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緒明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新舊版人才培養對比研究——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
唐緒明
(四川文理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背景下,全國各大中小學校圍繞會議精神對所開設專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等相關內容,從不同層面上進行了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革新。“社體專業”作為體育院校的一個專業,根據會議精神、社會需求以及學校自身特點進行適時革新優化是必然。文章對四川文理學院2016版與2020版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課程資源配置等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分析以及會議導向,明確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所面臨的新階段、新理念,為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穩步隨時代發展提供支持。
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新階段;新理念;
2021年1月7日至8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發展抓公平、改革抓體制、安全抓責任、整體抓質量、保證抓黨建,全面推進依法治教[1]。通過會議不難看出國家對教育的要求隨著時代的變化,特別是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有效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落實五育并舉、立德樹人,讓教育回歸本質,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有用人才,需要長期從多層面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意識形態的正向引導、不同實踐方式方法的運用等,以穩健的步伐向“五育并舉、立德樹人”[1]邁進。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背景下,圍繞黨中央的決策和對其會議精神的深思與挖掘,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對本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均進行了有效革新。作為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高校應積極跟隨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圍繞全國教育大會會議精神,結合高校自身優勢和地域特點,為國家、為社會培育出高素養、有能力、有扎實功底的人才。通過對“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理解,不難發現教育是根據社會需求與人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培育過程,而高校教育是為國家培育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人才。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關鍵口,要所培育出的人才時刻都清楚自身的優勢與側重點,需要一個穩扎穩打的過程。在新時代里,對教育有新的要求,怎樣在育人過程中把人培育好,是現今教育所面臨的難點與堵點,唯有從難點與堵點中尋求突破方能讓教育出現美好局面。本研究通過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所思所想,結合社會的發展狀況,對四川文理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社體專業的2016版與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望所研究成果能為同類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一定支持,為新時代社會的需求培育出具有高責任感、高精通的專有人才。并以此提升四川文理學院在地方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培養出更多社會所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2016版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經濟方面的基礎知識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活動中有效地從事健身咨詢、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2]。2020版人才培養目標為:以《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為導向,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環境育人、社會合作”的人才培養思路,立足川東,輻射全川;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掌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休閑與健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熟悉社會體育發展規律,具備指導全民健身基本能力,能在社會體育活動中從事健身運動指導、大眾體育活動策劃與組織以及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2]。通過兩版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比,不難發現,2020版的人才培養方案更科學合理,主要表現在: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完成,且以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為導向,明確了為國家以及社會培養人才的方向;根據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學校辦學特點、地域需求,明確了社體專業的發展思路;根據前面的兩點,確定了培養社體專業學生的具體專業能力與培養過程中所教授的內容。因此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比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得更科學合理。
社體專業在國家教育部有關規范中明確規定的主干學科為體育學、社會學和公共管理,由三大主干學科融合而形成社會體育專業,其不同的學科基礎和專業特色與社會學和管理學的應用科學聯系密切,還涉及了體育學諸多學科知識,如:運動生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經濟學、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等學科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4]。在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將主干學科定為:體育學、社會學,在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主干學科為:體育學、社會學[4],可以看出四川文理學院在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主干學科沒有進行改變,缺少了公共管理這一學科,因此在主干學科方面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仍然存在概念上的缺失。表1為2016版、2020版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主要開設專業學科。
表1 2016版、2020版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主要開設專業學科
由表1可知,2016版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理論課程所開設的為常規課程,在專業技術課程方面學生選擇單一;在2020版中體現有:理論課在2016版基礎上變動較大,新增了體育健康教育學、運動訓練學、健身理論與指導時下比較流行的課程內容,這與社體專業的培養方向保持一致,同時與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也相符;在技術課程方面2020版中體現了“一專多能”,強化了實踐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符合四川文理學院的“三心四能五復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和整體轉型發展,以此根據學校辦學理念和地方特點來突顯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的辦學特色。
目前,我國高校社體專業課程基本是以教育部頒發的《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目錄》為基礎,將課程分為公共必修、專業必修、專業限選和任意選修四大類,圍繞三大主干學科,構建課程體系框架并設置不同類別的課程[4]。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如下:通識核心課程、通識實踐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集中實踐環節、復合培養課程七個課程模塊,每一課程模塊分必修和選修。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如下:通識核心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專業基礎課程(必修課)、專業核心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應用實踐課程(必修課)、復合培養課程(選修課:健身指導與管理課組、民族傳統體育課組、運動保健康復課組)五個課程模塊[3]。從2016版與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看,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更精煉,主要體現在少了通識實踐課程、學科基礎課程、集中實踐環節,而增加了應用實踐課程。從課程體系的安排來看,2020版將“通識實踐課程、學科基礎課程、集中實踐環節”集中在“應用實踐課程”,如此安排顯得更為精煉,不僅節約了課程資源,還契合了社體專業的培養目標:為社區、企事業單位、體育組織等培養專門的應用人才。因此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比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更精煉,同時與我國社體專業課程設置方向和專業目錄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區域與特色層面上四川文理學院的課程體系應根據國家教育大會精神再精細些,把高校本身的特點與地方院校的優勢突顯出來。
根據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性質、學時數、學分等方面,根據前期統計得出,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共開設55門、總學時數為2740學時、168學分[3]。從表3可看出,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課程性質、學時數、學分上做了調整。
表2 2016版四川文理學院社體育專業課程體系與課時學分分配(以最少課程配置)[3]
必修和選修共開設54門、總學時為2384學時、165學分。與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對比,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增加了必修課程的比例,課程設置更實用,具體體現在課程性質、所開設課程門數、學時數、學分方面:課程性質方面必修課增加了6門,選修課程減少了7門,增加的主要是通識核心課程必修課,減少的課程有通識實踐、學科基礎、集中實踐環節,把這三種的一些課程分配在了相對應的課程體系中,如將集中實踐環節融在了應用實踐課程中,強調了應用;從總學時上看,2020版人才培養中總學時低于2016版的人才培養學時數,其中通識核心必修課程與專業核心必修課程總學時為1456學時,占總學時的52.7%,在學分方面通識核心必修課程與專業核心必修課程總計87學分,占總學分的52.73%。由數據分析可見,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強調實踐與應用,通過實踐與應用的強化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適應度,以達到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的需求一致。
表3是按四川文理學院2020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最少課程配置來統計的結果。按教育部規定的18學時/學分計算,以最少課程配置得出132.4學分,得出的學分和表3中的學分和相差較大,說明四川文理學院在某些課程上賦予學分太高。
表3 2020版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課程體系與課時學分分配(以最少課程配置)
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2016版共開設了55門課程,必修占36門,選修占19門,兩者之比1:0.5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020版開設54門課程,必修42門,選修12門,兩者之比1:0.29;按最少課程配置,必修課總學時為1936學時,占總課時的81.21%,選修課總學時為448學時,占總課時的18.79%。根據所得數據,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必修課比2016版增加了近3個百分點,選修課程減少了2.5個百分點。必修課程中,新增的課程更能體現必修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準確性和實效性,同時能體現課程設置與社會地方相結合帶來的雙贏局面。選修課程中,由表2得出2016版公共選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門數比為1:1.17。由表3得出2020版通識核心課程開設4門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開設4門;復合培養課程開設4門(復合課程有4個課程組合,每一課程組合開設有4門課程),選修課程只需修完12門即可,公共選修課程4門,專業選修課8門,二者比值為1:2。因此2020版比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更接近我國平均水平,同時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對社體專業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比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更嚴格深入些,使學生在該專業領域得到更大、更好提升,拓寬了社體專業學生視野,以此提高了社體專業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導向下,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的教學主管部門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從一流課程的打造來促進一流專業的建設,本研究通過對四川文理學院新舊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主干學科、課程體系、課程學時學分分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對比分析,以期為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新發展階段與創新理念方面起著方向標作用,為不斷完善一流課程打造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思考,為一流專業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現將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發展中的新階段、新理念分析如下。
自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從《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再到教育部積極推動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相關工作列入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8],以及一流課程、金課的建設,說明我國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雖受新冠疫情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不利因數影響,但阻止不了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步伐,如2021年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強調“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等,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教育教學的目標、任務等。在此背景下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唯有迎難而上不斷抓住新階段所帶來的新發展機遇,為培養出高質量人才不斷優化社體專業課程資源配置(從以前的粗放性配置,到現在的細致且有效配置)。如何在新發展階段抓住這大好發展機遇,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各相關部門應以學生發展、學院發展、學校發展三位一體的發展觀,結合社會需求、國家需要,以實際情況所展現出的效能為抓手,不斷完善發展體系建設,緊跟新發展潮流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實時規劃、實施、評價,如規劃應參考會議精神進行設計;實施應根據當代學生學習特征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精準實施;評價則根據規劃設計以及不同時段的具體表現進行有支撐數據材料的考核、學生實踐反饋、外部反饋等,以此不斷完善社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并形成高效的社體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從而使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具體地,在培養社會所需的健身指導教練時,注重所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靈活運用所學專項技術、理論知識的能力,具體能力有:能根據不同人群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能通過訓練計劃的實施分析其效果,通過效果的呈現分析其影響訓練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等,以問題導向思維來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新階段的發展需求對培養過程中的每一環節精準把控,對每一環節建設相對應的評價體系,以小體系的建構來促進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大體系的完善。
陳舊的理念會阻礙事物的發展,新的理念促進事物的發展,而新理念又是新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因此新理念是在時代的浪潮碰撞中而產生的新觀念、新思路、新理想等。在會議精神的指引下,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必然產生新的育人理念。新理念的產生需要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師去創造,因此對于專業新理念的產生需提升教師的創造性品質,教師作為創新思維引路人不僅自身要具有一定創新素養,還要具備對學生創新教育活動進行有效指導的能力[7]。一個專業的新理念產生是隨時代變化而進行的,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同樣隨著新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實時變化,如:從前面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到現在的“學生中心、產出導向”理念,在新理念的引導下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資源的配置等都將有所變化,如在技術學習時以往“以學生學會技術”就可以,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學習時強調技術規范性的同時要求學生學會思考、運用、如何學與教等”以及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強化技術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執行力的培養;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可利用互聯網+、雨課堂、智慧樹等平臺,將多種方式方法綜合性地融合運用,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教學會為課堂帶來不一樣的效果。當這些新發展理念與實施保持一致時,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的建設將穩步向好發展,通過新發展理念的植入與有效實施,必然會培養出高質量的社會所需人才。當然,好的發展理念與實際實施會存在一定磨合期,因此在發展中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還要根據新時代要求與社會需求持續改進,確保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建設中所需的持續動力,以保證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在新時代背景下有質量保障的發展。
通過對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2016版與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主干學科、課程體系、課程學時學分分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對比分析得出: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比2016版更科學合理;在主干學科方面2016版與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均存在概念上的缺失;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比2016版的課程體系更精煉;在學時與學分分配方面2020版比2016版在資源利用方面更有效。在新的發展階段與新理念的導向下,四川文理學院應緊跟新時代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抓好各環節,并根據國家要求、社會需求、學生特征持續對各環節進行有效改進,采用多種現代網絡平臺構建社體專業育人體系,以此確保四川文理學院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適用性,同時最大化地提高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利用率。
[1]教育部.乘勢而上、狠抓落實,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2021(1).
[2]王成端.2016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M].四川文理學院,2016(7):229-235.
[3]王成端.2020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M].四川文理學院,2020(7):272-276.
[4]唐緒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的調查分析: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體育科技,2018(3):120-122.
[5]辛松和.社會體育專業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體育學刊,2014(7):78-80.
[6]謝曉飛.河南省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改革研究:基于國發46號文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07-108.
[7]王海濱.師范教育應著力培養創新型師資[J].創新人才教育,2021(9):5.
[8]劉波,傅鴻浩.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在線體育教學實踐與展望[J].創新人才教育,2021(3):16-2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ew and Old Edition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ACase Study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TANG Xuming
(Sichu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635000,Sichuan , China)
四川文理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大環境下社體專業課程設置與改革研究 ,編號:2020JY098。
唐緒明(1980—),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體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