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 李羅陽 林嘉寧 劉胤彤 曾昱玟
[ 關鍵詞] 新媒體;廣東漢劇;創新式發展
一、廣東漢劇概述
廣東漢劇原稱為“外江戲”,清代乾隆年間進入粵東,1959 年在廣東省梅州市成立廣東漢劇院。廣東漢劇在客家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客家戲曲藝術具有重大價值。
廣東漢劇的表現形式涉及領域廣泛,包括音樂、舞蹈、舞臺設計、服裝設計等。廣東漢劇的唱腔音樂涵蓋“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種聲腔,其中以“西皮”“二簧”為主,此外還包含昆曲、民間小調和少量梆子曲調。廣東漢劇的角色有生、旦、丑、公、婆、烏凈、紅凈七個行當,各行當唱腔均有其較為鮮明的特點,舞臺語言沿用“中州韻”、普通話,其表演中唱、念、做、打的形式尤為豐富,因此研究廣東漢劇時必不可少的便是研究其音樂內涵與舞臺角色的呈現方式。
二、廣東漢劇的研究意義
廣東省非遺保護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這是傳承廣東漢劇藝術必不可少的條件。廣東漢劇作為國家著名地方性戲劇的同時,也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人文上的重大價值,也有社會上的重要意義。創新性發展地方特色藝術與創造性轉化,從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挖掘,為廣東漢劇戲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尋求新路徑。對于廣東漢劇傳承,通過這樣一種創新的發展方式去觸達年輕一批的潛在群體加大對廣東漢劇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以此推動廣東梅州地區優秀文化的長遠發展。
三、探析廣東漢劇的發展現狀
廣東漢劇的發展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越來越多文化藝術涌入我國,開放包容的政策也使文化更加多元,流行元素逐漸取代傳統的漢劇演出。受市場經濟發展與國潮流行元素的沖擊,大多數年輕人爭相追求新潮震撼的現場演出,傳統的廣東漢劇演出難以維持,讓許多劇團不得不合并或者撤銷。廣東漢劇與京劇、粵劇相比,存在知名度不高、普及程度較低、老藝人辭世、年輕一代不愿學習等情況。這一系列問題的涌現,使我們更迫切地意識到應緊跟政策,加大對客家傳統藝術的保護力度。
直到2006 年,廣東漢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新姿態出現的廣東漢劇,擁有了再次傳承和發展的機遇。傳統的廣東漢劇大多數都是演繹已有的故事,通過歌舞來演繹文本。目前,除了常規傳統的劇目,廣東漢劇加入了現代戲。現代劇的故事情節是根據原來的漢劇改編或者新編出來的劇本,音樂上則是將傳統的單一戲曲轉向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形式,而且在服裝、燈光、化妝、音響、舞美等方面也進行革新,從而產生了新穎的舞臺效果[1]。
四、探究廣東漢劇存在的問題
首先,新媒體傳播的生動力不足。通過實地調查與新媒體數據分析,近年,廣東漢劇雖然借助短視頻傳播提升了知名度,但與其他劇種相比,獨具客家特色的藝術優勢不夠突出,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傳播劇集碎片化。這樣不僅沒有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亦會讓聽眾對客家漢劇藝術的了解停留在淺層的認知層面。目前漢劇短視頻傳播內容大部分表現的是較為單一的演唱形式,讓觀眾對廣東漢劇形成了固定觀念,讓大眾對漢劇的認識停留在“唱”的層面,這樣會影響漢劇的較深層次的傳播。實際上,漢劇的藝術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若想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表演者要放棄固守傳統的模式,不要繼續給人以老套、重復的藝術表演,否則將得不到更多的突破和創新[2]。
其次,新媒體對漢劇人文立場的沖擊。受市場經濟發展和國潮流行元素的沖擊,漢劇演出場次越來越少,原有劇團難以繼續經營或面臨合并。在動畫、元宇宙、5G 技術等新媒體技術的驅動下,“非遺”被賦予煥然一新的智能化傳播語境,隨著時代的發展演繹,多元文化沖擊改變了受眾的視野。我國的傳統音樂、本土音樂影響力不斷降低,傳統的戲劇演出形式基本無人欣賞,不利于廣東漢劇系列作品的長遠發展以及劇團的后續發展,同時對于漢劇IP 文創產品的設計也會失去傳播優勢。
再次,主流媒體助推缺乏積極性。雖然國家政策推動漢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在新媒體傳播統計數據中不難發現,漢劇的報道和宣傳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關于傳統漢劇文化的信息來源仍然比較單一,主流媒體推送時速緩慢。另外,諸如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移動客戶端,言論發表的嚴格管理,使網友的互動相應減少。在這類媒體上,小眾劇種難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地方宣傳與國家政策扶持相統一方面有一定的出入。
五、提出針對廣東漢劇的傳承保護與創新建設策略
(一)豐富傳播形式,激發漢劇產業傳承活力
在形式上進行改變。廣東漢劇是表演的一種,通過融入現代影視作品、現代歌曲的形式進行創新,讓戲曲的傳播時代特征更明顯,吸引更多的關注,從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3]。我們可以利用相關政策推動漢劇產業的發展,近年廣東省政府建立了漢劇相關的評獎機制,設立漢劇折子戲等評獎項目,旨在為廣東漢劇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促進劇種的傳承,向大眾展示廣東漢劇獨有的魅力。這個獎項主要針對青年演員群體,鼓勵年輕演員對漢劇進行創新演繹,打造廣東漢劇品牌。
在內容上融入時代精神。首先,推動各類“漢劇進校園”、漢劇講座活動,向公眾普及漢劇知識。打造一個由漢劇傳承人及傳承機構積極主導、漢劇戲迷踴躍參與的“短視頻漢劇生態圈”。招募漢劇傳承人成為漢劇UP 主或者主播,以直播的形式,與各民族的觀眾在線互動,改變大眾對于漢劇傳統“唱腔”的認識。其次,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同時,也要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通過引進專業漢劇運營團隊,引導大眾對漢劇作品進行點贊、評論和轉發等,實時反饋漢劇作品的傳播數據與粉絲量,在此基礎上優化調整漢劇演繹新形式。打破漢劇表演形式單一、刻板的印象,融合多元發展推動漢劇更好走進大眾視野。
(二)創新傳播形式,加速廣東漢劇優化轉型
為了讓戲劇、戲曲元素得到更好的傳承,讓其歷久彌新,就要時刻緊跟時代的步伐,依靠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打造出廣東漢劇多層次、多密度的傳承與傳播平臺。把握傳統文化開展的時機,創新傳播形式,為戲曲元素與多種技術的融合帶來可觀性[4],適應當代社會,賡續戲曲理念,讓廣東漢劇在短視頻、動畫、元宇宙、5G 技術中得到傳承與發展,加速廣東漢劇的優化轉型。
廣東漢劇與短視頻相結合,要深入挖掘漢劇深層次的內蘊,其不僅要包含體現漢劇文化的表演形式、發展演進、經典唱段等專業知識類內容,還應包括漢劇服化道展示和漢劇演員化妝、換裝、排練等生活類內容。短視頻賦能廣東漢劇,讓傳統經典與娛樂流行融合互長,舊劇新形式,以流行帶動傳統,以情懷引發共鳴,文化互文性得以良性的發展。
廣東漢劇與動畫相結合,以動畫的表現形式將廣東漢劇的元素融合在故事當中,創作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動畫影片,通過戲劇電影及戲曲動畫的設計,帶來更豐富的視覺體驗,再加上采用新的數字技術達成特別的視覺效果,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5],賦予傳統戲曲藝術新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生態,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中國特色動畫品牌。
廣東漢劇與元宇宙相結合,構建廣東漢劇戲曲元宇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空間等問題限制,通過一種新奇的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廣東漢劇戲曲文化魅力。元宇宙所描繪的未來場景幾乎是數字化表達的最佳載體,其本質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憑借國際化、數字化的表現手法,打通廣東漢劇產業傳播傳承新路徑,更新賦能非遺技術,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6]。
(三)打通傳承節點,促進廣東漢劇“香火”延續
傳統文化唯有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價值,才能實現長久的傳承。廣東漢劇是一種活的藝術,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時刻關注社會的需求,做出適度的改變與創新,我們要打通“傳承”節點、提高傳承人生活、創作條件,實現打造高水平、高標準的精品劇目,多方面提升戲劇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促進廣東漢劇的傳承延續。
政府作為文化的管理者,要從文化發展戰略的角度充分認識、保護廣東漢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將廣東漢劇的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制定相關保護政策,明確保護責任主體。同時,需要抓住年輕人的審美重點,對漢劇傳播網站設置光標等容易引發年輕人關注的細節。在廣泛宣傳普及中,優化宣傳形式,例如趣味答題、漢劇模擬表演等,將漢劇根植于大眾的心中。
打造品牌劇目,增強非遺傳承人的自豪感。廣東漢劇的發展與興盛,必須要有優秀的劇目作為支撐。優秀的漢劇精品在發揚客家文化及漢劇的同時也能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實現漢劇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結合時代需求推陳出新,融合地方特色和客家文化創編出一批融合漢劇的歌曲和現代戲,打造高水平、高標準的精品劇目[7],通過提供創新發展路徑,構建保護傳承新格局,豐富廣東漢劇的傳播方式、演出類別,從而增強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借勢熱點傳播,融合日常生活場景圈層
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社交媒體都為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播提供了平臺,傳統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相融合,貼近大眾的多態化已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系統的固有特性。因此,抓住新媒體傳播熱點,以“疫情”“妝容”“特效”“傳統穿搭日常化”等為標題,更容易抓住大眾眼球。
疫情期間,廣東粵劇院推出的《抗疫有我哋》引起大眾關注,融合粵劇唱段與粵語說唱,在多個新媒體社交平臺爆紅。同年8 月份,粵劇演員吳非凡推出了一首《戴返口罩》的視頻,用粵劇表演的形式提醒市民出門一定要戴口罩。突破傳統的展現形式,以熱點作為創作的靈感,用傳統戲曲的形式助力抗疫,借助多方平臺、新的傳播形式給大眾新面貌,讓戲劇也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突破不同受眾的文化圈層,通過創作貼近熱點時事的廣東漢劇作品,為漢劇注入新鮮感和想象力。
網名為“小淅兒”的京劇達人,憑借其展現的京劇手勢大合集獲得了高達93 萬次的點贊數。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時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挖掘漢劇中唱腔、妝發、手勢、形體等大眾感興趣的內容,借助新媒體演繹經典選段,同時進一步展現漢劇表演的服裝、化妝、道具,以及專業的唱腔唱段,讓更多的用戶體會到漢劇藝術的魅力,讓更多用戶有想了解漢劇的相關知識、想聆聽某個唱段、想觀看某種場景等的良好趨勢。漢劇演員除了發布專業表演的視頻外,還可以錄制自己的練功排練、化妝卸妝、趣味模仿、漢劇的常識等一些較為日常化的視頻,通過臺前幕后的個人展示和個體敘事,更好地融合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場景。
日常生活系統包括器物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其內部文化形式構成的文化生態系統。傳統的戲劇表演、專業演員講解,以“看得到,摸得著”的方式走進老百姓的視野中,為優質的傳統戲劇文化創造出新時代的價值,帶動戲劇愛好者以自學等形式,讓漢劇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六、結語
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在一定水平上突破了傳統文化在傳播和傳承方面的困境,拓寬了非遺文化的傳播路徑。廣東漢劇歷史悠久,作為次生性的地方劇種,經歷了從“外江班 ”到“本地班 ”的交融歷程,最終在客家人的居住地實現生存與發展。它不僅含有民間文學、藝術創作、戲曲表演等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而且在服裝、化妝、伴奏等方面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通過與現代新媒體技術傳播平臺的結合,可以形成較好的非遺文化傳播形式,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