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來看,小學主題班會課和道德與法治課具有融合的可行性,學科課程資源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德育效率、促進教師發展,并為立德樹人提供借鑒。在“同伴交往”主題的班會課融合道德與法治課的設計中,對交叉主題、教學素材、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有效融合,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知”遷移到主題班會課中的“行”,從而更好地達成德育目標。
【關鍵詞】主題班會課;道德與法治;同伴交往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7-0075-04
【作者簡介】王莉,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南京,210029)教師,高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學科帶頭人。
小學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目前絕大部分集中在兩塊陣地: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德法”)課程和主題班會課。德法課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為目標的綜合性課程;小學主題班會課是在班主任指導下,以教學目標、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全體小學生圍繞某一主題組織開展的德育活動。兩者目標一致,并存在較多重復交叉的內容,具有融合的可行性。德法課具有成熟的課程體系,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偏重于理性認知;主題班會課是綜合性活動課,多針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存在的問題因材施教,采用靈活多變、豐富多樣的綜合活動方式,在互動體驗中達成行動目標。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在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主題班會課沒有固定教材,設計時可與德法課相關主題內容融合,從而更好地達成德育目標。
在德法課的眾多主題中,筆者選擇“同伴交往”主題與班會課融合,是因為小學階段從兒童期延伸至少年期,這期間發生的眾多矛盾和沖突很大一部分來自同伴關系。通過兩課融合設計,可以將德法課中的“知”遷移到主題班會課中的“行”。在活動環節中,結合鮮活的生活案例,將課程認知運用于班級、家庭和社會生活中,通過討論、實踐和反思,將良好的交往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兩課融合的教學策略
筆者結合班級偶發、多發事件,根據德法課每個年段教材所提供的關于“同伴交往”的內容,在主題、素材、方法等方面進行有效融合,設計形式生動、內容鮮活的班會課。在情感體驗活動中,既矯正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又觸發學生對自我認知、人際交往的深入思考。
(一)交叉主題融合性策略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同伴交往的需求不斷升級,班會課就成了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情緒疏解、情感引導的重要途徑之一。班主任可以將主題班會課與德法課中的交叉主題進行融合,通過活動環節,系統地進行價值引導,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一年級學生剛進校園,周圍都是陌生的同學,再加上學業難度加大,他們難免內心恐懼、不安。這時,同伴之間的互相陪伴、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筆者根據一年級學生渴望交友的需求,融合德法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中第二課《手拉手交朋友》的內容,設計了一節主題班會課“認識你真好”。
班會課致力解決的“同伴交往”問題,與德法課中交叉主題融合,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升了教學效果。具體融合課例見表1。
(二)教學素材互補性策略
教學素材互補性策略指在主題班會課設計中,借鑒德法課中“同伴交往”主題的相關素材,結合現實生活中同伴之間發生的矛盾沖突案例,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既達到德法課的教育目標,又將同伴交往的正確理念落實到行動上,提高學生的實際交往技能。
如德法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主要對“友誼”的內涵進行解讀,書中選擇的素材都切中時弊。通過對這些素材的學習,學生基本可以達到對“友誼”內涵的認知,至于能否正確運用于生活交往,還需要配合一系列活動環節。班會課就具備這樣的優勢。在德法課的理念引領下,班會課結合學生身邊的鮮活案例,并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環節達到行為目標。下面以四年級班會課“友誼長存”的第二個環節“友誼花開”為例進行分析。
1.欣賞情景劇
學生1:這道題我不會做,你快告訴我怎么做。
學生2:啊?不行吧,陳老師說考試時不可以交流。
學生1:沒關系的,你不說陳老師不會知道的。
學生2:但是……
學生1:但是什么呀!這點小事你都不肯幫忙,你還是不是我的朋友啦?
學生2:好吧好吧,你看吧。
學生1:下課請你喝酸奶。
2.小組討論
教師:你們怎么看待他們之間的友誼?
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分享討論的結果。
3.故事分析
教師播放事先錄制好的德法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益友》故事,并請學生思考:他們是怎么相處的?這是真正的友誼嗎?
通過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立即將學生帶入情景,引發學生對“友誼”內涵的深入思考和討論。再結合德法教材中的《益友》故事,對“友誼”的內涵做出恰當解讀。
低年級學生只要有玩伴就會感到快樂,到了三、四年級,他們對“好朋友”有了更為復雜的界定,與朋友相處時也會因遇到更多的問題而困惑。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友誼價值的澄清,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同伴交往理念。如在設計四年級班會課“當矛盾發生后”時,筆者借鑒德法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中第三課《當沖突發生》中的2個案例,又選擇了生活中的2個真實案例,錄制了4個情景劇。德法教材中的案例與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回到原生場景中去思考、探索。這樣更容易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為后面的方法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學方法互助性策略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德法課多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包括講授法、辯論法、討論法等;也有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等;還有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如陶冶法、體驗法等。在班會課設計中,班主任可以借鑒德法課中的這些方法,再綜合以直觀感受為主的表演法、參觀法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筆者發現本班學生最近溝通方面的問題較多:當同伴之間發生矛盾時,只想著為自己辯解,不愿意聽對方解釋,因此導致矛盾升級;課堂上,學生高舉小手亟待發言,當別人發言時卻無心傾聽等。針對這些現象,筆者借鑒德法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中“換位思考三部曲”的討論法,同時綜合運用體驗、探究、講授等方法設計了“溝通——傾聽與表達”這節班會課。具體上課流程如下。
1.課前小調查
2.體驗溝通的特性
活動1——傳遞悄悄話。
全班學生站成4排,每排第一位學生將紙條上的話一字不落地傳給后面的同學,以此類推。由最后一位學生把接收到的話寫在一張白紙上。在規定時間內,傳遞最為準確的一組獲勝。這一活動主要是考驗學生傾聽的專注性、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表達的準確性等。
活動2——折紙體驗。
引導學生思考:同樣的指令,為什么折出來的圖案各不相同?由傾聽、表達,引出雙向溝通的理念。
3.生活情景再現
教師呈現班級中的常見矛盾,學生集體討論“溝通”方面的分歧。
由上述活動可見,班會課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拘泥于一種,可以是以下形式的自由組合: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辯論法、討論法等;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表演法、參觀法等;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等;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包括陶冶法、體驗法等;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包括發現法、探究法等。
二、兩課融合的優勢互補
(一)打破學科壁壘,提高教育效率
主題班會課與德法課的融合打破了學科壁壘,初步形成了知識體系上的互通。在內容上,將德法課中“同伴交往”的相關知識遷移到班會課中,有效地充實了班會課內容,使班會課更具系統性和連貫性。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對德法課教學目標的有力整合,提高了德育效率。
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是小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生活中,學生之間常發生各種矛盾,由此影響教學及學生心理健康。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在主題、素材、方法等方面將德法課與班會課進行有效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感體驗中促進學生德行生長。
(二)在研究中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之一就是在實踐中反思。教師要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在理論指導下實踐,通過不斷探究解決教學問題,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成為真正的研究型教師。
在主題班會課與德法課融合的設計過程中,班主任與德法學科教師交流討論,能更好地把握兩課內容上的異同,找準各自的側重點,實現兩課的巧妙對接。班主任在主題整合中思考、取舍、融合,對活動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并通過生活實踐檢驗學習效果,進而再思考、總結、提煉。這一過程有助于磨煉班主任的實際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其理論水平和教育實踐水準,促進班主任專業發展。
(三)開拓德育思路,為立德樹人提供借鑒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化對當前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者來說,既是實現自身轉變的一次絕佳機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舊有的德育觀念、德育思路、德育方法等,都需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審視。德法學科的思想性和系統性非常成熟,而作為德育重要形式的主題班會課要做到與時俱進,與新課改一同成長,就要創新思路。主題班會課與德法課的整合,正是基于此思想進行的全新嘗試。
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聯合研制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要改變當前存在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象,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需要探索新的途徑改變“學科本位”的現象,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而小學主題班會課融合德法課的嘗試,恰好為立德樹人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朱媛媛, 曹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和班會課融合的“三化”教學策略[J]. 華夏教師, 2020(34):36-38.
[2]林杏雯.基于發展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課例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9(21):45-47.
[3]李亞娟.覺醒情感:學校德育課程原點[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
[4]張怡.小學主題班會實施策略研究——以W小學為例[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