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叢叢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同課異構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通過具體實施過程說明其可行性,并證明這一方式可以助力于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 同課異構? 教師發展
引言:同課異構一般是指同一篇課文由不同的教師根據學生學情和自己的專業特長,選取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教學。采用這種方式可以體現教師對教材的個性化解讀,體現因人而異,依據學生的基礎采用不同的教法來進行教學活動,能凸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風格,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設計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率,最終實現專業化發展。
實驗案例:
人教版《去年的樹》
分別由兩個語文小組的教師依據不同學情設定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語言文字訓練點,設計各不相同的語言實踐活動,然后每個小組選取一名教師分別以上課的形式來展示成果和匯報交流。
那么,圍繞目標任務,應該怎樣確定研究問題的呢?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語言、故事等這類題材的文章有很多,《去年的樹》這篇童話故事語言樸實無華,內蘊卻十分豐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不易選取。這對這一點,教師共同商討如何設計恰當的語言實踐活動,如何讓學生走進童話世界去感受童話的魅力,研究一系列針對性強的問題。接到任務后兩個小組的教師立刻開展活動進行研討磋商,且兩個小組在研討階段是互不干涉的,只是在組內參與研討。本次研討總共分為六個階段:一是制訂計劃;二是同課異案;三是備課研討;四是同課異教;五是觀課評課;六是總結反思。前四個階段,兩組教師在組內進行切磋交流,共商共議。在后兩個階段,則是兩個小組之間互相觀摩,分析自己小組和對方小組的優點和不足,互相切磋互相比較琢磨,互相得到提高。
實施效果:
在實際運用中,兩組教師的做法可圈可點。一組教師們在課例打磨時重點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學情。就這篇文章而言,這篇童話人物較多,情節發展變化較快,學生很難一下子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加之本文童話語言樸實無華,學生不容易體會到其中的情感。根據以上學情老師們做了第二個研究:即設計了互相關聯的四項語言實踐活動,具體可以概括為說、讀、寫、練,說主要是通過畫人物關系圖,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讀是通過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來體會人物的情感;寫是指學生自主質疑,想象情感,進行自主寫話;練主要是通過拓展閱讀并進行遷移運用,這樣根據學情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力求做到以學定教。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項語言實踐活動作為四個板塊來運用,教師在學習每個板塊時都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教授,比如在學習第一個板塊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利用人物關系來把握課文內容的方法,再如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教師教給學生利用添加修飾語的方法進行合理想象,把學到的方法進行遷移運用,達到言意兼得又得法的目的。
二組教師們在課例打磨時,重點思考研討了語言文字運用點在哪里這個問題。圍繞此問題教師們決定還是應該從課文的文體特點入手,如本文是一篇經典童話,而童話故事語言文字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力豐富,那么最有價值的點就是在理解課文內容與感悟人文內涵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借助課文語言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和結尾處讓人意猶未盡的特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來續編故事。在如何走進課文感受童話魅力這一環節,一是設計與編制了自學預習單,自學預習單讓上課教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的學情,考查了學生對生字新詞和故事內容的掌握情況;二是設置了分角色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走進童話里不同的角色,感受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三是設立了續編童話的環節,在經歷多角度創編童話的過程中學生又進一步體驗了樹和鳥之間的深厚情誼,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可圈可點的是教師在上課時關注到了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活動總結:
在學校組織的這次同課異構活動中,群組的每個教師在備課研討中都達到了最大的參與度,參與積極性高。而后又經過兩個小組之間的比較切磋和觀課評課,各自找到了自己小組的優點與不足,助推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