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摘? 要:近年來,整本書閱讀教學越來越受重視,相關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加,但是目前對于初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實施層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推進。為此,文章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和現狀進行了分析,試圖探求將其課程化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課程化
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深入研究是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需要。《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同時,由于學生對整本書閱讀興趣不一,閱讀意識普遍欠缺,閱讀目的有待明確,加上教師相關教學計劃的制訂情況欠佳,使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現狀并不理想。因此,在實施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將其課程化,從而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主要是針對學生在課外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沒有統一標準、沒有系統計劃、沒有良好評價方式而言的。因此,將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就是把學生課外隨意的、基于興趣愛好選擇的整本書閱讀放在課內來完成,由語文教師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統一制訂教學計劃和相應的評價標準,同時注意把整本書閱讀與現有的語文課程相關學習領域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融合。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
1. 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1)提高閱讀能力,培養整體意識。
在各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選文多是千字左右的單篇短章。雖然一個單元里的課文都是同一個主題,但是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不能形成整體上的認識。而整本書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和全局的視野下思考問題。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時,如果不知道課文節選片段前后章節的內容,學生就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通過對《水滸傳》整本書的閱讀,學生對整個故事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選文內容的前因后果,提高了課堂閱讀的效率,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整體意識也逐步形成。
(2)養成閱讀習慣,塑造健全人格。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初中階段學生的心智處于發展期,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但尚未完全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需要提供有深度的、經典的文學作品為其思維的發展和精神的成長供給豐富的養料。經受這樣的文學洗禮,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在閱讀中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塑造自我。
2.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要想實現以整本書閱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首先要做好深入閱讀的工作,把握整本書的關鍵點,從而確定適合學生閱讀、有探索價值的教學目標,提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為保證實際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還要克服多年的職業倦怠,提高自身對閱讀教學的內在動力。這樣會激勵教師主動閱讀,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和閱讀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實現教學相長。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現狀
1. 閱讀評價方式單一
語文學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對于語文學科來說,當前的評價方式并未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過于單一,主要是因為以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起了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時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閱讀存在應試性、可替代性、隨意性和碎片性的特點,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偽”閱讀,閱讀教學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2. 閱讀數量少、質量低
處于當今的大數據背景下,大多數初中生在課余時間對短視頻和網絡游戲更感興趣,對書籍的閱讀熱情不高。學生經常接觸內容豐富、形式各樣的網絡資源,妨礙了閱讀興趣的培養,無法實現書面閱讀數量上的提高。當然,也有一部分熱愛閱讀的學生,但是由于他們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加之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使他們的閱讀內容大多是與考試直接相關的書籍,或者是一些青春類雜志和網絡文學,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上呈現數量少、質量低的特點,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實施策略
1. 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的準備
教師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是實現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的保障。首先,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意識。很多教師都不否認閱讀的重要性,而要將這一認識真正落實到教學層面,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計劃,把整本書閱讀擺到語文閱讀教學的高位。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閱讀素養。教師的“教”應該是學生得以更好地閱讀的強大推動力,而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是教師要有較高的閱讀素養,有較多閱讀經驗和閱讀方法的積累。
2. 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的實施方法
(1)確定整本書閱讀的課程目標。
整本書閱讀課程目標的確定要以《標準》中有關閱讀教學部分的要求為依據。本文從“閱讀量”和“閱讀能力”兩個角度確定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目標。關于“閱讀量”目標,《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是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強,可以適當增加一定的閱讀量。關于“閱讀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形成較強的語文閱讀能力,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標準》指出,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運用多種閱讀策略去閱讀一本書,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性閱讀能力。
(2)確定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內容。
在新課程背景下,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可忽視,但也不可過度闡釋。教材的編寫理念,是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呈螺旋式上升。因此,選擇難度適中的課程內容是整本書閱讀有效實施的前提。首先,閱讀書目的確定,要按照趣味性、經典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等原則進行選擇。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一方面,要根據作品的特點選擇教學內容,當整本書的容量、深度都遠遠超過單篇課文時,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必面面俱到,擔心顧此失彼,如在閱讀《呼蘭河傳》這本書時,教學內容可以只設定為獨特的敘事視角,關于作品其他方面不進行展開學習;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要把書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認知相結合,進而增強學生對世界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3)確定整本書閱讀的評價方式。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關于閱讀教學的評價重結果不重過程,看成績不看成長,而且評價主體是教師,學生很少參與。整本書閱讀可以采用“質”和“量”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尤其注重“質”。閱讀成果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評價交流更不可忽視。評價主體也要多元化,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讓學生享有評價的權利。
總之,語文教材中推薦閱讀的書目只是浩瀚書海中的一小部分。整本書閱讀要以教材為出發點,挖掘其有效資源,還要將教材與課外閱讀、與其他學科的閱讀鏈接起來,與學生的感悟思考鏈接起來,實現學生能力和精神的同步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溫儒敏.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任明滿. 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施探討[J]. 語文建設,2018(18).
[4]劉勇. 整本書閱讀課程的生態化實施路徑探尋[J]. 基礎教育參考,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