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增強,成為現代義務教育階段不得不重視的關鍵內容。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消防教育融入科學課堂之中,借助物理與化學知識原理,解釋消防活動中的各種手段與方法,不僅可以提高科學課程的趣味性與有效性,而且能夠潛移默化落實消防安全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消防意識與安全防護能力。本文通過分析消防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價值,進而提出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消防教育實施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消防安全;教育改革;教學融合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影響青少年安全的因素也在逐步減少。消防事故是當前對青少年兒童影響最大的事故類型之一,因此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學校教育必須將消防安全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進一步提升當代青少年的安全防護意識,使其健康成長。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科學課程的特征與內容,融入消防安全元素,實現科學課程與消防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消防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消防教育,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護意識。一方面,可以借助科學課堂知識、實驗與活動等,使學生認識到消防事故的危害,督促學生培養安全意識,避免做出引發消防安全事故的行為,使學生自主營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降低消防事故對學生造成的影響,達到防患于未然[1]。另一方面,結合科學課堂,教師可以更直接清楚講述火災發生原理以及防護方法,讓學生在真正遇到消防事故時,能夠做出科學的選擇與行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安全保護能力,還能使學生配合消防緊急預案,根據組織安排有條不紊撤離,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安全性。
(二)提高課程教學實效
消防教育融入小學課堂教學,可以強化科學課程的有效性。
1.消防教育融入為科學課程,增添了教材外的新內容,不僅使課程多元化,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具生活化的活動,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常識了解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全方位理解。
2.消防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載體,尤其在生活情境、課堂現實、課下活動等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對消防相關的科學知識有深入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實踐探索的想法,實現提升課程教學成效的目的。
3.在現代素質教育體系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學生為本是教師教學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消防教育的融入,為教師提供了開展實驗、活動元素與主題的同時,還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其中,獲得自主表達、合作、討論、實踐的學習空間,達到提高學生主體性的目的與效果。
二、當前小學課堂教學中消防教育的應用問題
(一)教師缺乏消防教育意識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消防安全教育意識,沒有認識到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與應用價值。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既沒有將消防安全融入課堂,也沒有積極組織消防安全活動、實驗等,導致科學課程中缺乏消防教育的融入與引導,無法達到提升學生消防安全意識的目的。
(二)融合缺乏銜接引導
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很多教師意識到了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適當引入消防安全教育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較大的問題與缺陷。一方面,教師未能將消防安全教育融入科學課堂中,沒有讓學生借助消防安全相關資源深刻理解科學理論與知識內涵,同時沒有借助科學理論解釋和闡述消防安全活動原理,導致二者相互影響[2]。另一方面,教師未能創設符合消防安全元素的呈現載體,如生活情境、案例、活動、實驗等,導致教師只能采取主動講解的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性需求,使得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受到影響。
(三)消防安全教育缺乏實踐
消防安全教育有著鮮明的實踐性特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在融合時更注重意識建設與思維強調,主要采用理論解釋的方式,為學生說明消防安全事故中相關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安全認知與自我防護能力。由于以上原因,教師沒有組織學生進行消防安全演習或實踐,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消防技能與臨危不懼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真正遇到消防事故時,無法將掌握的緊急情況應對技能充分應用在實踐中。
三、消防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實踐路徑
(一)以生活情境為基礎,強化學生的安全防護意識
生活情境是消防安全知識與科學學科融合的重要載體,可以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空間,還能讓學生結合生活常識與經驗,使其保持更積極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意識觀念,顯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三個層次的情境引導開展消防教育活動。一要借助學生自主認知與了解創建情境基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與思考;二要借助真實情境案例,引導學生提出解決思路與方法;三要讓學生結合情境與生活經驗總結相關知識,以此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3]。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情境相關的要素與內容,避免情境創設的刻意特征,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提出情境問題: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都接觸過哪些消防安全知識呢?在該問題引導下,學生即可結合生活經驗與常識展開討論分享。有學生提出,媽媽在炒菜時炒鍋燃起火焰,可以使用鍋蓋將其蓋嚴后撲滅。還有學生提出,在發生火災時,可以使用噴水、二氧化碳滅火器等設備進行滅火[4]。其次,教師應創建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解決辦法。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情境視頻,通過動畫模擬展示某房間失火情況,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在該房間中發現火災情況,你要怎么選擇才能逃生呢?在該情境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小組討論,并讓各小組選出代表上臺分享其成果。其中有小組提出,發生火災時要優先觀察火情是否為初始火災,如果火勢較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裹上濕被子逃出房間。通過學生分享與討論,可以讓學生不斷完善解決方式與思路,教師可以在最后提出最科學的解決思路與辦法[5]。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表演,讓不同的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選擇發現火情時要做的事情,通過合理安排順序,盡可能完成求生目標。與此同時,通過學生的情境實踐演出,可以為其他學生展示發生火災時的正確逃生或求救方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課堂實驗為依據,豐富學生的消防科學知識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實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消防科學知識。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小實驗,讓學生了解不同情況下消防事故的安全風險與防護手段,讓學生掌握解決消防事故中用到的科學知識,達到用實踐強化認知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展示部分具有較高危險性的實驗過程,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與科學知識。
首先,教師應掌握生活小實驗的融合設計方法。例如,在學習“水”這一章節相關的課程內容時,可以融入與消防相關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點燃一支蠟燭或一張紙,而后用水將其撲滅,通過簡單的實驗,向學生提問:水是否具備滅火能力?它為什么能滅火呢?通過這樣的簡單問題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或合作討論,并由此提出相應的結論與猜想。有學生提出:因為水是不可燃的。基于此,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演示“鈉與水”的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鈉在水中“燃燒”的狀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水并不能撲滅所有的火,還能逐步了解水滅火的原理。水汽化過程中吸收大量熱量,導致可燃物降溫到燃點以下,同時水還具備稀釋、溶解、乳化等作用,可以達到滅火的效果[6]。其次,針對具有危險性或者無法在課堂中展示的實驗,教師可以采用演示實驗的方式進行介紹。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一段實驗內容,當油鍋不斷加熱時,油溫達到某個溫度就會燃燒,而這時如果將水潑上去,燃燒的油就會迅速四濺,不僅容易燒傷周邊人的身體,甚至還會將周邊的物品點燃。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在滅火過程中,水并不一定是通用的資源。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總結,針對油類、化學品、電路起火等現象,避免使用水滅火和引發更嚴重的后果。
(三)以課外實踐為路徑,增強學生的消防實踐能力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消防安全教育內容外,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消防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消防安全技能。
首先,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有條件的學校應為師生提供滅火器,同時教師可以組織高年級學生學習使用各種滅火器。例如,使用干粉滅火器時,需要先拔掉保險銷,其中一只手握住噴嘴位置,另一只手緊握壓柄,將噴出的干粉正對起火處;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要先拔掉保險銷,而后握緊壓柄開關將其噴出[7]。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干粉滅火器主要用于固體或液體火災事故,而二氧化碳滅火器可以用于圖書、檔案、儀器設備等火災事故。其次,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外,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學校的安全通道及其標志,如果發現標志不正確或已經無法正確指示,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自主繪制安全通道標志,為全體師生提供重要的安全服務,營造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學校或家庭中可能存在的消防安全風險,如有些農村學生家中堆放的柴火堆位置靠近火爐、電線老化外露等[8]。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動手或邀請家長幫助的方式,消除家庭中可能存在消防安全風險隱患。
(四)以宣傳教育為依托,營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積極宣傳消防安全的意識與能力,引導全體學生共同構建安全的校園生活環境,盡可能避免消防事故的發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消防安全宣傳板報。要求學生自主創作板報,通過畫圖和寫字的方式,記錄實際生活中常見火災的預防方法與逃生方式。例如,有學生在板報中突出了三點要素:發現火災要及時報警,報警電話119;報火警時要冷靜,講清著火單位、地址、物質以及火勢大小,更要說明是否有人被困,留下姓名和聯系方式;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觀察隱匿火情的習慣,發現風險及時匯報與解決。當學生繪制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繪制的板報張貼在街道墻壁上,進行宣傳教育與傳播。教師可以借助順口溜、兒歌等方式讓學生總結消防安全相關內容。例如,“電氣線路需保護,防止漏電和短路。電線鋪設講規范,破損老化及時更換。使用合格接線板,私拉亂接埋隱患。停電不忘拉電閘,防止通電引火燒”等,讓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傳播消防安全知識,營造良好消防安全環境[9]。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深度融入消防安全教育內容,強化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具體來說,教師應通過生活情境、課堂實驗、課外實踐、宣傳教育等載體與活動平臺,從各個層面強化學生對消防安全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達到強化學生安全防護意識、提高學生消防科學知識水平、增強學生消防實踐能力、營造良好消防安全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太山.學校消防安全教育實施策略[J].青海教育,2023(Z3):96.
[2]李少鈺.幼兒園消防安全教育實施途徑[J].山西教育(幼教),2023(05):66-67.
[3]潘文崢,程程.扎根教學一線,譜寫消防教育新篇[J].中國安全生產,2023,18(03):60-63.
[4]趙錦禎.淺析面向學生群體開展消防安全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C].2022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2022.
[5]陳星星.小學《消防安全教育》系列科普微課的設計與開發[D].揚州大學,2022.
[6]陳薈夙.基于學習支架的增強現實兒童消防教育游戲設計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23.
[7]薛藝.消防進校園平安到永遠——在班級管理中進行消防安全教育[J].平安校園,2022(01):88-90.
[8]田一凡.小學校園消防安全風險管理及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21.
[9]楊彭.校園安全精心守護——淺談小學生消防安全教育意識培養[J].基礎教育論壇,2021(04):101+103.
作者簡介:丁青楠(1981- ),女,漢族,甘肅康樂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