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彥菊(1987~),女,漢族,甘肅會寧人,甘肅省永靖縣黃河中學,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研。
摘 要:初中階段的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工程”,依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初中生物教學作為主要平臺,引導學生具備環境保護認知,這是實現跨領域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文章從生物學科和環境教育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闡述了環境意識以及新型教學手段之間的契合性,分析了初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以及環境意識塑造的具體內容,依托案例教學法以及實踐引導法,幫助學生正確樹立環境保護認知,強調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科學的環境教育。
關鍵詞:初中生物;環境教育;理論分析;實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2-0126-04
生物學科本身具備極強的現實價值,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以保護環境為主、為人們營造良好社會發展環境為核心依據構建的綜合性學科,同時也是進一步傳遞自然科學、生物工程、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利用初中生物教學來實現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以及生態環保意識具備可行性。而想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僅要明確抓住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需要以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托,制定科學的環境教育方案以及引導策略,這樣才可以實現跨學科以及跨領域的素質引導。
一、 生物學科和環境教育之間的關聯
在我國當前眾多學科中,生物學科和環境建設之間的關聯最為緊密,尤其是在當前人口資源以及環境等領域存在較為明顯沖突的環境下,如何更好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話題,而隨著近些年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依托學科教育來實現素質引導以及價值觀培養成為教學重點。而生物學科是建立在自然生態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學科,其中涉及了生物、生態系統、生態群落、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內容,這些內容本身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矛盾沖突的重點知識;而在新時期的環境保護建設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合理地進行自然資源的利用。其中必然涉及了一系列的專業理論,這些理論便來源于生物學科。以生物學科作為環境教育的載體,具備可行性。
二、 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知識挖掘以及方法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材的環境教育知識挖掘
生物教材是通過大量地篩選和分析之后形成的具有極強科學性和條理性的綜合性教學資源,其中所蘊含的環境知識豐富且種類多樣。為了進一步提升環境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需要結合教材的規劃情況,合理地篩選其中的環境教育出發點,這樣才可以滿足學科與環境教育相融合的需求。
比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展示了不同的自然環境植物,分析了植物的一生,從種子萌發到植株生長,又闡述了綠色植物和水生態環境、有機物、碳氧平衡、綠化之間的關聯,其中所滲透出的環境教育重點可以定位成:植物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如何進行植物保護能夠提升環境質量、植物破壞以及本土性植物缺失對區域生態產生的影響……這些話題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常見案例進行分析,教師也可以介入自身的經驗以及見解進行規劃,其主要目的在于讓環境教育融入章節教育中。又比如在“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單元中講述了動物主要類群、運動和行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相關知識,從中能夠挖掘出的環境教育知識點在于動物保護與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外來物種入侵對本土生物產生的影響、生物鏈斷裂的后果以及優化方案等。
諸如此類的知識點,選擇與其對應的環境教育知識,然后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研究,不僅可以讓學生從教材入手接觸到更多的課外內容,還可以讓生物教學成為連接自然生態教育和環境教育之間的紐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二)科學教學方法的選擇
生物學科本身有著極強的實踐性,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理論。那么以生物學科為依托進行環境教育,教師所要選擇的教學方式不僅要迎合生物學科的實踐性,本質也要滿足學生的實際成長需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更喜歡參與課外實踐,落實生物實驗。那么文章從學情分析和學科分析的角度出發,認為案例引導法以及實踐引導法具備應用價值。
案例引導法主要是建立在常規學科教育的基礎上,以理論引導為基礎,選擇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案例作為分析對象,讓學生圍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典型案例發生過程及結果、對人們產生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交流討論,能夠讓學生真正從生活中看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利用所學習到的生物學理論和知識解決環境問題。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還能夠實現情感體驗,有助于理論內化。
而實踐引導法主要是建立在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基礎上,滿足新時期現代化教學需求,通過學生自主實驗、論證、研討等方式,構建靈活多樣的新型生物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借助學校給出的信息化學習資源、課后服務途徑進行小組合作,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真正感受生物學科和環境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且進行經驗總結。實踐行為最終的成果都是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得到的,能夠加深學生的認知,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三、 初中生物教學中落實環境教育的具體實踐
建立在案例教學法以及實踐引導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針對性的環境教育,需要依托具體的課程展開實踐分析,文章主要選擇初中生物人教版中的“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內容實現環境教育。
(一)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生物圈和人類之間的生活缺乏親身體驗,因此在課堂上主要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具象認知,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共情意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最基本的環境意識之后,再通過案例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植物的類型、生長狀態、光合作用、生物圈價值等,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理論;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環境污染案例、特殊植物滅絕案例、國家保護植物非法采摘案例讓學生進行自由探討,分析如何從個人做起來實現環境保護。
(二)教學目標定位
樹立學生的生命觀念,通過分析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實際作用,幫助學生鞏固物質與能量觀;能夠分析綠色植物在大氣循環中的具體作用,維持二氧化碳和氧氣平衡;了解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具體方式。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通過案例分析、文字閱讀、視頻賞析的方式來分析其中有關植物生態位、生態價值的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字信息處理能力;通過小組討論以及實踐的方法,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塑造學生的態度和責任意識,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關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關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被的觀念,堅持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能夠以自身為中心點向其他領域宣傳植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推廣低碳生活方式。
(三)具體教學實踐
1. 環境教育案例準備
教師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之后,通過互聯網典型案例分析、政策文件解讀,以及社會現實挖掘等方式,選擇了以下幾個具體案例作為課上引導對象。案例一:早些年備受生物學者關注的“生物圈2號”人工生態系統項目。搜集視頻以及相關報道,分析“生物圈2號”的開展背景以及實際目的。案例二:“生物圈2號”在獨立運轉的過程中,人們利用種植糧食、蔬菜等方式獲取氧氣,維持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案例三:“生物圈2號”在獨立運轉了一階段之后,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氧氣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并且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酸雨,酸雨導致人造海洋的酸度上升,魚類、珊瑚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在這樣的狀態下,生態系統中的地表植被無法轉換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整體項目失敗。
2. 課堂導入環節
在課堂開始之后,首先教師利用3~5分鐘的時間為學生播放案例一中的相關視頻,了解最基礎的案例背景以及實驗對象。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通過暫停的方式發問,這些問題簡短易懂,比如“大家覺得實驗結果如何”,利用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 課堂知識傳授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結束之后,就是圍繞著視頻中的內容為學生闡述“為何生態系統可以建立起來”,然后通過案例二中的信息,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植被起到了哪些作用,由此來引入教材中有關植被類型、作用、和水環境以及大氣環境之間的關系等相關知識點。從設計意圖的角度來講,視頻中會呈現出規模龐大的生態系統工程,讓學生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學生自然會想知道為何生態系統工程能夠建立起來,將會積極地跟隨教師了解有關植物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關知識點,可以提升前期學習興趣。
在講解“植物與大氣碳氧平衡之間的關系”的知識點時,讓學生觀看案例三中的相關信息。并且讓學生分析:“為何生態系統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是否形成了惡性循環?”和前期宏偉的建筑相比,后期生態系統逐漸走入沒落,從情感上會形成沖擊,學生自然想要知道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通過科學的問題引導以及理論講解,讓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碳、氧氣之間的平衡和植被覆蓋率有極大關系。
4. 互動討論環節
在互動討論環節要求讓學生分成小組,圍繞著本節課已經掌握的知識,再加上學生曾經學習過的生態系統、生態圈等相關知識,讓學生解決以下問題:“如果你是‘生物圈2號’的規劃者,你在哪些時間節點可以做出哪些事情來挽救生態系統?”
將學生討論得出的結果一一列舉在白板上,然后針對其中滲透出來的理念進行規劃和分析。比如有學生認為,在前期人工造林以及人工造海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大人工造林的面積;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延長人工陽光照射時間,讓地表植被有著更加充足的光合作用時間,由此來消耗二氧化碳。
教師可以結合這些觀點的現實性進行分析,例如加長人工陽光照射時間在現實生活中并不現實,也就代表著自然生態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后果,我們不能通過想象來進行挽救,而是要按照客觀現實來解決難題。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滲透地表植被在生物圈中的生態地位、作用等相關理論,讓學生認識到植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畫出思維導圖,細化植被和陽光、動物、大氣、水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
5. 創新性實踐
創新性實踐主要強調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動手動腦能力,利用互聯網資源以及課下的生活資源來進行實踐,這種實踐強調提供開放的實踐場所,為學生增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奠定基礎。比如,可以結合“社區中的綠化景觀覆蓋率”進行社區調研,了解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居民對覆蓋率的認知;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會破壞社區中的綠化植被;如何發揮學生的實際作用來提升綠化植被保護質量,比如社區的宣傳板報、發起每月植樹活動、嚴格控制草坪踩踏以及樹木毀壞行為、每一名學生認領一棵小樹或者一塊草坪進行常規養護。堅持從自我做起,讓學生在日常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保護生態帶來的成就感,同時也可以真正認識到日常生活環境中有哪些行為對自然植被產生的影響較大,不僅可以宣傳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更可以讓生物學習過渡到日常生活中,建立生活化的學習體系以及學習習慣,自然也可以讓環境教育得到充分創新的平臺。
四、 初中生物教學中落實環境教育的反思和總結
結合具體的初中生物教學內容,制定一系列的環境教育方案,強調從導入環節入手,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案例,并且通過常規的實踐來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方式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極為常見,實現環境教育不僅僅需要依賴這種科學的教學方法,還需要結合日常教學活動不斷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樣才可以讓環境教育與生物教育之間的融合更加緊密,也可以提升生物教學質量。
(一)加強教師方面的反思和總結
首先,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強化教師的環境素質。想要提升環境素養,就必須主動關注當前的環境問題,積極學習有關環境保護以及環境破壞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踴躍參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積累環境教育的經驗,更可以在生物課堂上進行顯性教育,能夠讓教師成為學生塑造環境價值觀的榜樣和典型。
其次,教師要充分熟悉當前的生物學環境教育內容,了解國家所頒布的中小學環境教育指南中的相關要求,鉆研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分析環境教育的具體目標;充分挖掘教材中體現出的環境教育細節和要素,將其穿插到日常授課中。不僅可以提升生物教育的科學性,更可以讓環境教育向常態化、規范化方向轉型。
最后,在落實課堂環境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單方面傳授環境知識,還需要積極地和學生進行討論和互動。科學合理地利用翻轉課堂以及小組合作等方式,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實現情感上的觸動,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了解人的行為以及生產對環境帶來的危害;科學合理地運用案例進行理論講解,能夠大大增強環境教育的可行性。
(二)加強學校方面的反思和總結
結合當前部分初中學校的生物教學狀態來看,學校雖然對環境教育有一定支持,但是從其力度上來講,還存在一定的薄弱現象,需要進行持續性改進。
首先,學校需要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生物學習需求制定明確的教學培訓體系,針對教師進行培訓有利于增強教師的環境意識,同時可以提升環境教育能力。現階段大多數教師對環境教育、生物理論教育、應試教育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科學有效的培訓,能夠在完成常規教育目標的同時,讓環境教育的融合更加靈活多樣,同時也可以帶動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環境教育研討和分析。
其次,學校要積極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以及人員優勢,主動聯動家庭以及社會相關部門共同承擔起環境教育的責任。比如可以積極和家庭進行聯動,組建多元化的親子活動,讓環境教育和家庭相融合,也讓家長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積極支持學生,并且帶領學生參與有關環境發展的活動,這樣也可以提升環境教育的科學性。還要和相關社會機構進行聯合,強調為學生的環境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平臺和載體。比如與區域環保志愿者以及相關機構進行合作,讓學生參與社會環境保護實踐。由專業組織帶領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可以找到體現自身環境保護價值的渠道,做到環境教育的前后一致性。
最后,學校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督導體系,了解本校環境教育的具體現狀,分析學生環境意識樹立情況,結合環境教育的具體成效分析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并且進行跟蹤、監督以及指導。除此之外,還需要為學生參與環境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和場景。例如,可以在學校設置校園綠化角、蔬菜種植基地、園林景觀系統。不僅可以起到環境綠化的作用,也可以成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能夠讓學生真正從生活中觀察生物現象并且進行課外實踐。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必須要迎合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需求,落實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并不是簡單地進行理論講解,而是要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看到環境和生物學科之間的關聯,同時通過常規的實踐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從日常實踐中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是幫助學生樹立環境意識、形成環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為我國新時期環保人才隊伍培養提供保障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菱.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7(11):47-49.
[2]孫麗瑤,岳凱平,于淑春,等.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4):113-115.
[3]張明麗.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1(7):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