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 王冠 李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貿易強國。數字技術極大地拓展了國際貿易的廣度和深度,數字貿易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焦點,在此過程中,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和結構也向數字化發生著轉變,數字貿易人才培養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新方向和新目標。OBE教育理念被應用于追求卓越的有效方法以來,不僅引領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創新和課程改革,也為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踐行依據。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內涵
OBE即成果導向型教育,強調結果的產出而非過程的投入,強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遵循OBE的理念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可以極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中心”強調教育資源配置要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個性發展為中心,即教學設計、過程和評價分別取決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和學得怎么樣。“產出導向”強調立足社會需求,聚焦學生畢業時“學到的”和“能做的”正是企業需要的,以此反向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能力樹,設計課程體系與教學環節,配置師資隊伍和資源條件。“持續改進”強調聚焦核心能力素質要求,以PDCA循環建立人才培養閉環體系,對照目標和成果的達成情況進行持續改進,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OBE理念為解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與需求脫節這一關鍵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OBE理念的應用不僅體現在課程改革和教學設計層面,更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上為整體框架和頂層設計提供了基礎規范和核心依托。
數字貿易人才需求的現狀分析
數字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運作方式和業務流程,傳統外貿人才正在向數字貿易人才轉型,其核心能力較過去發生了較大變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
一、數字貿易的內涵及特征
目前國際社會尚未形成對數字貿易的標準定義。世界貿易組織、國際經合組織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等國際組織基于統計目的主張寬口徑定義,即將數字貿易定義為通過數字訂購和(或)數字支付開展的交易。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歐盟等經濟體則更多強調數字化變革,主張窄口徑定義,將貨物和服務分開,強調數字貿易的在線服務。
我國政府認為數字貿易包含貿易方式數字化和貿易對象數字化兩種形式。貿易方式數字化指信息通信技術和現代信息網絡與傳統貿易融合滲透的過程,優化了信息傳遞方式,創新了監管模式,實現了外貿綜合服務轉型。貿易對象數字化將數據等可以存儲復制、易于遠程交付的產品及服務作為標的物。
數字貿易下,網絡服務商、云平臺服務、系統開發商提供數字化基礎設施,供應鏈服務、數字會展、數字監管、數字營銷協同企業服務和產業平臺,數字游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數字金融、數字醫療、數字旅游和數字教育等提供數字服務,跨境電商平臺、跨境支付、跨境物流和綜合服務平臺共同搭建跨境電商體系,平臺、物流、支付、政府部門等各方共同實現價值創造,形成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
二、數字貿易人才的需求現狀
根據數字貿易的內涵及特征,數字貿易人才不僅包括在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從事運營、客服等崗位的專門人才,還涉及整個數字化生態系統,涵蓋外貿企業數字化轉型涉及的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應用和數字化技術等全流程環節,對復合能力要求更高。通過對主流招聘網站信息進行整理,得出企業在數字貿易領域的用人需求情況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崗位需求上,外貿行業最需要的是跨境電商運營人才,幾乎所有招聘企業均有此崗位需求,占跨境電商相關崗位需求的90%以上,其他崗位還有跨境電商客服、設計、物流等。在跨境電商運營崗位需求上,不僅有亞馬遜等傳統大型平臺,隨著新市場、新平臺以及獨立站的興起,對Shopee、Lazada和TikTok直播、短視頻的運營人才需求也呈上升趨勢。
能力需求上,數據分析能力、對平臺規則的熟悉和運用能力、英語能力和計算機軟件操作能力等操作類技能是核心需求,尤其是數據分析能力,幾乎被所有企業列在能力要求的首位,高度契合了數字時代企業數字化升級轉型的趨勢和要求。
學歷需求上,大專及以上約占整體需求的70%左右,本科及以上次之,約占20%。整體來看,跨境電商企業沒有過高的學歷要求,大部分基礎崗位大專學歷即可勝任,本科及以上學歷適配的崗位通常依托更大規模的企業平臺或具有更高的薪資水平。
工作經驗需求上,僅約10%的企業明確表示接受應屆畢業生,絕大部分企業更傾向于有1―3年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而對于經理、總監等高級別崗位,企業普遍要求5年以上相關崗位從業經驗,反映出實際工作經驗在跨境電商行業的重要性。
除了跨境電商人才外,數字貿易生態系統中涉及數字服務貿易領域更需要大量的既懂業務又懂數字化的人才,整體的數字化認知和理念、較高的數字化工具應用水平、較強的數字化業務融合能力是當前企業需求的核心。針對上述數字貿易人才需求現狀,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目光不應僅局限在狹義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面,而應拓展至廣義的數字貿易人才培養領域,與高等職業教育做好區分,明確自身定位,清晰專業培養目標。
當前高校數字貿易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對照當前社會和企業對數字貿易人才的需求現狀,反觀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模式方法,可以發現存在匹配度不高、培養滯后等問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在數字貿易領域,實踐發展先于、快于理論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現實狀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
教育部《貿易與經濟類本科專業教學國家質量標準》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依據和建設的準繩,亦是各大高校制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但“國標”定位為基本要求和宏觀標準,是指導性意見,并未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高校做出過于具體的規定,這也為不同高校突出特色和優勢辦學留出了足夠空間。
但實踐中,很多高校僅僅對“國標”照搬照抄,未能結合自身定位和專業特色制訂清晰、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內容偏于籠統和宏觀,學生和教師對畢業時應該知道或能夠做的事并不清晰,對當下的努力方向和教學成果無法有效測量,使得人才培養方案對現實的指導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專業課程體系不夠合理
一方面,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仍以傳統貿易理論和實務為主,受教材建設的時間周期等影響,適應新發展需求的專業課程設置始終處于滯后的狀態,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更像是在學習國際貿易歷史,在畢業后鮮有應用。而涉及數字貿易人才核心能力的數據分析、數字技術應用和邏輯、溝通等課程仍處在邊緣地位,造成了學生畢業時專業知識過時、技能本領不扎實、綜合素質不高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與傳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相比,企業對數字貿易人才實踐技能的要求更高。但實際中,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外貿公司體量有限,以及核心業務的機密性、外貿業務的周期性等限制,學生很難通過校外實習獲取有價值的經驗。雖然課程體系設置了大量實踐學時,但大多數學生只能通過校內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實訓軟件甚至在傳統課堂上完成實訓。
三、融合型師資隊伍有待壯大
一方面,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師資多以傳統貿易理論或國際商務為研究方向,在數字化理念和認知、數字化工具應用、數字化業務融合等領域亦迫切需要提升,將自身轉型為數字化、融合型教師,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將貿易與數字融合,既是數字貿易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各高校大力推動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導師建設,但實際操作中各有困難。對于專任教師而言,大部分教師僅有“校門內”的工作經驗,為了達到雙師型教師要求,只能利用繁忙工作之余的有限時間找到關系企業,取得紙面上的實踐鍛煉機會,難以接觸實際業務和獲得直接的實踐經驗。而對于企業導師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已屬不易,要同時兼顧企業經營和高校教學,且做到教學中講方法、成體系,多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能完成任務。這使得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避實就虛,流于形式。
OBE理念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字貿易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
OBE教育理念從學生畢業時能達到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具備的技能水平入手,首先回答“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通過優化培養目標、重塑課程體系、加強師資力量等三個方面,構建與應用型數字貿易人才培養相契合的專業規劃和課程設計。
一、以成果為導向,優化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字貿易人才培養應緊隨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緊跟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以培養同時具備扎實貿易知識、強烈數字意識、基本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具體而言,數字貿易人才應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具備科學精神、誠信品質和創新精神,掌握國際貿易、數字經濟、商務英語和計算機應用知識,具有一定的國際市場營銷能力,能夠勝任傳統國際貿易及其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值得強調的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數字貿易人才培養,在實踐操作基礎上,更應注重對學生基本原理、基本邏輯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應用能力培養,這既是當今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飛速發展的社會對企業的要求。
二、以學生為中心,重塑課程體系
為了實現預期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應以學科體系、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有機融合為標準構建,從整體出發,體現多重教育價值。具體而言,可通過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素質拓展五大模塊構建課程體系框架,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理論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傳統強項和主要陣地,通過更新課程結構、構建課程地圖等手段,淘汰過舊、過散、過大的課程,融入與數字經濟、數字貿易、數據分析等核心技能緊密相連的新課程,構建有機的數字貿易課程體系。實踐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中難度最大、收效最難評估,但同時又是最為關鍵的部分。鑒于一般企業在資源、體量上的局限性,高校應著力推進高質量產教融合,與高層次的、大型知名企業共同策劃、設計、建設實踐課程,發揮教育在應用創新、標準研發、人才鑒定、終身培訓等方面的優勢,使高校成為企業人才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以發展為支撐,加強師資力量
盡管當前高校在雙師型教師建設和企業導師引進方面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但這仍是當下提升師資水平、加強師資力量的主要途徑,其關鍵點是高校及教師擺正態度,真深入、真實踐、真積累經驗,補齊自身短板,完善知識結構體系,保持意識思維的新鮮度。在實際操作中,除了深入企業掛職鍛煉外,教師也應多加、善加利用各類競賽。以“三創賽”為例,自2021年起新增了實戰賽,為廣大參賽師生提供了真實交易、實際操作的難得機會,大大彌補了當前實踐教學資源老舊、無核心實質內容等方面的不足。配合培養方案中素質拓展模塊內容,師生共同參與學科競賽能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人才培養的階段性成果,及時收獲反饋、適時調整、持續改進。企業導師方面,仍要以高質量“產教融合”為目標,與大型知名企業合作,以企業內訓師作為高校企業導師的首選,在業務知識、轉型發展和教學引導方面取得平衡。
[基金項目:2022年度大連財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OBE理念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字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2dlcjjg15)。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