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云 賈恩禮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都帶來極大便利,教育領域也同樣如此,新媒體憑借方便快捷的優勢逐漸運用到高校教學的各個方面,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新媒體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作用和意義得以凸顯。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充分利用新媒體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式,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實證分析法等方法,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課程學習、線上活動、咨詢服務和信息交流四個方面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構建思路,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提高高校心理育人效率。最后,基于新媒體的特點對高校教育工作研究者提出新的要求,加強其對新媒體的認識和了解。新媒體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文章只是對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構建路徑進行初步探析,以期為高校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搭建提供可參考的思路,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7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職業興趣量表的計算機化自適應測驗開發和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JYB1320;2021—2023年度常州大學思政工作研究會課堂立項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MF21020600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1]。對于涵蓋了大學生群體的10-19歲、20-2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13.5%、17.2%。從互聯網的應用上來看,近10.3億的用戶使用即時通信,也是在所有應用類型中人數占比最多的方式[2]。新媒體是新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一種創新性的媒體形式,相較于傳統的媒體形式,能夠實現獲取信息更便捷,內容更豐富的要求[3]。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高校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
首先,新媒體的傳播具有廣泛性和及時性,能夠更快更好地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和活動通知的傳達[4]。以心理活動信息的傳播為例,以往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知的發布,要經歷至少三個層級,涉及的步驟繁多,大大降低了活動通知的時效性,而如果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能夠實現將活動信息直接發布至廣大學生群體中,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途徑更多,形式更豐富。以往的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主要以文字為主,但是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其他數字資源往往較難實現大范圍的傳播。在新媒體平臺上,諸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片、心理放松音樂、心理劇短片等數字資源的傳播成為可能,而且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相關教育資源的推送更迎合學生的喜好[5]。
最后,新媒體能夠突破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具有交互性的特點,能夠極大地方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6]。疫情中,因為居家隔離,很多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但是教學進程需要繼續推進,在國內幾乎大部分高校均開始借助于新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現有的線上教學平臺也在不斷地更新升級,不僅能實現知識的傳播,更能通過線上問答、線上調查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除此以外,借助QQ、微信等平臺的線上咨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封控期間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不能面對面溝通的難題。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對的挑戰
第一,封控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復雜化。對于學生來講,疫情使得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受限,大部分學生學在宿舍,玩在宿舍,娛樂方式以及社交活動的豐富性大大降低。長期處于熟悉而又封閉有限的環境中,缺少一般性的社會交往,給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加劇了宿舍人際關系不和諧現象,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雖然互聯網教育的形式更加靈活、及時、便捷,但是它主要依賴于網絡環境,容易出現借題發揮、造謠生事、輿情滋生等現象,這將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影響[7]。再者,在以往情況下學生的日常精力大多數都指向于現實生活中,而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因為外界環境信息來源閉鎖,其關注點便轉向了能夠突破場所限制的新媒體,面對從新媒體渠道中獲取的各種信息,無論是否屬實總會和自己的周邊生活狀態做出對比,從而產生一些心理變化[8]。
第三,雖然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線下教學的困難,但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學習成績,更是要求大學生操作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很多大學生在課余的時間外出做些實踐活動以及實驗活動[9],但這一點依靠網絡新媒體發揮的作用有限。另外,網絡的豐富性對于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無疑是更大的誘惑,更加容易讓學生沉浸在新媒體的娛樂性中而無法自拔。
(一)構建靈活多變的課程學習平臺
在突發情況下,基于網絡平臺的在線課程形式為廣大高校所接受。從使用體驗上來講,以騰訊會議為主的在線會議平臺因為能夠實現小組討論、師生在線互動等功能,所以是最接近于線下教學的。對于網絡課程平臺,現在最為廣泛運用的是慕課平臺。“慕課”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也是一種新型的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它具有大規模、課程開放、網絡課程三個特點[10]。基于慕課平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安排和當前的學生情況,選擇符合需求、內容適合的高質量課程,并將鏈接發給學生進行學習。基于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靈活運用慕課平臺上的優質課程,自主地選擇各章節內容,推送給不同年級或專業的大學生群體,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的。與此同時,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也可以作為參與者,應用慕課平臺進行課件設計,創新教育內容,錄制優質的網絡課程,并最終利用互聯網傳播廣泛的特點,實現知識的共享。
(二)構建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平臺
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活動的開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特殊時期,活動場所受到限制,一些依賴于場地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無法開展,這就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轉變思路,開發設計線上心理團體輔導活動[11]。上面提到的在線會議工具除了能夠提供教學方面的功能外,也能進行部分團體心理咨詢活動,而且因為是處于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各自身份可以選擇性公開,對于一些不善交流,“社恐”的學生來講更有利于敞開心扉,投入活動之中。除此以外,現今各種小程序、軟件等新媒體工具的開發,也能極大地豐富心理活動的形式,比如心理微電影的拍攝、心理海報的設計、心理電影配音大賽等活動,既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也極大地提高了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
(三)構建方便快捷的咨詢服務平臺
新媒體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一次沖擊,現在的高校基本都已轉變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日常工作當中,以應對突發情況的發生。比如,以往的心理咨詢中,往往采用的是面對面咨詢的方式,但是在特殊情況下,這種咨詢方式受到極大的限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中心可以通過構建在線咨詢服務平臺進行心理咨詢工作,如開通微信公眾號,設立在線預約功能,并利用公眾號宣傳心理咨詢專用QQ賬號、微信賬號等,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預約平臺進行預約,并通過QQ和微信與預約的咨詢師進行線上的咨詢,從而突破了場地和時間的限制[12]。此外借助此平臺還能實現一些附加的功能,比如開發“知音信箱”或“樹洞”的功能,及時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13]。
(四)構建高效靈活的信息交流平臺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新媒體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以及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比如通過論壇、博客、公眾號等方式發布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推文、博客等,既可以達到宣傳的目的,又能夠在線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此平臺上還可以發布心理活動的相關信息,從而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效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做好測評結果的電子檔案的整理與存檔工作,并且對心理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建立在線的心理健康危機預警庫,實現與學生所在學院之間的信息互通和交流。如大學生心理測評系統、個人電子心理健康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等,都可以較好地突破時空限制以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14]。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
新媒體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對于大部分高校教師而言,仍將新媒體作為娛樂性質的網絡工具。很多高校教師仍舊固守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仍和傳統課堂相一致,不能及時更新教學設計,課件和教案都過于陳舊。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主動剔除傳統的教育理念和內容,對自身的主體觀念進行及時更新,做到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并分析和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利用好新媒體,改善提高自身的教學教法,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在樂趣中實現學習。
(二)增強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和學習
當下很多教師特別是老教師群體并沒有掌握新媒體技術或是對新媒體技術掌握得不夠透徹,從而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一些高校線上課程因為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不足,不會靈活運用新媒體的所有功能,從而不能給學生呈現精彩的心理教育課程。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不斷更新學習提升自己,并能熟練地運用新媒體工具的各項功能,靈活地借助其他相關的輔助軟件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同學們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在舉行心理活動時要增強活動的豐富性,在不同的教育目的下,要能選擇最適宜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三)加強網絡監管以及思想政治學習
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學生在從事網絡活動時,容易出現造謠生事、輿情滋生等現象,這不僅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影響,還有可能引發社會輿情,帶來更嚴重的社會影響。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學習,在面對此類情況時能夠從容應對,理性解決。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督和管理,在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網絡平臺的負責人,在一些不涉及保密的情形下可以考慮進行網絡實名制,從而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的監管[15]。
目前,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將來的應用以及平臺構建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新的問題與挑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搭建好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從而實現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錢璐.新媒體視域下抖音平臺的新聞類短視頻內容生產實踐探析:以中央新聞媒體的抖音號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4):40-42.
[2]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8-31.
[3]孟芳芳,李晶,劉長鍇.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改進途徑簡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8):36-37.
[4] 楊侖.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長江叢刊,2018(6):67-68.
[5] 肖荊,郭曉玲.高校新媒體教學實踐策略分析[J].科教導刊,2020(30):78-79.
[6] 王建國.基于網絡新媒體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分析[J].科技風,2015(23):198.
[7] 吳麗霞.淺析“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20(4):142-143.
[8] 翟舒妍.論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111-114.
[9] 胡雁波.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輔導員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分析[J].大學:思政教研,2021(4):67-68.
[10] 劉盈,溫薇.芻議慕課視角下農林院校會計學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構建[J].才智,2014(34):134.
[11] 馮志勇.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中國報業,2011(22):79-80.
[12] 郭彥霞.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16):84-85.
[13] 黃小云,關明,班元元,等.新媒體環境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5(31):44-45.
[14] 韓丹丹.試析新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J].山西青年,2021(21):161-162.
[15] 楊海,王曉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2):82-83.
作者簡介 李秋云,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賈恩禮,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