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寧 吳南準
[摘要]大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部分,也是高校領導管理者所關注的焦點內容,而大學生黨課作為黨建工作的重心則顯得尤為關鍵。因此,如何全面發揮大學生黨課的育人功能,成為教育學術界以及黨建一線工作者所亟需探究的主要課題。本文以高校黨建教育作為切入點,通過分析紅色戲劇內涵及其育人價值,著重探究湛江紅色經典戲劇融入大學生黨課教育的實踐路徑,以期可為大學生創設一個積極的黨課學習環境,幫助大學生堅定黨的腳步、強化黨的信念。
[關鍵詞]紅色經典戲劇;大學生;黨課教育;實踐
引言
我國戲劇形式眾多并具有生動形象、時空高度聚集、矛盾尖銳突出等特征,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黨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全面發展的一個核心需求[1]。當前,大多黨建內容很難通過閱讀書籍、研究教材以及實踐教學促使大學生加深理解,而紅色戲劇作為弘揚和傳播我國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對于推進高校黨建工作、開展黨課教育而言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2]。在此建黨百年之際,高校更應主動強化黨課教育的引領功能,積極轉變以往傳統說教式、單一枯燥化的黨課教育方式,通過深入挖掘革命事跡、歷史故事、人文精神、時代背景等所改編的紅色戲劇,以一種創新教育方式以傳播紅色文化精神,以此提高黨課教育的豐富趣味性,最大程度地發揮黨課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育人效果。
一、紅色戲劇內涵及其的育人價值
(一)紅色戲劇內涵
所謂“戲劇”指的是以地方語言、行為、動作、舞蹈、音樂、器具等達到情境再現、主題敘事的一種舞臺表演藝術[3]。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戲劇的概念即為戲劇表演所學的創作腳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劇本。我國戲劇的表演形式十分多元,比如話劇、歌劇、舞臺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等。
而紅色戲劇則是戲劇中的一種特殊類別,它主要是以近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題材,具有極強的革命渲染性,敘述中國共產黨領導四萬萬民族同胞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呈現出來的紅色革命精神,比如秦腔《中國魂》、戲曲《保衛和平》、歌劇《白毛女》、話劇《平凡的世界》、戲劇《張富清1948》等等,這些紅色戲劇作品就是我國百年歷史所凝結的縮影,是黨和人民奮勇作戰、艱苦斗爭的真實寫照,是歷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就義、無私奉獻的情景再現。所以,這些經典紅色戲劇深受人們的歡迎,它們不僅是新民主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精神的再一次升華。
(二)紅色戲劇及其育人價值
紅色戲劇所具有的鮮明特征促使人們極易引起關注并產生興趣,對于不同社會時期下人們的思想起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用,多年的實踐證明,紅色戲劇的思想價值十分明顯,具體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紅色戲劇是開展思想教育的一種有效載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如前所述,戲劇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對不同時期社會文明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紅色經典戲劇本身就帶有獨特的思想內涵,滿載著共產黨人的主體意識,傳遞著堅韌果敢、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高尚品質,集齊愛國思想、集體主體、道德情操于一體,這些都會促使大學生從戲劇內容的感性層面上逐漸變得理性起來,令他們加深對紅色戲劇的內涵理解,繼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黨的思想教育。
長期以來,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上始終以傳統說教式為主,此種方式盡管在最早可起到積極的促進效果,然而隨著社會的演變發展,說教式教育形式單一、沉悶枯燥而越發不受現代大學生待見,而將紅色戲劇融入其中則可有效改變這一現狀,通過豐富生動的紅色戲劇與思想教育內容相結合,促使教育更貼近于現實生活,繼而讓學生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更賦有文化色彩的育人氛圍,得到更深入的思想升華。
二、利用紅色經典戲劇促進大學生黨課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
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國際敵對勢力越來越尖銳復雜化,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外來不良文化思潮、錯誤價值觀的影響,同時社會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市場利益格局不斷演變,使得國家經濟發展之中總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而社會個體的思想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也越來越突出,大學生作為社會人也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繼而逐漸喪失個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缺乏信心,這些都與黨課教育內容相違背,使得黨課的育人效果不盡理想。但不同的是,紅色戲劇所表達的是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精神,彰顯出樹立正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比如經典民族歌劇《黨的女兒》敘述了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堅定信仰之光的感人故事,大學生在觀看中自然會接受到黨的理想信念教育,并更加堅定自我政治信仰。
(二)有利于在黨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強化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每一部紅色戲劇作品就是對愛國主義的一次謳歌,表達出不同社會時期社會群體或個人在不同形勢下的愛國主義行為。通過紅色戲劇作品對大學生開展革命優秀傳統教育、集體教育等,培養他們崇尚和平、團結一心、堅毅勇敢、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形成黨員自豪、民族自強、國家自信的決心,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大義精神。
(三)有利于在黨課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現代大學生對黨史可謂是知之甚少,他們平時更忙于追星、關注偶像劇或沉迷于網絡游戲,極少會主動了解黨史。紅色戲劇大多都是敘述共產黨人的革命斗爭故事,如話劇《紅色的起點》就是以葉永烈的長篇紀實文學《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作為的藍本,敘述了1919年至1921年這三年來波瀾壯闊的大事記,展現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過程,引領大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的歷史故事,發揮出文藝作品所特有的教育及審美意義,將黨史學習搬到了舞臺之上,更好地呈現出共產黨人開天辟地的創建歷史。
三、湛江紅色經典戲劇融入大學生黨課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升對紅色經典戲劇教育應用的重視度
綜上可知,紅色經典戲劇與大學生而言即是一本有聲圖書,或者說是他們所學課本知識以外的黨史黨情、國史國情教育資源,通過文化藝術手段提煉之后,戲劇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等更能催人奮進、令人熱血沸騰,戲劇表演畫面中所呈現出來的今昔對比,更能激發大學生對共產黨的敬佩和自豪之情,而由此滋生出來的革命情愫也就是政治信仰中不可缺少的因子,可見紅色戲劇對于大學思想教育的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高校大學生所能接觸到紅色戲劇的機會并不多。一方面是教師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現代網絡科技發達,網絡知識也嘈雜,形形色色的東西太多,大學生很少會關注到戲劇,很難靜下心來領悟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受重視程度不高。如今戲劇資源越來越少,戲劇行業越來越低迷,戲劇演出也就不那么容易看到。基于此,地方政府還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積極響應國務院《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文件,進一步強化地方政策指引,振興地方戲劇文化,形成重視戲劇、關心戲劇、支持戲劇發展的良好局面。湛江紅色戲劇資源十分豐富,尤其以非物質文化粵劇為首,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紅色戲劇教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必須要加以重視起來,大力實施戲劇藝術振興工程,加大地方紅色戲劇演出的投入,建立紅色戲劇人才培養基地,擴大紅色戲劇傳播影響力等等。
(二)開展多樣化紅色經典戲劇活動,在實踐中提升思想認識
高校應深入開展黨史教育,充分發揮紅色經典戲劇在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紅色革命精神方面的獨特教育作用,推進并做好體驗性的感悟教學。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紅色經典戲劇活動,比如讓紅色戲劇藝術“進校園”,舉辦紅色戲劇藝術主題活動等。選擇湛江有代表性的地方紅色戲劇納入到高校課程體系之中,并主動與湛江戲劇家協會合作,定期舉辦“紅色經典戲劇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大學生參與湛江紅色戲劇的創新編排,傳承湛江紅色革命人物精神。以生動靈活的形式開展黨課教育,真正讓黨史學習活泛起來,幫助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思想認知。
(三)完善評估機制,確保育人實效
評估機制是否科學合理,對于大學生黨課教育而言存在直接性影響作用,因此完善評估機制才能進一步保障育人的實效性。首先,黨課教育要堅持橫縱向評估相結合的原則,有對比才會有鑒別,有對比也才會有動力。所謂縱向對比評估即是對黨課教育的每個不同階段進行比較,看是進步了還是退化了,效果提高了還是削弱了;橫向對比評估則是在相關條件情況下,將黨課教育做得多的與做得少的、做得好的與做的差的進行比較,對高校各系部開展黨課教育的情況進行全方位比較和評估。
其次,黨課教育要堅持定量和定性評估相結合的原則。與大學生黨課教育而言,單一的定性評估太過籠統,而單一的定量評估也無法做到全面,所以在評估時還需將二者相互結合起來分析。比如針對大學生黨員參與黨課學習進行評估,則需要班級輔導員、黨課教師以及其他學生黨員結合起來做出定性評估,與此同時對其參與黨課學習的時間、出勤率、理論考核等情況予以統計并開展定量分析。如此便能有效降低評估的主觀因素,促使考評更為精準有效,能夠更為科學全面的反映出大學生黨課教育的成效。
最后,黨課教育要堅持組織評估和個體評估相結合的原則。組織評估主要是校黨組織領導和黨課教研組的檢查評議,一般以檢查評估、口頭或書面測評等方式針對黨課教育資源、教育手段、實施方法、師資隊伍等進行評估;而個體評估不僅包括黨課教師的自我評估,還要利用問卷調查、課程講評、跟蹤問效等方式,發動大學生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對黨課教育內容、形式、方法、效果等進行全方位評議。
(四)做好紅色經典戲劇挖掘,培養優質師資
高校要切實推進紅色經典戲劇與大學生黨課教育高度結合,那么做好紅色經典戲劇的挖掘工作則成為首要關鍵。因此,高校應加快黨課教育優質師資的培養,提高黨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質量,比如通過安排教師掛職鍛煉,增強其教學實踐水平;豐富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增強其科研能力;強化教師職業素養教育,增強其工作能動性等等。唯有如此,黨課教師才能更深入去探究黨課教育活動,推動他們從紅色經典戲劇中挖掘更多的教育素材,不斷創新黨課教育內容、豐富黨課教育手段,最終有效提高黨課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篇章,其中存在著無數的艱辛、困苦和曲折,是無數共產黨人用鮮血染紅的史書。面向大學生開展黨課教育活動,最有利于他們提高愛國主義情懷和革命斗爭精神,讓他們懂得在和平年代一樣要安居思危,珍惜革命先輩打下來的江山。通過學習黨史,大學生對革命人物、英雄事跡更能加深了解,對一些偉大的革命歷史事件銘記于心,培養他們的歷史敬畏感和堅毅獨立人格。然而鑒于當前大學生黨課教育在實施中還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弊端,不僅降低了黨課的質量也削弱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對此將紅色經典戲劇與大學生黨課教育相結合,將有利于化解這一問題,促使黨課實現高質量的提升,最終達到理想化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邵宇.淺析紅色戲劇的研究與應用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義[J].戲劇之家,2016(2):29.
[2]鄭瓊.紅色影視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路徑研究[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35-136.
[3]張蕾.紅色戲劇鑄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機理、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華東紙業,2022,52(9):74-76.D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黨建研究專項),項目名稱:《新時代大學生黨課教育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戲劇黨課為例》(項目編號:2022JKDJ053)
作者簡介:
葉小寧(1967.1),男,漢族,廣東湛江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從事黨建、思政教育研究;
吳南準(1985.9),男,漢族,廣東湛江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黨建、思政教育、職涯規劃與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