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花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負擔得到減輕,但教師卻不能松懈作業的布置。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也是小學高年級學生要進行升學考試的學科,在整體學習中作業布置十分關鍵。但很多語文教師無法適應“雙減”要求,不能很好地利用作業幫助學生學習,或者缺乏創新。在“雙減”背景下,學生迫切需要教師在作業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設計個性化、實用性強的語文作業。
關鍵詞:雙減;語文學科;語文作業;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5-0183-03
很多人認為“雙減”意味著學生沒有作業和考試,其實不然,“雙減”政策下,對作業的布置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提升作業設計水平。而想要提高作業設計水平,創新是最主要的途徑,并適用于各個學科。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內容相對于低年級難度有所提高,作業的布置也要有所區分,這就要求教師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語文學科內容,富有創造性地進行作業設計。
1.傳統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弊端
(1)形式過于單一
傳統的作業形式看似多樣,有抄寫、默寫、寫周記、感想等,但其實從總體來看,形式十分單一,都是對教材內容和基礎知識的重復,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來源,并且占據學生的大部分課后時間。
(2)作業內容量大
由于語文學科書面內容較多,如果要進行相應的默寫,抄寫作業布置,會浪費學生很多的時間,但小學高年級學生本身的作業量就相對較多,導致很多學生每天的目標就是完成作業,而并非進行自主學習。最后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興趣與能力,而重復性的作業又不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提高成績,大量的作業會讓學生感到疲憊甚至對學習感到厭倦。
(3)作業質量較低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布置的作業大同小異,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就是讓學生將相應的課文進行抄寫、背誦,在進行作文訓練時也是讓學生動筆寫,這樣布置下去的作業質量是很低的,因為學生根本沒有用腦去思考和學習,而教師的布置也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導致作業完成的質量學生學習的效果都不理想。
2.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創新布置的必要性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科興趣
小學語文傳統的作業形式有默寫、抄寫等,這些作業不僅耗費學生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并且效果也不甚理想,還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創新小學語文作業形式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也能讓學生對作業的情緒從厭惡轉為期待,而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作業更為關鍵,因為處于升學的關鍵時期,需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成績,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語文作業,對整體的學習效果和最后的學習結果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2)提高學習語文學科質量
作業是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和教材知識的輔助手段,但是很多作業無法做到這一點,長時間的機械性抄寫只會讓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下降,對學生理解和背誦幫助甚微,而教師通過對作業的創新和改革,可以讓學生減少無效的學習,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高質量的作業上,從而實現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
(3)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立德樹人,傳統的語文學科作業布置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過于功利性,導致部分學生雖然語文成績理想,但是在綜合素質上有所欠缺。所以創新作業形式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通過語文學科的作業創新,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3.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創新布置探析原則
(1)尊重學生主體性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到實施作業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考慮到學生喜歡完成什么樣的作業,會對哪些作業形式感興趣,討厭哪些作業布置方式,從而以學生為中心的進行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并且作業形式要多樣,內容要豐富,盡可能設置讓學生自行學習,自主完成作業。
(2)發揮學科特色
不同的學科具有不同的特色,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發揮學科特色,以提高學科能力為目標進行創新。語文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學科特色,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在作業中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優良中華品德,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更加深入。
(3)響應“雙減”號召
進行作業創新時,教師要時刻響應“雙減”的號召,合理控制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選擇學生易于完成,并且符合學生學習狀況的作業。并且要豐富作業形式,減少書面作業,
(4)提高作業質量
減輕學生作業的負擔并不意味著降低作業的質量,相反,教師要提高作業的質量,用更少的作業達到更多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精簡作業內容,摒棄無用的作業,避免無意義的背誦和抄寫內容,讓學生通過更少的作業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4.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創新布置探析路徑
(1)響應“雙減”要求,創新作業形式
“雙減”政策下,要求教師開發多種形式的作業,而不是局限于傳統的書面作業或者背誦任務,而語文學科可以探索很多種類的作業形式。
第一,跨學科作業。跨學科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基礎上,學習多個學科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四季之美》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布置跨學科作業,在學習完基礎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品味課文的內容,然后根據自己對四季的理解畫一幅畫,實現語文學科與美術的聯動,并讓學生講述自己對四季的理解。而不是單純地通過課本來理解,深入地理解也有利于幫助學生背誦課文,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不過教師在布置跨學科作業時要以語文學科為基礎,分清主次,以語文學習為主,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第二,探索類作業。傳統的作業都是教師固定內容,學生機械性完成,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而探索類作業則是由教師規定一個大的命題,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索。例如,學習完《宇宙生命之謎》后,教師就可以布置探索類作業,這篇課文探討宇宙的相關知識,是很多學生會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探索,搜集有關宇宙的資料,通過班會或者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宇宙和生命的看法。這一過程可以很好鍛煉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并組織語言進行講話的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對這一課的知識記憶猶新,可謂是一舉多得。
(2)符合學生特質,作業布置多元
第一,根據學生特質。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學習特質,導致其學習方法和對作業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區別,如果教師不能夠洞悉學生的學習特質,并根據特質進行作業布置,而是選擇大眾化的作業設計是無法達到作業布置的目的的。作業的布置不僅要具有創新性,并且在創新的基礎上也具有個性。例如,在學習《古詩三首》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分層次地布置作業,對于古詩學習較為困難的同學布置朗讀的作業,接受程度較好的同學讓其背誦課文,而學習古詩能力較強的同學則要在背誦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并且進行相應的擴展。需要注意的是,層次不是固定的,如果學生在學習上有所進步,那么他的學習型層次也要隨之提高,然后布置相應的作業。
第二。符合年齡階段。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不同于低年級,處于一個較為復雜的階段,所以對作業可能會產生抵觸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去觀察并且關注學生的狀況,然后進行作業的布置。如果發現學生的壓力較大,教師就要布置一些較為輕松,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壓力的作業,例如,看與教材的相關的紀錄片,如果發現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態比較好,就可以適當增加一些作業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并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作業的選擇,盡可能避免學生不喜的作業形式,例如,抄寫課文等。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作業的布置可以適當地提高難度,所以教師也不可一味地布置較為簡單的作業,也要在作業中布置相應的基礎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3)提高教師能力,發揮學科特色
第一,開闊視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必拘泥于作業的形式,很多教師認為不動筆的就不算作業,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例如,在作業設計上,教師如果缺乏靈感,完全可以讓學生成為作業的布置者,這樣既可以創新作業形式,又能夠激發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布置作業的感覺,從而完成作業時會更有動力。在學習《軍神》一課時,傳統的作業有感想、周記等,如果教師讓學生布置,提出不同的想法,然后由學生投票選擇出最受歡迎的作業形式,可能是角色扮演或者是其他形式。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就可以選擇一節學習任務相對較輕的內容讓學生給自己布置作業,作業完成之后讓學生互相評價,讓作業布置的主體從教師變成學生,從而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并且這種作業形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不會對作業產生抵觸心理。
第二,不斷學習。教師單純依靠自己很難想象出多種多樣的作業形式,要不斷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作業布置方法,以及與其他教師進行探頭研究,然后吸收更多優秀的作業案例,并綜合自己班級的學習情況以及課程特點進行作業布置。不過借鑒其他教師的作業布置方法并不意味著直接照搬,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進度進行改良和轉變,形成適合自己和學生的作業布置體系。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時,教師就需要對該課進行擴展,并布置一些擴展類的作業,但這需要教師本身熟練掌握這些知識,比如,教師在進行備考時要對《三國演義》進行研究,然后從中選擇對學生學習有益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提前幫助學生進行篩選。教師要以小學語文教材為基礎,深入挖掘其可以進行擴展的地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也能幫助教師提高語文教學能力。
(4)加強團隊協作,關注學生生活
第一,合作型作業。合作可以增進學生彼此的感情,而合作型的作業效果也十分顯著,例如,當學生充分了解中華傳統習俗這一單元之后,教師就可以布置一份手抄報的作業,然后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手抄報的繪畫、排版、書寫等部分。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或者選擇自己想要完成的部分,最終共同完成作業。在協作完成一份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獨立寫作業時體會不到的團隊魅力,也加深了對知識的學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合作型作業的形式除了小組探究還可以有很多種,例如,讓班級內的學生接力寫周記,并對其他學生的周記進行點評,或者讓學生回到家里和家長一起探究完成作業等,教師不可將合作型作業的形式局限于小組學習一種。
第二,生活型作業。語文學科的內容十分貼近人們的生活,而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提高語文能力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詩詞大會”學習古詩詞,或者通過觀看紀錄片增長見識。教師要學會發現并利用這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并將它們轉化為作業。如在學習《白鷺》一課時,教師在講授完課文對于白鷺的外形描寫以及相應知識點后,就可以讓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思考有無喜愛的動物,它的外形是怎樣的,然后參考課文,為自己喜愛的動物寫一篇相似的文章。這樣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聯系到生活實際,然后更加深入地理解《白鷺》這篇文章,學習相應的寫作手法,并將課本里對外貌的描寫應用到實際中,語文教材里有很多貼近人們生活的內容,需要教師去挖掘并轉化。
5.結語
語文學科作業創新的形式有很多,但并非每一種都行之有效,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看到成效,需要教師不斷努力,尋找更加切實可行的作業形式,并應用到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來。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要綜合考慮作業量,作業質量等多方面因素,摒棄傳統的作業形式,創造出更加具有新意,高質量的作業內容。
參考文獻
[1]陳漢輝.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4).
[2]王新軍.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02).
[3]牟國棟.“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與實踐[J].天津教育,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