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新媒體平臺發展迅猛,給傳統影視公司帶來一定的沖擊,也為影視產業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在新機遇、新生態、新技術背景下,常州影視產業對人才需求也有所變化,因此,地方高職院校要培養出符合數字時代發展的高質量人才,除了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需要轉變,還需要校、企、政三方的資源配置與協調運作,構建數字時代的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人才培養,產業需求,高職院校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革新,近20年影視產業發展迅猛。但近幾年,新媒體平臺發展迅猛,給傳統影視公司帶來一定的沖擊,也為影視產業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2022年中國影視行業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研究報告》[1]中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影視行業市場規模達2349億元,同比增長23.2%,2019-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7.9%。整體看中國影視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大IP”與“主旋律”影視作品成為近幾年的熱點。在新機遇、新生態、新技術背景下,常州充分立足本土文化資源,著力開發影視產業鏈,從“默默耕耘”到“異軍突起”,走出了一條新時代的具有常州特色的影視產業之路。
常州影視產業可以溯及2004年,由常州廣播電視局、常州電視臺注冊“常州影視制作有限公司”。2004年-2016年間,常州動漫產業打造成為一個全國著名的動漫示范集聚區,并帶動了一批影視公司的組建。2011年,由霍建起導演執導的電影《秋之華白》,在常州各地取景,常州市委宣傳部、常州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拍攝。
此后十年,常州不斷在“主旋律”影視上發力,逐步將發展視野擴大,打造一條影視產業鏈。西太湖影視產業基地自2016年開園,以影視劇場景拍攝和提供配套服務為主營業態,連續四年基地的劇組入駐數量均位于全國行業前茅。2020年,總投資達30億元的常州網博視頻進出口溯源數字化產業基地開工,主要建設視頻進出口和溯源基地,形成版權交易平臺、內容溯源中心、內容審核中心、內容翻譯中心、版權管理中心等全新業態。2022年4月,以古運河文化、鐵路文化為元素的常州北影陽光影視城項目簽約,標志著常州又一影視產業進入建設軌道。
根據2022年3月1日國家電影局等印發《關于促進影視基地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3]中提到,影視基地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不斷提高影視基地建設水平和質量效益。此外,要大力支持虛擬數字拍攝、云計算、云儲存、人工智能、5G協同制作等新技術推廣應用。從該文件中可以看到未來影視產業發展需要有數字技術專業的影視方面人才。
根據爬蟲工具抓取BOSS直聘、智聯招聘等網站上的數據顯示,對專業要求、學歷要求、崗位能力、工作態度要求等方面進行分析比對,并結合畢業生就業信息、校企合作單位走訪得出以下分析:
1.招聘崗位分析:
在通過抓取招聘網站數據前,將影視產業方面工作進行歸納梳理,大致分為影視后期、文案策劃、影視攝像、媒體運營、編導以及其他技術崗位,其中其他技術崗位包括燈光師、舞美師、渲染師、主播等更為細分的工作職位。并對招聘影視類崗位的行業類別中,也進行了一定的數據抓取與分析(見圖表1、2)。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常州影視產業崗位需求最大依次是影視拍攝、文案策劃、影視后期,此三類崗位占整體影視產業崗位需求的三分之二。

相對于影視產業鏈更為成熟的地區,整體崗位需求體量還不夠大。與兄弟城市無錫比,無錫影視產業早在90年代就已開始發展,90年代的三國城、唐城、水滸城項目到2012年開園的無錫數字電影產業園,整體發展為更成熟,更完善的產業鏈,崗位需求也更多。
2.崗位技能要求分析:
在對招聘具體職位要求進行文本抓取,篩選出提及頻次較多的文本進行二次編碼與歸納分析,構建為四大類崗位要求,分別為基本特征要求、專業領域要求、性格特質要求、增值能力要求。在分析抓取時因“其他崗位”的門類較多,涉及的專業背景與技能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本文僅對“影視后期、文案策劃、影視攝像、媒體運營、編導”這幾類崗位進行具體分析。
(1)基本特征要求:基本特征是與其學習經歷、工作經歷有關的基本要求,一般在招聘的首頁就會提及,也是用人單位最先進行衡量的基本項目。基本特征包括學歷學位、專業背景與工作經驗。
(2)性格特質要求:性格特質要求是指用人單位認為該應聘者需要具備的性格特征,提及頻次較高的前幾項,分別為團隊協作能力、創新創作能力、藝術審美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勤奮負責。其他特質要求中還包括抗壓能力、學習能力、表現能力等因提及頻次較少,則歸為一類。
從獲取的數據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分析:a、影視拍攝對藝術審美要求最高,具體到拍攝中需要對色彩、構圖、光影、節奏等方面有一定的想法與審美;b、文案策劃在所有崗位中對創新創作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c、用人單位對項目運營工作的團隊協作能力提及的頻次最高,需要與文案、主播、技術合作方、上游供貨商家進行協調,需要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d、在各類崗位中,對勤奮吃苦、有責任心這一特質要求都差不多,并無崗位差異化呈現。
③專業領域能力要求:一般來說,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專業能力要求,也與薪資支付有一定的關聯性。本文比對用人單位的各項專業方面要求指標,將專業領域能力歸納為三個方面:專業基礎要求、延伸能力要求與增值能力要求。專業技術要求是指能從事該崗位所應掌握的技術技能,也反映了該應聘者的個人專業能力。應聘者所掌握的能力越高,相對應的薪資也會越高。(見圖表3)

常州影視產業發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觀的,但是從產業成熟度到影視從業人員的數量與素質上還有一段差距。當前在政府大力扶持影視產業的形勢下,影視人才的培養要從影視產業需求出發,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高職院校自身辦學優勢,構建影視產業與高職教育的創新培養路徑。
1.地域化+差異化,打造人才培養特色辦學
段祎(2022)[4]認為要將地域特色融入高校影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要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強化地域特色,注重差異化人才培養;其次,要增強地域認知,強化人才歸屬感。特別在文中以山西傳媒學院為例,該院校增設了山西汾陽教學創作基地、平遙教學創作基地,并整合地區資源主辦各項電影展、短片周等。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皆立足在地域特色上,因地制宜,產學聯動,面向地方需求。郭靜(2020)[5]認為既要利用云南豐富的民族資源進行影視項目實訓實踐,又要以民族影視教育為特色,面向市場打造特色課程。常州各高職院校的影視專業要立足區域產業,整合區域資源,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差異化人才培養路徑。具體可實施的舉措包括:深挖常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西太湖影視基地為實訓場所,并且與常州網博視頻進出口溯源數字化產業基地合作,培養數字時代技術型人才。
2.應用型+復合型,服務產業構建人才體系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增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能力。”這就指導我們要培養能服務于影視產業的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部分院校雖有較好的校內實訓條件與設施,但學生缺乏“走出去”和“真實干”的機會,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脫節。基于此種情形,常州高職院校開設的影視專業課程要與企業需求接軌,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提供學生真正影視劇創作、拍攝、后期等實訓內容,并參照產業標準進行多元化的考評機制。此外,據前文的調研分析,用人單位在招聘影視拍攝的員工時往往還提出更多的技能需求,如需要其掌握腳本撰寫、策劃、后期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除了是應用型人才,還需要是一位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可以在課程開發時立足于專業課程,并將跨專業課程納入選修課,積極搭建在線課程平臺,形成一個將影視全過程囊括在內的有機課程組群。葉陽(2021)[6]提出要“構建以職業崗位為核心、以技能應用為主線、以項目實踐為主體的‘共享式’課程體系”,此外文中還提到要“校企共建社會培訓基地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校、企、政三位一體合作平臺”。
3.有創意+有技術,培養數字時代技能人才
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8]中提到“要提升數字化應用能力,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帶動引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范式變革創新。”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形勢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要順應數字技術的發展,推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創新+技術”是培育數字時代高質量人才的必然方向。從以創新創業著稱的麻省理工的“大學—產業—政府”的“三螺旋模型”,一方面從產業界、政府接收資源資助,另一方面源源不斷為社會培養人才。從創新到創業,需要學校搭建一個完善的孵化平臺,培養一批既具有專業技能,又能創新創業的復合型人才[9]。以常州高職院校來說,影視專業要培養“有創意+有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利用好現有的創新創業平臺與課程資源,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論是學生自媒體平臺還是工作室建設,從資金、思想指導、風險防范上都需要學校指引與護航;另一方面與政府、企業協調好,除了讓學生能有更好的校外實踐基地,更要將學生的作品、項目進行落地轉化。
本文首先結合常州影視產業發展現狀,通過爬蟲工具抓取招聘網站數據,針對常州地區影視行業的崗位與所對應的崗位能力進行分析。最后探析常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路徑。數字時代的來臨,將會改變已有的影視專業人才培養系統的運行。地方高職院校影視專業要培養出符合數字時代發展的高質量人才,除了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需要轉變,還需要校、企、政三方的資源配置與協調運作。構建數字時代的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地方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保障,也是后續研究的探討方向。
本文系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2 0 2 2年項目(CDGZ2022026)、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RY2021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艾媒咨詢. 2021-2022年中國影視行業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研究報告[DB]. 2022-03-28.
[2]國家電影局. 關于促進影視基地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Z]. 2022-03-01.
[3]段祎. 高校影視人才培養融入地域特色改革路徑[J]. 傳媒, 2022-02-10.
[4]郭靜. 關于培養影視人才實踐教學的思考——以云南藝術類高校為例[J]. 聲屏世界, 2020-01-05.
[5]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 2017-12-05.
[6]葉陽. 服務產業鏈為導向的應用型影視人才培養創新[J]. 青年記者, 2021-05-30.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點(教高司函[2022]1號)[Z], 2022-02-23.
[8]李娜. “創新驅動”戰略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以MIT為例.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9-30.
(作者簡介:王夢捷,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職務:講師)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