容中凝練出思政教育觀點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舉措。按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的原則,彌補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不深入的缺陷,提高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可操作性。
最后,傳播紅旗渠精神對于挖掘校本課程思政元素具有建設性意義,能夠增加教師和學生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從而能夠持續挖掘育人元素。
紅旗渠精神的融入,能夠為體育課程注入新鮮活力,帶動除體育專業以外更多的學生,在體育專業思政教育框架下去認識歷史、學習知識、構建規劃,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專業認同等。以“大思政課”為藍圖,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大格局涉及國之大者的培養,因此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價值取向,緊扣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內涵,在教育實踐中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紅旗渠精神為什么好、體育教育為什么必須。進一步用紅旗渠精神在體育課程教育中潛移默化的作用引導高校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5]。
第一,豐富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高校可以將紅旗渠精神與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開發出更具思想性和實用性的教材和課程內容。例如,從理論學習上,可以引入紅旗渠精神的相關案例和人物故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領會紅旗渠精神的內涵和要求,從技能學習上,結合體育運動模仿修渠時的動作和勞動形式,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同時,感受當時環境下的艱辛。
第二,生活聯系實際,講好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也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案例[6]。現階段我國的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環境復雜、挑戰猛烈、風險重大。面對如此阻力和矛盾,要增強勇氣、宣揚傳統、堅守精神,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對修渠人的精神加以凝練和滲透,把他們不畏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紅色精神傳遞到高校學習的文化、技能學習當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積極面對風險也能直視挑戰,勇于向前。
第三,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廣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注重思想政治引領,注重青少年的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事業的相融合。拓寬育人導向,以育人育才實現實踐活動立體化;依托紅色資源,推動實踐活動特色化;緊抓制度規范,保障實踐活動長效化。
紅色文化的融入能夠帶動學生積極探究體育課程內容內涵、豐富知識結構、形成有特色的專業知識體系,真正達到知識文化相互貫通、入腦入心。立足“大思政”格局,實現專業思政,創新紅色文化發展。以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為契機,打造專業思政路徑是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效性的有效路徑。依托黨的二十大精神宏大深厚的內涵,將思政課程專業化,結合體育專業的未來發展素質要求、潛能發展特點、職業道德規范等,篩選職業、行業或有感召力和容易激發共情的典型案例,開發紅色精神與體育專業相結合的思政教材,講授本專業的思政課,確保體育課程思政能夠真正地服務于學生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及人生規劃。
目前,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面臨新問題、新思路、新方向。同時,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新對策、新任務、新使命也應運而生。紅旗渠精神的融入為體育課程思政帶來新鮮的活力和更廣闊的發展思路,也為其他專業的發展帶去了實踐價值與啟發。深挖典型案例、紅色文化、專業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積極探索和應用其育人功能,凸顯隱性課程的優勢,明確價值觀導向,增強立德樹人的操作性,能夠更好地建設“大思政”格局,為體育課程思政未來發展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