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淑 鄭建輝 王雄偉
摘? ?要:“四史”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國家政策的要求和大學生教育的需要,但各個高校做法不同。部分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單獨開設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兩門“四史”知識必修課程,部分高校效仿重點馬院開設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兩門選修課程,還有部分高校由思政教師面對全校學生開展“四史”知識講座,但大部分高校采取“四史”知識全面融入現(xiàn)有思政必修課的方式。高校“四史”知識教學,盡管方法各異、形式多樣,但均不同程度存在著教學內(nèi)容重復、知識碎片化現(xiàn)象突出、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銜接不夠等問題,難以達到“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影響著思政教育的整體合力。從“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出發(fā),從集體備課、思政教育從業(yè)隊伍建設、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四史”感悟式教學等方式,切實解決“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困境與難題,實現(xiàn)“四史”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
關鍵詞:“四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6?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8-0108-03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jié)大會上提出,要把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jié)合起來[1]。教育部等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gòu)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將“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當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diào)“四史”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重點[2]。因此,如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內(nèi)容,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高效吸收“四史”知識無疑成為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思考的問題。
一、“四史”知識與思政課融合的現(xiàn)狀
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四史”知識融入思政必修課程的方式方法。
(一)部分高校增設“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與“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課程
有關部門要求,有條件的高校要開設“四史”教育專門課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要率先增設“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與“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兩門必修課程。也有部分高校開設了同樣名稱的選修課程,這兩門課程比較全面地記載了“四史”知識的重點內(nèi)容。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課程中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內(nèi)容,主要講述百年大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奮斗歷程。“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課程主要側(cè)重于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的世界社會主義歷史和中國之外的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3]。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四史”知識是思政課教育的重要素材與資源,理應是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思政教育中滲透“四史”知識,就是讓學生知悉黨的昨天和今天,深刻領會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弄清楚當今中國面臨的各種機遇和挑戰(zhàn),明晰大學生應有的擔當與責任,增強大學生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從思想上和行動上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更好體現(xiàn)了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的高度契合。筆者認為,增設“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為必修課程的做法,雖然填補了“四史”知識的空缺,但是并沒有加強“四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課的緊密程度,其實融入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會產(chǎn)生強大的合力。另一方面,過多增設課程會更進一步加劇學科的復雜性,加劇思政課內(nèi)容之間的交叉重復和加重學生的負擔。況且選修課程的開設只會惠及選修了該課程的學生,并不具有普及性。
(二)部分高校舉辦“四史”知識講座或者聘請知名專家講“四史”知識
單獨采用這種方法勢必會造成“四史”知識的碎片化或者簡略化,造成“四史”知識融入的局限性與條塊化分割。
(三)大部分高校讓“四史”知識進入全部思政必修課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準確理解了融入的內(nèi)涵,符合國家政策要求,也與“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相吻合。但是,實踐操作中存在教師隊伍水平不高、教師主觀作用發(fā)揮不足等影響,導致融入過程中知識與情感分離;教師對“四史”知識掌握不夠、結(jié)合不夠恰當,造成學科之間內(nèi)容交叉重復與資源浪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與初衷。實踐中還有部分高校將上述方法結(jié)合使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但均不同程度存在教學內(nèi)容重復、知識碎片化現(xiàn)象突出、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銜接不夠等問題,難以達到“四史”知識與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影響思政教育的整體合力。
二、“四史”知識融入思政課程的困境
(一)思政教育一體化進程尚未完成,加劇了“四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課的難度與復雜性
思政教育一體化包括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和各層次思政課一體化。在“四史”知識全面融入思政教育的政策指引下,大中小思政教育以及各層次思政教育都面臨“四史”知識融入思政課的使命與追求。目前大中小思政理論課和高校思政課學科之間內(nèi)容交叉重復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如果再不明晰“四史”知識融入的范圍,勢必會造成“四史”知識融入的交叉重復或真空,以至于進一步加劇“四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課的難度與復雜性,阻礙思政教育一體化進程,造成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使思政課更加枯燥乏味,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影響整個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教學模式忽視了“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情感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四史”融入思政教育的初衷與目的
目前思政教育大多仍停留在“說教式”、“說理式”的教學方法上。鑒于“四史”知識的事實敘述性特征,與長期以來思政課慣用的說教模式看似完全吻合,但是這種教學方式早已凸顯了弊端。一是只注重知識傳授,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完全不顧及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的發(fā)揮,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只為考試而被動學習,師生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二是長期形成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維與模式,實踐的內(nèi)容僅僅是課本知識和理論課堂的延伸,實踐教學演變成課后作業(yè),學生難以產(chǎn)生深刻感悟,難以激發(fā)學生情懷,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四史”教育知識型教育與情感教育相統(tǒng)一的初衷與目的。
(三)“四史”教育從業(yè)隊伍層次不齊,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向縱深發(fā)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及學生日常品德教育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課程思政和學生日常品德教育從業(yè)人員并非思政教育專業(yè)人員,專業(yè)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對 “四史”知識難有系統(tǒng)領會,難以真正領會“四史”精神,因而對知識、理念與情感的把握難免會有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四史”知識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真可謂難上加難,更是難以真正啟發(fā)學生。
三、“四史”融入思政課課程的路徑選擇
“四史”教育關注的不僅是“四史”知識的傳授,更注重的是通過學習知識引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共鳴。筆者認為,高等學校要將“四史”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必須從“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出發(fā),關注大學生自尊自愛、自覺自強的品質(zhì),喚起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在于融入,關注的是“四史”知識與思政理論課的交融與渾然一體,注重二者合力作用的發(fā)揮。因此筆者認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必修課的主要途徑無疑是“四史”知識進入現(xiàn)有思政理論必修課,而不是單獨開設“四史”課程。
(一)開展思政必修課教師集體備課制度
要界定“四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必修課的知識范圍、研討“四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必修課的方式方法。“四史”知識集體備課制度是明晰“四史”融入范圍,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法的良好路徑。
1.建立上下聯(lián)動的常態(tài)化思政教育集體備課制度,形成由省級教學行政部門組織的全省思政課教師代表參加的一級集體備課會議,由高校召集教師代表分教研室組織全體思政課教師組織二級備課會,做到上下聯(lián)動、無縫銜接的全方位的“四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課的教育體系,為“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政策支撐。
2.各層級集體備課會承擔不同的任務。其中,一級備課會經(jīng)過充分討論,界定“四史”知識融入各個學科的范圍框架;二級備課會由高校各個學科的負責人以教研室為單位就一級備課會議商定的融入該學科的“四史”知識進行詳盡分解,確定融入每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并探討如何有效融入的教學方式方法,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融入課堂。
(二)補齊思政教育隊伍水平短板
1.選派思政課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四史”知識相關培訓交流,并將培訓內(nèi)容傳達給其他思政理論課教師、班團課教師等思政教育從業(yè)人員。
2.建立思政理論課教師聯(lián)系學院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指導課程思政和學生的班團課,答疑解惑師生疑惑的思政領域的問題;指導開展“四史”知識各種活動,定期開展“四史”知識系統(tǒng)培訓,形成思政教學、班團課和學生品德教育的強大合力。
3.組織“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專項課題的申報工作。創(chuàng)新“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思維與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科研水平,促進教研相長,實現(xiàn)“四史”知識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
(三)創(chuàng)新“四史”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模式
“四史”知識進課堂,意味著思政理論課的容量更大。至于在思政理論課時長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四史”知識與思政理論的教學進度,筆者建議借助雨課堂、超星、課堂派、藍墨云等教學平臺,搭建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以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不僅兼顧時長與容量的問題,同時增加融入過程的趣味性與生動性。
1.打造課前、課中、課后一體的學生全程參與的線上線下“四史”知識融入思政課教學模式。課前線上發(fā)布預習內(nèi)容,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交流。課堂上布置課后復習與作業(yè),線上提交教師批改。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實現(xiàn)以討論、辯論、演講、講“四史”故事等課堂展示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學生當堂或者借助平臺相互點評,教師做點評總結(jié),實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學生的全程參與,切實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2.充分利用自主學習課時,借助雨課堂、課堂派、學習通等教學平臺發(fā)布“四史”學習提綱。“四史”提綱須與思政課內(nèi)容相關,學生在提綱范圍內(nèi)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線上自主學習、答疑,并計入本課程考核范疇。
(四)創(chuàng)新“四史”融入思政課課程的感悟式教學環(huán)節(jié)
1.學生講 “四史”故事
教師布計劃、列提綱,規(guī)劃本次課程融入的“四史”知識范圍;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講與本次思政課授課內(nèi)容相關的“四史”故事,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體會故事蘊含的中國精神,感悟故事蘊藏的情懷,達到“四史”融入思政教育的知識與情感相統(tǒng)一的教學目的。
2.舉辦形式多樣的“四史”教育課外活動
“四史”融入思政課課程,不光注重課堂內(nèi)教學,還要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借助紅色資源,打造實踐基地[5],拓展實踐方式。可以通過聯(lián)合學校團委、學生管理工作部門舉辦“四史”知識有獎問答、演講辯論、參觀紅色基地等活動,將“四史”學習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推進“四史”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幫助學生深刻體悟“四史”知識蘊含的紅色精神,激勵學生奮進[4]。
3.現(xiàn)場感受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
聘請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到校園開展“四史”知識講座,身臨其境聆聽英模人物的親身經(jīng)歷,為青年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激勵大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化理想為行動,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要求思政課教學中要不斷挖掘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教育素材。“四史”記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四史”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資源,凸顯“四史”教育與思政課課程教育的高度契合性。思政課與 “四史”的高度融合,可以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生動化,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理論的吸收和實踐運用。“四史”教育承載著黨的理論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使命。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要引領“四史”教育的方向,就必須練就自身本領,才能起到傳幫帶作用。只有實現(xiàn)“四史”知識的有效融入,方可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情感認同、道路認同,增強愛黨愛國的情懷。
參考文獻:
[1]? ?孫超.在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J].德州學院學報,2014,30(S2):74-75.
[2]? ?張艷明.混合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11):102-105.
[3]? ?任湘,李紅瓊.大數(shù)據(jù)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21):60-63.
[4]? ?郭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9.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