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強
【摘要】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通常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應用以前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以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方式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多種多樣的實際問題.文章提出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對“綜合與實踐”課程的教學評價,通過改進教學評價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和完善教學設計,更好地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推進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優化策略
引 言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中數學教師將學生置于完善的情境下,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知識,帶領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課堂教學評價的優化創新,能夠提升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能在充分尊重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推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創新優化教學評價,也有助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方便教師更有計劃性、目的性地設計“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方案.另外,在新課改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評價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立足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緊緊跟隨時代腳步,通過優化課堂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為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通過為學生提供綜合化的科學引導,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實踐研究的背景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十分重要,小學數學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通常會投入較多的精力幫助學生強化基礎知識,引導學生積累數學解題技巧、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新課改背景下,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數學教師漸漸將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作為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以新課程標準為引領,越來越多的教師通過優化合理設計課堂教學評價,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和學習自信.教師應立足“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的現實情況,展開對課堂教學評價的深入探討.
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評價應遵循的一般原則
(一)客觀性
在評價學生的活動過程、總結學生的活動表現時,數學教師需要應用觀察法,在觀察的過程中,評價者即教師自身的主觀情感因素可能會影響評價結果.小學數學教師在針對“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教學評價時,應盡可能地減少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注重評價客觀、實事求是,對學生在實踐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情況、學生的情感態度等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同時,數學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活動成果,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也要實事求是,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現階段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完善自我.
(二)過程性
小學數學教學以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小學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實踐活動全過程的科學評價.也就是說,教師既要關注學生最終對數學知識、方法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自身的情感態度、互動交流、問題分析與解決等全過程的表現.
(三)鼓勵性
“綜合與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較于一般性的數學活動,在“綜合與實踐”課程中學生不僅要進行簡單的動手操作,還需要有活躍的思維,深入思考和解決在實踐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問題.為此,為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小學數學教師在評價時應為學生創造活動情境,善用鼓勵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并以委婉的方式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以鼓勵式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熱情.
(四)全面性
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優勢.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決不能用單一的好或壞評價學生,而是要堅持定性評價、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覆蓋完整、內容全面、方式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從實踐活動目標、內容、效果以及學生的能力、態度、思維等多個方面展開教學評價.
三、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
在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環節十分重要,通常需要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綜合判斷.教學評價涉及的范圍較廣:一方面,要對數學教師自身的教學活動安排、教學管理情況、教學方法應用情況等進行科學評價;另一方面,要對課堂中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生課堂學習的收獲進行評價.并且數學教師應始終堅持質性評價、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整體來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第一,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想要真正透徹領會數學知識,學生必須能夠有效地將數學知識應用起來,通過動手操作,內化知識體系.因此在“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觀察與評價,并以此作為評判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方法所掌握效果的反饋依據.另外,通過觀察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也可以考量學生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的發展情況.第二,關注學生問題發現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情況.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設置問題考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關注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交流互動能力的發展.“綜合與實踐”課程需要學生之間展開交流合作,通過聯合學習,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要評價學生團隊協作、合作學習能力的發展.第四,評價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發展.在“綜合與實踐”課程中,學生應立足現有基礎,在教師的引導下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并舉一反三、大膽暢想、敢于創新.因此,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要重點關注他們創新思維、動手能力的發展.
四、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優化策略
(一)設置特定情境,加強對學習過程的科學評價
數學教師要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展開教學評價時,一方面應從全體學生共有的特點、規律入手,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比,對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有較為清楚的掌握后,認真分析每名學生遇到的學習障礙,始終保證課堂教學評價能夠以學生為中心,適應學生的能力水平.比如在混合運算知識點中,學生最終應達成準確掌握同級運算順序的效果.數學教師可以從教材中尋找資源,并為學生設定相應的運算場景,以多媒體等相關教學輔助設備為學生營造完善的情境,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激發各個層次、各個基礎不同的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比如,數學教師可以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化場景,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展開角色扮演,考慮到每名學生在認知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性,合理分組.組內成員輪流扮演顧客、售貨員的角色,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出題的角度,并給出相應的交流情境.每名同學在特定的場景下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表達方式,數學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觀察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情感態度等展開系統性、過程性評價.
(二)堅持梯度原則,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
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學習和應用先進的教學評價觀點,可以借鑒分層方法,采用梯度評價的方式,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數學教師在實踐活動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教師應考慮到評價主體、評價內容的特點,圍繞某一課程設置具有梯度性的評價目標,從學生對知識基礎的掌握情況、技能技巧的運用情況、數學思維的發展情況、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層面分別展開評價.要注意所設置的評價目標應分層,分為基礎性評價目標、強化性評價目標、開拓性評價目標.數學教師在課堂中仍然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通力合作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梯度性評價,數學教師一方面能夠從評價結果了解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提升的情況,另一方面還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量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任務設置的效果和水平,將其作為教學內容設置效果的有效反饋依據,取長補短、查缺補漏,改進“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
(三)采用多元、創新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教師應采用多元化、創新性的教學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將教學評價的優勢作用發揮出來,從而更好地改進課堂教學質量.數學教師可以從評價主體、內容、方法三個層面進行調整.首先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進行“綜合與實踐”教學評價的主體除教師外,還包括家長、學生、學校管理層,各個主體都要在教學評價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從不同的維度對“綜合與實踐”教學展開評價,從而獲得更為客觀、全面、有效的評價結果.其次在教學評價內容方面,也要保證內容多維度.對“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評價,應綜合考慮學生的邏輯思維、自我認知能力、空間感受力等多個方面,從多個維度展開綜合性評價.最后在評價方法層面,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自我評價,即學生根據特定的標準和目的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收獲進行評價與總結;比如,在“制作長方體包裝盒”學習活動中,數學教師為學生設計自我評價表格,向學生發放學習活動效果自評卡,如第二項“我能準確判斷長方體包裝盒各個棱、各個面的相互關系”,能準確判斷的學生獲得三個星星,偶爾出現失誤可獲得兩個星星,學生自我反思課堂表現,按實際情況在每項后面評價星級.另一類是他人評價,除學生自己,包括教師、同學、家長等各個主體對學生的評價.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結合的方式,學生能夠切實了解自己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發現自己潛在的不足,也能夠充分肯定自己的優勢,以此作為指導依據調整自身的學習狀態,形成更具持久性的學習動機和能動性.通過多元化教學評價,學生在“綜合與實踐”教學評價環節中通過自評對現階段自己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簡單總結,自覺地反思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存在的許多缺陷和不足,在他人評價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找到恰當的解決和調整辦法,發現曾經被自己忽視的問題,改進學習,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四)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和教學評價的對象,數學教師在對“綜合與實踐”課堂展開教學評價時,要始終堅持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課堂教學評價始終圍繞學生,提升教學評價的針對性、科學性,帶動學生綜合素質、核心素養的快速提高.傳統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更注重自身對教學的評價,比如評價教學方案設計的效果,評價教師教學管理的效果,等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綜合與實踐”教學評價時,首先要特別強調提出學生的關鍵地位,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為導向,確定具體的教學評價方向和評價內容.要探討所確定的評價內容和所采取的評價形式是具有實用性,是否能夠助力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對自我的整體認識,要明確自身制訂的教學評價方案是不是能夠引導學生,是否能夠帶領學生對自己在實踐中所采用的方法、所設定的目標等內容進行反思,是否能夠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其次,要明確當前的教學評價模式是不是符合教學評價多元化的要求,是否堅持了學生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是否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拓展能力.最后,數學教師所設置的教學評價,還應具有激勵作用,能夠帶動和啟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深入思考、深度學習、主動探究.總之,數學教師應在教學評價中深刻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通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評價中深刻認識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并以學生自我反思、深入思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
結 語
“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強化課堂教學評價,從多個維度展開深入分析,充分肯定和發揮教學評價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索,在充分肯定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引導下,積極地創新教學評價方式,推動教學評價多元化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收獲,積極開展過程性評價.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設計更為科學、合理和有適應性的教學評價方案.從整體上改進“綜合與實踐”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提升數學課堂整體的教學質量,落實和踐行新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推動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正確的情感態度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閆雨鈺.數學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模塊教學實施現狀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2.
[2]張紅紅.STEAM理念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2.
[3]梁桂芬.小學數學第二學段“綜合與實踐”學生活動的設計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