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時需要充分關注音樂課程的本質特征——人文、審美、實踐等。為此,在音樂教學中鍛造小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就需要教師充分關注音樂的聲韻美、意蘊美、情韻美。文章在立足小學音樂教學的基礎上對“三韻”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做到“聲到、情至、意往”,起到提高小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作用。
關鍵詞:“三韻”教學;小學音樂;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3-0080-03
引? 言
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不僅能夠給聽眾帶來聽覺美,還能夠帶給人們思想情感之美,讓人們在聲音的帶動下充分感受音樂所傳達的豐富內涵和情感。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致力于“三韻”教學,讓學生在聽覺的刺激下充分感受音樂之美、音樂之意、音樂之情,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小學生積極進入音樂的世界中,然后充分發揮主動性去進行音樂學習。這樣能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獲取更多知識、技能及相應的情感[1]。本文在充分總結“三韻”教學的實踐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以“三韻”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三韻”教學的具體內涵
所謂“三韻”教學,是指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聲韻、意韻、情韻來引導學生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等。具體而言,“韻”有風度、情趣之意,本文中的聲韻是指以不同的速度、力度、節奏、節拍等來刺激學生感官,以便于學生通過音樂來構建美妙的畫面,在音樂的世界中感同身受,產生情感共鳴。意韻是指音樂藝術所表現的情境意象。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中的意蘊需要借助一些直觀、形象的體驗活動來進行感悟和表現。情韻是指通過音樂來喚醒學生心中的激情,讓學生在音樂的作用下獲得情感的升華,并能夠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快樂,進而進行音樂創造。“三韻”是音樂的本性,是構成音樂藝術的三要素,但是它又并非簡單相加,而是在循環往復的基礎上呈現螺旋上升之勢[2]。
二、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開展“三韻”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需要。興趣是一切學習能夠持續的關鍵。實踐證明,人們不會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熱情,甚至會在腦海中自動忽略那些不感興趣的事物。所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興趣是開展音樂課堂教學的關鍵,將“三韻”教學引入小學音樂課堂能夠讓學生在聲、形、情的作用下提升音樂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音樂學習。
第二,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效率的需要。通常情況下,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注重學生學習了什么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但是在情感意志的培養方面顯得有些不足,這顯然與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要求有一定距離。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開展“三韻”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有更全面的收獲,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
第三,是對小學音樂教學作用的詮釋。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音樂教學的作用是非常廣泛的。通過開展“三韻”教學,教師不僅能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獲得音樂知識、技能,還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世界的美妙,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三、“三韻”教學實施的具體原則
(一)以生為本原則
學生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因此,在“三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即在“三韻”目標、“三韻”內容、“三韻”過程、“三韻”評價方面均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規劃,讓“三韻”教學的開展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吻合,讓“三韻”教學全面服務于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3]。
(二)理實結合原則
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在以“三韻”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遵循理實結合原則,在引導的過程中將“三韻”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有效結合,同時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將音樂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學以致用,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與時俱進原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教育教學中的變量因素,并針對這些變量因素進行有效研究,促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以“三韻”教學培養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與時俱進的原則,如應該將“三韻”教學與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改革、教育形式等進行有效融合,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四、以“三韻”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立足聲韻刺激,引導學生審美感知
音樂學習首先便是要學會聽,在聽的過程中感受樂曲的美妙,逐漸感知音樂的美。小學生比較純真,對他們而言,最直接的聲音刺激能夠讓他們獲得初步審美體驗。因此,教師以“三韻”教學來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需要立足聲韻刺激,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感知。
以《布谷》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聲韻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聽覺審美。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小提琴曲《會跳舞的洋娃娃》,讓學生靜靜地聆聽音樂,并在聆聽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然后通過聽來分辨其中的音色,再根據不同的音色感受不同的情緒。在完成第一次聆聽后,學生對這首音樂有了初步了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傾聽這首音樂,并指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將自己當作音樂情境中的“洋娃娃”,感受音樂的節奏、律動,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伴舞”或“打節拍”,把音樂中的情緒、速度呈現出來。教師可以用《會跳舞的洋娃娃》導入新課《布谷》,其主要作用便是希望通過聲韻的刺激,引導學生對音樂世界中的節拍、韻律、情緒等有初步感知,在聲韻的作用下感受音樂傳達出的節奏美、韻律美及情緒美。
(二)進行意蘊理解,增強學生審美體驗
音樂學習的本質是獲取審美能力。小學生是充滿活力的,也是充滿好奇的,他們會對感興趣的知識抱以極大的熱情。因此,在以“三韻”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意蘊理解,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
第一,增強學生的音響感受。例如,在教學《上去高山望平川》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聽唱法引導學生感受陜北民歌中所傳達的有地方特色的“韻味”。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音響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引導學生認真聽,一邊聽一邊讓自己置身于曲子所描述的環境中,讓思緒跟隨曲子的律動進行審美體驗,逐漸加深對意蘊的理解。
第二,增強學生的文化感受。音樂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一般情況下,音樂反映文化,而文化又豐富音樂。因此,在以“意蘊”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音樂增強學生的文化感受。例如,在教學《放馬山歌》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用自然優美的音色來演唱歌曲,還要通過這樣的曲子增強學生音樂學習體驗,讓其充分了解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并能夠在文化的感悟中逐漸感受到云南民歌中那些具有典型特色的歡快之情、熱情豪放之意,同時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為聆聽民歌、演唱民歌、喜愛民歌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增強審美體驗。
第三,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音樂之所以美妙絕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情感方面能夠與聽眾形成共鳴,因此,在以意蘊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例如,在教學《小號手之歌》時,教師不僅要設置學生的歌曲聆聽、演唱體驗,還應該從動畫影片《小號手》的故事出發,引導學生在學習時充分感受曲子所展現出的情感,讓學生在充滿自豪的心情中感受這首歌曲的情緒。
綜上所述,意蘊教學主要包含音響感受、文化感受、情感感受三個方面,因此在以意蘊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意蘊作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為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助力。
(三)實現情韻升華,促使學生進行音樂表現
情韻的升華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壓軸部分,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是接受優質音源;其次是內化產生意象;最后進行情感的外化表達,讓學生在新的環境中進行創新。
以《紫竹調》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大家覺得自己的耳朵靈敏嗎?”很多學生在教師給出問題后會立即回答,此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課程導入:“很多同學都說自己的耳朵很靈敏,也有少數同學說自己的耳朵不是那么靈敏,那么我們就來測試一下吧!”這樣就能通過和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紫竹調》的民樂合奏曲,并在播放前給出問題:“這首曲子中哪些樂器在主奏樂曲旋律?注意聽它們各自的音色并觀看它們的演奏姿勢,在傾聽音樂后回答老師的問題,比一比誰的耳朵最靈敏。”這樣通過情景創設及問題引導方式進行教學,巧妙地將音樂欣賞變成了一件有趣味、有意義的事情,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因此而高漲。在完成音樂欣賞后,很多學生快速給出了答案:“這首曲子里主要用到了竹笛、二胡、琵琶等樂器。”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肯定,同時提出進一步的“考驗問題”,如“現在老師再播放三段音樂,看一看誰能準確聽出這些音樂是用什么樂器來進行演奏的?”同樣在學生給出回答后,教師要及時根據答案給予學生肯定、鼓勵或糾正學生的錯誤。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樂器的演奏姿勢是什么樣的,并讓學生自主模仿,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聽到的曲子進行姿勢模仿,根據曲子情緒的變化而進行動作的變化,抒發樂曲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在姿勢模仿和創編的過程中實現情緒的外化。
情韻的升華能使學生充分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中的情緒,并將這種情緒外化,進而實現音樂創編。
(四)“三韻”綜合一體,鍛造學生核心素養
以“三韻”教學鍛造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不僅僅是依靠某一方面,還需要將“三韻”進行有效組合,讓其在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呈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讓學生在“感知—體驗—認知—表現—創造”的過程中習得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獲得音樂情感,具體如下。
例如,在教學《我是小小音樂家》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這首曲子,然后引導學生跟隨曲子的旋律展開拍手表演,讓學生通過聆聽、動手拍打節拍旋律的方式感受這首歌曲的情緒,使學生對這首歌曲產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首歌曲演奏過程中都運用了哪些樂器,加深學生對這些樂器及《我是小小音樂家》這首音樂表達情緒的了解,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樂曲創編、組合,讓學生嘗試對“三韻”進行初步融合,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開展“三韻”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充分感受音樂世界直觀魅力的同時,感受抽象之美。
結? 語
綜上所述,“三韻”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在初步感知、認知、體驗、創造的過程中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并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充分感受音樂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三韻”教學順利開展,使其在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中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實現聲到、情至、意往。
[參考文獻]
盛蕾,顏珊珊.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的有效性教學分析[J].黃河之聲,2019(22):93.
王冠金.淺談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178.
林秀芳.“三韻”教學促升音樂素養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8(7):153-155.
作者簡介:蔡芳芳(1978.5-),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州市潭園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