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雅 葛笑婷 張玟 朱利群







摘要 為明確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基于江蘇、湖北及湖南3省671份農戶調查數據,采用Logistic模型與解釋結構模型(ISM),分析了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層級結構。結果表明: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和政府種養管控是深層根源因素,稻蝦種養面積和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為中間因素,農資投入依據和稻蝦種養補貼是直接驅動因素。為進一步引導農戶農資投入減量化、保護稻蝦種養模式農業生態環境,需要優化稻蝦共作的補貼執行機制,完善政府環境管控的獎懲機制,強化農戶對稻蝦種養技術的認知,提高農戶環境保護意識。
關鍵詞稻蝦共作;農戶行為;減量化投入;影響因素;Logistic-ISM模型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08-0211-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49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Reduced Investment Behavior in Rice-shrimp Coropping Mode—Taking Jiangsu,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as Examples
ZHU Xiao-ya, GE Xiao-ting, ZHANG Wen et al(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5)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reduced investment behavior in rice-shrimp co-cropping mod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71 farmers in Jiangsu,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Logistic model and ISM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farmers’ reduced investment behavior in rice-shrimp co-cropping mo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rice-shrimp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the government’s breeding control are the deep root factors, the rice-shrimp breeding area and the cognition of rice-shrimp bree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the intermediate factors, and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basis and rice-shrimp breeding subsidies are the direct driving factors. In order to further guide farmers to reduc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prote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ce shrimp farming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subsidy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rice shrimp farming, improve the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control, strengthen farmers’ cognition of rice shrimp farming technology, and improve farmer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Rice-shrimp co-cropping;Farmers’ behavior;Input reduction;Influencing factors;Logistic-ISM Model
農村發展中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資源環境領域關注的熱點與焦點領域,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再次提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對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導向[1]。稻蝦共作模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目前已成為我國較為歡迎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之一。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土地、人工等成本較高[3]、技術推廣不足[4]、市場風險[5]等因素,部分農戶為追求利潤而“重蝦輕稻”,大量投放不合標準要求的化肥和飼料等農資[6-7],影響著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配置,進而影響農業面源污染排放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已有學者從理論和實證等方面分析了農戶農資投入減量化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從內部因素來看,農戶受教育程度[8]、兼業情況[9]、生產規模[10]、生態認知[11]等因素會影響農戶綠色生產方式的選擇;從外部因素來看,社會組織[12]、社會學習與社會網絡[13]、政策激勵[14]等因素對于引導農戶減量化投入具有重要意義。但以上研究仍集中于大田作物生產中化肥、農藥施用方面,關于稻蝦共作模式下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投入行為的研究較為缺乏。雖然楊彩艷等[15]通過實證分析明確了稻蝦共作模式農戶化肥使用減量化效應及其影響因素,胡乃娟等[16]從生態認知、外部環境視角探究了稻蝦共作模式農戶農資投入減量化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但都僅停留在整體上的影響因素探討和行為分析,仍未對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層次結構作進一步分析。
當前,在稻蝦共作模式推廣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弱化、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積極性與比例仍舊偏低,因而有必要考慮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影響因素間的結構聯系,找出其中直接因素與深層因素,從而提升相關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鑒于此,筆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江蘇、湖北和湖南3省15個縣(市、區)的實地調研,采用Logistic模型與解釋結構模型(ISM),從農戶個體特征、農戶家庭及經營特征、農地資源稟賦、農戶認知特征和外部環境5個方面分析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層級結構,從而為引導農戶進行合理農資投入、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1理論分析與變量選取
1.1理論分析及預期影響前景理論認為:在不確定的條件下,決策主體是有限理性的,在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時,往往表現出風險厭惡的傾向。在稻蝦共作模式的現實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技術風險、價格波動等因素,農戶作為有限理性經濟人,往往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對于風險規避程度較高的小規模農戶而言,減少農資投入可能會造成潛在的產量和收益損失,因而其通常不愿意主動減少農資投入。在實際生產中,農戶會根據自身特征以及生產經營特征等對農資投入行為進行綜合考量,其行為決策將受到諸多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借鑒相關研究,結合課題組江蘇、湖南、湖北3省調研的實際情況,選取農戶個體特征、農戶家庭及經營特征、資源稟賦、農戶認知特征以及外部環境5個方面的相關變量作為影響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潛在變量。具體而言,各個變量對其影響方向預期如下。
1.1.1農戶個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已有研究表明,與男性相比,女性往往更傾向于減少投入農資品投入量,同時,農戶年齡越大,主動減少農資投入的意愿越低[17]。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戶在重視生產利益的同時,也會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18],其響應當地政府環保號召的積極性較高,因而相對容易傾向于減少農資投入。
因此,該研究對以上變量作出的預測如下:性別、年齡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負向影響;受教育程度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正向影響。
1.1.2農戶家庭及經營特征。包括兼業化程度、稻蝦種養面積、稻蝦種養年限、農業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兼業化程度按被調查農戶家中非農業勞動力人數與兼業勞動力人數占家庭總勞動力人數的比例計算,一般情況下,兼業化程度越高,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關注度相對下降,農資投入及管理方式較為粗放[19]。隨著經營規模擴大,農資投入量呈一定遞減趨勢[17],因而稻蝦種養面積越大的農戶可能會傾向于合理投入化肥或飼料等。但規模農戶也更愿意對農業生產進行更多投資,往往過量增加農資投入[20]。農戶的稻蝦種養年限越長,其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種養技術以及相關信息獲取能力會越好,從而有利于減少農資投入[16]。但種養年限越長的農戶也有可能更加依賴自身多年生產經驗,往往不會輕易轉變投入方式[8]。農業收入相對較高的農戶可能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科學化發展[18],因而更愿意合理優化當前的農資投入方式,減少不必要的農資投入。同時,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在農業信息傳播和綠色技術推廣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導農戶減量化投入[12]。
因此,該研究對以上變量做出的預測如下:兼業化程度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負向影響;農業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正向影響;稻蝦種養面積和稻蝦種養年限的影響方向難以確定,尚需實證檢驗。
1.1.3農地資源稟賦。包括農田土地質量、地塊集散程度。農田土地質量會直接影響作物產量,當農田土地質量較高時,農戶的農資投入會有所減少。地塊的相對集中便于機械作業、施肥施藥等,從而有利于農戶減少農資投入[22]。
因此,該研究對以上變量作出的預測如下:農田土地質量以及地塊集散程度均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正向影響。
1.1.4農戶認知特征。包括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稻蝦種養環境關注程度、農資投入依據。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的了解程度越高,越愿意采用該技術,因而有利于改變不合理的農資投入方式[23-24]。農戶擁有正確的稻蝦種養模式生態認知,其采納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可能性越大[25]。農戶在生產過程中若更多依賴個人經驗,其農資投入方式往往更加粗放,而接受外界技術指導往往更有利于農資合理化投入。
因此,該研究對以上變量作出的預測如下:農戶對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環境關注程度及其農資投入依據均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正向影響。
1.1.5外部環境。包括農業技術培訓、稻蝦種養補貼、政府種養管控。農業技術培訓可有效地引導農戶合理投入農資[26]。適當的稻蝦種養補貼可以鼓勵農戶做出更加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行為決策。政府部門的種養管控有利于監督農戶生產行為決策,促使農戶減少造成環境污染的農資投入。
因此,該研究對以上變量作出的預測如下:農業技術指導、農業補貼以及政府種養管控均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正向影響。
1.2變量選取與描述賦值根據理論分析,該研究以“農戶是否減少農資投入”為被解釋變量,選擇5個方面17個因素作為影響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解釋變量,具體變量定義及其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該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小組2020和2021年暑假開展的實地調研,綜合考量稻蝦種養面積及產量、農業發展情況、調研開展難易情況等因素,調查地點主要為江蘇省內的洪澤區、盱眙縣、泗洪縣、泗陽縣、金湖縣5個縣(市、區),湖北省內的石首市、監利市、洪湖市3個縣(市、區),湖南省內的沅江市、君山區、華容縣、臨湘市、南縣5個縣(市、區)。此次選取的調研地點均為重要稻蝦種養生產地區,對于研究稻蝦種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調研問卷主要針對農戶個人特征、家庭及經營特征、資源環境稟賦、農戶認知特征和外部環境等因素進行考量,問卷共發放705份,剔除數據殘缺、不完整及不合理的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671份,有效率為95.18%。
2.2樣本概述如表2所示,樣本農戶男性占79.28%;農戶年齡普遍偏大,集中于46~60歲,占60.66%,反映出農村地區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趨勢;農戶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學水平和初中水平,分別占37.26%和42.47%,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有61.85%的農戶家庭農業收入為1萬~10萬元,收入水平一般;有41.23%的農戶從事稻蝦種養年限為3~5年;稻蝦種養面積低于1.33 hm2的農戶以小戶經營為主,占46.35%,面積為3.334~13.333 hm2的農戶共占25.63%,主要通過承包流轉的土地實現初步規模化生產,面積為13.333 hm2以上的農戶占6.26%,主要通過成立家庭農場等進行稻麥種植或稻蝦種養,實現大型規模化生產經營。
上述數據說明,調研農村農戶以中老年男性為主,文化程度相對不高,種植規模呈現小戶種植與規模化經營兩極并存的狀態。
2.3研究方法
2.3.1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指“農戶是否減少農資投入”,這是一個二元決策問題,即“減少”與“不減少”,因此,該研究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來研究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因素。
2.3.2研究方法——ISM模型。該研究引入ISM模型深入研究影響稻蝦共作模式下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層級關系,并構建層級結構圖。
3結果與分析
3.1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因素該研究通過SPSS 23.0軟件對671份樣本數據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該研究中涉及的變量較多,在回歸分析前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顯示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10,容差大于0.1,處于合理區間內。后續使用逐步進入(基于最大似然估計的向后逐步回歸)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
在二元Logistic回歸中,逐步回歸共進行了6步,因過程冗余而不再贅述。首先將所有變量引入回歸方程,對回歸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得到模型一;向后篩選過程中,逐漸提出不顯著的變量,直到所有變量都在0.10的水平上統計顯著,得到模型二。由模型二的回歸結果可知,稻蝦種養面積、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農資投入依據、稻蝦種養補貼、政府種養管控是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顯著性影響因素。
3.1.1農戶家庭及經營特征的影響。模型二的回歸結果顯示,“稻蝦種養面積”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農戶的稻蝦種養面積越大,在保證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前提下,若增加農資投入不能為之帶來更多的收入效益,農戶在當前投入方式的情況下可能會更加關注農業的可持續生產,因而其減少不必要的農資投入的意愿也越強。
3.1.2農戶認知特征的影響。模型二的回歸結果顯示,“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以及“農資投入依據”均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5,P<0.05,P<0.01),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農戶既有高產、優質的生產目標,也同樣追求較低的生產成本,農戶對稻蝦種養技術越了解,對農資品的品質和用量往往有其標準,因此其農資投入方式會更加合理。同時,在加強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背景下,為避免污染治理損失,對環境污染認知越高的農戶往往更愿意采取綠色、節約、環保的生產方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戶農資投入的自主決策程度較高,因而小農戶通常依賴自身經驗或跟隨大眾進行施肥施藥、投放飼料,種養規模較大的農戶則會更多地依賴外界指導,從而避免盲目的大量農資投入造成稻蝦產量與品質的下降,確保稻蝦生產的高效性和穩定性。
3.1.3外部環境的影響。模型二的回歸結果顯示,“稻蝦種養補貼”和“政府種養管控”均對農戶減量化投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5,P<0.05),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農戶減少農資投入可能會帶來收益損失的風險,稻蝦種養補貼作為一項重要的外部保障,增強了農戶抵御這一風險的能力。當農戶的稻蝦種養生產行為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環境管控時,農戶必須遵守相關規定,采取環境友好的種養行為措施。
3.1.4其他不顯著因素的影響。在模型一的回歸結果中,農戶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均不顯著,可能是在實際調研中,由于男性農戶占比較大,樣本農戶年齡普遍較大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小學和初中水平,因而給研究帶來了誤差。稻蝦種養年限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未能達到顯著水平,這可能與其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戶的實際年齡有關。農田土地質量與地塊集散程度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均為負向影響,與預期影響方向相反,且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仍可能是由于樣本調研地區農田建設較好,農田質量與地塊集散程度基本處于中上水平所造成的誤差。
此外,兼業化程度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雖有負向影響但未能達到顯著水平,是否加入合作社、農業技術培訓的影響也都未能達到顯著水平,以上可能的解釋是:實際生產過程中的農資投入決策往往取決于農業勞動力的個人主觀意愿,因而以上因素并非關鍵因素。農業收入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負向影響未達到顯著水平,但與預期影響方向相反,可能的解釋是:農業收入越高的農戶對與減少農資投入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有著更強的風險規避意識。稻蝦種養環境關注程度未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造成顯著影響,這說明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戶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環境保護。
3.2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影響因素的ISM分析根據模型二回歸結果,綜合回歸系數和概率P值,可將6個顯著變量按影響大小進行排序:農資投入依據>稻蝦種養補貼>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政府種養管控>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面積。影響程度不同,其作用路徑可能也不相同,因而進一步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與層次關系。
分別用S、S、S、S、S、S、S表示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稻蝦種養面積、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農資投入依據、稻蝦種養補貼、政府種養管控。在詳細調查與咨詢有關專家的基礎上,該研究給出了如圖1所示的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所示,“V”表示行因素對列因素有影響,“A”表示列因素對行因素有影響,“0”表示行因素和列因素之間無相互影響。
根據圖1和式(4)得到影響因素間的鄰接矩陣R。運用Matlab 7.0軟件計算可達矩陣M。根據式(6),首先確定得到L={S},然后根據其他層次因素的確定方法依次得到L={S,S},L={S,S},L={S,S}。根據L、L、L、L得到排序后的可達矩陣D。將同一層次及相鄰層次的影響因素用有向箭頭連接,得到稻蝦共作模式下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6個顯著影響因素可以分為3級層次關系:稻蝦種養補貼和農資投入依據是表層直接因素,稻蝦種養面積和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是中間作用因素,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和政府種養管控是深層根源因素,各層次因素由下至上逐級影響上層因素,通過“直接驅動+作用路徑”影響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
(1)直接驅動。農資投入依據、稻蝦種養補貼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有直接驅動作用。由于農戶實際生產投入的自主決策程度較高,農資投入依據將是最直接的、最關鍵的內部因素之一。同時,模型二回歸結果顯示,相較于以自身經驗為主的農戶,以外界指導為主的農戶減少農資投入的概率是不減少農資投入的2.542倍,說明了積極引導農戶在生產過程中轉變思維認知方式的重要性。此外,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戶首先考慮利潤最大化,即使認同農業綠色生產,其意愿與行為仍會發生背離。政府補貼作為典型的經濟激勵政策手段,可以提高農戶采納綠色生產行為的價值認同程度[24]。同時,模型二回歸結果顯示,稻蝦種養補貼每增加1百分點,農戶減少農資投入的發生比將比原來提高1.157倍,說明稻蝦種養補貼具有明顯的激勵作用,因而政府需要通過完善相關補貼政策,提高農戶農資投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作用路徑一:“稻蝦種養面積”→“稻蝦種養補貼”→“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目前稻蝦種養補貼通常以集中連片稻蝦種養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為標準,與種養規模較小的農戶相比,種養規模較大的農戶往往有更穩定的補貼收入,因而需要完善稻蝦種養補貼的標準、類型、方式等,使更多農戶受益,提高農戶采納減量化投入行為的積極性。
(3)作用路徑二:“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政府種養管控”→“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農資投入依據”→“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作為影響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深層根源因素,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是內部因素,技術了解程度較高的農戶可以掌握更加準確且高效的施肥施藥、飼料投放標準及方法,從而會避免盲目過量的農資投入;政府種養管控是外部因素,政府部門實施環境管控與治理政策,可以引導當地農戶遵守環境管理制度,約束不合理的投入行為。但在現實情況中,政府環境管控可能存在“相對性制度失靈”,政策制度在約束農戶行為方面效果較差。而環境管控往往通過影響農戶的生態認知進一步影響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25]。通過農戶的技術認知與外部環境管控的共同作用,農戶可以認識到不合理的農資投入會對種養環境造成環境污染,甚至造成經濟損失,從而開始轉變以往的經驗做法,聽取一定的外界指導,采取綠色生產行為。
4結論與啟示
研究基于江蘇、湖北及湖南3省671份農戶調查數據,采用Logistic模型與解釋結構模型(ISM),得到并且分析了稻蝦共作模式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其層次結構。研究表明:稻蝦種養面積、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農資投入依據、稻蝦種養補貼以及政府種養管控對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稻蝦種養技術了解程度和政府種養管控是深層根源因素,稻蝦種養面積和稻蝦種養環境污染認知為中間因素,農資投入依據和稻蝦種養補貼是直接驅動因素。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在農業綠色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為更好地引導農戶農資減量化投入,加強對稻蝦種養環境的管控,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優化稻蝦共作的補貼執行機制。對規模稻蝦養殖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按照每年的實際經營面積進行補貼,對普通小農戶則與當期實際稻蝦種養面積適度脫鉤,按照確定的基期種養面積進行直接補貼。同時,要采取多元化的補貼發放方式,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制度,實現農資補貼向生態農藥、生態肥料傾斜,促使農民購買生態型農資。
第二,堅持稻蝦生態種養環保先行,加強政府環境管控。建立差異化獎懲機制和獎懲標準,對積極從事稻蝦生態生產的農戶給予經濟鼓勵,對于違規挖溝、占用稻田養殖、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引導和規范農戶稻蝦生產行為。同時,完善環境管理制度,定期對“三廢”處理、防逃圍網和天網設施進行檢查和維護,嚴禁“三廢”不經處理直接排放,督促“稻蝦共生”養殖農戶嚴格落實水環境保護措施,實施雨污分流。
第三,提高農戶稻蝦技術了解程度和環保意識。著重加強對中老年農戶的技術培訓,通過定期的稻蝦養殖技術交流會、個性化的田間技術指導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技術帶頭示范等多種形式,增強農戶對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認同感,自覺轉變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同時,積極建設綠色生態村鎮,通過村委會宣傳、到戶走訪、媒體宣傳等方式讓更多的農戶了解環保法律法規,積極增強環保意識,自覺在各個方面用實際行動維護稻蝦綠色生產活動。
參考文獻
[1] 馮貴菊,齊振宏,劉哲,等.基于TAM-TPB理論的農戶生態農業技術采納意愿研究:以稻蝦共作技術為例[J].世界農業,2022(3):85-99.
[2] 曹湊貴,江洋,汪金平,等.稻蝦共作模式的“雙刃性”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9):1245-1253.
[3] 練加標,李永彬,喬翠芳,等.鹽城市大豐區稻蝦綜合種養模式推廣技術及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218-219.
[4] 竺平,張開惠,宋德玉,等.荊州市稻蝦共作生產現狀、存在問題與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19,7(3):101-103.
[5] 楊興杰,齊振宏,楊彩艷,等.市場與政府一定能促進農戶采納生態農業技術嗎:以農戶采納稻蝦共作技術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1,30(4):1016-1026.
[6] 陳松文,江洋,汪金平,等.湖北省稻蝦模式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0,39(2):1-7.
[7] 吳珍,徐曉波,滕瀚,等.安徽省稻蝦共作模式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4):84-88,116.
[8] 田云,張俊飚,何可,等.農戶農業低碳生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化肥施用和農藥使用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4):61-70.
[9] 夏秋,李丹,周宏.農戶兼業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2):131-138.
[10] 紀龍,徐春春,李鳳博,等.農地經營對水稻化肥減量投入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8,40(12):2401-2413.
[11] 張淑嫻,陳美球,謝賢鑫,等.生態認知、信息傳遞與農戶生態耕種采納行為[J].中國土地科學,2019,33(8):89-96.
[12] 李成龍,周宏.組織嵌入與農戶農藥減量化:基于江蘇省水稻種植戶的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4):694-702.
[13] 郭清卉,李世平,南靈.社會學習、社會網絡與農藥減量化:來自農戶微觀數據的實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9):39-45.
[14] 何麗娟,王永強.補貼政策、有機肥使用效果認知與果農有機肥使用行為:基于陜西省部分有機肥補貼試點縣和非試點縣的調查[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8):85-91.
[15] 楊彩艷,齊振宏,黃煒虹,等.“稻蝦共養”生態農業模式的化肥減量效應研究:基于傾向得分匹配(PSM)的估計[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3):758-766.
[16] 胡乃娟,王羽濤,陶寶瑞,等.生態認知、外部環境對稻蝦共作模式農戶農資投入減量化行為的影響:基于江蘇省589個農戶的調研數據[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1,37(8):983-991.
[17] 鞏前文,穆向麗,田志宏.農戶過量施肥風險認知及規避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漢平原284個農戶的問卷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66-76.
[18] 鄧雁云. 黑龍江省種糧大戶減量化施肥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7.
[19] 張欣,王緒龍,張巨勇.農戶行為對農業生態的負面影響與優化對策[J].農村經濟,2005(11):95-98.
[20] 徐衛濤,張俊飚,李樹明,等.循環農業中的農戶減量化投入行為分析:基于晉、魯、鄂三省的化肥投入調查[J].資源科學,2010,32(12):2407-2412.
[21] 黎孔清,馬豆豆.生態脆弱區農戶化肥減量投入行為及決策機制研究:以山西省4縣421戶農戶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5):138-145.
[22] 褚彩虹,馮淑怡,張蔚文.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以有機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2(3):68-77.
[23] 余威震,羅小鋒,唐林,等.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決策:政策激勵還是價值認同?[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0,36(3):318-324.
[24] 程紅莉,黃恩.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農戶采納及其影響因素:基于農業技術傳播的系統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1):314-316.
[25] 張紅麗,李潔艷,史丹丹.環境規制、生態認知對農戶有機肥采納行為影響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1):42-50.
[26] 項誠,賈相平,黃季焜,等.農業技術培訓對農戶氮肥施用行為的影響:基于山東省壽光市玉米生產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2(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