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多元實踐活動,從語言、視覺、聽覺、姿態、空間等方面給學生帶來多元的文化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化對中外文化的理解,發展對優秀文化的鑒賞能力,增強家國情懷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小學英語;多模態理論;文化體驗
作者簡介:顧甜甜(1987—),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不僅有自己的語言學習偏好,也有著具有獨特優勢的感官通道。多模態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認知學習,深入體會、思考文字、圖像等符號資源是如何構建和表述意義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文化意識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思維品質反映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要素。”顯然,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合理利用課堂強化學生的文化體驗,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為此,教師可結合多模態理論,設計滲透文化體驗的英語課堂,讓學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強化文化意識,發展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依據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學生在有趣且貼近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產生豐富的感受,強化文化意識。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多樣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他們與不同文化的距離。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順利地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情境,體驗多彩、絢麗的文化[1]。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也應注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愛好串聯起來,讓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的興趣點,更好地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的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教材Unit 3“A healthy diet”的教學為例,教完這一單元,教師可合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強化文化意識。在講解教學內容后,筆者布置了以下兩項任務:1.Introduce the Food Pyramid to your family;2.Make a healthy diet for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顯然,這樣的作業可以訓練學生運用英語做事的能力,同時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可以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做些什么。為了使學生對本單元內容有更深的理解,獲得更豐富的認識,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筆者在學生提交上述作業后,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探討相關內容。筆者先在黑板上展示一張孔子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這是誰。接著,筆者出示孔子說過的話—“食不言,寢不語”,詢問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并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出來。學生將其翻譯為:“Do not talk when you are eating and before sleeping.”。隨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兩段視頻,在第一段的視頻里,學生看到了西方人吃晚餐;在第二段視頻里,學生看到了中國人吃晚飯。播放視頻后,筆者讓學生仔細思考并說出兩個視頻的不同之處。學生總結道:“西方人吃飯時,用的工具是knives、forks,中國人吃飯時,用的是chopsticks;西方人吃飯基本是help themselves,而中國人基本是一齊動筷子;西方人的食物比較簡單,而中國人的食物卻相當豐富。”此后,筆者根據具體的畫面,教授學生這些中國特色菜的英文表達,如sweet-and-sour fish(糖醋魚)、tofu(豆腐)、pot roast(紅燒牛肉)、Peking Duck(北京烤鴨)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的飲食習慣,并引導學生逐步練習表達,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將學生的文化視野拓寬,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單元的內容。可以看出來,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順利進入語言環境,更真切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
二、引導學生表演相關話題,讓學生體驗多樣的文化
如果問學生最喜歡英語課的什么環節,大多數學生會說表演環節。毫無疑問,在表演中,學生的身心是愉悅的,他們能獲得展現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機會,鍛煉模仿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顯而易見的是,表演能挖掘學生的潛力,使他們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開展小學英語文化體驗教學時,教師應多組織表演活動,促使學生通過眼睛、耳朵、嘴巴、雙手等感官參與活動,積累豐富的語言使用經驗。為此,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可用于表演的元素,設計有趣的表演活動,盡可能地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將文化體驗內化,發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教材Unit 8“At Christmas”的教學為例,本單元涉及西方的重要節日—圣誕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一節日,讓學生感受西方的文化,發展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圣誕節的節日氛圍,教師不僅需要介紹課文內容,還應當模擬人們過節時的場景。教師可以基于此設計表演活動,引導學生在表演中遷移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課前,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放置圣誕老人和圣誕樹模型,讓學生初步感受圣誕節的節日氛圍。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與圣誕節相關的詞匯,如turkey、Christmas pudding、Christmas card、stocking、present等。此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一同模擬過圣誕節。在學生表演時,教師不應當過分介入,如此學生才可以充分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圣誕節的節日氛圍,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也會在表演中走向深刻。當然,教師還需要確保表演活動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人都有表演的機會,都能從表演中獲得發展。
對學生來說,表演活動是一個綜合素養發展的舞臺,學生往往能在表演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收獲滿足感,發展各方面能力[2]。因此,在開展小學英語文化體驗教學時,教師應盡量結合教材內容組織表演活動,讓學生鍛煉能力、體驗文化。
三、組織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在教授英語知識時,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介紹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換言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技巧,以幫助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同時也要引導學生了解國外的文化,讓學生明白如何更好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為達到此目的,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要適當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開闊眼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基于課本進行一定補充時,教師要尋找學生有話可說的具體話題,然后指導學生基于此話題進行課外閱讀,幫助學生由此出發形成整體而系統的認知,這能給學生帶來新的文化體驗,同時會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文化認知脈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呈現課外閱讀文本,如以音頻、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相關內容,讓學生多角度地體驗文化[3]。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教材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教學為例,本課涉及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多種多樣的課外素材,讓學生接觸更多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知識,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教師可以播放聽力素材,讓學生借助聽覺學習知識。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屈原、蘇東坡、王維三個歷史人物的畫像,然后引導學生借助視覺學習相關知識,將這三個人與三個中國傳統節日聯系起來。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歸教學主題—春節,讓學生閱讀教師補充的有關春節的文章。在閱讀之后,學生會對春節多一分理性的認識,并逐漸能夠將自己過春節時的感受與具體的英語表達聯系起來。
在這樣的多模態文化體驗活動中,學生不但可以知道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知識,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還能將自己過節時的感受與對應的英語表達聯系起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認真研讀課本內容,尋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多類型文化資源,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文化體驗,增強文化意識。
四、設計實踐性課外作業,幫助學生內化文化知識
要基于多模態理論帶給學生更多的文化體驗,其實就是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讓學生從多角度接觸文化、經歷文化、感悟文化,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同樣應當踐行多模態理論,給學生更多的體驗機會,讓學生通過多個感官體驗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環境中深入了解文化。在實施“雙減”政策的當下,教師還需注意減少作業的數量,設計高效、有趣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少量作業的情況下,完成復習鞏固。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樣化的、以體驗為主的英語實踐作業成為小學英語教師的必然選擇[4]。在完成實踐作業時,學生可以接觸不同的文化,充分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5]。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教材Unit 5“A party”的教學為例,在教授該單元后,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相應實踐作業,讓學生高效完成復習鞏固。由于該單元包含新語法知識—一般將來時,一些教師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知識的講解上,而非帶領學生全面地了解西方的聚會文化。事實上,聚會是西方人生活中重要的活動,教師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教學,可以帶給學生更豐富、深刻的體驗,讓他們對本次所學內容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先寫一封聚會邀請信,邀請Jack來參加聚會,然后據此編寫聚會上可能發生的故事。在實踐中,筆者布置作業后,一名學生用對話描述了聚會上可能發生的故事,該學生編寫的內容如下所示。
Jack:Hey,I bring a box to the party.Try to guess whats put in the box!
Student:I like robot,so I guess it is a robot,right?
Jack:Oh,you are clever!Ive heard you are interested in collecting robots,so I bought one.
Student:Thank you very much!Lets open the box.It must be really beautiful.
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教師要關注學生身邊的資源,讓他們在課后真正動起來;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英語認知狀況以及運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由此出發設計適合學生的作業。如果教師設計的實踐作業太難,學生無從下手,那么作業就只是增加學生的負擔,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讓學生進行文化體驗的期望也會落空。只有適切的課外實踐作業才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帶給學生真實操練英語技能的機會,在完成這樣的作業時,學生的英語能力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學生也會對國內外的文化有更加真切的認識,從而發現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強交流意識。
結語
在實施“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尋找提升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方法。基于此,教師可以適當借助多模態理論開展文化體驗教學,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在具體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素材豐富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儲備,通過多角度的英語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強化語法、詞匯等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將基礎知識背后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英語課堂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錢璟星.巧用多模態理論開展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以五年級繪本“Mother,dear mother!”教學為例[J].廣西教育,2019(25):123-124,126.
[2]周莉.滲透傳統文化構建優質課堂:例談譯林版英語6A Unit 8 Chinese New Year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新教育,2021(32):28-29.
[3]施楊.多模態理論下的小學低年級英語繪本閱讀課教學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19(42):131.
[4]張紅.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7(06):77.
[5]徐艷.多模態理論下的語篇教學設計與運用:以譯林版《英語》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 Story time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2(2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