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艷
摘要:公共財政屬于我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與稅收制度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先闡述了公共財政及稅收制度的基礎概念,隨后深入探究二者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關系的可能,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財政;稅收制度;優化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規模呈現出顯著的擴張趨勢,通過對公共財政進行深入分析,可進一步明確其發展特性,并為稅收制度體系的優化提供重要參考。因此,要明確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索優化途徑,確保稅收制度可為公共財政體系的健全、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概念
(一)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一種系統性的經濟概念,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分析。例如,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公共財政需要解決政府向社會提供產品、服務的經濟問題,同時與財政工作深度掛鉤,可以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結構,進而解決生產需求、生產方式、生產服務對象等一系列問題。在市場經濟框架下,公共財政需要由政府積極開展,使其能夠彌補市場經濟體系存在的缺陷,確保市場失靈問題得到合理解決。通過市場這一途徑,公共財政可以提供物品、服務,或滿足特定主體的需求,為社會公共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與公共財政本質上屬于一體架構,在市場失靈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通過積極利用市場調節機制,公共財政可實現相對均衡的社會資源配置效果。從而達到優于計劃體制的執行效果。但是公共財政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同樣存在一些缺陷。若市場信息體制失靈,則會出現盲目生產的問題,誘發供給過剩,導致公共財政的調節功能失效。同時,市場環境無法提供外交、行政管控、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類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付出額外的經濟成本與其他資源,最終導致效率與公平難以兼得,引發市場失效問題。對此,公共財政需要圍繞公共服務進行構建,同時做好財政收支處理工作,使政府的基礎職能得到充分體現,為強化活動范圍內的資源調配效果做好準備。
(二)稅收制度
稅收制度是征稅、納稅的法律依據,也是相關工作規范的客觀體現。在稅收制度的支持下,國家可以通過公共權力向社會全體成員征收稅款,并使稅款通過法律途徑進入公共財政,最終用于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建設與供應。可以認為,稅收制度是籌集公共財政資金的重要工具,其可以幫助國家實現理想的建設目標,并為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的部署提供有力支持。同時,稅收制度還有助于實現宏觀層面的調控效果,避免社會資源分配失衡,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在國家利用公共財政開展建設或服務的過程中,稅收資金屬于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通過稅收手段,可以使經濟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得到有效調節,幫助市場環境保持穩定。除此之外,稅收制度還可以激發勞動力的能動性,有利于社會投資體系的優化與生產流程的改革。因此,要重視稅收制度的價值,確保其能夠得到合理應用,為實現理想的應用效果夯實基礎。在稅收制度框架內,要做好管理、檢查以及審計活動,以此為基礎開展組織、個人的經濟活動督查,確保稅收活動順利進行,為公共財政的有效建設提供優良條件,使社會經濟可以在穩定、優越的條件下得以快速發展。
二、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關系
(一)稅收制度是開展公共財政的必備條件
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關系較為復雜,二者在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的。綜合分析,稅收制度是公共財政實踐的基礎條件,在相關體系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經濟收支穩定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若公共財政的基礎能力不足,社會公共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從而導致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因此,為確保公共財政滿足實際需求,需要通過稅收制度強化其基礎能力,提升財政收入,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公共財政活動。在稅收制度體系內,公共收入類型包括稅收、利潤上繳和地方債務。其中,利潤上繳是公共財政的核心來源。
國家通過企業經營的方式獲得相應的資金收益,但是隨著債務增加、企業控制權降低等一系列變化,國家的資金收益開始逐漸減少。為避免社會經濟體系出現異常,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稅收制度建設,從根源上強化其對公共財政的影響。例如,營改增政策是新時代發展方向的客觀體現,其可通過簡化納稅環節,幫助社會建立良性循環,最終達到降低稅負、促進經濟增長的理想目標。通過加強稅收制度的優化與建設,可以為公共財政體系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持,有利于相關策略或方案合理實施。
(二)稅收制度可用于調節公共財政收支
現階段,我國各地區公共財政情況普遍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來源于經濟發展狀態、人們收入水平變化等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稅收制度體系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展現。通過利用稅收制度進行調節,可以使各地區統一公共財政體系,最大限度地強化其運轉的穩定性,避免在執行方面出現偏差,使其發揮調節社會公平的關鍵作用。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良好且收入水平高的地區,可以采用提高稅收的方式,提升公共財政的服務質量,進一步強化地區政府的建設效果。對于經濟發展一般且收入水平較低的地區,可以適當降低稅收標準。通過這種方式,降低群眾與企業的基礎稅負,并合理調整公共財政的發展方式,確保服務設施得到合理建設,在節約支出的前提下實現穩定供給。合理調整稅收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公共財政運行的穩定性、針對性。因此,二者具有顯而易見的關聯,應進行深入優化與建設,確保稅收制度充分發揮工具作用,為調節公共財政狀態夯實基礎。
(三)公共財政對稅收制度的特殊要求
稅收制度對于公共財政體系具有重要的支持與補充作用,同時公共財政也對稅收制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例如,稅收制度本身具有調節社會經濟基礎的功能,其可以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入手,平衡市場環境的資源分配狀態,避免其出現過多或過少的情況。若出現市場經濟競爭不正當的情況,相關體系便會失靈,需要通過政府公共財政穩定經濟狀態,避免出現負面的連鎖反應。在這種條件下,公共財政便需要稅收制度貫徹落實公平原則,從實際入手,合理對待經營方、投資方,創設科學、合理的稅收環境。在實踐過程中,稅收制度需要通過減少、分離等方式,削減低耗能產業的基礎稅負,并加強對中小產業的支持。通過這種方式,可帶動市場經濟實現增長,為平衡競爭狀態、促進良性發展提供優質的條件,使公共財政的收支得以提升,合理應對未來市場經濟的挑戰。
(四)稅收制度受公共財政變化影響
在市場經濟環境出現改變時,公共財政需要做好控制工作,確保變化處于可接受的范圍內。同時稅收制度也要隨公共財政一同改變,從宏觀層面落實有效的調節措施,避免二者出現沖突。若市場經濟較為龐大,則人們的消費力度也會不斷增加,需要通過再分配實現有效控制,最終達到控制經濟產品生產的效果。稅收制度可以有效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增加稅收措施,限制消費,并減少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量,最終達到降低儲蓄、擴大投資的調節效果。在市場經濟不斷衰退的背景下,也可以利用稅收制度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需要稅收制度與公共財政的控制需求存在緊密聯系,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調節工具,以實現生產、消費平衡。
(五)公共財政的實施影響稅收制度的調整方向
公共財政的實施基礎與稅收制度緊密關聯,同時,相關制度也需要根據不同地區進行調整,確保在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均發揮理想的調節作用。在稅收制度與公共財政存在沖突的情況下,需要由政府出面優化,使其能夠重新發揮支持作用,提高公共財政運轉的穩定性。可以認為,公共財政效果突出,則稅收制度的現實意義便相對明顯。若公共財政效果不理想,則稅收制度需要進行優化調節,以保證其重新發揮現實意義。因此,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存在相互影響、相互改善的基礎關系。通過進一步優化稅收制度,可使公共財政的有效性得到顯著增強,有利于科學調整市場經濟狀態。若公共財政需要調整,則稅收制度也同樣需要調整,以確保市場經濟職能的有效發揮。二者必須保持相互促進的關系,并將實施作為核心基準,從完善需求的層面進行調整,確保市場經濟發展得到科學保障。
三、優化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關系的策略
(一)深入優化稅收制度體系
在優化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過程中,應從單一層面出發,探索稅收體系的核心優化方式。通過地方性稅制改革與中央性稅制優化,可有效提高其調節作用,使公共財政體系得到合理支持,進一步提高社會的服務質量與效率。地方性稅收改革需要從政府收入層面著手,探索減少、增加低能耗產業稅收比例等方式,進一步提高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帶動中下游升級的目標,為良性循環的形成創設理想條件。同時,中央稅制優化也可以通過增加種類、拓展形式范圍等方式,強化稅收來源的豐富性,為公共財政體系的穩定發展夯實環境基礎。
(二)建立科學、有效的彈性稅收機制
在優化關系的過程中,還可以建立科學、有效的彈性稅收體系。通過此類方式,可根據經濟變化改變稅收制度,快速實現適應公共財政需求的效果。例如,在市場經濟處于過熱的狀態時,稅收可以有效調節人們的消費購買力,使市場維持穩定狀態,避免出現通貨膨脹等問題。在經濟相對衰退的情況下,也可以調節稅收方案,提高人們的基礎購買力,避免通貨緊縮。通過建立有效的彈性稅收方案,可以使公共財政維持穩定運行狀態,有利于降低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使相關體系維持正常運轉狀態,實現理想的財政征收與服務目標。
(三)做好費改稅接軌的相關工作
現階段,政府財政管理權利處于不斷強化的狀態,為提高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關系的穩定性,政府需要做好改革工作,確保調控活動的合理性,從根源上減少亂收費問題。同時,政府還要做好相應的接軌工作,保證稅收體系得到有效調整,從根源上杜絕異常問題,使市場的監督與管理職能得到充分發揮。除此之外,政府還需要從公共財政層面出發,探索科學規劃稅收制度的主要方式,確保二者的關系能夠得到有效調整,為迎接未來經濟體系的挑戰做好準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通過深入分析二者的關系,可充分明確稅收制度優化的意義,發現公共財政的關鍵職能。未來,應做好稅收優化工作,強化公共財政的基礎聯系,確保二者相輔相成,為構建穩定的社會經濟架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穎.試論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財政保障機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24):104-106.
[2]束磊,梁倩.轉移支付分配如何影響地方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基于政府間財政競爭的視角[J].當代財經,2021(12):28-40.
[3]徐茂然.政府發揮財政職能助推鄉村振興的重慶實踐[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21(6):50-51.
[4]李興文,楊修博,梁向東.財政縱向失衡、收支偏好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J].江漢論壇,2021(12):5-14.
[5]李亞斌.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的運行方式和內在邏輯[J].地方財政研究,2021(11):17-23.
[6]賈俊清.試論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關系[J].財經界,2021(26):167-168.
[7]谷成,王巍.從政府收支到國家治理——新中國主流財政理論演進與現代財政制度構建[J].社會科學,2021(4):48-57.
[8]楊樺.試論公共財政與稅收制度的關系[J].納稅,2020(30):13-14.
[9]吳禮寧.公共預算與制度理性的憲法學思考[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83-86.
[10]陳達.論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