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勝利
摘? 要: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針對初中物理力學教學,教師可以采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活動設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文章先闡述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設計中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再以“運動的快慢”一課為例論述了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力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最后歸納總結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力圖提高初中物理力學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物理;力學教學;拋錨式教學模式
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內容,邏輯性強。在力學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掌握力學知識,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拋錨式教學模式是與情境認知學習理論密切相關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力學教學中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教師以故事講述為主線,提出和解決與故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力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促使學生樹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增強學習效果。
一、拋錨式教學模式內涵
拋錨式教學,也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注重學生在接近實際的環境中親身經歷并感受問題。拋錨式教學模式打破了學生依賴教師闡釋問題的局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累學習經驗。情境與問題是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素。拋錨式教學模式以故事或活動為背景,其中包含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就是錨,教師需要拋出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二、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拋錨式教學模式契合初中物理教學特點。初中物理知識邏輯性強,內容貼近生活,強調科學探究。在設計初中物理教學時,教師要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闡述知識,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學會用教學工具解決具體問題。拋錨式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融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完成科學探究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和科學思維。
三、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
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運動的快慢”這節課為例,分析拋錨式教學模式在物理力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分解為前測分析、創設情境、確定主題、合作學習、回歸主題和評價反饋六個環節。
1. 前測分析
教師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置測試題,讓學生在預習階段自主完成,然后教師批閱。根據學生解答測試題的結果,教師分析學情,了解學生對物理知識存在的思維定式或認知誤區,并以此為依據優化教學活動設計,促使學生開展主動學習。在這節課的前測分析環節中,教師可以設計幾道選擇題,內容包括速度概念表述、速度單位書寫、速度單位換算、速度快慢比較等相關知識。通過前測分析,教師可能會發現部分學生對速度單位的換算認知不足。據此,教師在新課教學中要突出強調速度單位換算的講解。
2. 創設情境
為引導學生比較物體運動速度的快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采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方法來分析,即保證時間相同,比較物體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同理,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采用“相同路程比較時間”的方法來分析,所花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得快。在這節課中,教師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片,創設教學情境。這是由于學生對“龜兔賽跑”的故事較為熟悉,對兩種運動物體的認知較為清晰。該情境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促使學生更為明確地理解“運動的快慢”的知識內涵,便于幫助學生對抽象的物理知識形成具象化的認知,有利于提高知識掌握能力,更好地開展后續學習。
3. 確定主題
教師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導入課堂,為保障學生能夠將情境與教材知識相聯系,應當先確定課堂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將烏龜和兔子看作運動物體,探究它們運動速度的快慢,通過提出“最后是烏龜跑得快,還是兔子跑得快?”的問題,促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后能夠明確所學的知識內容。然后,引出比較速度快慢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較運動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另一種是比較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路程。
4.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拋錨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和探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鍛煉其合作學習能力。針對這節課故事導入提出的問題,教師布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提出不同的見解,最終確定解決問題的最優路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以故事為基礎,提出一個小問題,待問題解決后,再提出一連串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概念性知識。在這節課的合作學習環節中,教師結合龜兔賽跑故事提出以下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烏龜所走的路程為3 m,用時為60 s。兔子所走的路程為500 m,用時為60 s,比較烏龜與兔子誰跑得快?試分別說明原因。學生在合作探究相同時間的運動路程后,教師講解速度定義、計算公式、單位等知識點。
5. 回歸主題
小組合作解決“龜兔賽跑”問題后,教師指導學生回歸教材知識,利用物理學語言描述獲得的經驗和結論,如烏龜60 s行走3 m,兔子60 s行走500 m,運用速度計算公式[v=st,] 得到烏龜的速度約為0.05 m / s,兔子的速度約為8.33 m / s,所以兔子運動速度較快,烏龜運動速度相對較慢。利用物理學知識進行解釋,即是“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經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
6. 評價反饋
最后,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時,教師應注重在完成探究學習后,對學生采取多元化評價,目的是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明確課堂教學成效。在這節課教學后,教師通過訪談、調查等方式掌握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學生不能很好地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難以提高實踐運用能力,所以教師要及時優化教學設計,盡量選擇現實生活案例作為課堂導入,促使學生能夠較好把握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進行科學探究。
四、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
通過在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能夠收到以下教學效果。
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總結知識,解決問題。教師通過“龜兔賽跑”故事導入“運動的快慢”學習主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增強對速度快慢比較的理解與掌握。
二是強化學生對知識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這節課中,教師基于“龜兔賽跑”的故事延伸運動快慢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判斷物體運動速度的快慢,再結合速度計算公式進行驗證,促使學生的課堂實踐體驗得到加強,有助于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的發展。
三是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在這節課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是學生開展主動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在組內討論時能夠集思廣益,通過分享交流和統一意見,形成集體智慧,能夠實現知識學習的相互補充,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合作學習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力學部分是初中物理課程知識體系的重點內容。在物理力學中采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契合初中物理教學的特點,能夠推進物理教學改革深入開展。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結合學情,圍繞主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拋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主動建構力學知識體系,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何永宏. 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科技資訊,2019,17(15).
[2]李本高. 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方法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