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

摘要:中越兩國陸海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著很深的淵源,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與合作是中越文化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后疫情時代,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與合作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新形勢下,中國需要進一步建立、拓寬及尋找創新性的交流與合作路徑,進而推動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合作
一、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與合作的基礎
(一)中越邊境民族藝術文化歷史淵源
歷史上,越南現今的北部和中部曾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進入郡縣時期,在經歷了千年的郡縣時期后,約于公元10世紀中葉逐漸脫離了中國的統治成為獨立的封建王國,但越南仍與中國保持著藩屬關系。[1]從古至今,由于國界的變動、各族群的遷移、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中越兩國特別是邊境地區存在著許多同源跨境民族,他們在中越兩國劃定邊界后跨境而居,如中國主要分布在廣西的壯族與從廣西遷入越南廣寧、諒山等地的岱族、儂族是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跨境民族;中國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與越南的萊州、和平等地的泰族、泐族屬同源跨境民族;中國云貴一帶遷入越南老街、萊州一帶未改族名的山居跨境民族:苗族(越南1979年改稱赫蒙)、仡佬族、拉祜族;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遷入中國廣西防城港、東興等地的京族[2]等。經過長期的演變,這些跨境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特點盡管已經有所變化,但仍會有語言相通、習俗相近的特點。如各族人民都過相似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上元節、中秋節等;壯族、岱族、儂族在春節、中元節會包粽子,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飯,著織錦民族服裝,住干欄房(或稱高腳屋),彈天琴,對山歌;兩國京族人民都善彈獨弦琴,都有著相同的民族傳統服飾即奧黛,還有相似的京族舞蹈等等。[3]盡管越南極力推崇去漢化主張,但由于中越兩國跨境民族眾多,聯系緊密,漢文化仍根植于越南文化中無法消除,直至今日我們還能在越南邊境地區甚至從北到南都能夠看到近似中國文化藝術的影子,越南文化深受中國漢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
(二)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與合作發展現狀
1.以民族藝術傳播為載體,促進兩國民族藝術的交融發展
為推動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自中越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我國大力發展文化外交,中越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頻率逐漸增加,廣西、云南兩省邊境地區利用地緣優勢及邊境民族文化優勢定期展開各項交流活動。如中越青年大聯歡;中越(憑祥)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展演;中越(崇左)山歌擂臺賽;中越邊境民族文化交流展演;中越(東興—芒街)青年界河對歌;中(靖西)越邊民大聯歡;中越(河口—老街)異域風情·中越民族展演等等。通過中越兩國教育合作,兩國民族藝術得到相互交融發展,如中國廣西與越南邊境四省領導人會晤,就人才培養方面提出合作,共同培養藝術類專門人才;高校間通過送教出國、開展民族藝術專家講座等方式進行合作,使兩國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得到蓬勃發展。
2.以民族藝術教育為指導,培育兩國邊境民族藝術人才
教育作為不同文明之間互學互鑒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文化交流提供了強力支撐。中越兩國少數民族眾多,邊境民族藝術類型多樣,雙方通過互派學者進行短期或長期民族藝術交流學習,簽訂教育合作協定,培養民族藝術人才。如中國學者到越南考察、交流學習越南民族傳統樂器獨弦琴、天琴、越南磨漆畫等;中國送教赴越教授學生民族藝術美學;越南學者來中國學習民族民間舞、國畫、建筑設計;越南民族藝術專家受邀到中國高校交流指導越南民族藝術公開課等,通過民族藝術教育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越兩國民族藝術融合與發展,實現民心相通。
3.以學術交流活動為契機,提升兩國民族藝術理論修養
中越雙方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如中國—東盟非遺保護研討會;中國—東盟民族文化論壇;中越跨境民族發展研討會;廣西非遺項目中的多聲部音樂研討會;此外還開展專家講壇、學術講座,邀請民族藝術家走進校園課堂等等,通過學術交流活動為中越兩國邊境民族藝術研究者搭建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讓兩國學者們進一步交流和學習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形式的民族藝術,吸收和借鑒他國優秀民族藝術,傳承和發揚本國民族藝術,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專門人才,提高學者們的民族藝術理論修養。
(三)發展中越邊境藝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意義
1.增進睦鄰友好,實現穩疆固邊
中越兩國間的陸地邊境線約為1350公里,中國廣西和云南在陸地上與越南兩省及諒山、高平、廣寧、河江、老街、萊州6省接壤,由于邊境線長,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經過長期的發展,各民族間相互影響,文化相互交融,各族人民創造出極具區域性文化特點的邊境民族藝術。兩國邊民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推動中越兩國邊境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睦鄰友好,實現穩疆固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促進雙向交流,實現互利共贏
在國家“一帶一路” 倡議背景下,實施對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動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地區穩定。在國家提供的便利條件和政策下,中越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積極發展中越民族文化藝術雙向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傳播兩國民族藝術,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兩國民族藝術的優秀成果,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進一步推動雙方民族藝術事業的發展,增進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實現互利共贏。
3.強化民族理解,實現民族自信
世界是由各民族構成的,民族特色是一個國家區別于另一個國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標志。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多樣性才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所以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越兩國邊境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力發展兩國邊境民族藝術,強化人民對邊境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大力發展民族藝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把本國民族藝術推向世界,擴大本國民族藝術在世界的影響力,實現民族自信。
二、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
(一)中越兩國文化教育新形勢
面對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國大力倡導文化強國戰略,繼續擴大改革開放,進一步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于202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正式訪問,越南作為中共二十大成功舉辦后第一個正式訪問中國的國家,充分體現出對發展中越兩國關系的高度重視,中越雙方共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相較于2017年中越發布的聯合公報,此次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強調了加強中越邊境友好往來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的論調。如在符合雙方防疫政策的前提下,推動文化和旅游各層級人員往來,加強文化產業合作。擴大教育合作,落實好兩國教育合作協定,鼓勵互派留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雙方歡迎并支持互設文化中心及舉辦文化交流活動。交流方面,雙方愿共同繼續辦好中越青年友好會見、中越人民論壇、邊民大聯歡等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動,鼓勵兩國地方特別是接壤各省(區)開展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在這樣的新形勢背景下,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與合作應順應時機就新形勢下提出的要求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
(二)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困境
1.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響,交流與合作幾近停滯
藝術的交流與合作需要近距離接觸才能碰撞出火花,但進入后疫情時代,全球文化交流與合作受到了嚴重影響,中越兩國文化線下交流驟降為零,兩國民族藝術交流成果原地踏步,線上活動也因跨國及邊境地區網絡信號、經濟等原因影響使活動的展開困難重重。兩國民族藝術教育的合作大部分處于停滯甚至取消狀態,部分項目通過線上形式勉強維持進行。
2.傳統模式固化,內容與形式缺乏創新
目前,兩國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主要通過傳統音樂舞蹈文藝演出的形式進行,合作則主要通過音樂舞蹈人才培養的形式展開。受疫情及傳統交流模式(歌舞展演、線上教學)的影響,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形式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內容少、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幾乎成為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與合作難以突破的困境。
3.民族藝術人才緊缺,文化內涵缺失
當代民族藝術的保護和發揚無疑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較于大眾藝術類型得到眾人的追捧,邊境民族藝術類型尤顯小眾、偏門,許多民間民族藝術僅限于民間藝人口耳相傳,大眾對本民族藝術價值的理解有所偏差,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認同,加之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研究基礎等條件有限,導致民族藝術專業人才緊缺、民族藝術文化內涵缺失。
三、新形勢下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發展的思考
(一)加強中越邊境民族藝術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1.完善相關交流制度,逐步增加交流頻次
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疫情時期的困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完善相關交流制度,創新交流機制,創新交流的內容和形式,在符合雙方防疫政策的前提下,以制度協議為基礎,適時放寬交流政策,開展多層次的交流活動,如建立中越民族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簽署交流協議,配合雙方防疫政策,簡化手續,縮短舉辦交流活動的流程,定期開展系列活動,逐步恢復并增加交流頻次。
2.擴大交流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邊境地區豐富的民族藝術資源,基于現有的中越邊境民族藝術文化遺產形態及已有交流成果,擴大從線下到線上交流平臺建設,開展資源整合,實現資源互補及資源共享,進一步推動中越邊境民族藝術的交流發展,如有效開展形式多樣的政府、高校或民間的交流活動,推動藝術交流合作平臺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通過加強線上平臺及網站建設,更便捷地服務民族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
3.創新交流模式,深化交流內涵
針對傳統固化的交流模式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應加強引導,拓寬社會參與范圍,轉變思路,創新交流方法,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民族特色,以兩國邊境民族藝術作為交流媒介講好民族故事;開辟新的交流渠道,實現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如打造民族藝術文化中心,開展品牌化邊境民族藝術交流活動。提升民族藝術的關注度及附加值,擴大民族藝術影響力,提升交流質量,實現交流內涵式發展。
(二)加強中越邊境民族藝術合作,促進繁榮發展
1.加強合作,重建民族藝術文化內涵
民族藝術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其文化內涵的重建需要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藝術在大眾心里的價值感和認同感,這需要加大中越邊境民族藝術文化和價值的宣傳力度,加大雙邊民族藝術的合作力度,提高合作的層次,如切實加大民族藝術教育合作,簽署教育合作協議,加強民族藝術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民族藝術文化內涵。
2.整合多方力量,大力發展教育合作
充分發揮政府、高校、民間等多方力量,利用邊境豐富的民族資源,全面深化合作。如加強政府間的對話,落實好教育合作協定,推動民族職業教育合作,增派留學人數,開展更深入的民族藝術教育合作;加強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增派師生到對方國家開展學術講座或學習;鼓勵邊境民間交流與合作,創辦天琴藝術、獨弦琴藝術等民族藝術培訓班等。通過整合多方力量,共促合作發展。
3.創新多種合作形式,共促繁榮發展
合作的目的在于促進繁榮發展,實現共同進步。兩國應創新多種合作形式,擴大合作范圍,豐富合作內容,共促兩國民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積極發揮政府、校企等相關部門職能,攜手大眾傳媒開展更深入、多方、多種形式的合作,如從文藝演出、創意設計、非遺展示、旅游推廣、教學培訓等多方位進行交流與合作,打造中越邊境民族藝術品牌,開展邊境民族藝術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合作,共同促進民族藝術繁榮發展。
四、總結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橋梁,在國際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 倡議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成效顯著,成果豐碩。但受疫情影響,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受到嚴重沖擊,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應對挑戰,吸收和借鑒過去成功的民族藝術交流與合作成果,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成果,創新交流路徑,繼續鞏固、深化、拓展中外人文交流機制,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中外民心相通。為推動世界文明繁榮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志強.中越文化交流史論(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2] 范宏貴,劉志宏.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 孫衍峰,蘭強,徐方宇,等.越南文化概論[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