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媒體以其受眾數量大、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成為宣傳報道的重要傳播渠道。以烏蘭牧騎品牌報道為例,從中央媒體至縣級融媒體,全網自上而下,四級網媒結合各自特點,圍繞主題進行的策劃和報道,樹立了烏蘭牧騎的精神旗幟,鼓舞士氣,凝心聚力。文章總結分析了網絡媒體在烏蘭牧騎主題報道中的實踐和創新,以期為今后網絡主題報道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媒體;主題報道;實踐;創新
Examining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Online Media in Thematic Reporting Through the Coverage of Ulan Muqir
Cheng Chunhai
Abstract: Online media,characterized by its large audience,wide range of influence,and rapid dissemination,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ropaganda and reporting.Taking the coverage of the Ulan Muqir brand as an example,from central media to county-level integrated media,the network as a whole from top to bottom,and four levels of online media combining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conducted planning and reporting around the theme,establishing the spiritual banner of Ulan Muqir,boosting morale,and fostering unity.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online media in the thematic reporting of Ulan Muqir,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online thematic reporting work.
Key words:Online Media;Thematic Reporting;Practice;Innovation
烏蘭牧騎是我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創建66年來,一代代隊員迎風冒雪,輾轉戈壁草原,以天為幕以地為臺,為農牧民送去演出,傳遞黨的關懷。廣大網絡媒體圍繞烏蘭牧騎這一宣傳主題,打造精品力作、創新報道形式、豐富報道內容、優化傳播渠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一、追根溯源、網絡媒體聚焦烏蘭牧騎
網絡媒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傳播技術、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深刻變革為現實背景,以對黨的網絡新聞輿論工作負責的使命和擔當,高舉黨的旗幟,引領輿論導向,當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在烏蘭牧騎報道中,通過全面、系統、深入的宣傳鼓舞士氣、凝心聚力。
(一)頂層設計全面布局
網絡報道涉及多業務種類,為做好烏蘭牧騎報道,網絡媒體頂層設計報道方案,加強組織策劃,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將組織力貫穿在策、采、審、發、反饋、互動的每一個環節。
內蒙古新聞網精心設計的《網上烏蘭牧騎》專題,通過“演出動態”“視點直播”“經典再現”“歷史記憶”“名家新秀”等板塊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的動態、人物、歷史、發展、成就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堪稱網上烏蘭牧騎“百科全書”。
錫林郭勒日報社高度重視烏蘭牧騎的報道,召開編委會專題研究選題、落實報道進度、責任人,將源頭報道第一時間通過錫報直播、阿錫直播,微信、客戶端、網站等網絡媒體發布,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
對于烏蘭牧騎報道,受眾喜聞樂見,這也從側面力證了報道源頭組織的重要性。
(二)圍繞主題精心策劃
圍繞烏蘭牧騎主題,網絡媒體進行了精心的策劃,推出了一批批宏觀全面的精品力作。央視網《烏蘭牧騎:長調悠揚六十載》緊緊圍繞烏蘭牧騎的精神力量展開,專題站位高,架構宏大,記者帶著敬佩之情走進烏蘭牧騎,多視角講述了烏蘭牧騎60年不畏艱難困苦堅守農牧區一線的感人故事,讓受眾感受到了烏蘭牧騎積極奉獻的精神力量。
包頭新聞網發布H5作品《烏蘭牧騎——草原上永遠的紅色嫩芽》,把手繪動畫通過H5的形式展現,從文案采訪到圖案素材收集、繪畫和后期制作用了3個多月時間,創作團隊精雕細琢,力求每幅畫面都真實、生動,流轉順暢。網友表示,透過這件作品,能看到媒體是用心在設計,創意達到逼真的效果。
在創作前,網絡媒體充分考慮了自身特點、報道角度、受眾需求、傳播方式和渠道,才使得作品產生了極好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二、深入基層、重視細節挖掘
“主題報道只有從百姓切身感受入手,做到貼地引領,才能使主流聲音在輿論場脫穎而出”。創作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烏蘭牧騎作品,需要記者深入體驗,深刻挖掘。網絡媒體圍繞烏蘭牧騎這一重大主題,正是運用小細節刻畫體現大精神。
新華網記者深入一線采訪,汲取了大量素材。一篇篇凝練真情、深刻展示烏蘭牧騎精神的新聞作品通過網絡被廣泛轉載。《原來你是這樣的烏蘭牧騎》沿用了新華網的敘事長詩寫作手法,講述烏蘭牧騎的發展歷程,站位高、講述全,圖文并茂,朗朗上口。深入采訪不僅挖掘到創作素材,豐富了內容、深化了主題,也讓記者找到更為適合的新聞語言和表現技巧。
作品《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父子兵”:傳承創新 不變初心》,記者采訪時發現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退休的老隊長喬寶和現任隊長胡日查是一對師徒父子兵。通過父子倆親歷烏蘭牧騎的經歷,詮釋了紅色初心穿越時光、堅定前行的精神內涵。
光明網《草原深處一家三口的烏蘭牧騎情緣》通過大量的采訪在網絡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草原畫卷。草原深處,“烏蘭牧騎之家”一聲聲清脆的笛音伴著鄂托克草原繁榮發展的腳步,溫暖了無數牧民的心。作品從家風傳承解讀烏蘭牧騎隊員的愛與情,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讓烏蘭牧騎精神在網友心中落地生根。
內蒙古新聞網的一幅圖片同樣感人至深。記者采訪“紀念烏蘭牧騎60周年展覽”時,抓拍到退休烏蘭牧騎隊員站在展覽圖片前的對比照。相比圖片里幾十年前的他,青春早已遠去,幾十年堅守一線,為人民服務的時光都印刻在皺紋里,通過小細節彰顯無私奉獻的大境界。類似細節在網絡烏蘭牧騎報道中很多,如:為了讓牧區兒童看到專屬劇目排演兒童劇;為了給一戶偏遠牧民演出穿越沙地草原;為了讓牧民有空看演出幫忙擠奶、搟氈;為了傳遞科技知識自己先學先知。
網絡媒體深入扎實采訪,不斷打磨、充實、升華、創新,以點帶面、立體呈現烏蘭牧騎,創作出大量留得住、傳得開的好作品。
三、技術多元、報道形式多樣
網絡媒體不但用精到的筆力書寫烏蘭牧騎的歷史,還用現代的聲光電融合技術展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網絡烏蘭牧騎報道調動了多種表達手段,讓形式服務主題,利用多元技術完美呈現烏蘭牧騎主題,創作形式新穎,令人印象深刻。
獲得第26屆中國新聞獎的作品《永遠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是正北方網精心策劃、調動多業務種類合力打造的作品。作品運用圖片、文字、音視頻、H5等多種手段表達主題、展現內容,版面語言豐富、便于閱讀,實現了新聞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精心構思制作的沙畫作品通過視頻傳播出唯美、感人的畫面,背景音樂悠揚深情的草原歌曲《天邊》把人們帶入烏蘭牧騎的工作場景。為精益求精,制作團隊將時長4分44秒的視頻進行技術處理,二次加工用動圖呈現,編輯成體驗感更好的H5,起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什么是烏蘭牧騎精神?聽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怎么說……》以圖片、繪畫的形式在音樂中變換畫面,融知識、歷史、精神于一體,信息量大。每幅畫面、每次屏幕的滾動都有新意。作品題材、體裁、容量,都非常適合在手機端傳播,一經發布就成了“爆款”。
正北方網快閃H5作品《烏蘭牧騎》中,悠揚的蒙古族長調的運用和跳動的字符,重復的字節,震撼登場,融入更多的元素,加上節奏、報道方式的變化,作品不僅好看而且耐看。
綜上可見,烏蘭牧騎主題報道成功找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平衡點,以契合主題進行的形式創新,促進了主題能量釋放,讓作品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視頻的敘事能力非常強,能夠以視聽多樣性調動網民感官。在鏡頭切換中,網友的情緒和情感就會被深深吸引。網絡媒體在烏蘭牧騎報道中大量運用了視頻直播和短視頻。錫報直播為烏蘭牧騎演出作了系列直播,累計吸引數十萬人觀看。大家在直播中留言、互動,給烏蘭牧騎鼓掌,為直播團隊點贊。在遼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烏蘭牧騎的演出通過網絡直播飛進千萬個蒙古包,線上同步觀看擴大了烏蘭牧騎的影響力,也增強了網絡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四、拓寬渠道、立體呈現主題
網絡傳播的優勢讓新聞擴散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范圍更大。借由網絡媒體,烏蘭牧騎的精神被廣泛傳播,通過英文、蒙文網絡讓世界聽到烏蘭牧騎的聲音。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平臺發布是網絡媒體在烏蘭牧騎宣傳報道中快速、深入、持久傳播的重要特征。
(一)拓寬渠道,讓新聞走得更遠
在搜索引擎輸入烏蘭牧騎,出現最多的是《高高飄揚的“烏蘭牧騎旗幟”》。該作品的原發媒體是《內蒙古日報》,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文章在內蒙古新聞網發布后,被百余家網絡媒體轉載,讓烏蘭牧騎成為家喻戶曉的文藝品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近年來,眾多媒體深入烏蘭牧騎采訪,各具特色的報道總會在網絡匯聚,通過相互借力、接力,多平臺發布,讓烏蘭牧騎主題宣傳走得更遠。
(二)手機分享,融媒產品傳得開
移動互聯便捷的渠道實現了智能終端的交互傳播,融媒產品實現了新聞在手機端大量分享。正北方網融媒體作品《永遠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內容深刻、形式新穎、畫面感人,以動圖+H5的形式推出,作品因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而深受廣大自媒體和網民喜愛。在正北方網、正北方客戶端、正北方網微信、99街微信發布后短時間被120余家微信公眾號轉載,之后大量網友加入了轉發隊伍,創下了烏蘭牧騎主題報道在手機端閱讀、轉、贊、評的新高,成為一道流動在“小屏”的風景。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優質的融媒體產品培養了受眾主動分享的習慣,分享和反饋提高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作品的影響力,對主題報道打牢群眾基礎具有積極的意義。
五、凝心聚力、弘揚偉大精神
媒體是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的參與者和引領者。網絡媒體通過大量報道,宣傳烏蘭牧騎堅守一線為人民服務的事跡,弘揚烏蘭牧騎愛黨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占領輿論宣傳的精神高地,讓網絡成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的重要陣地。
(一)高舉旗幟,引領方向
弘揚烏蘭牧騎精神要突出媒體的引導力。網絡評論成為烏蘭牧騎精神引領的旗幟。內蒙古新聞網推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 到人民中間去——烏蘭牧騎精神的時代價值》系列評論,夾敘夾議,各篇章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銜接,多角度詮釋烏蘭牧騎精神核心,號召全區各族各界以烏蘭牧騎精神為引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求真務實,不懈奮斗,匯聚精神力量。
(二)挖掘典型,以點帶面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芒。第一批烏蘭牧騎的隊員大多已到耄耋之年,在接受網絡視頻采訪時道出烏蘭牧騎的精神原動力:“憑借一股韌勁,堅持要把黨的政策方針傳播到每一個牧民身邊”,這樣的典型就是主題報道挖掘的重點。中國青年網《扎那:繼承“烏蘭牧騎精神”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對蘇尼特烏蘭牧騎副隊長扎那的訪談播出后好評如潮。扎那代表的是烏蘭牧騎群體,他用親身經歷概括烏蘭牧騎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情真意切。這些人物都是主題報道挖掘典型,點面結合的重要例證。
(三)語言接地氣,親和有力
網絡媒體烏蘭牧騎報道大量運用口語和網絡用語成為烏蘭牧騎報道的又一特點。錫林郭勒新聞網烏蘭牧騎報道中大量運用的當地人的口語,貼近性強,成為網友喜聞樂見的作品。鄂爾多斯發布的H5作品《暖暖噠~烏蘭牧騎來了!!》以網絡用語配圖,文字輕松活潑,親切溫暖,沒有生硬的敘述,而是網味十足,精神力量滲透在字里行間。這些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感染人,入心、入腦,有利于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凝心聚力。
六、結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網絡媒體深入采訪,進行大量的烏蘭牧騎主題報道,凝聚思想共識和價值追求創造出了接地氣、有深度、暖人心的報道,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提高了網絡媒體的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也積累了豐富的主題報道經驗,為網絡主題報道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回信勉勵烏蘭牧騎隊員? 大力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405(12):4.
[2]盧娟.習近平網絡新聞輿論思想的現實邏輯[J].中國報業,2018,457(24):47-50.
[3]郭燕群.重大主題報道中媒體聯動報道的實踐應用策略[J].新聞傳播,2023,446(5):55-57.
[4]張百新.記錄偉大時代? 凝聚磅礴力量——做好新時代重大主題報道[J].新聞戰線,2022(5):2-4.
[5]陳沸宇,吳勇.烏蘭牧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喜迎二十大).[N/OL].人民日報.2022-10-08.
[6]張濤甫.記錄新時代,主題報道當有新作為[J].新聞戰線,2018(9):66-68.
[7]施媛媛,王惠雯,孟楠.融合新聞視域下H5新聞報道特色及創新路徑——以第28—32屆中國新聞獎H5新聞獲獎作品為例[J].科技傳播,2023,15(4):67-71.
[8]盧旭.烏蘭牧騎:讓紅色文化在牧民心里生根發芽.[N],中國文化報,2022-10-20.
[9]黃偉.在媒體深融中做好重大主題報道[J].新聞戰線,2023(4):65-67.
[10]陳愷凱,王帆.烏蘭牧騎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3):71-75.
[11]韓玉鳳,徐峰,張麗萍.從“烏蘭牧騎”主題報道看重大主題報道融合傳播策略[J].中國記者,2019,543(3):114-117.
(責任編輯 張 燁)
收稿日期:2023-02-26
作者簡介:程春海(1968-),男,內蒙古包頭人,高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媒體采編業務及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