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瑜
摘 要:在幼兒教學中,教師應當側重引導幼兒感知藝術之美,使幼兒可以從小用自己的雙手發現美、創造美。為了滿足幼兒自主探究的欲望,幼兒園可考慮設置專用的美工坊,支持幼兒的創作興趣,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為幼兒美術教育提供便捷和改革創新的機會。鑒于此,本文圍繞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簡述了教師在美工坊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分析了三點在美工坊活動中的教師科學指導策略,詳細提出了三條“三式”模式下的教師指導策略。
關鍵詞:幼兒美術;美工坊;美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G61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8-0059-03
幼兒美術教育工作坊(以下簡稱美工坊)是近年來幼兒園專用活動室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幼兒園自主性美術活動的重要場所。美工坊強調兒童自主管理、自主學習和自主創作,是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社會性、情感、認知等方面整合發展的一個平臺,“做中學、做中求發展”是美工坊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注重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倡導“理論與實踐同步、技術與藝術并重”的教育理念。我園根據幼兒美術領域相關要求,以紙、布、木、繩為主要材料,構建了紙藝坊、布藝坊、木工坊、繩藝坊等美術空間,突出了幼兒自主管理、自主學習和自主創作。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均由師幼共同預定、發起,并且注重幼兒的活動過程,促進了幼兒學習品質、社會性、情感認知等方面綜合發展。
1.美工坊活動中教師應考慮的問題
在實踐中發現,在幼兒園美工坊活動中,教師的引導策略普遍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教師引導的隨機性較強。在低結構材料較多的美工坊中,幼兒的活動自由度比較強,玩游戲時常常是三分鐘熱度,活動不夠深入,活動效果自然不高。面對這種狀況,教師的引導常常在“高控傳授”和“放羊式指導”之間來回擺蕩,隨意性較強,引導的針對性和效率都不高。第二,教師引導的差異性較大。由于帶坊教師的專業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坊、不同層次的教師的引導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2.美工坊活動中教師的科學指導策略
(1)眼盯身退、慧眼觀察
當幼兒遇到某些問題無法解決時,首先想到是求助教師。這時教師要學會引導,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幼兒發揮能量,并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搭建幼兒互動、交往的平臺,體現合作效應。當幼兒真的完成不了某項任務時,教師再去助力,充分讓幼兒發揮“你有我無”的互補作用。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合作互教的狀態,當遇到大年齡幼兒責任心不夠、小年齡幼兒耐心不足等問題時,教師就要采取適當方式給予幫助,如可以設計“責任卡”“任務卡”等,通過任務卡傳遞任務,引導幼兒按照任務樹立合作意識,并給予合作幼兒適當獎勵,促進幼兒提高責任意識和互幫互助意識。
(2)評價適宜、助力創新
評價環節在美工坊活動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評價是否適宜,關系著幼兒對下一階段活動是否留有熱情。教師可以采用讓幼兒自評、他評、小組合作評價等形式,對每一名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肯定,也可以將不同的作品進行組合,讓幼兒知道1+1>2的效果,體驗到成功感。同時,在評價環節,教師要時刻關注“重其情而不重其技、重其趣而不重其法”,這樣才能吸引幼兒愿意用更多的語言來介紹自己的作品,從而促進幼兒發展創新,不斷進步。
(3)教師的科學引導策略的意義
教師的科學引導策略是助推幼兒深度學習的重要抓手,低結構的美工坊活動與高結構的集體教學活動不同,幼兒有意義的學習意味著教師的指導不再是“教—授”的形式,更多的是以支持者、觀察者、記錄者等角色出現。在低結構的美工坊活動中,教師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充裕的時間、豐富的材料與多樣化的工具,滿足了幼兒自主探究低結構材料的需求,而科學的引導策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的低結構活動水平,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因此,在低結構的美工坊活動中,教師要有科學的引導策略。
3.建構教師“三式”引導策略
(1)說明示范
示范作為一種支架教學的形式,為幼兒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樣本。當幼兒遇到共性問題以及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帶坊教師和幼兒都可以使用示范的策略,或群體示范,或個別示范,讓其他幼兒更好地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從而幫助幼兒建構一個經驗框架,增強創作自信心,為后續的學習鋪路搭橋。
第一,全面示范,化解共性問題。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生活經驗匱乏,自身經驗和知識水平不足,工具運用能力、學習技巧、創新發展等存在差異,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幫助他們不斷完善游戲思路,提高游戲技巧和學習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美工坊的價值,促進幼兒深度游戲,獲得更好的發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到幼兒存在的問題,如果是共性問題,則可以通過全面示范的形式加以指導。例如,在布藝坊中,打結、穿針是幼兒在家里沒有接觸過或不被允許接觸的,幼兒在這方面的經驗較為缺乏。對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個高結構活動,通過示范引導的方式幫助幼兒練習穿針打結,提高幼兒的動手技能,為后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個別示范,因材施教。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在美工坊中,幼兒操作和擺弄材料,獲得知識和技能。但在實踐過程中,幼兒會因為能力差異出現不同的問題,針對這些個別化的問題,教師需要進行個別化指導。例如,在繩藝坊的編手鏈活動中,有的幼兒編得快,有的幼兒編得慢。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幼兒的能力差異,給編得快的幼兒增加難度,如從編兩股到編三股,讓其有充分挑戰自我的機會;給編得慢的幼兒提供輔助工具,讓其盡快完成手鏈編織,提高其自信心。
第三,回顧說明,印象深刻。在美工坊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運用敘事描述法講述自己的創作思路和過程,涉及完整的內容、材料的使用、清晰的步驟、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該策略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用于活動后的分析。例如,在繩藝坊中,軒軒成功地制作了一條圍巾。活動結束后,教師請軒軒講一講他是如何制作的,如選擇的材料、制作的步驟與方法、制作中有否遇到困難、如何解決困難等。如此,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回顧講述自己的活動過程,分享自身經驗,并對同伴的問題提出自己看法,不僅可以把優秀的經驗分享給同伴,還能增強自豪感和喜悅感,教師也得到了幼兒發展現狀的第一手數據資料。
第四,以問代答,突破創新。例如,在紙藝坊中,教師剛開始選擇了以報紙作為主材料,但報紙的上色效果不好,呈現的作品顏色不夠鮮艷。那么要使用什么樣的紙張呢?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于是,幼兒開始收集各種各樣的紙張,并將收集到的紙進行歸類并一一嘗試。最后,幼兒發現草紙最適合,并且容易上色,做出來的作品也非常美觀牢固。可見,在幼兒園美工坊活動中,教師要勇于打破材料選擇的束縛,給幼兒提供更多的選擇材料和動手動腦的機會。
(2)環境暗示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搭建適宜的學習和游戲支架,讓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學習,在積極的環境提示下主動尋求并獲得相關經驗,自然地進入后續活動中,展開深度學習。創設一個空間通透、格局寬敞、靈活可變、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活動的環境,是開展科學美工坊活動的先決條件之一。空間過小,會出現幼兒擁擠的現象,空間過大,則不利于教師的有效觀察與指導。根據我園整體的環境狀況,考慮園區全體幼兒活動的便捷性,教師將整個美工坊重新進行了規劃,該空間不單單局限于“一區一柜一桌”模式,而是互通、開放,擴大了幼兒交往的范圍,尊重了幼兒自由選擇伙伴的權利,能使幼兒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引發更多交往故事的發生。
第一,創設美工坊文化,樹立工作意識。我園根據美工坊的特點進行了環境創設,幫助幼兒樹立了工作意識。例如,在木工坊中,教師以地面和墻面為基礎,定制了各種木質的柜子和隔板組合。它既可以作為儲物柜,源于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又可以作為作品展示架,內置各種木材,上面擺放幼兒的各種木工作品,突出了坊內的環境特色。教師還收集了木桶、木椅等老物件,展示在坊內的一角,將大小不一的圓木片錯落有致地貼滿整個墻面,進行木藝創意裝飾,讓幼兒一進入木工坊就能感受到木藝視覺沖擊,自然而然地融入環境。此外,教師還利用各種木藝知識、文化照片等進行墻面展示,既美化了木工坊環境,又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環境熏陶的作用。教師將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等木工工具與洞洞板進行組合,創設出一種嶄新的木工文化。
第二,繪制流程圖示,明確工作流程。教師積極發揮教育者的功能,根據所負責的美工坊的性質,繪制一幅工作流程圖,支持幼兒進行游戲,幫助幼兒明確工作流程。以木工坊為例,一共有四大流程,分別是設計、選材、制作、展示,每一個流程又有詳細的內容和實施指導。整個流程圖直觀形象 、易于理解,幼兒可以一 目了然地知道在工作坊中如何有序地開展工作。如此,教師就可以解放雙手,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和引導幼兒。
第三,張貼規則標志,知悉工作要點。我園的美工坊每一坊都有各自的特性,有特殊的活動材料和工具,因此需要專門制訂活動規則,如限制性規則、引導性規則等。例如,在布藝坊中,限制性規則包括對坊內人數的限定和對坊內活動的限定。由于布藝坊是陽光房改造而成,位于一塊狹長的空間內,區域劃分在一條直線上。因此,教師與幼兒共同商議制訂了“三不”規則:不能隨意跑動,不能大聲叫喊,不能拿著工具行走。此外,師幼還對正確使用剪刀、針線等工具設置了方法圖示和安全距離小標志;根據幼兒的身高在各種布料上制作了標記,方便幼兒有序取放。在引導性規則的指引下,幼兒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收拾和整理習慣。
(3)資源啟示
第一,開發家長資源,多元經驗積累。我園的專業資源還包括家長資源。美工坊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園在微信公眾號上宣傳美工坊活動,通過“我是小導游活動”“參與式家長助教”等系列活動,讓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美工坊的工作模式,了解其對幼兒的價值—學習品質和技能的提升、視野的拓寬、審美能力的提升等,引導家長支持幼兒園美工坊活動。教師還通過展示在美工坊拍攝的視頻和照片等,讓家長親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美工坊活動而獲得的發展,認識到美工坊對孩子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家長在內心更加信任幼兒園,能主動支持、配合美工坊的前期準備活動,并積極利用雙休日帶領孩子做前期調查,幫助幼兒積累有益的經驗。
第二,建設專業資源庫,隨時補充經驗。莊子在 2000多年前提出了“由技入道”的哲學思想,莊子以為“技”是可以通達于道的,“藝”是“道”的具體形式。適當的技能與知識學習是兒童美術創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然而,美術教育不僅限于此,其強調的是如何基于“技”來引導幼兒入“道”,使幼兒從中獲得遠高于“技”的其他方面的發展,諸如會構思、會解決問題、會利用資源、會反思、會管理、會協商合作等,從而達成教育的目的。美工坊活動亦應如此。提升教師的科學指導策略是美工坊課改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提升美工坊活動質量的關鍵。在我園的美工坊活動中,教師堅持運用環境暗示、材料誘導、敘事描述、說明示范、資源啟示等科學化指導策略,以幼兒為主體,明確自身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由原先單一的指導手段轉為綜合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多元化的指導方式,精準掌握指導時機,針對具體問題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方式,關注幼兒的個性化特點。
4.結語
在科學化的指導策略下,幼兒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對美工坊活動的興趣,體驗到了創作的奇妙和有趣。活動過程中,幼兒逐漸掌握了布藝、繩藝、木工與紙藝的技巧,提高了動手探究能力及審美素養,養成了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為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蔡秀萍.幼兒園探究式環境創設[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李建君.區角新視界[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16.
[3]呂耀堅,魏婷.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與活動指導[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2015.
[4]陳家行.在“區域”中成長—對幼兒園區域的實踐與反思[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