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易 陳婕妤 易愛軍
摘? ?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需要。既有文獻對于科技創新共同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總體情況或發展實踐層面,關于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海洋科技創新的總體情況或長三角地區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對于如何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還缺乏系統的研究。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1-0051-03
隨著區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區域合作的新內容、區域競爭的新焦點和區域增長的新引擎。而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建立有利于優化科技創新資源區域配置,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近年來,長三角區域的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海省市持續發揮“藍色引擎”作用,不斷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海洋經濟發展總量和質量均呈明顯上升的態勢,但海洋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水平仍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合力還未能充分激發,海洋經濟發展還存在極大的潛力。因此,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逐步成為學界研究的方向。
一、科技創新共同體方面的研究綜述
創新共同體(Communities of Innovation)通常是指那些“致力于支持創新的開展活動的社區”,亦指以知識創新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各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為驅動力,以科技園區為載體,實現創新價值最大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共同體是我國科技園區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我國完善自主創新的新嘗試。隨著《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的出臺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日益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梳理現有文獻發現,學界對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創新共同體的總體發展情況
當前,學界對創新共同體總體發展情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新共同體的特征、意義、協同創新績效、協同機制等方面。胡宗雨、李春成(2015)認為,創新共同體通常具有創新資源的共享共用、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創新和產業結構的錯位、創新合作的寬泛化與常態化、創新文化的融合貫通等特征。打造創新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區域創新文化的形成,進而推動區域創新集群的形成。胡宗雨(2015)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對創新共同體的構成及形成機制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創新共同體協同創新網絡模型,運用因子分析法評價了天津濱海高新區的協同創新績效,并結合實證結果提出了天津濱海高新區創新發展的對策與建議。王萍萍(2019)認為,“政產學研金服用”是創新網絡中的七個主要創新結點,只有建立協同機制,讓這七個結點形成協同運作的創新共同體,才能充分發揮創新網絡的功能。具體而言,需建立“產學研”三重螺旋拉動機制、服務中介平臺保障機制、金融機構潤滑支持機制、科技政策導向機制、用戶需求反饋機制等協同機制,以激活創新活力,深度落實創新驅動發展。
(二)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實踐
當前,學界對長三角外地區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創新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等方面。
1.京津冀創新共同體。學界對京津冀創新共同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歷程、構建及模式等方面。李春成(2019)對京津冀跨區域協同創新問題進行了回顧,總結了經濟恢復階段、打基礎建設時期、各層面全面探索階段、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階段、攻堅克難新階段等五個階段的發展情況,并對跨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政策進行了展望。劉賓、董謙、辛文玉(2016)對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主要存在科技投入差距明顯、區域科技合作機制不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共享不足、產業鏈與創新鏈對接不充分等問題,需豐富協同創新主體、推動科技資源顯性共享、打造“點對點”科技協同園區、建立高新區輻射軸,以加速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
2.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比較視角或科技創新視角。丁旭光(2017)在總結舊金山灣區創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設想。認為舊金山灣區科技創新主要得益于大學與企業的創新驅動循環、豐富的移民人才資源、風險投資的催化作用、制度創新與創新文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需激發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知識創新源頭作用、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并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帶。張宗法、陳雪(2019)從科技創新協同視角,梳理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及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通過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構建、高水平產業創新集群培育、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實施等方式,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
3.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學界對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意義、路徑、舉措等方面。商麗媛、韓子睿、魏晶、孫斌(2020)對長三角科創圈的意義和建設路徑進行了研究,認為推動長三角科創圈建設是促進創新資源要素梯度配置、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實化的重要方式,為此,需共籌科創圈空間布局、共建國家級科研平臺、共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共享高水平創新資源、共推協同化治理機制并共創國際化文化品牌。景劉穎、葉田田、柳瑞、馮逢(2021)根據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發展特點,構建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整體框架,并從創新要素、產業鏈、創新鏈的分工與合作,政府、環境、制度、平臺的協作與交流等方面對其實現路徑進行了探討。趙菁奇、孫靚、王澤強(2020)從協同視角梳理了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對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明確目標定位、加強規劃設計、加大聯合攻關、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等層面,提出了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對策建議。吳俊波(2021)認為,浙江科技全面接軌上海需實施頂層設計行動計劃、科技創新深度合作計劃、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工程。王澤強(2020)在對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現實基礎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強化協同創新政策支撐、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共建產業創新大平臺、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層面,提出了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的政策建議。干美麗、王立軍(2020)認為,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區域創新利益關系、科研聯合攻關制度、創新人才跨區域流動、科技合作領域均仍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建議全面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推進創新共同體科技合作建設并加強高端科研創新平臺間的全面合作。熊思東(2021)認為,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目前正呈現頂層設計愈加完善、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科創環境日益優化、創新能級不斷提升等發展態勢,長三角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具有經濟實力強勁、創新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等優勢,加快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需圍繞創新體制相互聯通、創新機構相互溝通、創新要素自由流通、創新資源共享貫通等方面發力。
二、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研究綜述
海洋強國的發展經驗表明,海洋競爭實質上就是海洋高科技的競爭,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的高度決定著海洋開發的深度。隨著海洋競爭的加劇,學界對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
(一)海洋科技創新的總體情況
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海洋科技創新效率等方面。倪國江(2010)在對海洋科技創新與海洋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海洋科技生態化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從法規政策、科技體制、評估機制、創新意識、科技合作、人才隊伍、創新平臺等方面,提出了優化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系統的對策。徐勝、李新格(2018)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運用兩階段DEA模型對2006—2014年間我國沿海地區區域海洋科技創新效率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在全國層面上遠高于創新研發效率,區域層面上,海洋科技創新分階段效率及綜合效率均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
(二)長三角地區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情況
對長三角地區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海洋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策源地建設、藍色突圍等方面。馬仁鋒、李加林、莊佩君、楊曉平、李偉芳(2012)以2008—2010年度海洋統計數據為依據,對江浙滬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優勢、劣勢和空間差異性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除海洋產業發展條件外,上海均位于長三角地區之首,處于長三角龍頭地位;江浙兩省各方面要素差異均不大,雖有梯度但初現兩翼格局。三市海洋產業要素層雖存在同構,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區域合作意愿均較強烈。張效莉、周劍、宗傳宏、姜衛紅、李娜(2012)以長三角兩省一市為研究對象,對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當前主要存在區域間產業協作程度低、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區域間要素流動不暢等問題,并從聯動發展、先行先試、科技創新等層面提出了長三角地區海洋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張宏遠(2020)從共建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視角,對江蘇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對策進行了研究,認為江蘇產業體系優勢明顯、創新驅動力量強勁、海洋經濟增長平穩、涉海科教資源豐富,具備參與策源地建設的優勢,建議建設海洋科技區域創新合作中心、打造海洋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并構筑海洋科技創新共享平臺。吳價寶、易愛軍、方程、宋儒鑫、黎梓祺(2021)在對江蘇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海洋發展制度、海洋資源市場體系、海洋產業體系、海洋基礎設施等層面,就江蘇海洋經濟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如何實現“藍色突圍”提出了對策建議。
三、文獻評述
綜合現有文獻可知,已有的研究成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海洋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提供了多維視角,為長三角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現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缺乏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案例方面的研究。只有對國內外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案例進行研究,才能總結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經驗,為長三角地區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和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打造提供借鑒。二是缺乏對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路徑及舉措等方面的研究。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應是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從細處著手,從區域入手,明確區域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路徑及舉措,才能切實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進程,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明確思路,而當前,此方面的研究仍很欠缺。
下一步,需聚焦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這一核心問題,從一體化創新機制建設、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建設、一體化協同創新工程建設等層面科學系統地謀劃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路徑與對策,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更好呼應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為長三角地區海洋經濟協同創新發展和我國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思路和舉措。
參考文獻:
[1]? ?胡宗雨,李春成.從科學共同體到創新共同體——溯源與運行機制[J].商,2015,(38):116-117.
[2]? ?胡宗雨.科技園區創新共同體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研究[D].石家莊:河北工業大學,2015.
[3]? ?王萍萍.“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協同機制研究——基于協同創新網絡的視角[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4):1-9.
[4]? ?李春成.70年來我國跨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歷程與展望[J].科技中國,2019,(10):8-13.
[5]? ?劉賓,董謙,辛文玉.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構建及模式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6):127-129.
[6]? ?丁旭光.借鑒舊金山灣區創新經驗,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J].探求,2017,(6):27-30,59.
[7]? ?張宗法,陳雪.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思路與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4):81-85.
[8]? ?商麗媛,韓子睿,魏晶,孫斌.長三角科創圈:內涵、意義和路徑初探[J].科技中國,2020,(7):40-43.
[9]? ?景劉穎,葉田田,柳瑞,馮逢.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構建路徑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1,(9):1-5.
[10]? ?趙菁奇,孫靚,王澤強.基于長三角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J].貴州省黨校學報,2020,(5):103-110.
[11]? ?吳俊波.科技全面接軌上海,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N].嘉興日報,2021-05-26(002).
[12]? ?王澤強.區域一體化背景下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0,(1):123-128.
[13]? ?干美麗,王立軍.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J].科技通報,2020,(12):96-101,111.
[14]? ?熊思東.加快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J].群眾,2021,(10):42-43.
[15]? ?倪國江.基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海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D].舟山:中國海洋大學,2010.
[16]? ?徐勝,李新格.創新價值鏈視角下區域海洋科技創新效率比較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9-26.
[17]? ?馬仁鋒,李加林,莊佩君,楊曉平,李偉芳.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8):918-926.
[18]? ?張效莉,周劍,宗傳宏,姜衛紅,李娜.長三角地區海洋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海洋經濟,2012,(3):43-48.
[19]? ?張宏遠.江蘇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共建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對策研究[J].大陸橋視野,2020,(2):80-82.
[20]? ?吳價寶,易愛軍,方程,宋儒鑫,黎梓祺.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江蘇海洋經濟“藍色突圍”路徑及對策[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10-18.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