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紅
摘 要: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迫切要求,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但在實踐中,高校思政教育仍然面臨對紅色文化存在價值認知偏差、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互相脫節、對紅色文化開發利用不夠充分、學生受網絡文化沖擊比較強烈等困境。對此,高校必須突出價值引領,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模式,全方位推進紅色文化育人,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育人途徑,切實傳承好紅色基因。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紅色文化發揮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因此,廣大高校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以紅色文化教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作用。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紅色文化匯集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力量,蘊含著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承載著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擔當。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傾向,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強烈沖擊,并深深影響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這就要求高校要主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肩負起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重要使命。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入紅色文化,有利于指引大學生透徹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并指導實踐。
(二)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迫切要求
在黨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紅色文化歷經實踐與革命的考驗,凝結出偉大的精神內核。具體而言,紅色文化不但包含著革命先烈舍己為人、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崇高信仰,而且深刻體現出一心為民、勇往直前、堅定不移的高尚品格,彰顯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勇于擔當、披荊斬棘、胸懷大志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優秀革命傳統。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艱苦奮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這迫切需要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以此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養,使他們在紅色革命傳統的熏陶下進一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表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和擔當意識,有力推動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紅色文化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精神,能夠激勵大學生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關鍵群體,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使命。這就要求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教育工作中。
二、紅色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紅色文化依靠豐富的歷史資源與明顯的育人優勢,在價值引領等方面已經發揮了顯著作用。但從傳承紅色文化的實踐角度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面臨諸多困境。
(一)對紅色文化存在價值認知偏差
當前,部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存在價值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功能認知和對紅色文化教育的思想認知方面。紅色文化是在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形成的,而今天的大學生只能依靠書籍、圖像等資料零散地了解紅色文化知識。即使學生可以通過參觀等形式感受部分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有時也難以準確把握紅色文化的深層內涵。這就造成部分大學生不能準確理解紅色文化對促進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重要作用,甚至會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最終導致紅色文化的教育實效性難以得到發揮。
(二)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互相脫節
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互相脫節。從教育方法來看,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中,部分高校仍采用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以理論闡釋為重點。這不僅削弱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導致師生之間難以進行有效溝通,直接降低了育人實效。從課程模式來看,思政課大多采用公開課的形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由于不同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教育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對相同內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大不相同,再加上教學過程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導致紅色文化教育難以觸動學生心靈。
(三)對紅色文化開發利用不夠充分
目前,部分高校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并不充分。一些思政課教師并未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及其內在價值,導致紅色文化難以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紅色文化教育內容遠離新時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紅色文化中包括的精神理念和歷史事件,時間跨度與地域跨度較大,導致當代大學生欠缺親身體驗,難以充分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校園不重視紅色文化氛圍的營造,多以課堂教育為主,忽視了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思想的滲透和熏陶。
(四)學生受網絡文化沖擊比較強烈
互聯網時代,各類新興媒介的出現和發展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資源,也使他們的人際溝通方式更加便捷。但由于網絡空間特有的擴散性與隱匿性,海量的網絡信息向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涌來,既有積極正面的內容,也有消極負面的內容。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容易誤導大學生,特別是一些歪曲歷史、抹黑英雄人物的錯誤言論易使一些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錯誤認知。一些網絡博主為獲取流量,片面解讀紅色歷史,以制造輿論沖突來吸引網民眼球,也容易降低紅色文化教育的說服力。
三、紅色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突破困境的策略
從傳承紅色文化的視角看,新時代高校要突破思政教育困境,必須從學生主體、教育模式、育人手段與途徑等各方面入手。
(一)突出價值引領,增強學生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的獲得感
為了增強大學生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的獲得感,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進一步突出價值引領。第一,作為思政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紅色文化教育必須更加重視價值引領,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突出紅色文化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讓大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文化的重要價值。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切實感悟紅色文化的真正價值,并自覺將紅色文化精神融入學習生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要下大力氣引導大學生將學習紅色文化與未來發展密切聯系,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紅色文化的意義,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對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重要性。第二,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動態、科學的分類,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引導,增強大學生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的獲得感。一方面,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使他們爭做紅色文化的宣講員,激發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高度重視渴望進步的共青團員,凝聚傳播紅色文化的青年力量。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大力開展關于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廣泛組織共青團員積極參與紅色文化游學等活動,使他們在切身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
(二)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模式,最大限度開辟思政教育陣地
在紅色文化傳承視角下突破思政教育困境,高校需要大力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模式,最大限度開辟思政教育陣地。第一,高校要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引導學生掌握紅色文化知識,追求崇高理想的主陣地。高校要結合本校學科建設和育人目標,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創新紅色話語形式,開設特色紅色文化課程,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新鮮感。同時,高校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大力依托烈士陵園、紀念館、革命博物館等機構和場所宣揚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實踐育人功能。在此過程中,高校要積極開展實習、社會調研與現場教學等形式多樣的紅色實踐教育,切實使紅色基因入腦入心,不斷提升鑄魂育人的實效性。第二,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例如,思政課教師可以靈活利用新媒體技術將教學陣地向思政課堂前后與內外延伸,采用慕課、微課等教學模式以新時代話語闡釋紅色文化,借助網絡互動、平臺交流、情景模擬和視頻教學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新鮮感和紅色文化的影響力。上述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傳播紅色文化的媒體傳播矩陣,不斷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載體。
(三)全方位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加強紅色文化利用
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利用,全方位推進紅色文化育人。第一,高校應該將紅色文化融入全員育人體系中,充分發揮黨團組織、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等育人主體的作用,強化各主體之間的交流溝通,營造良好的協同育人氛圍。要配強黨政管理隊伍,建設高校黨委統一領導與各部門協同共管的育人機制,重點增強紅色基因融入育人實踐的頂層設計。要配強專業師資隊伍,把紅色文化教育納入師資培訓內容中,豐富教師的紅色文化知識儲備。要配強黨團工作隊伍,定期開展理論培訓、經驗交流和實踐觀摩等活動,提升黨團組織人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高校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全過程育人體系中,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和認知發展的特點、規律,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長期發展規劃,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實踐、網絡、管理組織等各環節,大力推進一體化育人。譬如,高校可以將紅色文化教育納入對教職工的工作要求與考核指標中,納入整體的制度設計與具體的操作流程中,有效推進紅色文化育人的常態化。第三,高校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全方位育人體系中,不斷深化紅色文化利用。高校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建設立體化、全方位的紅色文化教育格局。一方面,要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緊密結合,全面打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從經費投入、教學條件、文化環境等方面統籌協調紅色文化融入育人工作,實現對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利用。
(四)拓展紅色文化育人途徑,切實傳承好紅色基因
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育人途徑,切實傳承好紅色基因。第一,高校要結合地方紅色文化,充分發揮人才優勢與學科優勢,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育人規律,組織相關教師積極參與編寫地方紅色文化讀本,并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參考內容。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共建點,充分發揮地方紅色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獨特優勢。還可以與地方博物館、圖書館做好對接,建立紅色文化專題館藏。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地方紅色文化專架,充分利用地方紅色典籍、紅色文物等特色資源,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第二,高校要廣泛依托團學組織、黨組織和班級,將地方紅色文化充分融入主題團日、主題黨日、主題班會等活動,開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高校要堅持每周組織大學生參與升國旗觀禮,督促黨團組織堅持每學期開展至少一次觀看紅色影片的主題活動,組建紅色故事宣傳隊深入班級與宿舍。另一方面,高校在每年舉辦的迎新年和迎新生晚會上要將紅色劇目、紅色歌曲作為指定內容。高校既要充分挖掘紀念日、節慶日蘊含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通過組織大學生演唱紅色歌曲、閱讀紅色書籍、品味紅色家書等搭建教育載體,又要利用校園宣傳陣地,傳播好地方紅色文化的優秀作品,營造濃郁的紅色文化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2]徐玉蓮,王麗慧,馬妍林.紅色文化傳承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J].教育學術月刊,2021(12).
[3]王志玲,李又云.紅色教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徑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9).
[4]安治民,杜朝舉.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3).
責編: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