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娟 李亞青
摘要:作為新媒體技術和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產物,短視頻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和娛樂陣地,對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有深刻的價值意蘊。但是,短視頻盛行致使教育出現了“去中心化”的傾向,對大學生三觀的培育產生了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文章緊扣短視頻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主題,依據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新聞傳播學等相關理論知識,以調查探究法、文獻資料研究法和對比分析法探尋高校應該如何借助短視頻的正向合力破除短視頻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困境,開辟出“短視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文章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高校必須加快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大力推進短視頻思政文化育人,不斷積累豐富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政教育資源,優化教育內容供給,同時不斷強化思政短視頻專業隊伍建設,打造師生一體教育隊伍,全面構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矩陣,牢牢把握短視頻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發揮多維教育合力,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短視頻;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082-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河北省教育廳委托課題“提升思政課課堂‘抬頭率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WTZX202329;2021年度河北農業大學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基于教學質量提升的教師‘智慧+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作為互聯網發展的重要產物,短視頻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高校必須認清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態勢,利用短視頻“賦能”思政工作,將新媒體技術顯著優勢與學生成長特點結合,搶占輿論教育新陣地,促進學生成長發展。
(一)短視頻的內涵
短視頻又稱“短片視頻”,是移動媒體技術和時代發展進步的標志。從字面看,“短”與“中”“長”對應,“視頻”與“文字”“圖片”對應[2]。就時間而言,短視頻多在15秒至5分鐘。從表達內容看,短視頻以生活和娛樂為主,貼近實際,易引發共鳴。加上短視頻更具節奏感和創意,因此社交性更強。就生產者而言,短視頻時代,用戶本身就是生產者,能隨時隨地制作并發布視頻,技術門檻低,靈活性強。
總之,短視頻就是以秒為單位進行傳播,以“精準推送”為主傳播機制,以“音樂+視頻+社交”為融合傳播形式,能在移動智能終端上快速拍攝和制作,然后在短視頻平臺進行實時傳播分享的一種新型媒介傳播形態。
(二)短視頻的傳播特征
1.時間短,內容豐富
如今,生活的快節奏使人們在選擇信息時傾向于“短、平、快”,故觀看短視頻成為大學生樂于選擇的休閑方式。短視頻能更加直觀地將新聞、生活和娛樂等方面的信息呈現出來,使公眾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接收并理解相關信息,信息傳播效率顯著提升。所以,各大高校要及時將短視頻納入思政教育工作領域,賦予其豐富內容并及時傳播,這既能使學生更加理解并配合學校工作,又能更好更快地達到教育目的。
2.碎片化傳播,靈活性強
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契合大眾的休閑娛樂習慣,它能在短時間內為人們提供優質內容,讓人們在無形中養成隨時隨地刷短視頻的習慣。短視頻的這一碎片化傳播也更易吸引學生關注,讓他們在瑣碎的時間里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各大高校必須思考: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短視頻靈活傳播思政教育內容,筑牢高校意識形態陣地?若能解答這一問題,那么高校未來的思政工作會更加順暢,教育效果也會提升。
3.互動交流頻繁,黏性強
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電視、廣播等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公眾是接受者。短視頻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都能通過短視頻收發信息,還能“@”同學好友交流討論,擴大信息傳播范圍。將短視頻運用于高校思政工作,會增加教育者與學生的多維交互,且教育不僅面向學生群體,社會公眾也會受到一定啟發,甚至有人主動與學校溝通交流。如此下去,高校思政工作會更具人情味,受教育群體輻射面也會擴大,思政教育黏性也會增強。
短視頻憑借其獨特的融合性、直觀性和即時性,迅速占領了互聯網空間。以短視頻進行賦能,對不斷增強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深化教育影響有深刻的價值意蘊。
(一)擴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間場域
過去,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書本學習”方式,空間較固定,教育成效相對低下。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媒介,備受各行業青睞。短視頻背靠大數據技術的精準推送及高頻次互動,吸引高校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快速占領教育新高地。這種文化傳播形式與高校思政教育因時、因事、因勢而進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為主流價值觀跨時空傳播拓展了新交互空間。
(二)創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表達路徑
縱觀國內高校的網站和新媒體平臺可以發現,其思政相關內容的表達方式從“純文字”或“文字+圖片”,發展到如今“視頻+文字+圖片”,逐漸呈現“可視化”趨向。作為一種傳播新媒介,短視頻打破了信息載體的固有定義,以極強視覺張力和兼具審美趣味的信息表達,迅速席卷了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這也迫使高校網絡思政必須盡快跳出話語表達固有模式,以短視頻創新思政教育的“可視化”媒介表達,增加可看性和記憶點,提升教育效果。
(三)豐富了高校思政育人的內容資源
視頻作為新一代傳播媒介,對教育內容的呈現更為直觀形象,短視頻則更加符合年輕人的網絡使用訴求。一方面,短視頻覆蓋海量內容,既包括社會性質的內容,又涵蓋個體性質的內容,能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新鮮教育資源,讓教育內容更具時代性和感染力。同時,這些資源能很好地契合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還能利用短視頻平臺更加貼近學生,詳細了解并捕捉他們的興趣所在,為創造更多學生喜愛的好作品積累素材,使教育資源更豐富多彩,以切實提升育人實效。
(四)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給人的印象是枯燥的,其實,這一刻板印象與“宏大敘事”視角有密切關系,它使教育內容表達專業嚴肅,與人疏離。從敘述視角看,短視頻多以“微觀視角”敘述,與現實緊密聯系,極易引發共鳴[3]。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度看,“微觀敘事”使教育內容更通俗易懂,讓學生能很快理解信息,然后通過新媒體將反饋意見傳達給教育者,使教師能在把控學生理解程度的基礎上制定教學策略,以尋求理想教學效果。
同時,教師也能利用短視頻平臺的評論與私信,與學生實時溝通。可以說,短視頻平臺實現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單一被動模式向雙向主動模式的轉化,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由于短視頻具備某些互聯網傳播特質,因此它在助力高校網絡思政的過程中存在某些問題,影響著教育的最終成效。
(一)內容同質化嚴重,創作缺乏深入思考
如今,雖然短視頻行業發展火熱,但高校短視頻平臺建設仍在探索階段,尚未找到最適合的運營模式。一是高校短視頻平臺發布的多以專業內容為主,缺乏師生共同參與,如理論時事宣講類內容生產制作模式單一,缺少對內容特色的發掘創新,同質化嚴重。二是各大院校在內容創作上缺乏深入思考,其短視頻作品多為宣傳簡介和校園景觀等,這類內容雖與本校學生息息相關,但未考慮學生實際需求,只是將其作為校園宣傳娛樂載體,內容較空洞。更重要的是,該類視頻未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思想深度不夠,多維教育效果低下。
(二)“去中心化”明顯,思政教育者主導地位降低
“去中心化”是短視頻受公眾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這一特性卻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不小挑戰。通常來說,高校思政教育由思政教師、輔導員主導開展,他們會篩選、優化教育內容,以減少不良信息的干擾[4]。但是,短視頻的“去中心化”使學生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使教師話語權受到考驗。
此外,大學生作為年輕群體,比教師群體更善于學習新鮮事物,能迅速掌握信息選擇主動權,導致教育者權威性被削弱。隨著學生獲取信息積極性越發高漲,他們不再像先前那樣欽佩和依賴教師,甚至會質疑教師。所以,如何在短視頻興盛的今天保持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推進思政教育縱深發展是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媒介素養偏低,尚未構建網絡育人媒體矩陣
從時間維度看,高校短視頻賬號眾多,但多數知名度和利用率不高,內容更新效率低,有時一年半載也不更新,僅是占據一個名頭而已[5]。但縱觀高校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其更新速度明顯高于短視頻平臺。這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宣傳主陣地仍聚集在“兩微一端”[6],未充分挖掘短視頻育人優勢,網絡育人矩陣尚未成形。
另外,與思政教育者的專業水平和教育經驗相比,他們在新媒體技術方面力所不及。同時,負責新媒體相關工作的多為新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多數思政教育者很難有機會參與其中,這也使部分思政教師產生在教育“舒適區”徘徊的念頭,難以適應教育媒介的更新換代速度。所以,廣大高校如果不盡快掌握并適應短視頻特性,就非常容易錯失網絡育人陣地建設窗口期。
(四)短視頻思政育人環境復雜,學生價值觀培育面臨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引導和培育大學生三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短視頻的迅速崛起便于人們獲取信息,迎合了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訴求[7]。但由于網絡環境復雜,以網絡為傳播載體的短視頻不免會攜帶一些雜音,給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帶來消極影響。比如一些賬號,通過短視頻傳播低俗話題和有害內容,弱化主流思想權威,影響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
同時,短視頻的變現功能衍生出的某些網紅,為過度逐利,視頻表現趨于低俗、拜金主義。大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認知方面也欠缺一定理性,極易被不良信息引導,動搖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短視頻的個性化推送功能很容易形成“信息繭房”,使學生群體禁錮在自己的世界中,難以形成綜合思維認知,對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針對高校利用短視頻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制定策略,找到現實路徑,讓短視頻真正成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
(一)堅持“內容為王”,優化思政教育內容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8]。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社會思潮更加多元化。在此情況下,短視頻也更容易傳遞錯誤理念,對學生成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加之,利用短視頻開展教育工作,雖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寓教于樂”“寓學于趣”,但很難保證“深度學習”“優質講授”[9]。為此,思政工作者必須從內容層面把握主導權,優化教育內容“供給側”,滿足學生“需求側”。
一是堅持正確方向,引導校園輿論導向。思政工作者要及時整理集思想性、理論性和政治性于一體的思政教育內容,打造主旋律短視頻,用小故事講述大情懷,讓思政教育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二是貼近學生實際,助力學生成長。思政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并準確把握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和思想特點,以此為基準對短視頻內容領域垂直細分,增強實用性,如針對不同需求,分板塊推送就業指導短視頻或校園文化短視頻等,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出指導。三是注重教育資源的原創性。思政教育者要學會自主開發教育資源,挖掘校本文化,打造原創性思政短視頻,實現學生的固本培元。
(二)革新教育理念,打造專業化短視頻思政教育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出了六方面要求,在“思維要新”方面,強調“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10]。所以,高校要想占領思政教育新陣地,就必須與時俱進,革新教育理念,打造專業化短視頻思政教育隊伍。
首先,對思政教育者進行短視頻教學能力培訓,讓他們學會運用視頻符號營造話語互動模式,增加教育中的交流,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其次,高校要不斷強化IP意識,打造兼具溫度和深度的“思政網紅”[11],鼓勵老師主動挖掘自身知識優勢,捕捉學生興趣點,推出高能“產品”,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率和轉化應用率;最后,各大高校要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挖掘大批具有潛質的學生骨干和專業教師,及時整合相關網絡資源,定期對一些熱點問題做講解評價,引導學校風尚。同時,他們還可組織熱點引導和評價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打造專業化短視頻思政教育隊伍。
(三)提升媒介素養,深化專業教育
當代大學生是與互聯網共成長的一代,是網絡“原住民”,由于思想不成熟和缺乏社會經驗等原因,成為受短視頻亞文化沖擊最嚴重的群體之一。這些消極文化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大學生作為活躍于短視頻平臺的主要力量,其媒介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高校網絡思政的最終成效。因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規范短視頻使用迫在眉睫。對此,可以從視覺素養培育和文化素養培育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視覺素養培育。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各種資源,通過專業講座、知識推文等傳播媒介知識,創設飽含時代氣息的話題,營造良好校園網絡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拒絕視覺沉溺,培養正確的媒介使用觀[12]。同時,加強對學生網絡自律和安全意識的教育引導,使他們能提防不良信息侵害,保護自身權益。
另一方面,文化素養培育。高校應充分利用新聞實務、融媒體新聞等相關課程,為學生傳授媒介專業知識,提升賞析評估和創新生產能力,深化媒介專業教育。另外,高校須盡快加強平臺監督,關注熱點問題和輿論,與短視頻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優化有關短視頻推薦算法,構建高質量思政內容生態,最大限度發揮短視頻育人功能。
(四)搭建服務平臺,構筑短視頻育人新陣地
以短視頻為載體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和傳統思政教育載體相輔相成,產生育人合力[13]。短視頻為大學生開辟了一個新交流平臺,想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與內在需求,高校須增強陣地意識,主動入駐短視頻平臺,創建本校短視頻品牌,擴大短視頻領域思政教育覆蓋面。
首先,創設本校短視頻品牌,構建“校—院—班”日常管理和教學短視頻賬號,構建集趣味思想性和教育理論性于一體的短視頻平臺矩陣。同時,當不同賬號分別發揮教育作用后,應與其他平臺賬號及線下陣地配合,做到線上與線下聯動,推動思政教育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14]。其次,建立專業化平臺管理機構。短視頻存在于自由虛擬的網絡空間,每個平臺都要有健全的管理機制才能發揮良好效用。為此,高校應建立專門的短視頻官方媒體機構[15],為已建立的短視頻平臺矩陣服務,確保短視頻的傳播率和應用率。最后,各大高校必須找準短視頻與傳統媒介的結合創新點,實現二者的融合互補,規避教育模式發展困境。然后借助微博、微信等成熟新媒體,增強短視頻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實現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的無縫對接,構筑多方聯動思政教育陣地。
短視頻平臺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新陣地,高校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拓思維,把握教育規律,為短視頻應用于思政教育探索新路徑新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提升學生的信息篩選和甄別能力,充分發揮短視頻資源優勢,增強思政教育內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和針對性,更好調動學生的主觀主動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0).
[2] 劉莎莎,王清悅.短視頻APP中意見領袖的傳播模式探析:以抖音為例[J].傳媒論壇,2018,1(23):37-38.
[3] 張璇.淺議短視頻新聞的敘事與表達策略[J].新聞世界,2021(7):42-44.
[4] 王國超.教育學視域下高校教師思政教育成效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6(5):40-43.
[5] 鄭詩翌.高校短視頻制作與傳播思考[J].新聞傳播,2020(17):45-46.
[6] 李文暢,馮晨靜,袁永軍.網絡育人體系下短視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困境與路徑優化[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2):21-24.
[7] 羅亞宣.短視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6(6):27-31.
[8] 郎晶晶.融媒體時代黨報如何堅持“內容為王”[J].社會主義論壇,2023(1):51-52.
[9] 蒲曉梅.運用短視頻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1:47-48.
[10] 吳晶,胡浩.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 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11] 姚偉寧.“網紅”思政:思政育人新模式[J].人民論壇,2020(Z1):130-131.
[12] 隋文馨,秦燕,黎紅友.跨界與融合:短視頻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價值困境與路徑探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2):112-118.
[13] 劉日.探討新媒體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J].知音勵志,2016(10):18.
[14] 張潤杰,齊成龍.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EB/OL].人民日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0/c_1125599453. htm,2020-02-20.
[15] 馮敬昭,楊希.融媒體時代高等院校“短視頻”平臺建設狀況、問題與優化路徑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2(2):115-117.
作者簡介 劉夢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李亞青,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