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已經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為了能夠進一步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與定性研究法分析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網絡素養需要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職業素養需要提升等。文章提出,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豐富實踐載體,開展凝心鑄魂、典型示范、網絡安全教育等措施,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性”,筑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全底線,以進一步提高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3-0180-03
網絡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確定因素日漸增多,“黑天鵝”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高校應結合學校實際,遵循網絡技術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創新方式方法,豐富平臺載體,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的應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新媒體技術越來越密不可分,線上學習、購物、娛樂、交友等已經是常態化。大學生對新媒體應用越是樂在其中,越是存在很多風險隱患。這一現象一方面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另一方面給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提升帶來巨大壓力。
(一)大學生網絡素養需要提升
隨著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的延長,其網絡素養的提升越顯重要。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主要包括網絡安全素養、網絡文明素養和網絡行為自我管理素養。
1.網絡安全素養需要提升
近年來,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的情況越來越多,輕者造成財產損失,重者危及人身安全。這說明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淡薄,對網絡行為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識。
2.網絡文明素養需要提升
由于大學生缺乏信息甄別能力,易被網絡信息誤導,輕易相信網絡謠言,特別是在對一些網絡事件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隨意在網絡發布傾向性觀點,易造成以訛傳訛,出現網絡暴力,甚至形成負面網絡輿情。
3.網絡行為自我管理素養需要提升
現在大學生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更強,不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除了睡覺,幾乎都在使用移動互聯網。這種狀況更容易使大學生長期處在“個人日報”信息體系中,大數據技術更是助推了這一現象,久而久之,便為自己構建了一個獨立的信息系統,對生活、集體、社會的感知與判斷容易變得狹隘,甚至沉迷網絡游戲或不健康網絡行為。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職業素養需要提升
1.專業素養需要提升
大部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都是原有崗位人員轉崗或者兼職從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幾乎沒有新媒體專業背景,對新媒體技術了解不多、研究不深、應用不廣,導致他們不能融會貫通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開展不能駕輕就熟。同時,部分新入職人員不僅沒有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備的新媒體專業技術背景和工作經驗,還缺乏專業培訓,造成人崗不匹配。
2.道德素養需要提升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階段的大學生具有重要影響,這就要求從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人員只有真正做到身正為范,才可能培養出具有正確道德觀念的大學生。
3.政治素養需要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然擔負這一重要使命,責任重千鈞,這便要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
高校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網絡發展規律,豐富內容載體,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一)堅持凝心鑄魂,強化網絡空間思想引領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2]。近階段,主要通過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統一師生的思想,凝聚干事創業的力量。
1.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
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和學科優勢,組織高校黨史專家、優秀思政課教師和青年學生等群體,對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體系化研究和理論性闡釋,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2.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依托中央及省級主流媒體以及高校門戶網站、“兩微一端”、校報、校園廣播等新媒體平臺,開設專題專欄,刊發重點理論文章,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在師生中廣泛傳播,入腦入心。
3.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工作
組建由專家學者、思政課骨干教師、優秀大學生代表等組成的師生宣講團,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校園巡講活動。同時組織演講比賽、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征集展示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二)堅持典型示范,強化網絡空間行為規范
典型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對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具體宣傳達到教育的目的,將教育的具體內容寓于典型之中,受教育者能通過這種具體的、直觀的教育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改變自己的行為[3]。
一是開展典型事跡學習宣傳活動。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引導當代大學生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如開展“最美大學生”“最美輔導員”等先進典型推選活動。借此既成功推出一批身邊的先進典型和青年榜樣,又能組織好先進典型事跡學習宣傳活動。
二是不斷健全網絡文明行為規范。借助高校新媒體積極宣傳《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發布“文明上網倡議書”,開展“網絡文明行為”等主題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4]。
三是借助高校門戶網站、“兩微一端”、校報、校園廣播等媒體,廣泛宣傳先進典型的事跡,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充分展示高校師生群體的良好精神風貌,在網絡空間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三)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5]。
1.增強“正能量”內容滲透力
高校在充分應用校內外傳統媒體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拓展對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應用,增強內容的時效性、生動性、代入感,創造高點擊率和轉發率,實現對不同大學生群體的“窄播”,加強碎片化全場景裂變式的傳播滲透。
2.提升線上“思政課”影響力
高校應充分利用現有思政課教學資源,著力打造“網絡+課堂”模式,形成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社會實踐、教師主導和學生自主的“三位一體”多元體系,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教學,專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激發大學生的熱情。
3.擴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
00后大學生是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運用新媒體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能更好地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參與感。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新聞網、校報、廣播臺、官微官博等由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組成的媒體矩陣,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立體平臺。
(四)豐富實踐載體,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空間成為大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時也對高校推動構建網絡空間思政育人新場域提出了新的要求[6]。堅持高位高效,豐富內容載體,打造品牌活動,夯實工作基礎,匯聚網絡空間向上向善力量,唱響時代主旋律。
一是開展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和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每年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創作微視頻、微電影等一系列優秀網絡文化作品。
二是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周校園日活動。高校應組織大學生參加“網絡安全課”、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答題競賽、線上網絡安全知識學習等系列活動,引導大學生堅守法律底線,強化安全意識,崇尚社會公德,積極守護網絡安全,傳播網絡正能量。
三是組織參加“網絡文明”活動。組織大學生開展“爭做校園好網民”“文明上網”等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做網絡文明行為的生力軍和實踐者。
(五)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筑牢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安全底線
1.推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常態化
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將網絡安全宣傳教育納入高校法治宣傳教育第八個五年規劃,統籌部署、整體推進、齊抓落實。強化工作考核,制定高校黨委(黨組)網絡安全責任制實施細則和考核評價辦法,將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情況作為重要基礎考核項目。
2.推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長效化
強化專項培訓,組織青年教師參加網絡安全教育相關培訓等,不斷提升教育管理者、教師及專業技術人員能力素養。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教育系統網絡安全保障專業人員(ECSP)培訓,推動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崗位人員持證上崗。
面對育人環境的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學生群體特點和個性需求更加鮮明的新特點,高校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制度機制,推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常態長效。
(一)強化頂層設計,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領導機制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高校應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完善補充各種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
一是加強領導機制建設。高校應成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小組成員單位應覆蓋所有相關部門單位及二級學院。二級學院也要成立工作專班,形成兩級工作網絡,完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架構。同時,要建立定期聯合公安部門和通信管理部門面向高校學生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的宣傳教育機制。
二是建立分析研判制度。要定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風險分析研判工作,規范風險預警、風險研判、風險管控、風險評估和風險處置等工作機制,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三是建立目標考核制度。明確各單位、各部門年度工作目標和季度工作任務,建立工作目標跟蹤臺賬。明確分工、責任到人、考核到人。
四是建立學習研究培訓制度。不僅要定期組織領導小組成員加強學習與培訓、交流,同時還要組織高校一線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定期開展學習培訓活動。
五是建立工作簡報制度。簡報內容要全面,簡報發布要規范及時。按時通報重要會議紀要,工作部署及落實情況,相關規章制度制定情況,研究新突破和重大項目進展情況報告等。
(二)強化團隊培育,建立人才隊伍培養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7]。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積極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隊伍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打造“品牌”工作團隊。積極打造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參與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隊,將課堂移至網絡,改“說教”為“說理”、變“傳遞”為“對話”,把傳統課堂知識灌輸轉換成思想智慧的碰撞,從原有的發揮個人作用,延伸至品牌團隊運作,最終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隊品牌。
二是創建“大V”工作室。借助新媒體平臺,讓班主任、輔導員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故事講道理,讓大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樂在其中,形成獨特的工作方法。
三是成立網絡思政工作研究會。為全校網絡思政工作者搭建交流平臺、建立學習研究制度,深化理論研究,提升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水平,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
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將逐漸增多,“黑天鵝”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高校應結合學校實際,在最短時間內積極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綢繆。上文分析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并總結了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經驗,最后提出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希望可以為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曉會.以“三個培養”引領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時代意蘊[J].天津電大學報,2020,24(2):1-4.
[2] 溫紅彥,張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EB/OL].新華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1629 7786674265388&wfr=spider&for=pc,2018-11-05.
[3] 王康.強化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效應[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6):45-47.
[4] 趙永.網絡文明公約[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10):19-20.
[5] 李君.運用新媒體增強思政吸引力[N].光明日報,2018-04-05(007).
[6] 王建亭,林晶.推動構建網絡空間思政育人新場域[N].中國教育報,2023-01-04(011).
[7] 魏國強.培養造就卓越新聞傳播人才[EB/OL].光明網,https:// m.gmw.cn/baijia/2020-09/21/34207177.html,2020-09-21.
作者簡介 戴正東,助教,黨委宣傳部科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