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巧娥
【摘 要】英語語法是句內各個成分遵循某種次序構成正確句式的語言規范。由于語法規范相對公式化和抽象化,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和機械化的應用不僅給學生帶來記憶負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英語語法的綜合運用。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在主題意義引領下如何圍繞主題語境呈現目標語法,聚焦語言形式、意義及其使用,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語法教學 案例研究
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出,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應該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1]。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深入掌握語法知識的前提下,在具體實踐中學會綜合運用。因此,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要克服以往講授為主、學生自主探究較少的問題,基于課標對“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探索如何有效開展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語法教學,全面培育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一、傳統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較為注重語法的形式和規則,忽視了語法在具體交流語境中的實際運用;語法教學脫離具體的主題內容,讓學生進行反復的語法練習;等等。在具體教學中,很多教師對于英語語法的教學往往是依據呈現、練習和產出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筆者以實際存在的案例進行傳統英語語法教學問題說明。
1. 呈現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語法規則的講解、記憶和套用,主要通過歸納與演繹對相關知識進行呈現與總結。
教學案例1
教師:Based on what you have learned, understand the expressions of the following words.
remember to do sth 記住要去做某事
remember doing sth 記得曾經做過某事
Now, let’s make some sentences.
分析:教師將兩種不同形式的語法形式展示在學生眼前,并配上中文翻譯。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只能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語法知識,不利于學生語言技能的整體提升。
2. 練習
在傳統英語語法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練習語法規則,通過脫離意義、交際功能和語篇結構的練習方式進行教學,難以幫助學生掌握和靈活運用語法知識。
教學案例2
教師:Boys and girls, let’s start to practice sentences.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we’ll? ? ? ? ? ? ? ? ? ? ? ? ?.
If? ? ? ? ? ? ? ? ? ? , we will be very happy.
If? ? ? ? ? ? ? ? ? ? , you will get two movie tickets.
If?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What will? ? ? ? ? ? ? ? ? ? ?, if? ? ? ? ? ? ? ? ? ? ?
分析:此類案例教學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屢見不鮮,主要為了鞏固學生基礎認知,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這種教學方法脫離實際,無法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 產出
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很多教師采取單純的編排說話和造句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被動、重復性練習,成效不是很理想。
教學案例3
教師:剛剛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過去式的用法,現在請同學用剛才所學的知識進行英語造句。
你上個月去書店借書了嗎?
李華生病了,所以昨天他沒有來上學。
小明上周末去看籃球比賽了嗎?
分析:此種教學方法與新時期的教育目標相悖,無法達到語法知識實際應用的目的,也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主題意義引領下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理念闡釋
拉森·弗里曼(Larsen Freeman)首次提出了立體、動態看待語法的觀念,主張學生能產出形式上恰當的語句是遠遠不夠的,其從交互應用的維度提出“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形
式(Form),即英語語法中外在的表現符號,包括視覺和聽覺單位;意義(Meaning),即語法的編碼意義;使用(Use),即語法在具體環境中的溝通作用。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強調語言使用中的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著力構建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課堂,充分挖掘相關主題承載的文化信息,將句法分析、語義分析與語用分析既清楚地區別開,又兼顧地融合在一起加以探討,使句法教學達到形態與含義、構造與作用有機融合。具體來看,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設計,以語篇為基本學習材料,以語篇的內容和主題為中軸,輔之以聚焦語言知識學習的英語教學思路[2]。
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的最終目的是在語境中有效地運用語法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意義。教師應基于主題語境建構英語課堂,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整合等思維技能,有效運用語法知識來表達主題內容、探究主題意義,為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實踐策略
語言學習是具有情境性的,要圍繞一定的主題語境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法教學中,根據具體的語境和不同類型的語篇,在主題意義引領下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英語語法知識,獲得語言技能,并深入理解文化內涵,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吸收。
1. 注重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內容選擇
英語教材內容以單元主題為主要切入點,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真實的語言材料。語法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在充分研讀單元主題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進一步開發、利用,通過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等角度入手,從而開展既注重形式也注重意義的語法教學。
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要從教材出發,對教材文本進行詳細的梳理,精準把握其中的主題意義。教師只有先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真正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挖掘其中的資源來引導學生,同時,在主題的設置上,要圍繞某一個主題,以主題意義探究作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學習等綜合能力的整體協調發展作為教學宗旨,來設計英語語法教學的目標,并重視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要實現這樣的教育目的,僅注重語法形態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立足語法的運用,以語法的實踐運用為目標,不斷推陳出新,在教材資源的選用上做到多反思、創新。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新類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使用目標語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整合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主題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使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更為緊密,引導學生掌握英語在具體語境下的規律和意義。在呈現目標語法時,教師以日常生活為載體,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而降低語法的學習難度。同時,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測試與考核的手段,正確、完整、多方面地測試和評估學生的語法能力。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設置差異化的教學內容,提供分層的活動設計。
2. 豐富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任務設計
學生英語語法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交際互動,而基于主題意義進行英語語法教學,可以使交際互動更具針對性和真實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語法知識,并從多角度探討語法知識在交際活動中的使用,從而完成主題意義的探究。
英語教材的設計以單元的主題為主線,其中聽、讀、看的板塊素材可以成為語法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說和寫的部分,設計合理的輸出型任務,幫助學生開展交際互動。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太空探索”這一主題,使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帶領學生回顧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鼓勵學生學習宇航員精神,增加民族自豪感。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學習過的語法規則,進行想法的交流。
3. 增強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文化語境
英語學習的目的之一是理解西方文化,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3]。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語言材料結合主題呈現,既能幫助學生學會使用結構形式正確、意義表達得體的句子,也能使學生掌握這一語法規則所適用的文化語境。通過形式多樣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生成新知識和新能力,得到思維、情感方面的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不僅要關注語法的形式,更要關注其意義和用法,而語法的恰當使用離不開語境。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語法教學要緊緊圍繞主題,使學生在閱讀中感知語法的概念和用法,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語法的意義和價值,在小組活動中探索語法規律,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復使用語法,從而習得語法規律,提高語法能力。教師要合理使用課堂內外教育資源,拓展主語框架,引導學生在主體話語中感悟、研究、總結與運用語法規律,訓練學生的整體語法應用水平,讓學生在語境中體悟、分析、歸納和使用語法規則,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章策文.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特點與價值[J].教學與管理,2019(19):47-50.
[2] 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3] 畢少琴.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實踐例析[J].基礎外語教育, 2020,22(1):37-44+109-110.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五十七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