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彬 何家樞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也不斷加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政府部門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促進了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效推動了林業經營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林業經營發展的基本概述與現狀,并闡述了當前林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技術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經營管理;現狀;措施
現階段,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能源不足的問題,其中森林資源遭受的破壞日趨嚴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林業產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明顯,而科學發展林業經營,能夠提高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率,節約集約利益資源促進森林資源保護利益水平的提高。因此,相關部門要提高林業經營的重視程度,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實現林業經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目標。
1林業資源發展的基本概述
林業資源是林業經營發展的物質基礎,開展林業經營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實現林業資源的合理保護、規劃與利用,這是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開展林業經營發展工作時,就需要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包括苗木培育、樹木栽植以及營林管理等,其應具備一定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結合林業生長特點與周期的基礎上進行,以此來提升林業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持久性、高效性[1]。同時,為了能夠有效落實林業管理各項措施,那么就需要深入分析管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預防和處理,保證林業管理的成果和效益,為接下來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總的來說,提高林業經營發展水平,有利于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對于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林業經營發展現狀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尤其是對于森林資源來說,更是有著較大的需求量,這就會導致很多地區的森林恢復能力遭到了破壞。隨著近年來我國政府提高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尤其是針對林業資源保護制定了強有力的政策制度,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同時也為促進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現階段,我國開展林業經營發展工作依然沿用較為粗放的管理模式,具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相對滯后,這不僅無法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業經濟的發展質量,阻礙了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在林業經營發展中,林業生產管理活動所采用的方法、技術過于單一,這就會降低林業資源的利用效率,甚至還會造成大量林業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由于相關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從而降低了林業資源的數量,甚至還破壞了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對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2]。除此之外,由于人工造林需要較長的生長周期,再加上林業資源過度利用,使得我國林業產業已經進入了低產期,對林業資源的經濟效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即使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相關政策為了改善這一問題,但當前仍有很多地區存在林業資源產權或經營權不明確的問題,并且林業資源經營者高質量發展意識不強,使得林業經營發展模式的創新效果不夠明顯,不利于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當前林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森林資源過度開發
從我國當前林業經營發展工作整體現狀來看,相比于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這就會對林業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制約。過度開發森林資源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增加了各種能源資源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對森林資源來說,過度開發就會減少森林面積,為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增加較大的難度。
3.2林業產業化低
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林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也是當前較為顯著的一個問題。當前我國林業經營方式精細化程度不高,并且也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可持續的森林經營機制,不利于林業產業向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降低了林業整體經營效益。而這一問題的出現,使我國各地區林業產業發展不均衡,呈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如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林業產業化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些地區雖然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但是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沒有與市場接軌,林業產業鏈短且不強,阻礙了林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3.3林業資源相對不足
在我國多年來的發展進程中,受市場經濟特點的影響,使得林業資源存在數量不足且質量下滑的情況。我國是人口數量十分龐大,人均森林儲蓄量相對較低。除此之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過度開采林業資源也會降低整個林業的木材比例,這就會導致在利用林業資源時,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3]。近年來,我國針對林業開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定,必須要將開采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若超出這個范圍,那么就必然會降低林業的自然效力與自我恢復能力。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對林業資源提出了更多的使用需求,并且各種公共基礎設施、工業廠房的建設也占據了很多林地資源,使得林業資源不足的問題更加嚴峻。
3.4林業規劃調查力度不足
開展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接下來的林業經營發展工作提供數據方面的支撐,確保林業經營發展工作開展的科學性、有效性。然而,從當前林業經營發展整體現狀來看,部分工作人員并沒有提高對這方面的認知,這就會對管理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在日常工作中,僅憑多年來的經驗進行,導致林業調查、監督以及監測等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在發展林業事業時沒有將調查規劃設計作為基礎,工作時沒有具體的依據作為參考,其針對性有所下降,甚至還會造成與林業發展的理念背道而馳。對于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來說,必須要應用大量的設施設備探測森林資源使用情況,并進行相關的整理與處理。但由于對林業規劃調查設計工作重要性認知不足,基層林業部門和小型林業經營企業尤為明顯,沒有加強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相關的設備也不夠先進,甚至脫離了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對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開展的質量造成影響。
3.5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足
林業經營發展工作有著較強的復雜性與專業性,需要相關從業人員具備專業的技術能力與較高的職業素質。但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林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落后全國平均水平,大多數從事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對林業知識、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等理解程度都相對較低,導致在實際工作中有著較強技術性的業務無法順利開展,對于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也缺乏主動意識[4]。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在工作模式與方法創新方面的能力較差。基層林業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水平較低,已經逐漸成為影響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生態環境保護中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要點
4.1樹種選擇
在開展林業栽培種植工作前,做好樹種的選擇非常關鍵,這將會直接影響樹苗的成活率。在具體工作中,應結合當地環境、氣候、土壤等因素選擇樹種,盡量做到適地適樹,以此來保證樹種的成活率。這是林業建設過程中提高其質量的必要因素,這也是為我國林業發展奠定基礎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林業工作人員應首先分析氣候因素、溫度條件以及地理環境等內容,明確種植區域的降水、溫度以及土壤等信息。這些自然因素都是經過長期演變而形成的,因此并不會發生較大變化。只有充分掌握這些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科學選種造林樹種,才能夠有效提升林業建設質量。根據苗木生長習性、種植方式和對于周邊環境與氣候的要求等條件,開展苗木選種工作,以此來保證森林培育工作的效率。現階段,在林業建設過程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技術便是植苗造林,其主要是在苗圃中培養樹苗,待生長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移植到造林區域。這項技術的優勢在于樹苗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可以用于土地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此外,還要制定科學的林業發展目標,不斷完善實施規劃,避免相關工作人員盲目研發、引進新型苗木,強化自身創新能力,切實提高苗木的存活率,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5]。
4.2種子培育
4.2.1溫水催芽技術
溫水催芽技術具體指的就是將樹種浸泡在40℃左右的溫水中,通常要浸泡8h以上,然后將種子儲存在木箱中,并覆蓋草席,將溫度控制在20℃左右。同時,還要清洗種子并更換溫水,待2-3d左右對其進行陰干便可以進行播種。
4.2.2容器育苗技術
容器育苗技術是一種較為傳統的育苗技術,主要作用是保護苗木根部,以此來提升林業苗木的成活率,保證林業栽培的質量。容器盛有養分豐富的培養土等基質,常在塑料大棚、溫室等保護設施中進行育苗,可使苗的生長發育獲得較佳的營養和環境條件。苗木隨根際土團栽種,起苗和栽種過程中根系受損傷少,成活率高、緩苗期短、發棵快、生長旺盛,對不耐移栽的作物或樹木尤為適用。在保護樹苗的過程中,育苗容器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樹苗本身冰蓋對成活率造成的影響,卻很容易被人員所忽視,因此要提高對這一方面的重視程度,提高容器育苗技術的應用效果。
4.3細致整地
細致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環境,轉變土壤耕層構造,同時還能夠實現空氣水分、熱量以及養分的因素的協調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從而為樹苗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實現林業建設質量提升的目標。通常來講,林業建設前的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兩種,其中全面整地指的就是翻耕種植區域的所有土壤,這種方式比較適用于地勢較為平坦的區域,通過土地翻耕的方式還可以將雜草全部清理干凈,避免樹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養分被吸走。而局部整地指的就是翻耕種植區域部分土壤,具體可以通過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若是土壤條件良好,那么就可以同時進行整地與種植,若是條件有限,那么就需要在種植前1-2個月完成整地工作,確保造林區域的土壤水分環境能夠得到改善[6]。
4.4科學造林
播種造林是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栽培種植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人員只需要將提前培育或挑選的種子放入相關種植點,這種方法操作較為簡單,并且還可以省略育苗環節,通常在規模較大的林業工程中常用。但這種方法無法控制苗木的存活率,因此在后期需要做好相關的維護工作,提高苗木管理水平,確保苗木能夠健康生長。其次,分殖造林法就是將樹木某一器官作為養料,從而完成營林造林工程,和播種造林法相比,分殖造林法的效率更高,但其缺點就是對土質條件要求比較嚴格,受地區限制影響較大。對此,可以在林業建設過程中應用一些生命力較強的樹種,當樹苗分殖后讓其持續生長,并與母體在生產上擁有共同性,從而快速適應當地種植環境。此外,栽植造林法也逐漸成為了應用廣泛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栽植已經培育好的樹木幼苗。雖然這種造林方法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樹苗幾乎都可以存活,但是對幼苗根系部分要求嚴格,只有保證幼苗根部完成才可以提升存活率。因此在應用這種造林方法時需要合理選擇樹苗品種,并加強后期的灌溉養護,提升幼苗根系的吸水能力。不同的造林方法有著不同的優勢和缺陷,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需要人員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造林方法,以此來提升林木培育種植的質量。此外,還可以采用種植多種類型樹木的復合方法,有助于完善生態系統,為動植物提供大量的生長棲息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區生物的多樣性,這也會避免林木遭受病蟲害的侵襲,促使林木在健康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4.5后期養護
后期養護是林業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做好苗木的養護工作能夠切實提升樹苗存活率,以此來實現造林效果的提升。一方面,要做好苗木的灌溉養護,相關人員要結合生長情況控制灌溉時間與頻率,避免由于水分缺失而影響苗木生長。同時,還要加強對苗木的施肥監測,根據苗木的生長狀態合理選擇施肥點,在提升森林培育質量的同時,有效減少育苗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在為苗木進行灌溉時,選取的水質應符合相關標準,避免其中含有細菌,威脅苗木的生命。另一方面,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保證防治的時間點科學、合理,并充分發揮機械化設備的優勢,提升病蟲害防治效率,冬季和春季屬于病蟲害高發期,春季來臨時人員要根據病蟲害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化防治,可以清理發生病蟲害的枝葉,也可以應用一些化學藥物,冬季來臨時應向苗木噴灑于一定的藥劑,避免樹苗由于凍傷而出現各種病菌[7]。
5結束語
總而言之,林業生產發展將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并且與生態環境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要受到更多的關注與重視。提高林業經營發展水平,是保障林業發展經濟效益和促進林業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將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層面,更是要注重與環境的協調性,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學海.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分析[J].甘肅農業,2022(2):54-56.
[2]趙浩君.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J].中國林副特產,2021(5):99-100.
[3]李煌龍.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J].種子科技,2020,38(23):113-114.
[4]許彥春.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探析[J].農家參謀,2020(17):113.
[5]王道遠.我國生態保護與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江西農業,2020(8):80+82.
[6]何振榮.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探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1):59-60+72.
[7]謝水祥.梅州市生態環境建設中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J].鄉村科技,2019(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