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懷
摘? ?要:在雙減政策下,初中物理的教學需要進行適當的教學調整,通過樹立有效教學的觀念、積極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覺性、落實信息化教學、增強課堂互動性、強化知識的整合、提升作業趣味性的方式,增強初中物理教學的效果,只有把握好雙減政策內涵與方向,才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初中物理教學策略,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
引言
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一文件的印發,標志著以“雙減”政策為綱領的新一輪教育改革決策部署正式實施。在此背景下,為了配合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學校應當對其物理教學策略進行優化。
1? 雙減政策
九年義務制教育屬于雙減政策實施的前提,其目的在于有效減輕學生的負擔,這里所說的負擔主要是指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確保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進行學習,最終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在作業布置中,課后作業的重要性最高,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會在課后布置大量的作業,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導致其在課后缺少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家長對此也十分無奈。為使雙減政策實施的作用真正顯現,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策略創新。通過這種方式,發揮出雙減政策的實施價值,提升物理教學效率和質量。
2? 雙減背景下加強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
2.1? 要樹立有效教學的觀念
2.1.1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學的涵義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成效,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這樣的教學才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使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使學生的學習有進步與得到發展。
2.1.2 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去除一些陳腐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樹立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理念,教學既要面向全體,也要尊重個體差異,力促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而且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是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發展。去除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摒棄只求投入,不問收獲的陳舊觀念,不能以通過消耗了過多師生的時間與精力而使學生獲得微小成效的做法。
2.1.3要具備反思意識
一個教師的成長,是立足于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通過自己總結和反思得到實現的,時時會總結和反思的教師,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凸顯,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會比別人進步得更快,因此教師在上完一節課或一段時間下來,都要及時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怎么教才更有效等,同時反思要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2.2? 積極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所謂的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以及學生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有目的地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使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價值,而科學探究是物理核心素養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目標,是要讓學生經歷科學家探索未知世界、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有效地落實這個過程,要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2.2.1 利用生產、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經驗來創設教學情境,能很好地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使學生體會物理就在身邊。
例如:控制變量法是許多科學探究實驗必須采用的探究方法,正確理解控制變量法,有助于學生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制定探究計劃、設計實驗方案。在向學生介紹科學探究中的“控制變量法”時,大多數教師是從概念的角度進行教學:要探究某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應該只改變一個變量,并控制其它變量相同,從而研究這個變量對問題的影響,例如甲受乙、丙、丁這三個因素的影響,要研究甲與乙的關系,應該控制丙、丁這兩個因素不變,并改變乙這個因素,從而研究出甲與乙的關系。由于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對于這種“純理論”化的介紹,初中學生并不容易理解,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糧食生產為素材創設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吃的糧食是農民辛苦種植出來的,那你們知道農民種糧的收成會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嗎?
學生對此較為熟悉,能夠列舉許多原因,如:種子的優劣、后期的管理、土壤的質量、天氣情況等等。
師:如果一個農民用了好種子,但把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壤上,而且種下去后就不再進行管理,而另一個農民雖然用了差一點的種子,但是他把種子播種在肥沃的土壤上,而且播種后進行了精心地管理,你們說會出現什么結果?這樣的結果是否可以說明差的種子收成會更好?
學生進行簡單思考,就會發現原因:兩個農民對種植的管理、土壤的養分不同也會對糧食收成造成影響。教師進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如果我們要研究收成與種子質量的關系,應該保證后期的管理、土壤的質量、天氣情況等其它條件相同,然后用不同的種子進行實驗。”緊接著再向學生介紹“控制變量法”,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通過創設這樣一個教學情境,把抽象的物理研究方法與具體、形象的生活經驗結合,不僅學生理解了控制變量法,而且對學生進行了勞動知識、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在教學中落實了物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2.2.2利用民俗、故事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只要教師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就特別集中,如果把故事的情境運用到教學中,不僅能引人入勝、激活課堂、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故事中的德育因素還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熏陶,比簡單的說教更能起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如八年級物理在進行“物態及其變化”教學時恰逢中秋,而中秋佳節本地民間有送糖塔的風俗,所以在探究晶體的熔化、凝固特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當地的民間工藝——糖塔的故事創設教學情境:某年的中秋佳節,正當百姓們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的時候,日本倭寇突然偷襲霞浦,駐守霞浦的戚家軍在向外地的駐軍求援的同時,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用馬拖著青石在路面上來回奔跑,發出巨大的聲響,讓倭寇以為駐軍人數眾多,不敢貿然攻城,巧妙地解除了百姓將面臨的一場災難,從此拖曳石成為當地人民的一種民間習俗,老百姓還把白糖熔化、染成紅色,制成各種塔的模樣,當作太平的象征。
在外來文化對學生影響日益加劇的今天,通過這樣一個民俗故事,讓學生了解了本地的風俗習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 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2.3? 培養學生自覺性
傳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將知識講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課堂主導權掌握在教師手里,但這種教學方式不符合教育體系改革后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應注意將課堂主導權交由學生,教師可采取如下措施將主導權還給學生。第一,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改傳授為引導,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將流程決定權部分交給學生。第二,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傳統物理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較少,難以養成自覺性的習慣。因此,增加初中物理課堂自主學習時間是培養學生自覺性的主要方式,教師可采取如下措施減少講授時間并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學習良好習慣[ 1 ]。第一,開展課堂教學時制定詳細明確的教學規劃,保證課堂教學內容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預留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第二,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其存在錯誤并予以指正,充分發揮自主學習時間的作用。第三,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實踐內容,實踐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中加設實踐教學可增加課堂自主學習時間[ 1 ]。
2.4? 落實信息化教學
為減輕學生負擔,大多數教學壓力從課后轉移到了課堂上,在此情況下,教師需要積極落實信息化教學例如智慧課堂,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提高教學效率。現代教學理念下的智慧課堂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沉浸于課堂學習之中,促進其智慧發展,創建智慧課堂的環境需要教師注重課堂教學,結合實際課程進行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個人教學能力,從新時代素質教育出發,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具有個性協同化的特點,其能夠幫助教師實現學習狀況的智能跟蹤,同時還可以將教學活動智慧化。在應用信息化技術強化教學時部分中學會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活動,其課堂對教學視頻的依賴性較強,因此需要通過提高教學視頻質量的方法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應當確保教學視頻足夠短小精悍,盡量避免冗長的視頻形式,而是將課程中的重點拆分開來,做成短小、精悍的視頻,通過縮短視頻時長的方法確保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既方便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查閱,其知識的針對性也更強。例如,在九年級總復習期間,教師可以把“動態電路分析”等重點專題進行分解,分解成“滑動變阻器滑片引起的動態電路分析”“敏感電阻阻值變化引起的動態電路分析”和“多開關引起的動態電路分析”等小專題,并做成短而精的小視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5? 增強課堂互動性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重視組織小組學習活動,既滿足于初中生的交流需求,又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開展小組學習時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提高小組學習的效果。第一,合理劃分小組成員,確保小組成員水平相差較小,使學生均可參與小組探討。第二,小組學習中探討的問題應提高難度,學生在思考與探討的過程中可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第三,教師應明確初中物理中的重點與難點,在開展這一部分教學時,加強小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在雙減期間的物理教學中重視小組學習,不斷優化小組學習形式,學生學習興致較高,先學習慣培養效果明顯,期末考試中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物理成績優異。由此可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加強互動學習具有重要作用。
2.6? 強化知識的整合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改變已有的教學方式,通過整合知識點優化教學效果,教師可采取以下措施整合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一,教師應總結自身以往教學經驗,發揮自身具有完整知識體系的優勢,將碎片式的物理知識進行整合。第二,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制知識結構圖,對自學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充分發揮先學習慣在物理學習中的優勢。例如,筆者在物理教學中重視知識整合,依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整合方式,所任教的班級物理成績進步迅速,課堂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2 ]。由此可見,在實際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重視知識的整合與知識體系的構建,可以全面提升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2 ]。
2.7? 提升作業趣味性
作業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合理布置作業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效果,雙減政策下物理教師需要提升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作業的趣味性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化作業,教師基于“雙減”政策精神進行家庭作業體量、難度與完成時長的精簡化設計,秉持生活化、時間靈活性與開放性原則進行家庭作業設計,注重以“做”為核心加強與“教”“學”兩個環節的緊密銜接,依托生活化選題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尋求與課本知識間的關聯性,從而依托主觀認知的深化實現個體實踐操作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動態發展。以“電流與電路”一課為例,在課堂完成相關知識點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為學生布置“繪制簡易家庭電路圖”這一課后興趣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家庭實際情況進行電路圖繪制并嘗試標注電器名稱、元件符號等,在此過程中能夠充分激活學生的情境體驗,引導其聯系實際進行電路相關知識的遷移,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增進對于電路連接方式、關鍵元件符號及其功能等知識點的理解,形成規范的電路作圖方式,在生活化實踐中達成自主學習目標。另一方面是情境化作業,在推動課后作業設計形式變革的同時,教師應將作業設計程序前置,在作業設計環節融合情境教學法與實驗教學要求,致力于依托課堂作業挖掘、開發學生潛能,實現“在樂中學”的目標。例如在學習“沸騰”現象時,教師可選擇在課堂設計“紙鍋燒水”的小實驗,在實驗前征集學生看法環節,學生普遍對于該實驗的可行性持否定態度,后續經由動手實踐后學生的既有認知得到推翻,并且進一步增進對于沸騰現象的理解,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實現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的充分鍛煉,更好地建構高效課堂。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可以有效減輕學生負擔,但與此同時其對初中物理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在雙減政策下提高教學效率、創新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初中物理的教學需要進行適當的教學調整,通過培養學生自覺性、落實信息化教學、增強課堂互動性、強化知識的整合并提升作業趣味性的方式優化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宿萬周.“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學科作業的設計[J].甘肅教育,2022(1):62-66.
[2] 孫明.“雙減”背景下初中作業總量控制及布置方式設計新探[J].教書育人,2021(3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