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金
【摘要】王清平出生于蘇北農村,他以寫官場小說而聞名。他的每部小說中都運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語。《牛自力》是作者最用心的一部小說。該作品除了方言詞匯比較多,各種諺語、歇后語、俗短語等靈活使用了近600條。在俗語的內容上官場俗語、酒場俗語呈現得非常鮮明。方言俗語的運用,在小說的故事講述、場景描述、形象塑造以及人性思考方面都展現了重要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王清平;《牛自力》;方言俗語;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09-005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17
基金項目: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民間俗語研究(項目編號:dyhsq202107)。
王清平是江蘇省宿遷市本土作家。雖然祖籍是山東,但他出生于宿遷地區的洪澤湖畔,生于斯長于斯。王清平從一個農民子弟成長為人民教師,后來成為正處級的政府官員和頗有影響的國家一級作家。因為創作了大量的具有生活質感和官場實感的小說,王清平被文壇譽為“新官場小說的掌門人”。王清平的小說創作本著“貼著地面行走,文學才有生命力”的藝術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和妙語連珠的鄉土本色。王清平的小說具有博大的憂患意識和深邃的人性思考。為了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思想情感,方言俗語在他的作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清平發表文學作品至今已有500多萬字,除了長篇小說十幾部,還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要想對王清平所有小說作品的方言俗語作全面分析,短時間內很難做到。王清平說,“《牛自力》是我最用心的一部長篇小說”,所以本文就以《牛自力》這部長篇作為分析對象,從中可以窺見方言俗語在王清平小說中所閃耀的絢麗光芒。
一、《牛自力》中的方言詞匯和慣用語
王清平的人生場域主要在兩大湖畔,一是洪澤湖畔,二是駱馬湖畔。1996年區劃調整成立新的宿遷市,王清平從洪澤湖畔來到了駱馬湖畔。區劃調整使得相距約150華里兩大湖畔的人緊緊地聚攏在一起,文化交往包括生活習俗、方言俗語就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被稱為萬能動詞的“剋”來自洪澤湖畔,宿遷劃市之前,駱馬湖畔的人幾乎不說,但劃市之后就變成駱馬湖畔人的日常用語了。在王清平小說《牛自力》的第二十八章,年輕氣盛的駕駛員小李因為一氣之下在高速上扔下局長牛自力獨自駕車走人。回到小車隊后小李害怕成為行內的一泡雞屎,擔心“同行們剋他”。這里的“剋”是揍的意思。說“剋”是萬能動詞,因為在很多場合都可以用上它,言簡意賅,而且氣勢十足,豪氣滿滿。比如在《干部家庭》里有“雪梅開始一兩次狠狠剋了管主任”,這里的“剋”是指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教訓對方。
王清平小說中運用宿遷地區的方言詞匯和慣用語非常明顯。以《牛自力》為例,比較典型的兩個字有“克虧”“攢勁” “巴家”“懊糟” “玍古”“背靜” “毒怪”“燒包”“走時” “拿捏”等;三個字的有“順桿爬” “央一聲”“日鬼了”“搶鮮水”“不對嘴”“催腚棍”“對把子”“扛鍋鏟” “能豆子” “老地丁” “難纏戶” “二百五” “干靠皮” “狗吊油” “貓叫春” “捧臭腳”等;四個字的有“生葫蘆頭”“小肚雞腸”“隨彎就圓”“扒扒吃吃”“吃死蒼蠅”“人五人六” “三大兩小” “七葷八素” “不長不團” “拖葷拉腥”“鬼慌日忙”“沒底沒幫”“雜毛脾氣”等等。
有的方言詞匯在小說中多次出現,比如“玍古”在《牛自力》中共出現5次,這個詞全部是用來形容小說主人公牛自力古怪的行為、話語或思想,以此表現此人非常另類,和他人不合拍,不與別人同吃一棵蔥的特立獨行的形象。而上文中的“順桿爬”“搶鮮水”“隨彎就圓”這些語匯就與他無緣。
二、《牛自力》中的俗語類型
民間俗語是長期以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來自熱火朝天的工農業生產,來自按部就班的機關工作,來自愛恨情仇的人際交往,來自家長里短的茶余飯后。民間俗語具有鮮明的語言藝術性,是人們知識經驗的高度總結,是日常生活的風趣妙語,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形象描述。民間俗語是作家語言的土壤和武庫。王清平非常珍惜他生活過的每一片土壤,把民間俗語這個武器運用得爐火純青。據統計,小說《牛自力》中使用的各類俗語多達近600條,有些俗語在作品中還多次反復出現。如跟別人“不吃一棵蔥”共使用了10次之多。
(一)諺語、歇后語和俗短語
從思想內容和結構形式綜合來看,俗語一般分為諺語、歇后語、俗短語等。在小說《牛自力》中作家將這三種類型的俗語順手拈來,一氣呵成,如散金碎玉,如滿天繁星,珠聯璧合,交相輝映。
諺語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話,在內容上主要傳遞一些知識經驗或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在句式上靈活多變,其中以兩兩相對較為常見。比如在小說用到的有“狼走千里吃肉,豬走千里馕糠”“打勤不打懶,專打沒長眼”“從小看到,三歲知老”“猴子不上套,多敲幾遍鑼”“飯前不摜蛋,等于沒吃飯”“遍地打麻雀,家里不見老母雞”“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到處都是”“打騾子馬亦驚”“點子多不贏錢”“孩子哭抱給他娘”“一碗芝麻一碗油”等等。
歇后語又稱俏皮話,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引后注,意思在后注上,所以叫歇后語。《牛自力》中比較典型的歇后語有“搬石頭砸天——沒用”“半夜哭祖宗——怎么想起來的”“打掉牙往肚里咽——什么都不說”“黃鼠狼生崽子——一代不如一代”“寡婦睡覺——上面沒人”“草驢放個屁——一點響聲都沒有”“戴草帽親嘴——差好多圈”等等。
俗短語也是一種現成話,一般比諺語更加言簡意賅,所以叫“俗短語”。但俗短語和諺語的區別主要在于不以傳播知識經驗為目的,意在描述一種狀態。如小說中“嗑瓜子嗑出個臭蟲”“把自己當棵蔥”“把肉埋在碗底”“穿幫掉底子”“穿幾天有襠褲子”“吹塘灰找裂縫”“當只狼子(黃鼠狼)來剝”“尿不到一個壺里”“蹬鼻子上臉”“捏鼻吃苦瓜”“對面不啃西瓜皮”“是驢不走還是磨不轉”“既怕戽了飯,又怕燙了蛋”“偷牛逮著拔樁的”“八面不靠,人鬼不沾”“上至八十三,下至手來攙”“不圖他三大兩小的”“狗肚里擱不下四兩油”“三棍打不出悶屁”“一推六二五”等等。
(二)官場俗語和酒場俗語
《牛自力》是官場小說的典型代表,從俗語的內容來看,反映官場生態的俗語特別豐富,既有古已有之的,也有當代新生的。
古已有之的俗語在民間口耳相傳由來已久,人人耳熟能詳。如小說中“千里來做官,為了吃和穿”“做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三年清太守,十萬雪花銀”反映在牛自力的周圍大家為官的普遍心理和司空見慣的官場腐敗現象;“隔行不隔理”“不會當官,也會裁情”“新官上任三把火”“烏紗帽一戴嘴就歪”反映諱莫如深的官場中一慣性操作以及當官前后人品的顯著變化。
在小說《牛自力》里,反映當代官場生態的新生諺語比古已有之的諺語明顯要多。如“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領導領導,先領后導”等,這是牛自力從讀博的校園被招聘到清平市任命為經貿局局長之后第一次演講時的表態;“吃菜吃素,當官當副;待遇一分不少,想干多少干多少”,這是王大坤正局長的夢破滅后對部下自我解嘲的話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說你話,我干我活”,這是牛自力頒布反腐五條禁令之后大家的心態。“生產隊是個大草堆,哪個不扯哪吃虧”“一人吃一錢,餓不死保管員”等,則是計劃經濟時代基層農村官場生態的寫照。除此之外,像“官袍加身”“會風看作風”“酒杯是大印,煙是介紹信”“防火防盜防記者”“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有能力不如有關系”“草生于泥,卻高于泥;官出于民,卻強于民”等等,在小說中俯拾皆是。
酒場和官場是一對孿生兄弟,酒場是官場的延伸,酒場也是官場的前奏。正如吳愛民所言,“不喝酒沒法當官”“肚子里每天都裝滿了酒,就會成為合格的當代領導干部了”“不喝酒,許多事情都別想做成”。雖然是調侃之語,但也是事實。
雖然牛自力不勝酒力,不喜歡喝酒,但吳愛民把喝酒看作工作,大家都懂得喝酒的意義,尤其是王大坤更是嗜酒如命,酒場得意,因酒得福。所以小說里關于酒場的俗語不亞于官場俗語之精彩。諸如“令狐沖(拎壺沖)”“革命小酒” “吃人嘴軟” “饞出酒蟲” “離酒不成席” “酒在肚,事在心” “有酒有友,沒酒沒友” “小杯量,大碗推,最后抓起酒瓶對嘴吹” “酒場沒真理,誰酒量大,誰是老大” “吃光喝光,身體健康”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來世變馬牛” “小車坐著,小酒醉著,小三睡著”等等。
三、方言俗語在小說中的審美價值
小說中方言俗語的運用為故事情節的講述,為生活環境的描寫,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了無限耀眼的光芒,給讀者帶來無窮的趣味和耐人尋味的思考,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
(一)扣人心弦的故事講述
方言俗語在故事情節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小說中的敘述語言。小說《牛自力》故事情節的講述具有扣人心弦的效果。這一效果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情節結構的安排,另一方面歸功于方言俗語的巧妙運用。在小說的開頭,作者先擺出事實,牛自力芥籽大的官沒做過居然一屁股坐上正處職位的經貿局局長位置。何以故?緊接著作者欲抑先揚地給出了兩個理由。理由一,牛自力是個博士,“學而優則仕”。似乎理由很充足,但牛博士根本就不是一塊當官的料。既“沒吃過豬肉,也沒看過豬走”;人家的腦袋“滾瓜溜圓”,說話行事“隨彎就圓”,但牛博士的腦袋“翹楞八角”,說話行事“轉不過彎”“抹不過圓”。理由二,有市委書記這棵“大樹罩著”,“一張狗皮也當畫”“一泡狗屎也當寶”,正所謂“親向親,鄰向鄰,包拯還偏向陳州人”“胳膊肘兒總向里彎”。這個理由似乎更充足。但是,牛自力和市委書記的關系“八竿子也打不著”。在這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故事開場中,方言俗語的巧妙運用顯然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如臨其境的場景描述
牛自力主政的經貿局是個什么單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窮廟難出富和尚”兩句俗語形象地描述了兩個字:“小”和“窮”。
牛自力第一次進市政府要參加以他為重頭戲的歡迎會,結果被大門保安死死攔住不給進。門口保安都像篩子篩糧一樣把人分出三六九等來,“伸手逮只蒼蠅也要分出公母”。在保安一看二問三聯系的操作下,一身行頭像個收破爛的牛自力真切體驗了“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書到用時方恨少,人到急處才知難”這兩句俗語的真正含義。盡管牛自力極力說明是市委書記叫他來的,但因為不知道書記的電話號碼,就遭到保安的嘲諷,“黃鼠狼鉆磨道,假充什么大尾巴驢?”
(三)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
小說運用方言俗語極其形象地描繪了人物的性格行為。牛自力是小說的主人公,作者在5處用“生葫蘆頭”這個詞來描述他的幼稚、不成熟。小說中有3次用“給豬泡泡頂不嫌輕,給磨盤頂不嫌重”形容牛自力不識好歹、固執己見。牛自力沒有人緣,像他爸“一泡屎拉下來的”一樣,“實心沒長窟窿眼”。小說中有5處說他跟人“尿不到一個壺里”,說明他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用“沒吃過豬,也沒看過豬走”“狗舔磨盤似的——不知從哪下嘴”“不食人間煙火”形容牛自力不會做官、不懂業務、不近人情。
人物的語言展現人物的思想。牛自力的語言最具個性。“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是牛自力的經典語錄,也是大家拿他開心的笑料。此外“位卑未敢忘憂國”“人不畏我嚴畏我廉”“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等,這些由歷代格言警句形成的諺語成了牛自力憂國、清廉、愛民的座右銘。
方言俗語在人物的心理描寫中也顯得惟妙惟肖。王大坤是牛自力的發小,也是牛自力的死敵。前任局長的落馬,本來給二把手的他帶來一陣驚喜,但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牛自力的到來使得王大坤“貓咬豬尿泡泡空喜一場”。局長沒做成,王大坤不敢恨吳愛民,因為“搬石頭砸天,沒用”。他質疑“外來的和尚能念出什么真經”?所以王大坤不愿“當面鑼對面鼓”去主動迎接新局長牛自力,準備以守為攻,靜觀其變。
(四)耐人尋味的人性思考
王清平被稱為新官場小說的掌門人,所謂“新”體現其筆觸已經逸出了單純的官場,官場背后是對深邃人性之謎的不斷掘進。俗語是生動形象的現成話,也是思想智慧的精華。小說中的俗語能引發人們更深更廣地思索人生、人性、人情等社會問題。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小說中共出現4次。第一次出現在牛自力的父親身為生產隊保管員時遇到的公私矛盾。第二次出現在身為局長的牛自力實施公車私用禁令時,辦公室主任楊莉莉對他進行醍醐灌頂式的提醒。后兩次則是牛自力對這一顛撲不破的千古人性問題予以堅決抵制和對興公滅私信念的堂吉訶德式堅守。牛自力的信念是孤獨的,他的周圍早已由各種私欲織成了一張巨型的網。吳愛民用他,是因為“磨小不壓麩”,博士有新聞賣點;楊莉莉愛他,是因為“寡婦睡覺——上面沒人”,局長有能力提拔她;王大坤捉弄他,是因為他動了王大坤的奶酪,“貓咬豬尿泡泡空喜一場”;司機小李敢炒他的魷魚,是因為世上沒有“又想馬兒跑得快,又想馬兒不吃草”的好事。牛自力干的那些“不著四六”的事情,讓司機們沒有半星油水可撈。導致牛自力下臺的導火索,正是他“一條道走到黑”準備賣掉所有公車的“鍋里斗”行為激怒了所有人。
“一樣糧食吃出百樣人來”,《牛自力》里寫到的女人各有特色,雖然身份不同,但“隔行不隔理”,都多多少
少懂得官場潛規則。在校園里心高氣傲的楊莉莉信奉“寧在寶馬車里哭,不在自行車后笑”的人生理念,一出校門便成了“搶鮮水”“舔面襟”的女人。當年牛自力爸爸做保管員的生產隊里,有幾個用身上的兩件寶貝勾引男人的騷娘兒們,都是“屬豬的,給口糧食,搔搔癢就松褲帶睡下了”。小說里有一個男人背后的女人。她是局長司機小李的老婆,雖然是個家庭婦女,但“不會做官也會裁情”,號稱女諸葛。“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小李已經算是人精,但比起他老婆就顯得“頭發短,見識也短”了。小李在牛自力那里受了委屈耍脾氣,他老婆對他是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好漢不吃眼前虧”“伴君如伴虎”“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牛自力“老實驢戴上眼罩推磨也會偷磨眼麩子吃”,他愛上自己的學生馬朵朵。馬朵朵雖然還是個未出校門的單純女孩,但她比牛自力知道的秘密多。她知道導師江學模推薦牛自力出來做官的原因,是牛自力“一根筋”;明白市委書記吳愛民創建一號工程神馬公司項目不讓牛自力參與的原因,擔心牛自力會“把天捅個窟窿”。在牛自力遭受免職“墻倒眾人推,破鼓一起擂”的時候,馬朵朵對他不離不棄,隨他而去。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顯然,方言俗語在王清平的小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取作品中的方言俗語,不妨用一句話來概括小說《王自力》的故事情節:一只生性玍古的三條腿蛤蟆,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走,盡管本著當官為民做主的美好愿望,但因為不食人間煙火,終究落得回家賣紅薯的結局。
參考文獻:
[1]陳法玉.王清平官場小說中的民本思想[J].揚子江評論,2013,(3).
[2]王建.公與私:如影隨形[J].鐘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