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陽



摘? 要:標志墊作為校園足球教學與訓練中最為常見的教學輔助器材之一,教師通常將其用作標識場地范圍、輔助運球繞樁等用途。筆者立足足球運動技術技能多樣、運控傳接快速、空間方位瞬息萬變等項目特點,同時結合標志墊平整、柔軟、顏色鮮艷等安全屬性,通過深入挖掘并實踐總結出了一套針對打磨單一技術、練習步伐步頻、引導移動跑位的練習方法,在激發學生練習興趣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球性球感及運控球傳接球技術。
關鍵詞:標志墊;足球教學;足球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4-0084-02
一、立足一“點”(墊)
(一)打磨單一技術
針對問題:單一技術不過關
練習方法:學生使用一塊標志墊(圖1),練習左右腳“V”字型拉推球、雙腳“V”字型拉撥球、“油炸丸子”、踩球畫圓等技術動作。要求以標志墊為參照物,練習時球不碰(壓過)標志墊,以達到精準練習的目的。
指導要點:練習前,教師應提醒學生充分熱身。練習過程中,將時間(規定次數下用時比少)和次數(單位時間內練習技術次數比多)作為壓力源,督促學生在心理層面離開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開展練習。在具備一定技術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紅綠燈游戲”(交換手中不同顏色的標志墊),引導學生運控球過程中養成抬頭觀察的好習慣。
(二)提高步頻速率
針對問題:腳下步頻慢。
練習方法1:原地練習。學生將一塊標志墊放置在身體右側,要求右腳前腳掌橫向踩標志墊后快速收回,雙腳依次完成原地3步小碎步跑調整后,右腳前腳掌再次橫向踩標志墊。練習時,計算每位學生踩標志墊的次數,完成10組比快。
練習方法2:移動練習。學生將一塊標志墊放置在身體右側,要求右腳、左腳依次踩標志墊后重心右移,右腳踏地支撐,左腳、右腳依次踩標志墊同時重心左移,左腳踏地支撐。練習時,計算每位學生來回次數,完成10組比快(圖2)。
指導要點:練習前,教師和學生應仔細檢查擺放標志墊的場地是否平整、防滑。練習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首先追求“穩”(步伐正確身體重心穩定不搖晃),其次是“輕”(腳下落地聲音輕有彈性),最后才是“快”(步頻快速),避免因過度追求速率導致本末倒置的無效練習。
二、兩(多)墊一“線”
(一)多種技術組合練習
針對問題:技術組合練習不流暢。
練習方法:以“馬修斯+雙腳后拉球+油炸丸子”(圖3)為例,教師自由編排技術動作組合,例如“油炸丸子+V字型拉球”組合練習,“支撐腳后變向+V字型拉球”組合練習,連續踩單車,“連續牛尾巴”“反向牛尾巴”組合練習等組合技術練習。
指導要點:將不同技術水平的學生進行同質分組,即組內學生分別在后有“追兵”的壓力下帶隊完成技術練習,達到以賽帶練的目的;或進行異質分組,將技術水平略高的學生排在技術水平略低的學生前出發,后者觀察模仿前者,樹立追趕目標,有利于自我技術水平提升。
(二)無球協調練習銜接有球運控練習
針對問題:人球結合協調性弱。
練習方法1:通過組合紅黃藍三種顏色標志墊,組織學生進行“跳房子”練習。通過“跳房子(無球步伐練習)→跳房子(無球步伐)銜接運球→規定步伐運球”這一進階運球練習,達到提高技術動作協調性、提升運球能力的目的(圖4)。
指導要點:建議教師使用紅黃藍三色標志墊輔助該練習。按照紅黃藍的順序擺放標志墊,用以表示練習的步伐順序,方便學生學習練習,最終達到高效練習步伐、提高身體協調性的目的。
練習方法2:將藍橙兩種顏色的標志墊沿中圈擺放,教師組織學生沿著半圓形貼身運球,同時要求學生在藍色標志墊處做拉推球運球,橙色標志墊處做踩步虛晃運球。教師可以將任何新授技術假動作融入該練習中,對于提升貼身運球銜接假動作有顯著作用(圖5)。
指導方法:隨著學生習得更多的技術動作,教師可以增加標志墊顏色數量,同時讓學生自主設定不同顏色的技術動作,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練習技術動作。
(三)兩點一球門
針對問題:小球門存在安全隱患。
練習方法:相較于以標志桶或標志樁作為小場地比賽的球門,標志墊擺放的球門(圖6)更具安全性,即學生在小球門前對抗時,不會因為踢到“球門”崴腳受傷,也不會在對抗摔倒撞到“球門”受傷。
指導要點:在1v1練習中,通過組合不同顏色的標志墊,擺放花色球門,引導運球學生根據教師示意顏色進攻目標球門的方式,可以高效提高學生運控球過程中的抬頭觀察能力。
(四)劃分場區
針對問題:比賽時攻防三區認識模糊。
練習方法:在學生理解“進攻三區”和“防守三區”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比賽場地內擺放統一顏色標志墊,作為不同場區的分界線(圖7)。在訓練賽中,針對參賽學生因“當局者迷”而表現出的站位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叫停比賽,同時以事先擺放的分界線(標志墊)作為直觀的參照標準,指導學生做出準確的移動跑位。
指導要點:在5塊標志墊組成一條場區標識線的基礎上,隨著學生比賽區域意識的增強,逐步遞減標志墊的數量,最終達到1塊標志墊一條線甚至無標志墊也會比賽的目的。
三、三(多)墊一“面”
(一)三角形傳接球 養成傳跑意識
針對問題:傳接球無位移。
練習方法:教師將學生分為2人小組,將3張標志墊擺成邊長2米的等邊三角形,要求學生站在三角形的邊上練習傳接球,傳球人完成傳球后,快速移動至三角形空邊接球,2人依次完成“傳球→跑位→接球→傳球”的練習(圖8)。
指導要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傳接球基礎做出調整:1.縮短或延長三角形邊長;2.在三角形內(外)跑動接球;3.傳球腳迅速轉換為支撐腳移動跑位;4.規定觸球次數。
(二)明晰接球運球線路 養成開放站位習慣
針對問題:封閉站位接球。
練習方法:教師在練習場地(預設情境)的邊線側將3張標志墊擺放等腰三角形接球區域,三角形底邊與場地邊線平行(圖9)。傳球人在8米外將球傳入三角形區域,接球人開放站位,遠端腳觸球瞬間身體重心快速前壓,運球至三角形另一條腰線,運球出該區域完成傳球或射門,后傳球人第一時間進入該區域準備接球,以此順序循環練習。
指導要點:教師需提醒學生在起動狀態下做好接球準備,并根據學生傳接球技術水平做出如下調整。1.調整傳接球距離;2.調整接球區域大小;3.遠端腳內側接球瞬間身體快速前傾,接球腳順勢完成跑動支撐。
(三)設定步伐寬度 降低突破重心
針對問題:踩步變向步幅小重心高。
練習方法1:原地小碎步銜接踩步變向(圖10)。將4塊標志墊為一組拼接成矩形,足球放置于矩形中央,練習時學生保持原地小碎步狀態,要求雙腳在不得觸碰標志墊的基礎上,完成踩步接撥球變向。在完成“小碎步+1次踩步+撥球變向”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進階練習“小碎步+2次踩步+撥球變向”以及“小碎步+多次踩步+撥球變向”,最后將多個練習區域組合在一起,完成連續踩步變向練習。
練習方法2:直線運球銜接踩步變向(圖10)。將6塊標志墊為一組拼接成矩形,學生在矩形后方踩推球向前運球,待球滾入矩形后完成“直線運球+1次踩步+撥球變向”,在此基礎上進階練習“直線運球+2(多)次踩步+撥球變向”,從而提高大步幅低重心踩步變向技術。
指導要點:設置矩形標志墊區域,目的在于為學生練習踩步變向時拉大步幅、降低身體重心提供參考依據,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技術水平和身高適時調整矩形大小。
綜上所述,筆者分別運用一塊、兩塊、多塊標志墊,就單一技術、步伐步頻、傳接球、比賽場區、運球細節、觀察決策等板塊進行教學,做到學習有指導,練習有比賽,比賽有依據。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筆者嘗試將多個板塊的練習進行串聯:步伐步頻→單一技術→組合技術→傳接球,通過競賽的形式進行練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及運控傳接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