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鴿
摘要:目前,我國培智職業高中課程建設正處在探索和實踐階段。筆者所在學校根據10多年職業高中辦學經驗,將個人適應、家庭適應、社區適應與學科知識有效整合,研發了面向培智職高學生的學科類校本課程。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家庭和社會適應能力,為智障學生走上社會、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關鍵詞:培智職高 學科類 校本課程
2016年,教育部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統編教材低、中年級段已經在全國發行使用。義教階段的培智教育日趨走向規范和成熟。《“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培智學生是所有殘疾類別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對他們進行職高教育既是國家惠民政策的體現,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意義尤為重大。但截至目前,培智職高教育無論是在辦學模式還是在課程設置上,都處于摸索和發展階段。職高階段的相關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評價體系等尚未出臺。但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已經指出,要加強普通高中及職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推進職業高中課程改革迫在眉睫,不能單純等待,更不能被動依靠。要發揮基層一線教科研優勢,做好課程資源建設工作,為國家課程的出臺積累寶貴經驗。
筆者所在學校在認真研讀義教階段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多年的職業教育經驗,把“繼續延續、不斷延伸培智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教材體系”作為課程開發的思路,將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作為課程研究重點,大膽進行職高學科類課程改革探索,為學生走上社會,融入社會夯實基礎。
一、以個人生活為基礎,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
(一)培智學生自我認知的特點
自我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評價。正常兒童的自我認知通常于兩歲到三歲開始形成。培智學生由于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自我認知形成的時間不一,但絕大部分培育學生滯后于正常兒童。有的學生甚至到了十五六歲也分不清“我”“你”“他”。“我”是誰?“我”和別人有什么不同?“我”畢業后能從事什么工作?“我”未來能過什么樣的生活?正常兒童隨著年齡的增加,會對自我和未來進行思考。但培智兒童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后,他們的生理年齡雖然超過15周歲,有些甚至超過20周歲,但他們的心智遠遠低于生理年齡,他們大都不會主動思考,更不會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合理規劃,自我認知能力普遍偏低。
(二)職高階段是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關鍵期
培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條件尚未成熟。絕大部分培智學生職高畢業后即走上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社會生存、生活、發展。離開學校的庇護,離開教師的關照,如果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具備獨立處理相關生活事務的能力,勢必會感到手足無措,困難重重。因此,他們需要一個心理適應和準備的過程。而職高階段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意識,熟悉自我,了解自我,從而為獨立生活提供幫助的不可或缺的過程。職高階段是學生走上社會的橋梁和紐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校要充分重視職高教育,開發適合的校本課程,為學生順利融入社會保駕護航。
(三)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是校本教材開發的首要內容
課堂教學是以教材為中心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教師需要教材,以教材為依托,把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需要教材,運用教材進行學習活動,教材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資源。根據培智學生的特點,學校確定將培育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列為校本教材開發的首要內容。自我認知形成的重要標志是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居住在中國境內的中國公民都有居民身份證。身份證的使用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作用和意義毋庸置疑。大到買房、婚嫁,小到出行購票、存款、網購等,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21世紀的當下,沒有身份證可謂寸步難行。本著“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教學內容”的原則,在職高教育中,教師深入挖掘身份證背后的教學資源,與學科知識有效整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踐性。比如在校本教材“生活適應”首篇,即呈現出社會生活中需要使用身份證的各種場景,讓學生充分了解身份證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教育學生妥善保管重要證件,培養學生做事細致,具有責任心的良好品質。針對培智學生接受慢、遺忘快、應用能力差的特點,教材編寫時采用了單元編寫模式。不同的學科在同一教學時段,針對身份證內容進行集中教學,通過反復強調、集中訓練的方式,達到強化作用。
總之,通過身份證教學,使學生知曉,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有屬于自己的身份憑證和號碼,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找到存在感、自豪感,欣賞、悅納自己,增強自我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學生順利走上社會筑牢基礎。
二、以家庭生活為重點,培養學生家庭生活適應能力
(一)培養家庭生活適應能力的重要意義
每個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降臨人世,首先進入的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培智學生由于身體殘疾,活動范圍受到限制。他們成長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即便上學后,基本也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很多家長出于對孩子殘疾的擔心,為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往往更愿意將孩子封閉在家中。但這種庇護并不是長久之計。父母無法二十四小時不間隔地陪伴在孩子身邊,也終將會老去。那么,如何使培智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家庭生活,獨立處理家庭事務,過上有質量的生活,是我們培智職業高中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并發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要求中小學生要學會整理與收納、家用電器使用和維護等十個任務群。在十個任務群中,培養學生日常生活勞動能力排在任務之首,這說明會家務勞動是每個人最基礎也是必須掌握的技能。特殊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有著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的義務和責任。對于身心有缺陷的培智學生來說,培養他們會做家務,以及適應家庭生活的能力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二)堅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開發校本課程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認為生活決定教育的取向和內容。培智職高教育,是國家對殘疾學生的關愛,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延伸。它不是選拔性教育,也沒有學歷提升的要求。培智職高教育更關注的是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家庭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為他們以后生活能夠自理,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升生活質量而進行的教育。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大部分培智學生在穿衣、吃飯、洗臉、刷牙、個人整潔及完成簡單家務勞動方面都有了明顯提高。進入職業高中階段,學校和教師要對他們今后的人生及早進行規劃。針對他們在今后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深入剖析,尋找合適的教育資源,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導下,開展校本化課程的積極探索。
(三)家庭生活教育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聯系教師和學生的紐帶。開發適切的職高教材,有助于教師更快地傳遞教學信息,有助于學生準確、高效地理解教學內容,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實踐意義。針對學生未來生活需要,家庭生活教育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
家庭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要想適應家庭生活,就需要掌握相應的生活技能。對于家庭生活中的技能,正常的孩子可以通過父母、同伴、書籍、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學習,更有甚者不用專門去學,直接從生活中體會和感悟即可。但培智學生受到智力限制,知識遷移能力差,如果沒有人給予指導和強化,很難通過自學或者感悟來領會這些技能。因此,編寫培智高中教材時,要特別注重知識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真實的家庭環境中,幫助學生獲得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例如,在校本教材《生活數學》中,教學生正確讀出家中的水、電、煤氣、有線電視、網絡、物業等的收費單據;教學生用比較數大小的方法比較費用多少。教材要與時俱進,具有時代特色。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特點,《生活適應》教學生如何開通網銀,如何用支付寶進行網絡繳費。現代社會,電氣自動化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正確使用和維護家用電器至關重要。《生活語文》對家用電器說明書中常見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提取必要的生字、詞語進行釋義、讀寫教學,培養學生初步讀懂簡單說明書的能力。《生活適應》教學生獨立開關電視、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觀看內容;會選擇微波爐的正確模式加熱食物;會使用洗衣機清洗衣物,并根據衣物多少選擇洗衣模式等。科學飲食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生活適應》教材中,設計了“我的一天”培養學生如何科學安排一日三餐,崇尚健康飲食;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一天,做到張弛有度……除此之外,通過《健康教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會與家庭成員友好相處的能力。在生活的小事中,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和幸福觀。
總之,通過家庭生活單元的教學,使學生不僅能處理簡單家務,還初步具有做簡單家務的能力。為智障學生的生存和發展以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奠定了基礎。
三、以社區資源為補充,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一)培養社區生活適應能力的重要意義
英國學者斯賓塞說過:“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為完滿生活做準備。”培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社會公民,終極目標是全面提高培智人士的生活質量。培智學生想要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除了掌握適應家庭生活的技能之外,還必須具備適應社區生活的能力。社會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他人緊密聯系。培智學生雖然有智力缺陷,但他們想要擁有高質量的生活,同樣離不開去超市購物、去飯店吃飯、去銀行存取錢、乘坐交通工具……所以社區適應能力教育對于培智學生今后的完滿生活不可或缺。
(二)秉承融合教育理念,開發培智高中校本教材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殘疾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回歸社會是發展特殊教育重要目標之一。依托學校,從社區中可以體驗的環節著手,在社區中進行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為學生生涯發展創造條件,符合融合教育的新理念。教育部發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提出,培智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學會生活,適應社會,提高今后的生活品質和質量。培養學生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是職高校本教材開發的根本點和出發點。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發適切的培智高中校本教材,為學生走上社會、融入社會做準備。
(三)社區生活適應能力培養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內容
培智職業高中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培智學生社區生活的需求,從本“我”出發,以“我家附近的菜場”“我家附近的超市”“我家附近的飯店”“我家附近的交通”“我家附近的銀行”等作為課程內線,語文、數學、適應等學科分別根據本學科的課程特點,開發學科教材。比如《生活適應》教學生分清蔬菜、葷菜;到超市購物時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商品;熟悉附近的公交線路,出行時,能根據距離遠近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到飯店就餐時能看懂菜單,會根據人數合理點餐;等等。《生活語文》教學生認識常見菜類的名稱;認識超市各個區域和標識;等等。《生活數學》教學生能正確讀出電子秤,并能根據顯示正確付費;超市購物時會計算商品的保質期、理解打折的含義;等等。這些知識雖然滲透不同的學科知識,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教學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都是為學生適應社區生活、融入社會做準備。通過所有學科單元的集中教學,學生不斷學習,不斷鞏固,不斷強化,最后達到掌握社區生活技能的目的。
總之,社區化教學內容非常符合學生生活和未來發展需要,突出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在生活中反復實踐,在螺旋中上升和提高,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培智職業高中校本教材的開發是一項長期的、開放的工程,需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對課程和教材進行補充、調整和完善,做到與時俱進,開發出真正的、適合學生今后生活的校本教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培智高中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培智人士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劉佳芬.培智教育社區化的達敏實踐研究[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