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遠 張潔
摘? ? 要: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既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亦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要求,更是社會學課程思政創新的必然要求。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共同體等理論成果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提升教學的時代性和理論性。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案例為載體,以實踐為路徑,切實提升融入的針對性、鮮活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課程思政;社會學概論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3-0004-03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經驗,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國情意識,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價值認同。因此,深入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的價值意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的價值意涵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既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亦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要求,更是社會學課程思政創新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能夠形塑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當前,世界形勢風云激蕩,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局部沖突頻發,全球各國經濟發展乏力,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我國改革發展也面臨一些深層次問題,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區域發展差距亟待縮小。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1]。在考驗和挑戰面前,青年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應該勇于擔當、砥礪前行,為國家戰勝危機貢獻自己的智慧。青年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自己,在黨的領導下投身國家建設,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要求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國情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刻分析了世界發展形勢,科學謀劃了未來黨和國家發展的目標方針。青年大學生不僅要關注微觀個體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了解宏觀社會變遷、國家戰略和相關政策,還要將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客觀深入地理解國家發展和個人經歷的現實情境。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中,能夠厚植學生的社會情懷,發揚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黨的二十大報告謀劃了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任務,為青年大學生樹立了奮斗的方向,提供了發展的舞臺。青年大學生應該將個人的抱負融入社會發展戰略中,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以探求社會良性運行、發展規律為己任,致力國家發展,為社會造福。
(三)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的必然要求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能夠促進教育思維和教育內容的創新,這是社會學課程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課程思政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社會學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基本觀點與理論視角認識社會的發展和演變。可見,社會學專業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目標相契合,將課程思政融入社會學學科建設、學術發展和話語塑造全過程,有助于實現社會學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黨的二十大蘊含著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積極吸收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方法,合理融入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能夠拓展“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育思維,提高教學的思想性和理論性。黨的二十大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的歷史成就、發展理念和未來使命,蘊含著豐富的中國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和特色理念。講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和中國智慧,能夠拓寬“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育內容,體現教學的前沿性和時代性。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共同體等理論成果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提升教學的時代性和思想性。
(一)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傳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名義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礎理論[2]。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的結構形態與發展規律,分析社會階級、集團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在辯證關系中揭示社會現象的變化。與迪爾凱姆的實證社會學和韋伯的解釋社會學等社會學理論相比,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脈絡和思想原則在視野上更加寬闊,在方法上更加有效,在內容上更加豐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并對西方社會學產生了廣泛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觀點和實踐要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理念和新境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社會學概論”課程導論部分的重要內容,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觀點融入“社
會學概論”課程,既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又有助于大學生實踐馬克思主義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二)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
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差異,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呈現出不同的現代化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重要區別,打破了西方定義的現代化話語敘事,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理論視野。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的學科,產生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理論、韋伯的理性化理論以及吉登斯的多維現代性理論等經典的現代化理論。這些現代化理論是基于西方社會情境產生的,無法完全解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社會學需要基于自身的社會情境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經驗,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有助于大學生理解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過程,推動大學生在黨的領導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將共同富裕的目標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并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做大蛋糕,創造財富,而且要分好蛋糕,規范初次分配、再分配,實現分配正義,還要分享蛋糕,鼓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3]。貧困與反貧困問題既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社會問題,也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脫貧攻堅,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努力達成共同富裕的目
標。中國的共同富裕實踐不僅為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也為世界其他地區的減貧事業提供了經驗借鑒。分配制度事關各階層的收入分配秩序,是社會學領域中社會分層與流動的重要研究內容。中國社會學家在大量的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了中等收入群體或中產階層比重,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在第三次分配環節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論指導。基于中國脫貧攻堅的歷史成就,將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有助大學生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學生投入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中,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奮斗。
(四)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并指出農村仍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西方社會視城市文明為唯一的發展方向,將鄉村作為資本主義城市生產的從屬部分。然而,鄉村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生活方式,有獨特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對單一工業化、城市化政策的“糾偏”,打破了西方城鄉二元對立的預設,為城鄉關系問題提供了新的答案。鄉村發展、城鄉關系作為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的鄉村現代化是中國社會學的重大命題。鄉村振興戰略能夠促進城鄉統籌與融合發展,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為解答這一命題提供了現實材料和理論指引。基于中國的城鄉發展實踐,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有助于大學生理解中國城鄉關系的演變和現狀,推動大學生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為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添磚加瓦。
(五)將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念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
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概念最早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提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納入到健全國家安全體系這一模塊中進行論述,凸顯出社會治理共同體對于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意義。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綜合性共同體,又是包容性共同體,呈現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表現出政府主導“一核多元”的網絡化治理結構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方式[4。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快速的社會轉型出現了一些社會矛盾,基層社會治理面臨挑戰,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念為我國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激發社會活力和防范社會風險。中國社會治理轉型實踐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種社會治理的新經驗,也對西方社會理論構成了挑戰[5]。社會問題及其治理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念為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視角。將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念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有助于大學生理解中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經驗邏輯,推動大學生投入到社會治理的實踐中,為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力量。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法
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案例為載體,以實踐為路徑,切實提升融入的針對性、鮮活性和有效性。
(一)以學生為主體,提升融入的針對性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領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融入的針對性。在開課初期,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社會學相關知識基礎,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課程的期待,為教師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策略提供參考。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重點和難點內容,教師通過設計議題,讓學生分組選定相關議題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和分享見解,讓學生成為教學實踐的積極參與者和行動者。例如,在講“社會變遷與現代化”時,可以設計“不同文明形態的現代化道路”等議題;在講“社會治理”時,可以設計“新時代的‘楓橋經驗”等議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后讀書會,按照不同的主題成立讀書會小組,任課教師和助教帶領學生閱讀和討論經典書籍。教師通過議題和讀書會等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中國發展的偉大成就和歷史經驗。
(二)以案例為載體,提升融入的鮮活性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應該以案例為載體,通過展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升融入的鮮活性。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學內容與案例結合起來,呈現真實的復雜情境,增強學生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指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思考問題、分析現象和解決難題。例如,在講“社會問題”時,教師可以將《我是大涼山扶貧洋專員》紀錄片作為案例,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扶貧工作真實情境和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扶貧工作中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講“城鎮化”時,教師可以以“蘇南現代化”為案例,引導學生理解城鄉關系的發展歷程和思考城鄉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及其解決案例。通過剖析典型性案例及其背后的社會機理,教師既可以提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的學理性,也可以提升教學內容的鮮活性。通過啟發性的案例,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素養。
(三)以實踐為路徑,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會學概論”課程,應該以實踐為路徑,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理解真實社會的運行邏輯,從而提升融入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相關主題進入實地進行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在收集材料和數據的基礎上分析社會問題,并形成調研報告,使學生能夠通過社會學研究方法來分析中國社會現象。例如,在講“社區”時,教師可以在課后帶領學生調研不同類型的社區,了解不同社區的發展歷史、居住空間和人口特征,探究基層社區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意義;在講“社會流動”時,教師可以在課后帶領學生調研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了解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跨區域流動的因素,探究中國社會流動的特點。實踐教學不僅是社會學的實證主義傳統所要求的,而且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應有之義。實踐教學強調學生從實踐中將所學知識運用起來,以學理化的方式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形態與結構特征。同時,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感,提升學生服務社會和管理社會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2-10-17(1).
[2]劉少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19(5).
[3]呂鵬.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社會學的使命擔當[J].社會學評論,2022(6).
[4]吳理財.全面小康社會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0(5).
[5]李友梅.當代中國社會治理轉型的經驗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