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舞蹈教學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并增加教學比重。新課標中對舞蹈教學提出的要求,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舞蹈教學的重要性,為一線音樂教師的教學明確了優化和研究的方向。本文從音樂和舞蹈的關系、如何實現音樂和舞蹈有效結合及音樂課堂中舞蹈教學的內容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課標 舞蹈教學 音樂教學 結合 應用
美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顯示出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引發全體音樂教師的熱議和思考。新課標有很大的改變,其中對于舞蹈教學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并增加教學比重。在“課程方案”中提到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明確將舞蹈列為課程之一。在“學段目標”中,依據設計思路,提出在第一學段(1-2年級),舞蹈教學納入唱游,以歌表演、律動、舞蹈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在第二學段(3-5年級)中,舞蹈這一教學模塊雖然也是以歌表演、律動、舞蹈的形式表現,但已經進階為藝術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第三學段(6-7年級)雖沒有直接體現舞蹈教學,但是參與多種與音樂相關的藝術表現活動這一部分包含舞蹈教學內容;而在第四學段(8-9年級),將舞蹈設置為獨立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要求更高。從學段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到,舞蹈教學在藝術課程中享有一席之地,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這也對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課程內容”中,除了音樂與舞蹈相聯系的內容之外,也列出了舞蹈學科課程內容。第一學段(1-2年級)依托唱游·音樂及體育與健康實施,學習任務為“形象捕捉與表演”,即通過觀察、模仿來了解身體部位,塑造健康體態,使學生初步認識肢體語言的特點,具備塑造形象、扮演角色的能力。第二、三學段(3-7年級)依托音樂及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學習任務為“小型歌舞劇表演”“即興表演”,主要學習舞蹈基本元素、舞蹈片段、主題即興等,在這一階段需要打好基礎,引導學生體驗多種舞蹈風格,積累舞蹈動作語匯等。在“學業質量”中,在第一學段(1-2年級)提到能選用2或3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情境表演,基本表現出情境表演的主題和內容,動作符合音樂特點和角色特征,能體現自己的想法,這是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在第二學段及其以上則更為具體地提出隨音樂即興表演,表情及身體動作能體現音樂特點和情緒,在編創簡易節奏或旋律時有結構和變化,能傳達出表現意圖;能夠編創和表演簡單的歌舞劇等,做到主題、情節有基本結構和邏輯,音樂編配得當,表演表情自然,劇情表現較完整;能運用舞蹈基本語匯和技能進行創編和表演,做到表情自然,動作基本協調靈活,符合音樂的節奏韻律并且有感情。
新課標中對舞蹈教學提出的內容與要求,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舞蹈教學的重要性,明確了優化和研究的方向。
一、音樂和舞蹈的關系
舞蹈是什么?它是經過提煉、組織、韻律化的人體動作,在一定空間、時間內運用動作的表情、姿態和流程來構成畫面、表達思想和情感、創造形象的一種藝術,是以動作為重要表現手段的。音樂與舞蹈都來源于生活,它們最大的差別在于音樂不善表現具象;舞蹈要求音樂有完整的形式和明確的節奏,使二者在段落劃分、情趣表達、節奏節拍上保持相對一致。西漢學者毛亨為《詩經》所作的《大序》里寫道:“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當無法用言語盡情表達時,就用歌唱來表達,而歌唱也不能完全表達時,會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由此可見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
二、如何實現“音樂和舞蹈”有效結合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和舞蹈是關聯性比較強的兩個模塊,將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實現音樂和舞蹈的有效結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以生為本。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音樂教師在將音樂和舞蹈相結合的時候,需要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結合學情開展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
二是豐富充實。音樂教師需要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充實,結合生活、教材、教學資源等,為學生營造多樣化課堂,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三是自我提升。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音樂教學與舞蹈相結合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因此音樂教師應該樹立自我提升的信念,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業務素養,加強基本功訓練,拓寬視野,吸收新課標相關理念,從而實現音樂教學和舞蹈教學的有效結合。
此外,筆者對目前安徽地區使用的教材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發現安徽多數地區使用的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以下簡稱“人音版”),少部分地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以下簡稱“人教版”),其中舞蹈教學均占有一定的比重。人音版沒有專門的舞蹈教學模塊,但在部分單元中有關于舞蹈表演的教學建議,少量單元標題中出現“跳起舞”這類字眼;人教版基本在每一學年都有專門的舞蹈表演模塊,且對于舞蹈動作有一定建議和計劃。因此合理地使用教材,優化教材內容使之服務于課堂教學,也是音樂教師應當思考并實施的重要工作。
三、音樂課堂中舞蹈教學的內容
在音樂課堂中可以嘗試哪些舞蹈教學內容,高效率地完成課程目標呢?筆者結合日常課堂教學總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舞蹈律動
第一學段學生年齡小,特別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舞蹈律動來給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課堂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教學質量。當然,高年級有時也需要情境創設來輔助課堂教學。
比如在執教一年級欣賞課《小青蛙》時,以小青蛙蹦跳動作的快慢、律動幅度大小,來創設小青蛙在不同環境下的情境。學生在這種律動下需要全神貫注體會音樂的變化,方能準確地表現。
再如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王翔云老師在第八屆中小學優秀音樂課展示與培訓活動中執教小學五年級音樂課《小熊過橋》時,運用小提琴演奏樂曲主旋律,配以三拍子的律動,帶領學生放松身心,體會旋律特點,通過身體搖擺體驗律動動作,營造愉悅、舒展的課堂教學氛圍,深受學生喜愛。
當然,教師在利用舞蹈律動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需要充分研究音樂教材,找到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點,然后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保證設計出來的舞蹈動作能夠符合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也能更加豐富有趣。
(二)學習民族舞蹈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學生對這類音樂往往興趣比較大,對于老師來說,這類音樂的教學素材也比較多。當我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動作來進行表演時,這些民族的舞蹈動作更受學生的喜愛。所以在此類音樂教學中優化舞蹈動作,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筆者在執教二年級《新疆是個好地方》《我的家在日喀則》、三年級《賽馬》等課時,分別在導入部分、拓展活動部分運用了民族舞蹈展示、民族舞蹈基本動作學習等方式來輔助音樂教學,進行歌曲表演、歌曲欣賞等,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觀看民族舞蹈表演,加深對民族舞蹈的認識;音樂課堂上有意識地融入民族舞蹈動作,讓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對民族舞蹈也有一定的認知。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舞蹈教學質量。
(三)進行舞蹈創編
藝術類學科教學中,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我們在將音樂和舞蹈有效結合的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創編舞蹈,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比較豐富,在他們嘗試創編舞蹈的時候,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應該留給學生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自身對音樂的理解,來進行舞蹈創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樂感、身體協調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比如在執教欣賞課《小步舞曲》一課時,學生了解到小步舞是宮廷舞的一種,小步舞的步幅較小,多為兩人邀請式的舞蹈后,積極參與到創作中,兩人一組創作出屬于自己的小步舞,對于自身理解樂曲、表現樂曲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從一些比較簡單的動作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舞蹈創編當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舞蹈動作基礎之后,對舞蹈創編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也會更高。
此外,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運用即興舞蹈的方式。這種即興舞蹈是情感的隨機表現,往往沒有經過系統的編排,是表達個人感受的一種方式,更能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種真實的創造藝術。
(四)室內舞蹈表演
目前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配備音樂教室,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學校、鄉村學校等。缺乏條件的學校可以進行桌面舞的創編和推廣工作。此外,鼓勵學生運用上肢動作及少量的腿部動作來表演歌曲,也能達到既定的目標。
結語
將舞蹈教學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在音樂課堂里融入舞蹈元素,讓音樂課堂“動”起來,是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效果的有效措施。音樂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個人能力,拓寬教學視野,優化課堂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為學生構建更有趣、更靈動、更歡樂、更自主的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謝麗.流行舞在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5(26).
[3]李麗莉.言傳身教 因材施教——淺談舞蹈教學方法[J].黃河之聲,2014(18).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美育視角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舞蹈表演模塊的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JK2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