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生

摘要:主導產業越來越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它是一個地方經濟的現實基礎和未來趨勢,具有導向作用、集聚作用和擴散作用。產業集群已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方向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模式,并成為一個區域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重要策略選擇。實施主導產業集群發展策略,需要政府從發展導向、園區載體、創新驅動等方面推進,以此釋放產業集群勢能。
關鍵詞:主導產業;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第一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社會的穩定器,第二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決定著區域經濟整體水平,第三產業是繁榮經濟的重要動力。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三次產業的比例中第三產業比重最大,但是第二產業始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一個區域要從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達到領先水平,同樣也需要因地制宜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才能抓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如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呢?關鍵是要根據本地實際謀劃好發展好制造業主導產業,因為它對經濟發展具有導向性和帶動性作用,代表著未來制造業產業發展趨勢。同時,要把產業集群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因為產業集約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何為主導產業?一般認為,只要在經濟活動中具有絕對或相對優勢的產業就是主導產業。對主導產業(Leading industry)最通俗易懂的解釋來自經濟學家羅斯托。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系統研究了經濟成長的階段特征,開創性地用主導部門(Leading sector)來解釋經濟起飛,強調主導部門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主導部門被引申為主導產業。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主導增長產業部門,因此首先要優先集中資源發展主導產業部門,然后帶動這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個主導增長的部門就屬于主導部門或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歷來是決定一個地區競爭成敗和發展成效的關鍵。實踐證明,凡是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的地方一定有一個或多個主導產業。如果主導產業集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產業集群,并得到快速發展。
(一)主導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
主導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任務。國內不少學者分析認為,主導產業具有導向作用,侯璐璐、張燕華指出,只要是主導產業,它就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代表市場發展趨勢、代表技術進步方向、代表產業演變趨勢,最終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導向性作用。龔曉峰認為,主導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帶動作用,并牽引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它主要有四個特點:具有較大的規模、具有廣闊的市場、符合技術發展的方向、與其他產業有廣泛的技術經濟聯系。
從我國產業實踐上看,主導產業是從產業發展趨勢來說的,因而具有導向引領作用。例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需要,《中國制造2025》規劃了我國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為什么選擇這些新興產業呢?主要是因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對未來的導向作用明顯,代表了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對未來經濟發展起著帶動性效應。從國家政策來說,制定這個產業政策屬于導向性政策,體現了主導產業的導向作用。從地方政策來說,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的導向性產業政策,同樣也會從主導產業入手,發揮導向作用。
(二)主導產業具有良好的集聚作用
不同于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強調的是集聚作用。支柱產業指的是在地區的經濟總量中比重較大的產業,是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它強調的是當前經濟中產業占比。在一段時間內,即使支柱產業比重呈下降趨勢,但是只要占比較大仍然屬于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大多處于產業成熟期,部分處于衰退期。主導產業在地區占比相對比較小,但是發展潛力很大,其突出表現為集聚能力較強,隨著時間推移主導產業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主導產業一般處于新興階段與成長階段之間。當然,主導產業可能也會帶動支柱產業的發展,主導產業會逐漸轉變為支柱產業。
主導產業的集聚效應在實踐中的表現十分明顯。如2017年廣東肇慶引進投資1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在此項目帶動下,短短幾年時間,肇慶千億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已經初具雛形,大大提升了肇慶新能源產業的聚集度和影響力。在主導產業帶動下,肇慶創新技術也得到集聚。全市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企業建立省級以上公共服務平臺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
(三)主導產業具有良好的擴散作用
根據羅斯托經濟起飛理論,擴散作用主要表現為,主導產業發展起來了,它會擴散到所在整個經濟區域、各個產業,它既是一個全過程的擴散也是一個全覆蓋的擴散。從過程來看,主導產業的擴散表現為產業鏈的作用,既對上游產業產生帶動作用,又對下游產業起到推動作用。例如,廣東肇慶過去在外地人的印象中只是一個旅游城市,但近年來通過引進小鵬新能源汽車作為主導產業之后,其產業上下游都得到了延伸,新能源汽車也成為肇慶對外宣傳新名片。小鵬汽車是一家整車企業,需要成千上萬個零部件組裝成車。在小鵬汽車的擴散帶動下,肇慶本地涌現了一大批上游企業集聚,成為小鵬汽車的零部件配套供應商。從2020年到2021年間,小鵬汽車本地配套供應商就由4家變為14家,而且配套率呈快速上升趨勢。
從方位來看,主導產業會直接影響到當地區域的其他產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起推動作用。從廣東肇慶發展產業的效果可以看到這一點,近年來肇慶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優先的產業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舉措,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這一主導產業擴散帶動下,肇慶這一區域經濟的其他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最明顯的就是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金屬加工產業也成為該市的主導產業。而且肇慶還因此提出了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飲料、精細化工四個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加上特色產業,形成了肇慶“4+4”產業集群模式,是肇慶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領域。由于產業自身特點和社會環境的配合,目前肇慶“4+4”產業不斷集聚,主導產業擴散作用十分明顯,引領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主導產業是一個地方發展之基、動力之源,對一個地方的高質量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當然,主導產業往往也是投資多、周期長、難度大、矛盾集中的產業,抓住主導產業就是抓住了推動一個地方發展的“牛鼻子”。
二、產業集群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重要策略
在哈佛大學教授波特看來,產業集群是指具有相互關聯的企業、廠商及相關機構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集聚在一起,圍繞某一特定產業而進行生產銷售的現象。產業集群可以是三大基本產業類型中的任何一類,但大多是指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例如硅谷IT產業集群就屬于這種典型的產業形式。
我國正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區域一體化、設施互聯互通、高速通信和無障礙市場等發展,必定有利于企業的區域集聚、信息交流以及資源往來,從而形成更直接的產業對接。因此,產業集群發展是區域經濟的重要方向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模式,并成為區域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重要策略選擇。
(一)產業集群是參與區域經濟競爭的重要工具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地方想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之中爭取一席之地,就需要打造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特別是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及工業總產值,從而實現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從2019年廣東省經濟區域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和工業總產值統計表(表1)可以看出,凡是企業單位數多、工業總產值較高的區域,其經濟必定繁榮。其中,珠三角區域由于企業單位數多、工業總產值高,因而在廣東省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果以城市作比較,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2020年》數據,2019年廣東省工業總產值前三名分別是: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10337個,工業總產值37326.16億元;佛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7902個,工業總產值為23222.05億元;東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10658個,工業總產值21561.78億元。這三個城市無論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或者工業總產值均排在全省前三名。
為什么這三個城市能夠排在前三名,重要原因就是擁有產業集群。例如,制造業重鎮廣東省佛山市擁有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26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10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4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12個,中國產業名都名鎮41個,廣東省專業鎮38個。依托高新區、專業鎮和特色產業基地,佛山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產業鏈不斷完善,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
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主體,大公司大企業是一個地方經濟實力的代表,是一個地方參與經濟競爭的重要經濟組織形式,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它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特別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將帶來重大機遇。在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大公司大企業成為一個地方發展的利器,更是帶動著大量的中小企業聚集發展。當然,具體到每個地方采取的措施不一樣。中心城市可以吸引較多的大公司大企業集聚,非中心城市就難以集聚大公司大企業。但是,非中心城市可以重點加快建設特色化高品質產業園區,從而形成有本地特色中小企業集群,走差異化戰略,也能形成較強的產業集聚效應,從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占據一席之地。
(二)主導產業一般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出現
產業集群在我國的發展早期更多的表現為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資來推動產業集聚,先是通過20世紀90年代的鄉鎮企業發展,可謂村村點火、鎮鎮冒煙,再到企業入園生產,縣縣搞開發區。但那個時候的產業較為零散。只有到了本世紀以來國家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特別是各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導產業,才真正有意識地突出以集聚的形式發展產業。所以產業集群一般以主導產業的集聚為標志。隨著國家加強對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經濟開發區的主導產業越來越明顯。同時,一些地方也以專業鎮、專業園區為抓手,發展地方經濟,從而使產業集聚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形式,在發展主導產業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產業集群的形式。
(三)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實力象征
產業興則區域興、產業旺則區域旺。區域經濟的實力體現在產業,表現為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發展的好壞主要體現在企業經濟規模、企業新產品質量、產業結構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產業集群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它雖然受政府引導而形成,如一些地方實施“一鎮一品”“一縣一業”等策略,但產業集群卻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區域之內。產業集群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只要這個區域有利可圖,就會有企業進駐,只要能夠降低企業成本,就會形成企業集群。因此產業集群越成熟,區域經濟就越發達。近年來,廣東省實施“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經濟戰略,目的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通過產業集群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從而提升全省經濟實力。
三、大力實施主導產業集群發展策略
一個地方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主動謀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集群化方式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作為上層建筑的產業政策,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構筑并不斷完善,為產業集群提供公平開放的政策環境,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產業集群發展策略。
(一)實施產業集群發展導向策略
產業集群往哪個方向發展至關重要,導向是靈魂,決定著產業發展水平。既然產業受到產業政策的引導,那么就需要在產業發展導向政策上下功夫。地方政府應圍繞主導產業集群進行政策扶持傾斜,針對產業集群采取有效舉措:
1. 強化產業集群培育引導
對雛形階段的主導產業集群,要堅持系統思維,加大對產業集群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統籌安排產業集群的用地、用工保障等工作,同時加強政府之間的行政協調,加強與入園企業進行對接,實時了解企業具體情況,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為制定政策提供保障;處于發展壯大階段的主導產業集群,關鍵要提升專業化、網絡化水平;處于成熟定型階段的主導產業集群,主要是優化政策服務環境,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提升產業高級化、集約化水平。
2. 強化產業集群保障引導
產業集群的保障既包括硬件上的保障,又包括軟件上的保障。在硬件上應在路網建設、土地供應、水電布局、能源安排等方面要做到政策引導,把資源投入到主導產業集群上來。在軟件上應在行政審批、行政服務、投融資擔保、基金設立、稅收優惠等方面提升服務水平。例如給予主導產業最大力度政策扶持,改善法治化營商環境。又如,加快建立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主導產業提供人才支撐。
3. 強化產業集群資源引導
產業集群內應建立更多的公共資源平臺,例如建立科技創新研發中心、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技術人員培訓交流中心、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促進集群內部交流合作和資源共享。建立內部產業信息通報機制,讓企業能夠及時掌握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戰略選擇與調整,并做好企業經營決策,讓企業能夠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為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二)實施產業集群園區載體策略
吸取國內外產業園區建設的先進做法,因地制宜推動本地制造業主導產業園區化,建設分級分類、特色明顯的主導產業園區。產業園區建設目的是提升主導產業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水平。資源共享水平越高,產業園區的建設成本越低,園區內企業創新能力越強。
1. 加強產業園區組織規劃
思路決定出路,規劃決定未來。一要廣泛聽取意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認真聽取產業專家、企業家、供應商等全鏈條各類人群的意見,深入挖掘本地產業發展特點和發展環境,才能形成產業園區的良好方案。二要把準產業發展方向。產業園區建設不僅是地理上的設計,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趨勢的洞察。要把現有的基礎產業梳理好,把未來產業明確好,才能組織好產業園區規劃。三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園區產業群,長遠謀劃、著重當前,一步一個腳印,成熟一個產業發展一個產業。例如,廣東省肇慶市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在原來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之上,再把新能源汽車產業相對地集中于一定的區域,從而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和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2. 加強產業園區組織管理
產業園區需要有效的組織架構和體制機制,一要建立扁平化的組織架構。作為企業聚集的產業園區,不能設置太多的層級,否則難以提高效率。扁平化機構設置是最好的方式,做到層級少、幅度適中。二要建立完善產業園區體制機制。三要科學組織空間布局,擴大產業發展空間,形成規模適中的園區產業群。例如,根據土地資源缺乏的情況,廣東肇慶中安產城產業園區采用“工業上樓”的創新模式,向天要地,高端工業廠房樓高9層,將實現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讓土地效益倍增,并打破傳統工業園區單一生產的模式,“生產、生態、生活”相結合,集生產、辦公、產業配套于一體,實現產城人融合。這樣的園區,實現企業拎包入園生產,徹底解決過去每個小企業來投資都要拿一小塊土地的小散亂問題,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3. 加強產業園區組織推廣
產業園區建設不僅需要硬件提升,也需要軟件提升,做到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斷提高園區產業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園區,從而減少主導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阻力。一個產業是否具有發展潛力和重要作用,都需要通過產品的銷售來判斷。所以,在主導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各生產者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品牌競爭力并符合市場需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如果相關企業能夠集聚,形成一個整體,就可利用共同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比較集中的經濟政策,如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蘇州工業園等地都得到很好發展并形成了良好品牌。產業集聚不僅適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且適用于傳統制造業。例如浙江省義烏市的產業并非戰略新興產業或者高新技術產業,但義烏堅持產業以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本地特色的輕工產業,從而逐步成為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享譽全球的產業集群品牌。
(三)實施產業集群創新驅動策略
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集群同樣也需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政府在產業集聚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政府的層面來看,需要構建有利于創新的產業發展環境,鼓勵多種形式集群,大力創造相應發展平臺,為企業集聚提供良好環境。一是以企業創新為政策導向,越有利于企業創新的事就要鼓勵企業去干,讓創新的企業真正得到政策實惠。二是政府服務做得更精準,做到用心用情用力為企業服務。三是加大宣傳推廣,營造產業創新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讓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產業集群發展上來。
從企業自身來說,企業創新是產業集群創新的基礎。企業要發揮好企業自身的優勢,并利用所在產業園區、所在產業集群的創新資源,注重技術和產品創新。一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把有限的資本用在刀刃上,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二要主動加強與先進企業的學習交流,加強園區或集群內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技術水平。
從產業園區來說,加強產業集群的團隊創新力度。產業集群的企業主要在園區內生產,但銷售在園區外。創新不僅涉及到單個企業,同時涉及到園區內的企業,因此要加強園區內的團結合作,建立創新聯盟,減少單兵作戰,增加團隊作戰,從而提升創新的成功率。
總之,一個區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選擇好制造業主導產業,把握好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并通過協同創新實施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集群策略,從而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1]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賀力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侯璐璐,張燕華.地區經濟主導產業與優勢產業選擇比較研究——以重慶市制造業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12):114.
[3]龔曉峰.抓住機遇提升我國主導產業國際競爭力[N].中國電子報,2015-07-21(003).
[4]陳潔.小鵬汽車產能翻倍帶來新機遇: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漸入佳境[N].西江日報,2021-09-05(01).
[5]梁天寶,程艷霞.傳統產業集群升級動力機制構建與分析——以增城牛仔產業集群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08):129-131.
(作者單位:廣東肇慶西江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