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珍珍
摘要:思維可視化工具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可轉變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碎片化的學習狀況,可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同時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活躍自身的思維,歸納整理出英語知識中的規律和共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理解認知。本文對思維可視化工具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以及寫作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探討。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 高中英語? 應用
引言:思維可視化工具可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期間的整體思維能力提升,可幫助學生在諸如積累、整理、總結、記憶、理解等多個板塊獲取更加良好的學習感觸,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概述
思維可視化工具主要是以思維導圖為主,在展現邏輯思維發展變化過程的同時,實時、高效地反映出學習者的思維動態發展變化規律。教師可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來評估學生的能力情況和思想情況,從而采取更加具備針對性、側重性的教學管理計劃、管理方案。思維可視化工具也能夠將復雜難懂的英語知識概念進行形象化、趣味化展現,能夠給予學生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降低難度的支架,可指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心智、思維、情感的長遠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
二、思維可視化工具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思維可視化工具可幫助學生在寫作學習期間實現能力、情感、思維、素質的長遠發展。具體來說,教師可在寫作教學期間應用思維導圖將寫作素材、寫作內容以及寫作結構進行完整全面的展現,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創作靈感。教師可讓學生在思維導圖上將文章的主體結構進行拆分、融合、互動,幫助學生找到一個關鍵的主題發生點,并且將其中所涉及的各類寫作元素進行一一羅列整理。比如在讀后續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對故事類的閱讀篇章進行延伸、延續學習,讓學生結合文章前后的邏輯關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多元化知識結構,利用思維導圖模式將其中的關鍵詞匯、關鍵語法知識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遷移出相關主題篇章背后所蘊含的核心知識、核心概念,結合自身的理解認知來豐富文章結構和內容,為下一步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1]
比如在講解“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的單元中,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主題作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讓學生根據文章前后的邏輯關系,對傳統節假日的發展起源以及傳統節假日的意義進行學習,同時讓學生根據文化習俗、風俗等,結合文章最后一句的主題含義,讓學生對其中的核心知識概念進行提練總結,并且加入自身的理解認知,完成對文章結構的進一步補充、完善,比如讓學生嘗試站在人文發展的角度來評估慶祝傳統文化節日的現實意義,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結合文章前后邏輯關系以及關鍵詞,將相關知識概念進行整合、總結。總之,借助思維導圖,結合思維可視化的工具能夠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思維可視化教學工具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思維可視化工具在閱讀教學環節的實踐應用相對較為常見,教師可利用樹狀圖以及思維導圖,讓學生嘗試將文章中的主體結構進行一一拆分、整理、整合,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指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情感、思維能力的動態發展。在閱讀教學環節,教師可結合相關可視化教學工具,將文章的主體結構進行羅列、整理、整合,將文章的各個結構部位進行關聯互動,增強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思維水平,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增強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以及學科情感。
比如在講解“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的主題文章段落期間,教師可根據文章中的5個段落的主體結構,拆分出每個段落中的核心思想,將各個段落的主題進行整合,放置在思維導圖上,并且將各個段落的核心語法單詞進行歸納、整合,讓學生嘗試結合文章中的主題思想,將其中的核心詞匯進行簡單更換、替換。比如在第1段講解了節假日的共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獨特習俗、文化內涵;而第2段則主要是講解了傳統節假日的起源、發展以及與日常生活習俗相關的內容。以此類推,教師可將各個段落的核心詞匯、核心知識結構進行整理,讓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以循序遞進式的學習方式,結合思維可視化工具來進一步提煉出整篇文章中的核心思想,可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從文章整體角度出發開展整體閱讀學習,提高學生閱讀學習水平。[2]
三、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高中英語教學環節,結合思維可視化工具可幫助學生獲取到更良好的學習體驗,可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綜合發展提升。教師可結合多元化的教學工具、教學內容,在帶領學生實現思維情感發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小翠.思維可視化工具在高中英語深度閱讀課中的應用研究[J].師道:教研,2022(3):2.
[2]羅柳梅.利用可視化學習活動模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文本解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課題活動為例[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