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立場、價值與路徑

2023-05-30 19:30:02周曄何畔
教育文化論壇 2023年3期
關鍵詞:課程建設

周曄 何畔

摘 要:建設鄉土課程是鄉村學校阻遏“離土性”沖擊的必要路徑。在鄉村振興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要堅持既回歸鄉土又面向未來的立場。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有利于踐行在地化發展理念,賡續優秀鄉土文化根脈,助力鄉村學校高質量發展,增強學生的鄉土認同感。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路徑應為:明確鄉土課程建設育人和結合鄉土性與時代性的目標,通過選擇適宜課程內容和協調課程內容組織以完善鄉土課程內容體系,轉變課程實踐觀念和優化課程實踐過程以實現鄉土課程實踐變革,構建多主體參與的鄉土課程建設共同體。

關鍵詞:鄉土課程;課程建設;鄉土性;鄉土文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3)03-0036-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3.00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在“十四五”時期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要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把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但在城鄉教育一體化浪潮中,鄉村學校教育因物理空間上移、教學內容城市化、學生精神情感背離鄉村等問題呈現“離土性”趨勢,導致當前需直面鄉村文化根脈如何在瀕臨斷裂中重建自身,以及鄉村學校教育受到“離土性”沖擊等重大問題。顯然,鄉村學校教育既不應該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盲目追求城市化,也不應該無視城市化進程而陷入鄉土性的浪漫主義想象中。需明確意識到,在城鄉一體化進程和鄉村教育近年來面臨的重大變局中,鄉村學校教育物理性的“離土”趨勢已勢不可擋,要確保鄉村學校教育中文化不離土,就需要鄉村學校教育在不可避免的潮流和應承擔的責任之間找尋出路,即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需在守護鄉土文化及教育價值中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而鄉村學校的鄉土課程建設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實現路徑。因而,本研究試圖厘清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立場和價值意義,提出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路徑。

一、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立場?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鄉土課程因被賦予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價值期待而逐漸走入眾多研究者的“法眼”。目前,學界關于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價值定位有“離農”“為農”“兼農”三種傾向[1]。“離農”傾向是在城鄉二元對立思維下重視教育教學的基礎知識與統一標準,呈現逃離鄉村的課程目標印記;“為農”主要針對“離農”傾向的不良影響,強調課程建設與鄉村社會發展和鄉土文化的緊密關系;“兼農”傾向試圖超越“離農”與“為農”的簡單二元對立,在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過程中重建鄉土課程。可以看出,鄉土課程建設的目標、內容、價值取向等都跟隨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規劃和“2035目標”等新的時代背景下,鄉土課程建設需要在教育現代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中呈現新的樣態。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立場,是討論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價值與路徑的前提性、方向性問題。厘清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立場,有利于在學理層面重新認識鄉土課程并賦予合理價值期待,并為實踐層面更好地建設鄉土課程提供方向引領。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2],這是費孝通對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基本性質所作的精辟判斷。一種文化的形成與存續必然離不開根植于其中的社會形態。“鄉土”指個體或其族群生長、居住于這個地方,并在這個地方的地理和生態空間區域里形成共同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其他特質的聚合體[3]。“鄉土”既指涉區域地理空間,又蘊含在區域地理空間之上所生發的具有文化特性的內容,這些具有文化特性的內容即為“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在鄉村社會中具有自身獨立的生命、品格和氣息,它不僅是鄉民精神世界的寄托,而且可以使鄉民產生對鄉村以及鄉村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主要包含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明顯的鄉土性。以自然環境、鄉村聚落、民族服飾等物質文化作為傳承鄉土文化的載體,以年俗、民族傳統節日、民間藝術所形成的行為文化作為鄉土文化的有力支撐,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建立的村規民約等制度文化作為鄉土文化的組成內容,以孝悌文化為開端、以敬畏文化為維系、以文化認同為目標的精神文化作為傳承和發揚鄉土文化的精神支柱。由此,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不只是地理區域的區分,更是不同文化存在的方式。鄉土課程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課程內容所蘊含的被內化的文化特質彰顯為外在的文化性。因此,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要以“鄉土”為基,充分彰顯“鄉土性”熟人社會的信任關系、村落共同體的維系、情感和道義上的認同,是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對“鄉土性”的重要理解,精確地概括了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及其文化的基本特征。而本文則更側重討論以鄉土文化為本的“鄉土性”。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不僅要立足“鄉土性”,同時還要彰顯“時代性”。在全球化及城市化挾裹下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離鄉棄土,鄉村社會暗藏著文化失卻與社會秩序失諧的混亂[4],鄉村教育呈現出去鄉土化的態勢,鄉土文化的邊緣化以及呈現出的凋敝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產生了影響。因此,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既要直面城市化和現代化潮流帶來的問題,還要承擔守護鄉土文明及其價值的職責,其基本立場和原則是不應囿于“鄉土”特色,一味追求“鄉土”特色的保存與傳承,使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陷入固步自封的狹小領域,無法實現其真正的課程價值,桎梏鄉村學生和鄉村社會的發展,而是需立足“鄉土性”,彰顯“時代性”,并處理好二者關系:一方面,鄉村學校教育的文化性本質上是鄉村學校教育的鄉村性,即鄉村學校教育只有在“在鄉”的基礎上才能有“文化”[5]。只有鄉村學校鄉村課程建設“在鄉”并以鄉土文化為基,鄉村學校鄉土課程的本真意義才能凸顯,鄉村學生才能接受可感知的、獲得的、體驗的、滿意的鄉村教育。另一方面,盡管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需要依托鄉土,展現鮮明的地方特色,但還需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反映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傳統與現代、堅守與開放、過去與未來之間實現鄉土課程的創造性發展,如此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同時,鄉村學校也需要依托鄉土課程在“普遍性知識”和“地方性知識”的文化契合與轉化中,在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6]。這也是當下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應體現的時代特點。

二、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價值?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想抓住鄉村的“根”,留住民族的“魂”,鄉村學校教育就是先手棋。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之基石,維系鄉村血脈傳承的鄉土課程不僅是鄉村教育之靈魂,更是承載著傳承鄉村文明復興之使命[7]。立足“十四五”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背景,厘清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價值,是正確認識、實踐、建設鄉土課程的前提。

(一)發揮課程育人功能,踐行在地化發展理念? 在國家三級課程管理框架下,鄉村學校擁有自主設置課程的權利。鄉村學校鄉土課程作為國家三級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在課程整體目標上凸顯國家層面的統一性,并在課程內容設計和開發、課程實施上存有相對自主空間。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應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綜合核心素養為重點,充分調動鄉土課程的育人功能,這既是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延續,更可以培養鄉村學生認識、熱愛家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鄉村學校通過鄉土課程建設,融入經由篩選、改造后的鄉土文化內容,使鄉村學生對“鄉土”的認識實現從抽象、模糊、不可感知到具體、明確、可感知的轉變,這既有助于發揮鄉土課程育人的功能,又有助于提高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在地化教育是以學生的生活圈或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精神、自然、生態等環境為基礎,在全部課程中探索教育教學內容同地方教育資源和兒童社會經驗的聯結、課堂教學與當地社區的聯結[8]。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在秉持課程育人理念基礎上,以整體性思維方式,通過將鄉村學生的文化知識、日常經驗與在地化情境聯系起來產生共鳴,在課程建設和探索中感知家鄉的真實情境,以鄉村學生的具身體驗、理解性參與為基礎,切實將優秀鄉土文化和在地化環境融入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體系中,在課程實施中注重“家校社”合力育人的教育生態觀和格局觀,這既可以提升鄉村學生綜合核心素養能力,又有利于充分踐行在地化教育理念,彰顯鄉土課程建設的整體性、生態性和在地性。

(二)發揮教育文化功能,賡續優秀鄉土文化根脈? 隨著鄉村城鎮化建設和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大步推進,城市文化以不可比擬的優勢不斷摧毀著鄉土文化的自信,鄉土文化逐漸被打上“落后”“封閉”“低劣”的價值烙印。在鄉村社會內部,鄉土文化自身的相對封閉性和依賴自然的獨特生產生活方式,使其在與以效率、物質為表征的城市文化相互博弈、退讓間價值意義開始崩潰,根脈逐漸趨于弱化甚至斷裂。對鄉村教育而言,最為根本性的問題是鄉村學校的文化解體,這不僅使鄉村學校失去了立身之本,更喪失了前進的不竭動力。鄉村學校教育的文化解體,恰恰是對其自身教育本質的否定,現代學校教育作為一種“超地方知識”,將鄉村學校教育帶入一個“異己”的脫域世界[9]。

鄉土文化是承載鄉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既擔負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又維系著鄉村、宗族、社會經濟與文化道德等諸多方面的發展[10]。因而,鄉土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精神和文化根脈,還承載著人們的家園幸福和民族信仰的根基。課程起源于傳承文化的需要,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基于教育的文化功能,能夠實現傳遞保存、傳播豐富、選擇提升、更新創造優秀鄉土文化的功能,不僅可以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中重拾優秀鄉土文化的價值,還可以為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概括來講,傳承鄉土文化是指鄉村學校鄉土課程能夠將優秀的鄉土文化根植于心,并將其流傳于世;豐富鄉土文化是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通過多樣的組織形式,賦予鄉土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過程;選擇鄉土文化是為了適應鄉村振興的社會發展要求而去粗取精,需要對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方面進行篩選;創造鄉土文化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如此,一方面既發揮了鄉村學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又通過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彰顯鄉土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以此提振文化自信,同時實現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普適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相互補充和相得益彰。

(三)彰顯課程鄉土特色,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 當前,鄉村學校大多筑起圍墻、設立門崗,物理空間上的隔絕造成了心理上的疏離。與祠堂、宗廟不同的是,鄉村學校并未成為融入鄉村社會的一部分,而是更像有組織、有秩序的政府機構,只是單純地教授科學知識,也不再擔當教化一方百姓之責,而且鄉村學校傳授的也是自上而下的統一要求,無法體現鄉土特色并滿足地方需要的城市化知識。這套體系默認鄉土文化是土氣無用的,對課程中出現的人文和地理等方面的鄉土特色不求甚解。當“鄉土特色”和“文化氣息”在鄉村學校中已經蕩然無存時,鄉村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將無從談起。

“優質”“特色”和“個性”等話語構成了推動鄉村教育優先發展以及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時代性話語[11]。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關涉鄉村學校特色化發展,鄉村學校特色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是鄉村學校課程的特色化,鄉土課程通過彰顯區域特色和地方性知識與文化實現鄉村學校教育特色化發展:一方面,鄉土課程通過面向鄉村,挖掘可以利用的優秀鄉土文化資源,以文化性的課程內容建設和聯結鄉村社會的課程實踐,以整體性、生態性、建構性的思維回應與擔當起挖掘、傳承與發展鄉土文化的使命,在平衡回歸鄉土與面向未來之間發揮其文化價值與教育意義。鄉土課程在教育性、文化性、發展性方面既可以彰顯其獨特價值,又可以助力鄉村學校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學校生源流失、鄉村學生向城流動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鄉村學校要在此困境中突圍,需不斷變革自身,既要關涉優質,還要彰顯特色,最大程度上使鄉村學生能夠在鄉村學校中發現興趣、全面發展、快樂成長。而鄉土課程以培根鑄魂為目標,在保持和發展其特質的前提下,通過課程實踐在鄉村學校內部發揮輻射作用,一定程度上體現鄉村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同時,鄉土課程在思想性、實效性、社會影響性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可以讓鄉村學生在鄉村學校中尋回自信,感受鄉村學校教育的優質特色發展,并在鄉村學校場域中實現自身整全發展。

(四)培育文化自覺意識,增強學生鄉土認同感? 近年來,在鄉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影響之下,鄉村學校教育的相關內容大多與“鄉土”無關,鄉村學生厭學、輟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礎教育課程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無法滿足他們帶有地域性和學校特色的發展需要[12]。這樣的學校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鄉村少年缺少了鄉土的哺育,只是“在鄉村”的少年,沒有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對鄉村社會的熱愛,何以振興鄉村?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鄉村教育課程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鄉村少年的健全人格,這不僅指向鄉村少年作為普通個體的健全發展,同時還指向鄉村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文化斷裂以及由此而來的人格自信的缺失[13]。在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鄉村學校課程不僅肩負著鄉村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協調發展和提升核心素養能力的使命,還承擔著夯實鄉村學生鄉土文化底蘊的責任。鄉村學校要利用鄉土環境、鄉土文化來實現育人的目的,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可以幫助鄉村學生了解和掌握鄉土知識、鄉土文化,逐步實現對鄉土的認同。鄉土認同主要涉及地域、精神歸屬等方面,是對鄉土文化、鄉村地域、鄉村身份等的認同。鄉土文化認同是鄉土教育真正有實效、有意義的動力和永葆生機的源泉[14]。在新型城鎮化影響下,鄉村學生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向城流動,加劇了其對鄉村、鄉土文化的不認同。只有當鄉村學生認識、理解并接受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時,鄉村學生才能在鄉土文化的滋養中沁潤自身精神世界,在情感層面上對鄉土文化自覺和自信,理解與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等問題并形成服務本土的意識,真正成為“是鄉村”“在鄉村”“為鄉村”的少年,從而建立鄉土文化自信和自覺意識。

三、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路徑?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立場及其價值蘊含了建設鄉土課程所遵循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路向。為更好促進鄉村學校鄉村課程建設能夠真正落地實施,真正惠及每一位鄉村學生,真正契合時代發展需要,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現實路徑,使其既符合促進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普遍期待,又滿足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鄉村教育振興的時代訴求。

(一)明確鄉土課程建設目標

當前,受外在客觀條件和主體主觀能動性的制約,鄉村學校在鄉土課程建設目標方面呈現出參差不齊的情況。有學者認為,當前鄉土課程建設中存在三種境界:“參觀展覽”境界、“局部添加”境界和“化民成俗”境界[15]。其中,“參觀游覽”往往秉持功利性價值取向,以搞活動、作展示等博人眼球的方式為學校爭取資源、名聲等,顯然背離鄉土課程建設育人的初衷。“局部添加”通常以國家課程或地方課程為依托,將地方鄉土資源嫁接至個別科目課程中,雖取得部分成效,但未形成系統完整體系,長此以往,將影響鄉村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綜合發展。這些境況背后,無論是鄉土課程的同質化建設,還是空有鄉土課程之名而無鄉土課程之實的做法,反映出對鄉土課程建設目標、定位和意義的蔑視與誤讀,將忽視培育鄉村學生的整全發展。

總體而言,鄉土課程建設要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依托鄉土教育教學資源并結合鄉村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倡導探究式、開放式、項目式學習等方式,通過聯結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的關系拓寬實踐場域,以體現鄉土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方面,鄉土課程建設應當始終彰顯育人的價值取向,鄉村學校鄉土課程目標也應導向鄉村學生身心自由全面發展——這里所提到的身心自由全面發展是讓鄉村學生既可以“向下扎根”,又可以“向上生長”。“向下扎根”指對鄉村學生鄉土情懷的培育。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應該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以鄉村的美好想象為基礎激發鄉村學生個體發展價值,培養鄉村學生的鄉土情懷,鄉村學生唯有在鄉土情懷的感召下,才能獲得精神的歸屬和慰藉,并反哺和維護鄉土,將鄉土特質的文化進行延續和傳承。“向上生長”指向鄉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鄉土課程建設在課程內容組織、課程活動實施中應注重培養鄉村學生的團結、協作、創新、批判意識,以提升鄉村學生核心素養,使其獲得健全的人格、自由的意識和把握幸福的能力。

另一方面,鄉土課程建設要彰顯鄉土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目標。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應該引導鄉村學生面對現實,在對時代和鄉村社會的整體體認中關愛鄉村、理解鄉村,在促進自我認同和鄉土認同的過程中,提升鄉村學生置身鄉土世界中發展的可能性。鄉村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屬性:其一,鄉村學生的身份是由鄉土中蘊藏的文化內涵所賦予的,意即鄉村學生扎根在鄉村的生活、生產、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中,鄉土為鄉村學生提供游戲、成長和發展空間;其二,鄉村學生也是生活在現代性語境之下的,鄉土課程建設不應只局限于鄉村,局限于把鄉村兒童培養成適應鄉村、建設鄉村的人才,而應放寬視野,引導盡可能多的學生關心、重視、思考鄉村發展問題[16]。這就意味著鄉村學校建設鄉土課程不僅要不斷充實鄉土文化,增強與鄉土的聯結,還應反映社會整體價值期待,努力達到國家統一規定的教育要求。只有在結合鄉土性和時代性的目標導向之下,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才能真正完善鄉村學生的人格,影響學生的情感發展,促進鄉村學生的身心自由全面發展,真正體現鄉土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完善鄉土課程內容體系

毋庸置疑,當前,鄉土課程整體建設和課程內容設計被經費、師資隊伍水平、考試制度等內外部要素共同制約著:要么對鄉土資源挖掘和利用不充分,導致鄉土課程建設不接地氣,無法培養出了解、認同、熱愛家鄉的鄉村學生;要么在接地氣之余,未與鄉村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發展相結合,使鄉土課程囿于鄉土而無法體現時代性、超越性。為防止鄉土課程建設走樣、變形,需在鄉土課程建設中選擇適切的課程內容并重組課程內容的排序。

1.選擇適宜課程內容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應秉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所選擇的課程內容應當反映本鄉本土資源的特色。鄉村學校鄉土課程重在“鄉土”二字,鄉村社會以廣袤的地域環境和豐富且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而區別于城市社會,而鄉土就恰恰根植于鄉村社會中,根植于這些獨具鄉村社會特色的環境和文化中。二是經過選擇的課程內容應當具有教育意義。誠然,并非所有鄉土資源都可作為課程內容,唯有貼近鄉村學生日常生活、形式豐富且內容多樣、積極向上的鄉土資源才可選為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在城市化和現代性的影響下,為喚醒鄉村學生對鄉土的認同和歸屬感,鄉村學校鄉土課程需要在課程內容中建造和維持一個鄉土知識世界。費孝通先生指出:鄉土性是中國社會的本質屬性,鄉土社會知識構成了鄉土社會的文化網絡,它規定著鄉土社會的價值規范、倫理道德和行為規則[17]。中國社會原本就是鄉土的,鄉村學校教育不應成為與鄉村社會脫域的“文化孤島”。所以,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應當結合鄉村學校教育內容和鄉土資源實際,從優秀傳統文化內部體系性和全面性的追求出發,以教育主題為綱,縱向深入進行傳統文化要素的構建[18],將鄉村本土所繁衍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天時地利的生產勞動等特色利用起來,并以鄉村學生和鄉村學校建設的實際所需為基礎,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諸如鄉村社會中所蘊含的山川河流、地理風貌、花草植被等自然資源,村規民約、家風家訓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勤勞質樸、鄰里和諧、誠信友善等道德文明資源,農耕制度中蘊藏的農耕文化,鄉廟、宗祠、戲臺等公共空間所承載的價值觀念等,都是應當在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中體現的鄉土元素。當然,課程內容選擇鄉土資源并不意味著排斥城市文化資源以及普適性知識,而是需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對待城市文化和普適性知識,在交流、互動、融合的過程中,實現城市文化和鄉土文化、普適性知識和地方知識的交互創生。

在課程內容的獲取上,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有賴于新穎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通過云端資源共享的模式,譬如“公有資源云+私有資源云”的模式,在吸收城市標準化資源的同時融入地方性的鄉土知識[19],從而突出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與本地社會文化的聯系,為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鄉土課程資源庫,幫助鄉村教師精準科學地把握鄉土課程的起點,通過共享優質鄉土課程資源和教學經驗,促進鄉村教師教學和鄉村學生對學習的理解與把握。此外,在學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鄉村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教學資源最大程度地支撐鄉土課程內容重構。

2.協調課程內容組織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在明晰所選擇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還需要將課程資源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組成鄉土課程內容的組織排序,不僅要由淺入深,還要協調不同科目、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讓豐富的鄉土內容與統一規定的學科教育內容有機融合,更應立足鄉村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內涵,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背景下考量。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的組織應當明確其在鄉村社會發展以及鄉村學校鄉土課程中的價值立場,以連續性、順序性、整合性為原則協調課程內容組織。從橫向上看,鄉土課程內容組織并不囿于單一學科,而是以問題和主題為導向,注重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知識的廣博性。從縱向上看,鄉土課程內容組織按照知識的邏輯序列,并根據鄉村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按照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從過去到未來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同時,鄉土課程內容組織還要秉持順序性的原則,使后面學習內容是對前面內容的深化、拓展,展現層層遞進的關系。在地化教育改革需要重構當前鄉村學校的課程體系,處理好通用性與鄉土性、傳統性與現代性這兩對關系[20]。因此,鄉土課程內容組織應在回首過去、立足現在和面向未來三重時間維度上考量。具體而言,首先,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應當回首過去,通過挖掘鄉村學校所在區域已有的特色鄉土文化、風俗活動所蘊含的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注重對歷史文化知識和民風民俗的介紹,在面向過去中探尋規劃未來的思路。鄉土課程首先應當貼近鄉村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以由簡到難、由遠及近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其次,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應當立足當下,通過鄉村學校和所在鄉村區域的特色地理風貌、經濟人文優勢,培育鄉村學生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最后,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內容既需要回首過去,也要面向未來。盡管需要基于鄉土重構鄉村學校鄉土課程,但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鄉土資源,都應當時刻與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鄉村學生提供更廣闊空間的同時,助力鄉村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這就需要綜合地理、科學、歷史等多學科內容,將課程內容與不同學科融合,真正激活鄉土經驗的教育價值。

(三)變革鄉土課程實踐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現代學校教育的理念、目標、發展模式不斷影響著鄉村學校教育的發展。但從鄉土課程建設的初衷到建設的路徑,從建設的成效到價值的追求,從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到與鄉村學生的關系,鄉土課程建設的差異是全方位的,在課程實踐中亦如此。鄉土課程實踐方式的變革,既要避免整齊劃一的方法邏輯,又要結合課程實踐變革的思路,通過轉變課程實踐觀念和優化課程實踐過程,使鄉土課程更符合鄉村學生學習和實踐經驗。

1.轉變課程實踐觀念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過程,不僅需要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選擇、鄉土課程體系的邏輯作系統分析,還需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轉變觀念。無論是多樣化的課程實踐方式,還是課程實踐過程的創生,都離不開從根本上轉變課程實施觀念。學校課程實踐是作為客體的課程與作為主體的教師、學生等之間發生交互作用,從而將“理想的課程”逐步轉化為“經驗的課程”的過程[21]。因而,在鄉土課程實踐中,要將鄉村學生作為經驗建構的主體,尊重鄉村學生的已有經驗,并將課程實施建立在已有經驗之上,引導鄉村學生更好地建構新的經驗。鄉土課程實踐還要有意識地引導鄉村學生在與環境、他人的互動中創生新的經驗,通過積極參與課程實踐,在實踐建構中助推鄉村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同時,在鄉土課程實踐中,需要將鄉村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凸顯出來,以鄉村學生為主體,培養其自主探索、感知體驗、實踐創新能力;鄉村教師作為鄉土課程引領者和支持者,在鄉土課程實踐中承擔為鄉村學生提供情境和發展空間的責任。

2.優化課程實踐過程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離不開課程實踐過程的創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尤其強調聚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強化課程實踐性的要求。因此,鄉土課程建設在實踐過程中,既要將地方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空間與鄉土課程體系整體進行有機結合,又要變革體現探究、過程、體驗式的課程實踐方式,充分給予鄉村學生自主探索、自我發展的空間,在引起鄉村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提升鄉土課程建設質量。

首先,鄉土課程實踐不應囿于鄉村學校,而應將鄉土課程實踐拓展至現實鄉村社會生活,深入社區、社會,建立校社聯結。從單一的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拓展,將鄉土課程實踐的學校教育空間延伸至社會中的博物館、生態區域、歷史遺跡等場地,以便在系統化、網絡化、合理化的課程實踐體系中形成合力,實現鄉土課程實踐的變革,使鄉土課程在與家庭、學校、社會的互動建構中,促進鄉村學生在真實而整全、貼近生活經驗的情境中獲得鄉土學習體驗。譬如,在鄉土課程實踐過程中,鄉村學生既可以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園,在山間田野感受昆蟲、花草植物及家鄉地理地貌、土壤、森林等鄉村自然資源,在參觀博物館、歷史遺跡中了解家鄉名人、紅色基因等;又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了解鄉音鄉情、飲食文化等鄉村人文資源,還可以在參與鄉村集會、慶典等活動中了解民間藝術、民間舞蹈、民間風俗等鄉土資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讓鄉村學生充分接觸與認識鄉村地理環境、人文風貌,既可拓展鄉土課程實踐的場域,又可將知識學習與鄉村學生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環境相聯系,實現鄉村學生對鄉土知識的整體性理解和感性體悟以及知識與個體生活世界的互動與接觸。

其次,鄉土課程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活動、實踐、探究的課程實踐方式。在實踐體驗中,鄉土課程實踐主要通過鄉村學生親身體驗、感知以獲取相應知識經驗。例如,在了解家鄉名人、歷史古跡、紅色基因的過程中,鄉村學生可以通過訪問長輩、參觀博物館、觀看視頻音頻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獲取鄉土知識,既能培養鄉村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又能培育鄉村學生對鄉村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親近。在實踐探究中,鄉土課程實踐應與鄉村學生當下的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聯系,以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鄉土情境中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通過開展直播帶貨、服飾設計大賽、科學實驗、保護生態環境等活動,培養鄉村學生創新、思維、動手、協作等核心素養。

(四)構建鄉土課程建設共同體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離不開一支扎根當地、熟知并認同本土、具有鄉土自信和情懷、多主體參與的鄉土課程建設團隊,而且團隊應秉持多主體參與的原則,發動具有鄉村知識、了解鄉土文化的鄉土文化學者、地方文化傳承人、鄉紳、當地村民等積極參與,積極爭取鄉村校長、鄉村教師、專家、校外機構和社會組織的支持,構建鄉土課程建設共同體。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要緊緊圍繞“鄉土”為基本內容作設計。具體而言,鄉土文化學者、地方文化傳承人應利用自身的知識及專業,確保鄉土課程的科學性及有效性。當地鄉紳作為鄉村社會有聲望和知識人的象征,不僅見證了鄉村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生活方面的變遷,同時還熟知當地的自然景觀和精神風貌,對鄉村社會、鄉土文化具有濃厚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感,這種豐富的鄉土知識以及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其成為鄉土課程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員。村民的生活經驗、知識來源、文化感知等都深深扎根于鄉村社會和鄉土文化,在建設鄉土課程時,村民也能為鄉土課程的開發提供基于當地特色的第一手資料。地方性知識必須在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內才能得到理解。若將地方性知識與其文化背景相分離,就會忽視它在社區生存和團結中所發揮的作用[22]。鄉村校長要整合多方力量,統籌協調課程建設團隊的其他主體和學校內外部資源,為鄉土課程建設提供大方向,充分釋放鄉村學校內部的課程建設力量。鄉村教師需要充分考慮鄉村學生的群體特征、身心發展階段特點、日常生活經驗及獨特需求,發揮自身專業知識和能力,使鄉土課程建設能夠更加“接地氣”,在適合鄉村學生學習的同時促進鄉土課程落地實施。專家則主要為鄉土課程建設的內容開發、實施路徑提供專業論證和支持。同時,校外機構和社會公益組織可以在活動組織、資金籌集、實踐機會等方面為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提供外在資源保障。通過構建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共同體,推進多主體間信息暢通并達成共識,共同為鄉土課程建設貢獻力量。

四、結語

鄉土課程蘊含著鄉村社會精神與文明、習俗與傳統、道德與歷史,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和文化意義。城市化對鄉村學校發展的沖擊,表面上體現在生源流失、課程內容偏重城市教育等方面,背后反映的則是鄉村學校的同質化發展以及自身特色的丟棄,導致鄉村學生在鄉村學校中無法享受適宜、優質的教育。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中,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迫在眉睫。只有將鄉土課程建設放在鄉村教育發展整體布局的戰略高度看待,才能使鄉村學校成為聯結、守護鄉村社會文化的橋梁,才能彰顯鄉村學校自身的文化屬性和教育特色,才能提升鄉村學生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丁學森,鄔志輝,夏博書.農村學校在地化課程建設的問題、價值與實踐選擇[J].中國電化教育,2022(5):59-65+74.

[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0.

[3]李新.百年中國鄉土教材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4.

[4]吳杰.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鄉土教育想像[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14-119.

[5]薛曉陽.鄉村學校“在鄉性”的危機與應對——以“鄉村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應對戰略[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84-95.

[6]車麗娜,傅琴.鄉村學校課程建設的空間悖論及其消解[J].課程·教材·教法,2021(12):33-39.

[7]袁利平,溫雙.鄉土課程開發的文化價值與實踐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8(5):80-85.

[8]鄔志輝,張培.農村學校校長在地化教育領導力的邏輯旨歸[J].教育研究,2020(11):126-134.

[9]湯美娟.“小歷史”的書寫:鄉村民眾教育觀念變遷的民族志研究——以蘇北M村為個案[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71-176.

[10]吳惠青.農村學校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90-98.

[11]袁利平,姜嘉偉.中國鄉村教育話語體系的百年演進及其現實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69-83.

[1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0-105.

[13]劉鐵芳.回歸鄉土的課程設計:鄉村教育重建的課程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0(6):13-18.

[14]紀德奎,趙曉丹.文化認同視域下鄉土文化教育的失落與重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8(2):22-27.

[15]段會冬.鄉土課程建設的三種境界及其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20(7):17-19.

[16]孫寬寧.鄉土課程的困境及其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21(9):29-36.

[17]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觀察社,1947:6.

[18]田慧生,張廣斌,蔣亞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材體系的理論圖譜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2(4):52-60.

[19]田俊,王繼新,王萱.“互聯網+在地化”:鄉村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38-46.

[20]陳時見,劉雨田.鄉村學校在地化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5):75-80.

[21]胡守敏,李森.論課程育人生長點的困境與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20(7):4-11.

[2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36-347.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rriculum is the necessary way for rural schools to stop the impact of "alie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rriculum in rural schools should adhere to the position of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and facing the future. Rural lo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rural schools is conducive to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local development, continuing the roots of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helping rural schools to develop with high qualit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local identity. The path of rur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schools should be as follows: defin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rur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ombin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imes, improving the rural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oordinating curriculum content organization, changing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concept and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process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rural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rur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ith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Key words:loc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locality; loc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責任編輯:楊 波 蒲應秋)

猜你喜歡
課程建設
優化措施,提高能力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9:05
“需求導向”視域中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構建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8:12
發酵設備與實訓精品課程建設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 
軟件導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1:23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00:13
MOOC時代創新區域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研究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5:28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7:51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6: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秋霞国产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91成人|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天堂777|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婷婷|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www.亚洲国产|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在线色国产|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91精品综合|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婷五月综合|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亚洲天堂777|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国产AV毛片|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乱码视频|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青青久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99re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第一页|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国产噜噜噜|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年A级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久草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色在线| av色爱 天堂网| 97se亚洲综合在线|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