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雪瑩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編;現狀;路徑
時政新聞的采編指的是媒體采編人員針對與國家和社會相關的時事政治訊息進行編輯報道的工作內容。時政新聞采編要求新聞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和時效性,并具有明確的編輯步驟和規范,產生的新聞作品具有非常強的社會價值,因此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新媒體平臺具有新聞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方面的優勢,并快速搶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新聞媒體服務模式。對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編形成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傳統媒體需要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調整傳統采編模式。利用自身權威性的優勢,借助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時效性、多元性特點,打造融媒體發展格局,走出當前的發展困局,探究更具影響力的發展路徑。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特點分析
時政新聞內容豐富
新媒體是一種基于網絡技術的媒體形式,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技術優勢,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發展,使得網絡上信息數量激增,呈現海量存儲模式,時政新聞信息被包裹在海量信息中。傳統媒體發展模式下,播報新聞內容有限,為了提升新聞播報效率,在有限的版面下會以重大事件為主要播報對象。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版面和時間對新聞播報的限制。同時新聞產出不再是采編記者的專利,社會上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通過移動網絡以及移動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各種新聞信息。此外,互聯網技術也為新聞采編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構建,新聞工作者信息采集渠道得到拓展,有利于豐富新聞信息內容。
新聞采編能力要求提升
新媒體發展背景下,網絡新聞數據間的傳播和共享效率提升,為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更豐富的素材,同時也提升了采編的專業性。在海量信息的存儲中,新聞編輯要從中篩選出真實、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內容。要求新聞編輯必須要具有非常強的新聞敏感性,并結合當前受眾的需求,從不同角度進行新聞報道,避免新聞的同質化。因此時政新聞編輯要打破傳統媒體下的新聞采編格局,以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指導,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
新聞管理的難度加大
新媒體的出現使時政新聞傳播不再局限于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等傳統媒體,同時形成多種新型的傳播模式,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隨著新媒體傳播平臺數量的快速增加,新媒體的監管難度加大。而且傳統法律法規構建與新媒體的發展不同步,導致新媒體上出現各種虛假、違規內容,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存在的問題
新聞信息內容缺乏深度
時政新聞編輯過程中信息審核是保證新聞信息質量的關鍵,傳統媒體信息在審核中需要通過大量的人工核對和復核保證審核質量。時政新聞信息呈現的方式具有多樣化特點,包括文字、圖片、表格和視頻等,每種信息都需要經過層層復審,導致新聞的審核效率低。而且時政新聞強調播報時效,需要盡可能陜速地完成新聞加工。為了保證傳統媒體的權威性,無法及時完成審核的內容必須舍去,如果不舍去就會使傳統新聞媒體的時效性受到影響,而且不利于新聞的全面性報道。新聞材料元素是構成新聞成品的關鍵,時政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先完成新聞素材的采編再加工,保證在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提煉和整合新聞信息。新媒體的出現,使新聞的播報平臺增加,新聞信息的雷同性強,難以形成特色。要想提升關注度,需要從不同側面進行新聞報道,并強調新聞挖掘的深度和廣度。傳統媒體在發展中強調新聞的深度和內涵,會被新媒體提前搶占熱度。過于強調時效性必然會影響新聞內容的深度,因此在取舍間會導致傳統媒體新聞質量受到影響。
傳統媒體新聞時效性弱
時政新聞的核心在于“時”與“新”,強調新聞的日寸效性。在新媒體未出現之前,群眾對新聞媒體的時效性期待并不高。新媒體的出現,使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明顯提升,可以對備類新聞進行現場直播或者在第一時間錄播后傳遞到網絡中,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弊端凸顯。傳統媒體無法第一時間將新聞事件報道出來,而且受版面限制,報道的篇幅有限。需要通過對新聞信息核實、提煉、編輯后,才可以對媒體新聞定點或者定刊報道。傳統媒體在新聞加工的過程中,新媒體新聞往往已經開始大面積傳播。在傳統媒體播報新聞時,人們對新聞事件已經有所了解,新聞已經失去了時效性和吸引力。而網絡新聞可以結合新聞事件的進展隨時更新動態,更符合當前人們新聞獲取需求。
傳統媒體新聞內容形式單一
信息時代發展背景下,各網絡平臺上信息內容不斷增多,而且采用實時更新的方式,比如“今日頭條”APP中,每次下拉刷新都會產生大量新的新聞資訊。海量信息占據人們的視野,使受眾在信息獲取中存在更多的選擇性,同質化的信息內容很容易被過濾,只有更多個性化和趣味性的新聞信息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信息采編模式過于單一,雖然新聞形式會定期改版,但無法徹底擺脫固化模板的限制。此外,傳統媒體的播報方式受限,相對于新媒體的鮮活形象更刻板。比如傳統紙質媒體,可以從色彩、排版等方面進行美化,但是遠不如新媒體中動畫、視頻等立體化的新聞素材更有吸引力。特別是時政新聞模式,傳統媒體在配色、標題、用詞等方面都比較嚴肅,而新媒體平臺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示。
采編技術限制缺乏創新
新媒體的快速成長和全面覆蓋,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利用網絡信息傳播速度的時效性和傳播面廣等優勢,為新媒體發展提供驅動力。在時政新聞的采編和播報中可以將網絡平臺作為宣傳窗口,以新聞市場以及群眾信息需求為導向,形成群眾喜愛的時政新聞形式和內容。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下,技術方式比較落后,未形成與新媒體合作的融媒體發展思維,同時科技型人才隊伍構建受到限制,影響新聞的采編、播報速度,這不利于傳統媒體的創新和優化,降低了傳統媒體的競爭力。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編策略
提升新聞素養,挖掘新聞深度
新媒體發展背景下,時政新聞的數量海量增長,各媒體平臺的新聞內容雷同性強,大部分新聞的播報內容、角度和模式相同,難以引起受眾的關注。傳統媒體在新聞審核和編輯中具有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完善的管理模式,呈現的新聞信息更可靠。但是由于新聞信息編輯的內容和形式固定,缺乏創新,降低了內容的吸引力。為了提升傳統媒體的優勢,需要加強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從不同角度進行新聞播報。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形成連續報道的播報方式,將一個時政新聞主題制作成為一個系列,深入挖掘新聞內涵,從多個角度,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對新聞進行解讀。并從新聞的表面內容進行延伸,以新聞的社會現象為本體,給受眾以啟示和教育。比如,時政新聞中包括政治、經濟、衛生、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的內容,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新聞播報中需要從百姓的角度對各方面的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幫助百姓理解政策內容以及對自身的影響。新聞的質量并不在于新聞形式的花哨性和新聞篇幅的長度,而是要迎合受眾的心理,將新聞內容與受眾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結合。因此時政新聞采編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新聞素養,以新聞的客觀性和深入性為創新指導,切勿為了迎合大眾新聞娛樂需求而嘩眾取寵。以內涵和專業性取勝打造更優質的新聞內容,才能夠為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傳播提供有利的條件。
強調融媒發展,彌補時效不足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需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結合社會生活變化情況,理清新聞編輯思路和新聞內容,提升新聞播報價值,以權威性彌補時效性的不足。新媒體的時效性優勢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在媒體形式和傳播方式受到限制且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傳統媒體要從創新的角度用過硬的新聞質量和融媒手段降低時效性缺乏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欄目中劃分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個小組,其中傳統新聞小組負責對新聞內容的深度解讀和延伸,嘗試從不同角度構建新聞內容;新媒體小組則負責為傳統媒體時政新聞提供預報,搶占新聞市場。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編的功底和能力在多年的磨練和積累下遠遠超過新媒體,可以從時政新聞中提取出新聞的關鍵點,用簡練、精彩的語言對時政新聞進行概括和提煉,作為新聞預報在新媒體平臺發布。通過設置懸念、精彩提要等方式提升受眾對新聞的期待,吸引受眾對傳統媒體新聞的關注。傳統媒體的新聞發布中則避開新媒體廣泛傳播的新聞內容,另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解讀,使新聞內容有深度、有內涵、有啟示作用。
轉變新聞視角,豐富新聞內容
時政新聞代表著中央和政府,但在新聞的播報中如果僅是對中央和政府精神的傳達和告知,無法凸顯時政新聞的作用。因此時政新聞采編工作需要嘗試轉變新聞視角,關注百姓利益,反映百姓需求。將新聞中的政治方針與百姓的切身利益結合,作為新聞采編工作的核心。首先,在新聞的選材方面要保證與群眾生活的貼近性,體現出民生情懷。搜集現實生活中百姓們的生活點滴以及感人事跡進行新聞采編,同樣是一種對黨政方針的宣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而且親民的采編方式更容易引發群眾的共情。新聞采編設計在保證重大方針全面宣傳的基礎上,還要為群眾留下一定的空間,反映群眾問題,做好對社會問題正反面的平衡和輿論引導。此外,改變傳統時政新聞傳播的固化模式,嘗試采用敘事法講述新聞,通過典型事例反映社會面貌,針對一個新聞事件做好后續報道,避免出現爛尾新聞工程。新聞內容創新還需要注重與受眾間的互動性,使受眾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可以提出反饋意見,明確受眾對新聞的需求,為后續新聞采編優化提供參考。
采用信息技術,提升傳播效果
信息時代下,改變世界的不再是槍炮等硬武器,而是現代化技術和智慧。時政新聞的采編和生產從傳統的新聞逐漸向大數據技術進行轉變,形成聚合新聞的播報模式,體現出科學技術在時政新聞發展中的作用。在大數據以及遠程遙控等技術的應用中,可以通過先進的新聞制作軟件做好新聞編排,使新聞的制作更精彩,版面制作以及節目制作更合理,從不同的拍攝視角展現多元化的時政新聞內容。因此,新媒體發展背景下,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速度快,技術在新聞媒體傳播中的作用更明顯。傳統新聞媒體時政新聞的采編和制作中應用科技手段,可以降低采編壓力,為時政新聞編排模式和內容進行潤色。保證時政新聞內容的全面性、有效性,并為讀者提供更輕松的氛圍,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時政新聞的采編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第一,新聞采編遵循同心圓原則,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通過新聞采編和報道幫助黨政干部了解民意。并利用網絡技術平臺為傳統媒體采編提供新聞采編渠道和素材,打造可以反映民生的文章,反映民眾生活和生存需求。第二,向群眾傳播好國家的方針政策,提升群眾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此外,營造清明社會風氣。網絡空間的新聞監管難度大,為部分不法分子提供肆意鼓吹和抹黑政治的機會,傳統時政新聞媒體需要通過正能量的傳播和正向輿論引導,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和諧社會。黨政方針關系著我國14億人口的民生福祉,如果時政新聞采編不嚴謹,必然會造成一定的社會波動。因此傳統媒體要繼續發揚權威性的優勢,實現正向的社會引導。
綜上所述,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采編工作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在新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多元性的影響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的吸引力降低。為了保證新聞市場占有率,傳統媒體采編工作要發揮自身的權威性優勢,嘗試融媒發展模式,優化新聞內容,滿足受眾需求,為政策的上傳下達,以及民生問題的反映提供有效渠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