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凌燁麗
[摘要]文化自信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支撐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精神力量。文章主要研究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現狀,闡述了文化自信培育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價值,探討了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以推動高校思政課的創新發展,筑牢我國文化自信之基。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文化自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科技的發展,學生可以便捷地從多種渠道接觸世界多元文化,其中不乏非主流文化、西方文化與網絡文化,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遭受一定沖擊,如何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迫切議題。
一、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在新媒體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互動也更為密切,西方媒體利用文化產業、學術理論等手段對中國文化進行滲透。大學生價值觀念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期,對不良文化不能很好甄別。要消除西方文化對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的侵蝕,光靠傳統課堂是往往不夠的,如果只是對外來文化的全盤否定,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一種是學生對本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降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加深,從而一味地崇洋媚外;一種是學生在外來的意識形態影響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質疑;還有就是自身的一些不良習慣在接觸到外來的糟粕文化時產生共鳴,從而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產生影響[2]。因此高校思政課要積極主動引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特別是要辯證看待西方外來文化,深入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產生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二、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一)培育形式傳統保守
隨著信息化教學地深入發展,盡管高校思政課以多媒體教學為主,但由于思政課理論性較強的特點,高校教師單一的道德說教與理論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還比比皆是,傳統的教育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廣泛性。另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教學也是流于形式,播放課件,照本宣科,至于教學成效究竟如何,是否真正培養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政治認同,是否從現實背景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特性,教學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待商榷。
(二)滲透內容力度不足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但滲透的內容與力度均不足,導致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難以發揮文化自信應有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開展的活動多與社會熱點相關,在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教育上涉及不多。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高校只有少數思政教師能夠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這也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出現偏差的重要原因。
(三)實踐教學缺乏重視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渠道,從目前思政課的開展情況來看,理論教學是思政課的主要方式。盡管也有高校將思政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但是活動次數較少,活動內容也有局限性,比如涉及的紅色文化、本土文化、校園文化,但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自信方面的內容挖掘甚少。另外,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集中于教師評價和集中性評價,由于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狀況重視也不高,導致在實踐中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評價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只關注實踐結果,對學習產生功利主義傾向,反而放松了對文化自信的培育[3]。
三、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價值
(一)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古往今來,文化打上民族的烙印,具有熏陶、教化、激勵作用。在高校思政課教育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邁,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重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產生對我國優秀文化的自豪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因此高校思政課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尤為重要。同時能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學會辯證主義思想,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優化思政教育效果[4],實現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二)激發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科技的發展,多元的價值觀念給當代大學生造成很大的沖擊。從國際上來看,特別是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仍然伺機冒頭,讓不少大學生認為西方價值觀是“新潮”、“時尚”;從國內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遭到挑戰,尤其是傳統文化被認為“過時”、“老土”,因此大學生缺乏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通過發揮高校思政課的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當今世界的競爭、意識形態的爭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青年學生的競爭和爭奪”[5],因此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問題又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安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6]當代青年大學生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增加對民族的認同感和文化的自信心,才能自覺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使命中來。
(四)筑牢國家文化安全屏障
文化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學生自覺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從歷史發展維度來看,國人經歷了對文化認知的不同時期,從古代對自身文化的自負——“我行,你不行”,到民國時期否定儒家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的文化自卑——“你行,我不行”,乃至新中國成立后有不少國人對于民族文化不夠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是對文化本身的自信,更是對中華民族的自信——“你行,我也行”。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接受并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如國潮國風席卷五湖四海,漢服熱吹遍大街小巷;革命文化、紅色旅游成為大學生的網紅打卡勝地;諸如《長津湖》等影視作品也被大學生追捧,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也逐漸深入人心,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可以筑牢國家文化安全屏障。
四、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
(一)促進思政教師的自我革新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引領中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思政課教師首先要肩負起課堂教學的重要使命,對文化自信有透徹的認識,將思政課中的中國精神、中國故事、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彰顯我國文化自信的源泉與底氣。其次,開展集體磨課、教學競賽、文學沙龍、大練兵等形式,提高思政教師專業知識技能。再次要充分了解學生學情,已掌握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知識盲點。教師要立足育人目標,堅定文化自信的方向。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弘揚社會主義文化正能量,積極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文化,提高政治覺悟與認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二)依托教材體系滲透文化自信
教材是思政課的載體和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依托。在高校開展思政課,首先應建立完整的思政教材體系,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推進思政課程體系建設。其次,針對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四史教育,適當增設書法、古箏、民族舞、戲曲、國畫、傳統武術等選修課,充分調動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參與度。再次,文化自信不僅是對本國文化的肯定,對于外來文化,也持開放的態度,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對比,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做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融合多媒體網絡傳播媒介
隨著新式多媒體網絡,如QQ、微信、抖音、微博、B站等網絡平臺的普及,依托網絡與思政課相結合成為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首先,巧用大數據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漏洞、文化認知進行分析,借助新式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其次,通過網絡推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的美文、影片、話題,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知識外延。最后,建立校園思政課公眾號,及時推送思政課相關信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挖掘文化資源,以開放的方式供大學生學習,在寓教于樂中建立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與政治核心素養,建立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
(四)開展主題文化活動浸潤校園
文以化人、文以育人。校園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與活動場所,鑒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易受環境影響,因此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可以浸潤校園。首先,調動相關學院、團委、學生會與專業課,將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文化融入新生教育、創新就業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熏陶。其次,利用中華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文化活動,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最后,定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演講比賽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作用,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環境支撐。
(五)結合地域文化開展實踐教學
中華民族一直秉持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品質,通過不同地域將優秀文化展現出來。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在開展思政課的過程中就要結合本土文化,充分挖掘該地域的歷史文化資源。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可帶領學生參觀名人故居、瞻仰革命烈士、游覽風景名勝、感受新時代的大氣與包容,增強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高校思政課除了課堂理論學習,更要開展豐富的實踐教學“走出去”,這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必要性與現實價值,尤其是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實踐路徑,有利于發揮高校思政課“三全育人”的功能。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課教師也應與高校在教學方式、評價體系、課程改革等方面共同發力,把握主流意識形態,牢牢筑牢國家文化安全,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培養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這些都是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42.
[2]顧一星,譚希,李慧勤.新時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4-55.
[3]黃鏡源.思政課教學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建立的對策研究[J].科幻畫報,2020(11):252.
[4]劉倩倩,單曙光.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時代報告,2022(8):118-120.
[5]馮剛.習近平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述的理論蘊涵[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3):170-180.
[6]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44.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思政專項課題,項目名稱:《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0749)
作者簡介:
蔣麗(1987.3-),女,漢族,江蘇常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凌燁麗(1980.1-),女,漢族,江蘇海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