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萍
摘要:對于教師而言,如何培養小學生將復雜、相對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常見的、熟悉的數學問題,是建模思想中培養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突破原有思維,在課堂中圍繞核心素養這一關鍵因素,優化環節設計,設計建模教學內容,使建模思想深入小學生內心?;诖?,本文首先探討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建模思想培養的若干難點,接著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突破政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建模? 難點? 突破策略
一、培養學生建模思想的必要性
(一)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建模是一種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抽象問題的高效能力,通過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能夠大幅實現學生數學思維和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例如在面對經典的“你追我干”的數學問題時,如果學生具備足夠的建模思想和意識,就能夠迅速把握題目本質,提高學習的質量和能力。
(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通過開展建模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本原因在于數學建模是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能夠將日常生活和枯燥的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數學建模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1],又增強問題的探究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三)提升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建模教學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為科學,這是因為建模教學的過程中,會首先采取引導的方式推動學生主動發現和挖掘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接著會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方法。真正全方位推動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科學發展,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二、當前小學數學建模思想培養中的難點
(一)固有的傳統思想需要突破
在接觸數學建模之前,部分的小學生都曾經學習過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和計算,這些數學計算不同于“四則運算”,秉承的只是從左到右簡單的計算規則,到了小學低年級,接觸了乘法、除法以后,會一下子難以適應,還是習慣于以從左至右的方式來進行運算。從數學思維角度來看,以往低年級學生運用的都是逆向思維,而到了高年級,在解決方程問題時,恰恰需要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去進行計算,這也給建模思想的培育造成了困難。
(二)教師加強對于建模思想的培養
在實際調研中,筆者還發現部分小學教師對于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原因在于這部分教師認為建模不屬于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現階段的教學都屬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依靠單次計算解決,因此根本不需要依靠復雜的建模思想,只需要按部就班依照教材來解決問題,開展教學即可。
(三)小學數學課堂上建模培養的形式需要豐富
在實際建模思想的培育過程中,雖然有些教師開展了建模教學活動,但是整個課堂相對乏味,教師缺乏對建模教學過程的設計,無論是對于邏輯的教學還是公式的建模,對依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這樣違背了建模思想培育的初衷,將實際生活和數學問題割裂開來,對于學生數學思維和建模思想的形成也是極其不利的。
三、小學數學建模思想形成難點的突破對策
(一)摒棄過往對于建模思想培養的認知
小學階段的數據建模思想培養不同于初、高中階段,要敢于打破固化思維,具有從頭重建的勇氣,首先,教師要嚴格制定課堂規則,“強制性”的讓學生養成使用模型解決問題的習慣,例如在學習完方程一章節后,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運用方程而不是別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種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教學的需要,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轉學生的思想。除此之外,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表達自己梳理問題中蘊含的計算原理,這樣也能更快的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建模思想。[2]
(二)梳理建模的流程
小學數學建模思想培養過程難的核心是學生對于建模的流程不熟悉,教師要教會學生一個完整、科學的建模流程是怎樣的:首先要教會學生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從實際問題中將其中隱藏的數學元素提取出來,其次要將這些數學元素組合起來,建立模型。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其實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公式和方法,教師應當總結這些模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模型”的內涵,也便于以后能夠順利運用甚至創造自己的“模型”。例如“花錢購物”的問題,就可以抽象成“實際花費金額=實際支付金額-商品價格”的具體公式。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檢驗模型的正確性,只有這樣,學生最終才可以能夠舉一反三,建立起系統科學的數學建模能力。
(三)豐富數學建模的素材來源
不同層次和階段的數學建模都需要和實際進行緊密的結合,而數學建模的來源和應用也同樣是實際生活。小學數學建模領域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數學建模的素材,如此,學生可以在數學建模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領悟建模的用途和出發點,也便于其以后從生活中挖掘更多的場景來進行數學建模。在利用數學建模的素材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單個模型到模型體系進行過渡,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拓展整個模型的相關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蘇元俊.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7):76-78.
[2]王建勇.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C].詩意教育專家指導會論文集.,2022:26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